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667200000017

第17章 华语电影:一个历史性的理论范畴(1)

刘宇清,西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内容摘要:任何学术概念,必须深入地扎根于历史,与时俱进地汲取文化营养,才能获得合法性与学术生命力。“华语电影”作为一个历史性的理论范畴,是时代的选择并为时代服务。“华语电影”作为理论范畴的价值在于:为世界范围内的中国电影研究,开启更加新颖、更加开放、更多层次的视野与方法。

关键词:华语电影 理论范畴 历史性

小引

据资料显示,“华语电影”这个概念从诞生,到被广泛援用,已经有近20年的历史。但是最近,关于“华语电影”概念的真正内涵,“华语电影”是不是一个严格的、合法的、具有学术生命力的理论范畴等问题,学界开始有了争论。例如:

“华语电影是一种处于不断演变、发展中的现象和主题,主要指使用汉语方言,在大陆、台湾、香港及海外华人社区制作的电影,其中也包括与其他国家电影公司合作摄制的影片。因此华语电影是一个涵盖所有与华语相关的本地、国家、地区、跨国、海外华人社区及全球电影的更为宽泛的概念。”[1]

——鲁晓鹏 叶月瑜

“笔者一向反对在中国范围内以所谓‘华语电影’或‘华语片’一词来代表中国大陆、香港和台湾三地的电影。因为只有在中国以外的国家或地区对中国语电影才称之为华语电影,例如新加坡,当地华人所说中国语法定为华语,对华文报纸、华语电影等称谓亦如此。因此,中国人称自己出品的电影在中国以内叫做‘华语电影’不妥,也不严肃,犯了常识上的错误。在尚无正式名称之前,笔者暂时将中国大陆、香港及台湾三地电影均称为中文电影。”[2]

——列孚

“华语电影概念的出现呼应了一个宏观的历史和时代变迁。从80、90年代以来,两岸三地的中国电影开始进入一个跨区域的,互相渗透、影响、整合与竞争的新阶段。它要求有一种关于“华语电影”的新概念、新思路和新方法:即把大陆、香港、台湾两岸三地的中国电影联系起来,进行整合性的思考。这无论对于理解特定背景下的三地本土电影的发展和性质、还是世界背景下的华语电影的整体状态和前途都是至关重要的。”[3]

——陈犀禾

以上四位电影学者的原籍均系中国(大陆、台湾和香港),都具有中西双重教育背景和全球性学术视野,密切关注华人社会的电影创作、研究和教学。其中鲁晓鹏是旅美华人学者、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教授;叶月瑜原本是台湾人,美国南加州大学电影学博士、香港浸会大学传理学院副教授;列孚是香港著名电影评论家;陈犀禾是上世纪80年代中国大陆最具代表性的青年电影学者,后留美获俄亥俄州立大学电影学博士,现任上海大学教授,电影学学科负责人。大体而言,他们能够代表两岸三地及海外华人电影学者的学术情感与学术立场,他们之间关于“华语电影”的共识与分歧,初步显示出学界对这个问题的基本争论方向。本着学术争鸣、求同存异的思想,笔者以下谈谈“华语电影”概念之于中文电影学术研究的价值,惟望能够抛砖引玉,共建华语电影研究。

一、“华语电影”概念的源起

在艺术史上,人们常常通过追溯艺术起源的方式,以期寻求某种支撑其他所有东西的根基(艺术的本质)。华语电影的历史不言而喻,但是“华语电影”概念的历史却并非不言自明。正如前文所示,还有部分学者对“华语电影”概念不熟悉或者不愿意认同。因此通过“溯本求源”的方式走近“华语电影”,或许同样能够获得某种支撑其他所有东西的根基。

