16.4“乱伦”的搞法:播出科划归总编室
播出科成建制划归总编室,是1996年那一轮机构改革中争议最大的一个动作,至今仍有人称之为“乱伦”的搞法。播出线
是宣传与技术对接的端口,历来归属技术部门。事实上直到今天,播出科从设备到人员都归总编室管,湖南卫视仍是全国独一家。
这一“荒唐”的动议是改革小组长刘惠东提出来的。以至于后来有人半真半假地开玩笑说,刘惠东是不是长了后眼睛,早就知道魏老板要派他去总编室,所以提前把播出线“做”到总编室去了。刘惠东对这个玩笑一笑置之,同时坦率承认,如果总编室没有控制播出线的权力,那他还真是有可能“抗命”。
改革方案报到魏文彬那里,他几乎不假思索地同意了。
播出科归属技术口由来已久并且的确有其天然合理性,只要播出部门与节目编排部门能够良好地沟通和协调,保证频道安全有序地播出,不一定非要改变这个传统。但当时湖南台的问题恰恰就在播出与编排不能良好地沟通与协调。由于切割式的条块管理、工作流程的不规范和栏目生产的非标准化以及管理上的混乱无序,播出线上安全事故频发,播出延误、技术失误、磁带遗失,甚至“开天窗”的重大事故,都曾发生过。归属于技术部的播出科与归属于总编室的编排科之间业务壁垒森严,只能简单对接,一旦发生问题,两个科室及其所属部门互不买账、互相推诿。科室、部门打不清,就一直往上打,打到各自分管的台领导那里,矛盾重重,扯不清的麻纱。恶性循环的结果是,两个部门的关系越恶劣,宣传与技术的对接越简单和粗糙,播出事故发生的频率越高。
播出科划归总编室的改革方案一传出去,技术部门反应极为激烈,觉得这是改革小组在“剜技术部门的肉”,“截技术部门的肢”。有干部跑到魏老板家里诉苦告状,魏老板不紧不慢地说:“技术和宣传的界限要划得那么清楚吗?能划得清楚吗?谁规定播出科只能是技术部的崽?重组重组,就是要按照效率原则优化组合,如果这样做对我们的管理有好处,为什么不能改呢?你说这是‘乱伦’,好多创新都是打乱了传统的伦理关系,譬如说年轻的领导年老的,女的领导男的。我的观点是,社会进步的过程就是伦理关系不断调整的过程。”
播出科划进总编室之后,惯性使然,起初与编排科仍旧摩擦不断。但由于归属同一个部门,工作程序、人际关系大为简化,协调起来毕竟相对容易,同时由于沟通的增多和深入,双方业务逐渐相互渗透,宣传和技术的对接日趋规范、顺畅和精细。有趣的是,当时播出科科长叫张衡(男),编排科科长叫张峥(女),听起来像是两兄妹,这两“兄妹”一开始吵得不可开交,后来为了打造一条规范的播出线和一个中国最规范的频道共同努力,变成了一对好朋友。许多年以后,当初“妹妹”被“哥哥”气哭的事情,反倒成为那段峥嵘岁月中不可多得的温馨记忆。张峥回忆说:“那时候做编排问题很多,栏目时长不确定,今天15分,明天16分;计时不准确,报给你10分30秒,实际上可能是10分48秒;直播想播多长播多长,诸如此类。大家都估摸着来,播控人员也估摸着来。有时以为节目完了,一切,早了;有时看看表,以为还早得很,结果提前结束,出了蓝底或者黑场,这都是事故。出了这种事故你说谁的责任?肯定扯皮。一方面没有人来管这种细节问题,一方面干预编排和播出的人又还不少,今天这位台长来个电话说调整一下编排,明天那位主任来张条子插播个什么东西。编排科的导播人员就要去播出机房传达,传来传去的过程中,就很容易出错,肯定得经常吵架,你说我编排科的人说错了,我说你播出科的人听错了。”
显然,这类吵架是由于没有规范、没有清晰的工作流程造成的。刘惠东称之为“低级战争”,无谓地消耗了人的精力。如果有预制的精细的流程,复杂的事情会变简单,没有预制的精细的流程,简单的事情也会变复杂。刘惠东多次调停这种低级战争之后,取消了编排科的导播职位,要求播出科由纯技术操作向宣传业务渗透,深刻理解并直接执行总编室的宣传意图。此后听取播出令和执行播出令是同一个人,他就无架可吵了。
