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关注民生,努力做好舆论监督
青海电视台在新闻类的节目制作中,专门以《电视晚报》和《新闻聚焦》两个栏目突出民生新闻,使这两个栏目成为青海台新闻节目体系的一个重要支撑,获得了受众的普遍关注。
比如,《新闻聚焦》侧重于新闻调查和深度报道,立足于以舆论监督促进经济、政治和社会环境的改善以及百姓生活的改善。但是,由于政府宣传导向的要求和各种区域性关系的制约,批评性的舆论“硬”监督很难施展。在这样的情况下,青海电视台进行了变通,实行了“软”监督:一方面,弱化是非标准,避免节目播出产生的不良影响,以媒体本身在节目中的形象对有关方面起到“监督”的作用;另一方面,青海电视台的记者坚持以民生为出发点,对于那些无法播出、不宜播出的事件,仍然亲自到场,以“记者在场”本身的力量实行“监督”。
通过青海电视台工作人员的介绍,我们得知,一期关于下岗职工的节目,虽然涉及改制中的一些敏感问题,但是由于角度处理得当,既引起了普通民众的强烈反响,也引起了专员的高度重视;另外一期关于居民区环境的节目,在报道中指出该小区环境“脏、乱、差”的问题之后,相关部门迅速给予了解决,受到居民的称赞,并向青海电视台赠送了锦旗。
(3)藏语节目激发民族认同感,有助于社会整合
青海省的少数民族众多,藏族是其中一个比较主要的民族,为了能让藏族群众听懂、看好电视节目,青海电视台从1984年开始就设立了藏语译制部,制作播出藏语节目。藏语并不是一个单一的语种,可以分为拉萨、康巴和安多三个语系。我国500万藏族人口中目前有260多万人使用安多方言,主要分布在青海省大部分地区,以及甘肃天祝、四川的阿坝及甘孜部分地区。
青海电视台制作播出的藏语节目使用的就是安多语。安多语电视节目的播出,解决了长期以来青海省和周边地区众多使用安多语的藏族群众听不懂、看不好电视节目的问题,提高了向藏族群众传递党和国家政策的有效程度,开阔了藏族群众的眼界,丰富了藏族群众的文化生活,并且密切了藏族群众与其他各族群众的联系,有助于推动该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能够促进新牧区的建设和各民族的融合。
特别是2006年2月,青海电视台借着“西新工程”[“西新工程”是政府实施的一项流动文化服务工程,重点解决西部农牧区文化活动覆盖面不高的问题,意在加强边疆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广电宣传。]的东风,着力筹办的藏语卫视综合频道正式上星播出,覆盖了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的所有国家,其意义更加深远:目前在国外居住的藏族人口,有相当一部分是使用安多语的[1959年达赖叛乱,大量藏民迁往印度等国,其中有许多都是以安多语为母语的。西藏电视台制作播出的电视节目使用的是拉萨语,不能完全满足这部分藏民的需要。],来自祖国的母语节目,无疑会激发这些藏民强烈的民族认同感。
在青海电视台收集的观众来信中,很多是表达收看到安多语节目的激动心情的。有一封来自尼泊尔的信件[《青海电视信息》第72期,2005年10月8日。]说:“你们的节目面向整个藏区(一位从1959年起一直没有回故乡的老人,在看到青海电视台在春节晚会中向居住在境外的所有藏族同胞表示新年的祝贺时,感动得热泪盈眶),不仅仅局限在青海藏区……你们的节目肯定会对藏区经济繁荣起到促进作用(如《经济信息》栏目办得很有特色)。”
青海电视台利用藏语卫视频道的上星,通过语言凝聚了各地的藏民,用母语向居住在国外的藏民展现了祖国的变化、传递了政府的方针政策。作为舆论宣传的阵地,它突出了广播电视在对外宣传上的战略意义,对于抵御敌对势力的渗透和分化图谋将发挥重要的作用,有助于巩固民族团结和政治稳定。
“他者”的分析
综合以上内容,我们作为研究者、相对于青海电视台而言的“他者”,可以从学理上就以下几方面对青海电视台社会影响力现状作一分析。
第一,从电视的中介力角度而言,青海电视台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电视的中介作用,起到了舆论监督、社会整合的作用,例如藏语频道获得了藏族人民的高度认同,但有关注上层多于关注下层的特点,对收视群体考虑不足。针对这种情况,需要将媒介做平台化考虑,即:融会政府、公众、媒介三方声音,不仅上情下达、而且下情上达,为媒介本身赢得感召力、公信力和美誉度。
第二,从电视的阐释力角度而言,青海电视台的节目对于建构当地的文化有一定的作用。受众对《河湟风》、《新西部》等纪录片的肯定就可以证明这一点。但是,文化是整体性的存在,如何从整体上建构本土文化,并形成品牌,还需要进一步努力。正像观众所希望的那样,青海台应该有自己的品牌节目,体现青海特色的节目应该是系统的、整体的,而不是零碎的。