刘惠东说:“我当时主张播出科划进总编室,一个基本的想法是理顺关系、提高效率、规范频道,同时也感觉到要通过播出线来强化全频道的包装、宣传。全频道的包装、宣传肯定是由总编室来做,要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总编室如果跟播出线协调不好,很多想法、手段就实现不了——我当时的判断是,根据电视技术发展趋势,将来频道大量的包装、宣传手段都要在播出线上实现。现在看来这个判断是对的,播出线不仅是宣传内容的传输载体,它本身也可以直接参与宣传内容的制作,是宣传的有机组成部分。”
新官上任三把火,刘惠东到总编室提出了一个宏伟目标:打造中国最规范的频道。“我们现在不一定是最好看的频道,但首先一定要是最规范的频道——新总编室的使命,就是要让湖南卫视在全国卫视中说得起这个话。我的意思是,是不是最好的频道,评价体系和标准不掌握在我们自己手里,但是规范不规范,完全可以通过我们自己的控制加以实现。一个规范的频道,最基本的特征是定位准确、内容适宜、编排科学、播出准时。”
按照刘惠东这样的思路,播出科实际上必须完成一次提升性的转型,为此他们和总编室还要经历一段时间的磨合之痛。张峥说后来编排科和播出科的架越吵越高级,再后来则变得越来越默契。
“一下子要做最规范的频道,从编排的角度来说,肯定不能说只是精确到单个栏目、单个节目,要精确到每一秒钟。然后每一个衔接的过程当中我都有我的想法,不是说这个节目和那个节目随便地挨在一起。什么时候播什么节目,什么时候播呼号,设计很多,当时还做了很多新包装。有一个整体的CI系统,还在全国率先推出了导视系统,预告下一步有什么节目,每周有每周的打包片,每月有每月的打包片,每个剧场有每个剧场的打包片。这都是原来没有过的东西,要上播出线,大家不知道要怎么来播。那播出科的值班人员就说,我反正只保证安全,你编排科说这样弄那样弄,我播出科觉得弄不了我就不给你弄,最后大家一看,呃,怎么不是按设计的那么播的啊?那就要吵架。”
“你想想,播出科的工作什么时候这么麻烦过啊,原来就是一个单纯的技术活儿,现在搞得这么复杂,必须要理会整个频道的宣传思路,要有艺术上的想法。他最开始就会觉得这不是我的活,凭什么要我干,我干了又不多得到些啥,他就觉得你们这些搞编排的好讨厌的。有一次播出科没按编排科的要求操作,我跟张衡大吵一架,他说你搞这么复杂我没办法保证安全播出,我说我不搞这么复杂频道怎么可能好看,那一架吵得好大,我都气哭了。后来我也挺理解张衡的,播出科几十年都没有被人提过那么多要求,上星那一年一下子面临那么多挑战,可能也到了一个承受的极限了。”
说起“二张”吵架,刘惠东有他的看法:“说实话,我觉得有些架吵一吵有益无害。完全不吵架的单位不外乎两种,一种是运转得极为合理、顺畅,无须吵架,另一种是死气沉沉,大家都稀里马哈,得过且过,谁也没有吵架的激情。我们的目标是前一种,那起码得有吵架的激情。播出科‘移植’到总编室,磨合期不算太长,很快融为一体,我觉得跟这两位姓张的科长的直率和责任感有很大的关系。只要双方的出发点都是好的,吵架有时候是能够更快地达成共识的捷径。张峥张衡那次大吵过后,聊得很透,最后都达到了‘频道兴亡,匹夫有责’的认识高度,后来配合越来越默契。”
16.5掐出来的权威
“拨乱反正”的过程中,吵架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刘惠东不怕编排科和播出科吵架,魏文彬也不怕刘惠东带着总编室去和别的部门吵架。
在刘惠东的电视观念里,准时播出是一个规范的频道最起码的要求。栏目编排一旦公示,就应视同与观众签订了一个无形的契约,无特殊原因和特别说明的提早、延迟或者取消播出,都应视做不可原谅的“违约”行为。从管理上来讲,电视播出是一个时间性的序列,每一秒每一帧都有预先的计划,一个栏目不守时,将像倒塌的多米诺骨牌一样对整个频道产生影响,给整个频道的管理造成混乱。此外,从经营的角度来说,每一秒每一分都是资源,都应产生相应的价值。