第三,从电视的改造力角度而言,电视对受众观念和行为的改造并非单向的、简单的,而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有的观众比较容易接受电视宣传的内容,有的不是很关注电视传播的内容。观众自身的文化程度、兴趣点、民族、职业、社会地位、年龄、性别等也对观众对电视内容的认同和接受产生着重大的影响。这一点从我们对24位观众的访谈中可以充分得以体现。在分众化时代,要想使电视发挥改造功能绝非易事,更何况是在青海这样地广人稀的地方。但是,青海的电视人在这种情况下仍然注意到了电视的改造功能。他们不一味迎合观众,坚持宣传主旋律,宣传用法治精神解决实际的矛盾和冲突,希望对当地的百姓有所改造,这种努力方向是值得肯定的。这里应该注意的问题是:“在我们的文化里,信息、思想和认识论是由电视而不是铅字决定的……铅字只是一种残余的认识论,它凭借电脑、报纸和被设计得酷似电视屏幕的杂志还能存在下去。”[〔美〕波兹曼:《娱乐至死》,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4页。]但这种改造后果是正负相依的:尽管电视给一些人带来安慰、快乐以及情感力量,但理性话语被削弱,“公众话语的严肃性、明确性和价值都出现了危险的退步”[〔美〕波兹曼:《娱乐至死》,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6页。]。因此,如何面对电视改造力的问题是一个复杂的、有很大难度的问题。
第四,从电视的塑造力角度而言,青海电视台的某些栏目起到了相应的作用。青海电视台以绿色频道著称,关注维护生态平衡、保护自然是青海电视台的一大优势。我们访谈的藏族同胞东主布介绍,他所在的农场原来种油菜,每年个人的收入不算少。但是政府号召退耕还牧,他们就不再种油菜了,这使得他们的收入大幅度减少。但是他认为对于政府来说,这是好事情,他毫无怨言。当地的老百姓都和他的看法一样。美丽的金银滩草原和青海湖的生态被保护得非常好,这和青海电视台参与的对公众环保意识的塑造有很大关系。媒介与发展的关系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媒介对于宣传可持续发展和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功不可没。但是,在品牌的塑造等其他方面,青海电视台还需要作出很多努力。
第五,从电视的间离力角度而言,每个电视台的节目都存在这个问题,只是程度有所不同。表现本真世界是一个相对的概念,电视人对本真世界总会有加工和创造,而这恰恰也应该成为各个电视台自身的特色所在。但是对这个问题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涉及表现生活的艺术,也涉及电视人的素质。青海受众对《青海新闻》、《新闻聚焦》栏目的普遍关心说明青海电视台解决电视的间离力问题是适度的。
第六,从电视的生产力角度而言,我们能够感受到青海电视台在电视的政治、社会影响力与经济影响力博弈中的坚守。政治、社会影响力不在经济之外,而在经济之中。电视围绕相关主体可以构建出一系列交易市场:衍生品市场、音像制品市场、增值服务市场、广告市场、节目流通市场。[李良荣:《打造电视产业链完善电视产品市场》,《现代传播》,2005年第3期。]
但电视经济能力的发挥受制于一系列主要因素,这些因素中首推政策因素。政策因素是刚性因素,每一个涉及传媒产业的政策出台,必然直接波及传媒经营与收益能力。
【结论】
本文通过实证调查,对青海电视台社会影响力作了个案分析,得出以下结论:青海电视台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电视的中介力,起到了舆论监督、社会整合作用;青海电视台的节目对于建构当地的文化有一定的作用;青海电视台同时注意到了电视的改造功能。他们不一味迎合观众,坚持宣传主旋律,宣传用法治精神解决实际的矛盾和冲突,希望他们的努力对当地的百姓有所改造。青海受众对《青海新闻》、《新闻聚焦》栏目的普遍关心说明青海电视台解决电视的间离力问题是适度的。从电视的生产力角度而言,我们能够感受到青海电视台在电视的政治、社会影响力与经济影响力博弈中的坚守,我们对这种主旋律至上的坚守表示由衷的敬佩。通过上述影响力的实现,青海电视台对青海的发展作出了他们力所能及的重大贡献。从青海电视台的个案中我们可以透视媒介与发展之间的关系:媒介促进发展,发展需要媒介。
〔作者工作单位:中国传媒大学政治与法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