但是并非人人都认同这一观念。事实上直到2001年,经过长达5年的斗争之后,频道“脏乱差”现象仍未完全根治。2001年3月1日,总编室向局、台提交了一份题为《湖南电视台宣传管理的薄弱环节及其整改建议》的文件,其中仍有有关“脏乱差”的内容。
大型直播节目随意性大,缺乏前期正常的申报审批流程,致使节目前期把关出现漏洞和事故隐患,同时还带来了打乱正常编排、安全播出无保障、宣传包装不到位等问题。另外,部分直播节目外请嘉宾的请示、报批手续也很不完善,有的人请来以后才报告,有的临近播出也未到有关部门报批,这些严重违规现象,致使湖南电视在总局、省委和省局留下了不良印象。
个别栏目不按规范制作,或随意短时、超时,或擅自增添广告播出时间;片尾字幕也不规范,频道上各栏目片尾五花八门,频道风格不一致的印象相当部分由此而来。
总编室一再要求各个栏目严格遵守时长规定,不要任意短时或超时。但是长期积弱的总编室发出的通知似乎更多地被人们看做一个倡导,而不是一个规定,短时、超时仍旧想来就来,而超时又比短时现象更加频繁。有一些重点直播栏目本身享有数分钟的“松紧带”时间(即允许存在数分钟的时长误差),但还是经常一超就是几分钟,给播出线制造了很大的麻烦,同时也招来了其他栏目的埋怨和观众的意见。
当刘惠东开始琢磨如何才能改变总编室的被动局面时,他庆幸自己当初力主将播出科划进了总编室。对播出线的控制将是他的“撒手锏”。“准时播出、准时结束”三令五申不奏效之后,他对播出值班人员下了指示:严守宣传管理条例,无论谁的节目,到点就掐。于是某次某节目直播未完,被掐掉了;又某次某节目还在飞老长老长的片尾字幕,被掐掉了。一贯有点冷面小生味道的刘惠东下起手来毫不容情,连对当时最火的《快乐大本营》也不例外。
刘惠东说:“可以说,我当时采取了矫枉过正的极端做法。从不规范走向规范,不矫枉过正也许永远不能达标。重建秩序比新建秩序难得多,不把事情做绝点,你永远别想建立起正常的规范。”
不难想见,被掐了节目的制片人会怎样暴跳如雷,主管该节目的相关领导又会如何对总编室侧目而视。为此,刘惠东在树立起总编室的权威之前,先给自己树起了一堆“敌人”。每一个栏目的背后都有主管的部门、分管的台领导,他掐一次节目,就得罪一串人。如果不是有厅长魏文彬和台长曾凡安的鼎力支持,他只怕“革命尚未成功,同志先已成仁。”
魏文彬和曾凡安两个人不约而同地采取了同样的策略,无论谁去告状,他们都耐心地倾听,热情地安抚,但是并不采取任何行动干预总编室的工作,由着刘惠东他们“胡作非为”。在经历过几轮你敢超我就敢掐的交锋后,栏目们服从了总编室的“调摆”,并且逐步接受了全频道规范管理的观念。
魏文彬在接受本书作者采访时说:“所有的书上都写着当领导第一重要的是会用人,我觉得,我那个时候把刘惠东从新闻中心挪到总编室,这个人用得对。他这个人是有点专业主义精神的,做事认真,有完美主义倾向,有专家型的严谨,也有知识分子的固执。同时他做人又比较单纯,没有太多庸俗的人际关系,平常看起来清高孤傲,大家都有点怕他,他也不怕得罪别人。这些特点在某些情况下是缺点,在某些情况下是优点。在改造频道的那个阶段,这些缺点都是优点。”
刘惠东后来被人称为湖南电视台“史上最牛”的总编室主任。在他的手上,总编室的职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强化,“端盘子的姑娘”变成了“大内总管”,开始对全台宣传实施从制作起点到播出终端的全方位管理。总编室从每一次台标、呼号的播出细节抓起,从每一个节目的准时播出、准时结束抓起,对由来已久的频道“脏乱差”现象进行了坚决的治理,在此基础上,引进CI体系构建全频道品牌形象,后来又建立起了以收视率为主要依据的节目评价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