首先,就内在契机而言,“华语电影”概念的产生,与“中国电影新浪潮”的兴起密切相关。[4]上世纪80年代,香港、台湾,还有中国大陆,三地相继发生电影新浪潮运动。华语电影在国际影坛大放异彩,从金棕榈到各种欧美大奖多有斩获。由于分享共同的书写文字以及某种形式的文化传统,大陆、香港和台湾的电影生产及消费行为有其内在的向心要求。特别是在主题的确立、资金的运作、人力资源及发行放映网络等方面相互竞争、学习、合作,形成一种关系密切的“文化生命共同体”。[5]正如陈犀禾在《大陆、台湾、香港新电影中的“中国经验”》一文中指出的:大陆电影、香港电影和台湾电影本出一源,植根于同一文化传统(悠久的中国文化传统)和电影传统(一九四九年以前的上海电影传统)的历史文化基础,以及由于政治和社会的分裂,导致三地走向不同的方向的事实。同时,他还强调,三地电影尽管在1980年前后兴起的“新潮”中呈现出对传统、现代性和政治等问题的不同态度(大陆第五代的“逆文革情结”、香港的本土意识、台湾的本土经验),形成文化多元化的趋势,但“它们共同的、内在的‘中国文化情结’则又使他们共处于同一个大文化现象之下。”[6]这也正是“华语电影”作为一个批评概念和准产业实体再次吸引整个世界的目光的深层原因。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三地电影,构成既彼此竞争又协商的关系,在政治、商业(或经济)的范畴上,不断出现诡异的排斥与默契行为,陈凯歌、张艺谋、侯孝贤、杨德昌、王家卫、李安等人之间展开复杂的刺激、斡旋与互动。同文同字的印刷资本和华人跨国(区)资本鼓动三地电影人进行直接(或间接)的合作。例如:《霸王别姬》通过内地、香港或台湾影星的大汇集,以跨地区的华人资本作为制片基金,由“新浪潮”在大陆的旗帜性人物陈凯歌执导,运用“京剧”这个华人文化传统中耳熟能详的故事,牵出中国自满清、北洋、民国、抗战、内战、新中国、文革时期的历史与政治,在两岸三地甚至更远的华人社会反应不一。在面对国际影坛时,《霸王别姬》有时以香港,有时以大陆的名义参选,充分显示文化认同的交织与错综性。[7]

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中国电影新浪潮,是弹性运用华人资源,三地电影及电影人同时亮相世界影坛,深刻影响世界的媒体景观,其作用力是朝“向内”和“向外”两个维度展开的:向内,启迪各地华人社群尝试用同一种声音说话;向外,让世人明白,分散的华人社会依然是一个文化血脉密切相连的整体。因此,三地电影新浪潮才是华语电影概念诞生的真正背景和内在契机。

其次,就外部环境而言,“华语电影”概念的出现,与世界电影研究兴趣的转移密切相关。正如前文所述,上世纪80年代中国电影新浪潮的兴起,让世界影坛(特别是欧美世界)意识到,中国(大陆)、香港和台湾这三个在影坛各领风骚的地方,尽管政治经济境况差异巨大,文化上却相互交织、难分彼此,其命名都与被西方人奉为奢侈品的china/China分不开。西方的电影学者发现,不管是中国(China)/香港(Hong Kong)还是台湾(Taiwan)的电影,共同的语言都是汉语/中文(Chinese),中国电影新浪潮风起云涌,华语电影(Chinese Film)成为一个不能被忽视的研究领域。“这个在工业本质上大同小异,文化与电影语言的表达与实验上各异其趣的三地新浪潮,揭开了中文电影的新世纪之旅。电影内涵的丰富深化,不但带动了电影评论的蓬勃,也开启了对中文电影的研究,一时间,不分国籍、语言、地缘,中文电影顿时取代了日本电影,成为欧美电影研究和汉学研究的新宠。”[8]叶月瑜准确地道出了华语电影概念在西方学术界“产生”和应用的背景。

当电影研究的专业领域从欧美中心的视角来组织和结构时,像“华语电影”这样的概念就很难获得关键的通行证。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华语电影作为具体的学术研究对象就是简单地缺席的。以美国的电影研究为例,华语电影被分散成中国电影、香港电影和台湾电影得到深入研究;华语电影作为电影研究格局的一部分获得了热切的关注与研究,因为它们都是作为第一世界电影(好莱坞)的“他者”而存在的。以好莱坞电影作为标准,中国电影或者其他民族电影则被建构成相对应的一极或者负面的印象,而好莱坞成形成一种本质性的幻觉。历史的转折点出现在80年代。80年代以来对电影特性的理论关注,作为一种媒介被作为文化文本的电影历史研究所取代了,换句话说,电影文化研究逐渐取代电影特性研究的中心地位。在这个过程中,文化主义的话语在电影研究领域重新获得了流行的话语权力,尽管仍然处于学科的边缘。但是可以肯定的说,在西方的电影学术语境中,华语电影研究的兴起是与电影文化研究取代电影美学研究的趋势是密切相关的。西方研究华语电影,主要是想通过电影了解中国。

曾经有学者提出这样的争论:“华语电影”=Chinese Film?华语电影概念是中国人提出的还是外国人提出的?通过以上论述,我们是否可以这样说,在学术全球化或者学术旅行如此频繁的今天,“先有鸡还是先有蛋”式的问题已经失去意义。我们选择了“华语电影”的同时选择了Chinese Film。“华语电影”是华人的语言,Chinese Film是洋人的说法,但其所指的对象一致的。

其三,就电影理论的演进(电影学术思想史)而言,“华语电影”概念是两岸三地电影学者(包括电影艺术家)学术良心与集体智慧的结晶。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大陆和台湾的关系解冻。经过“中国电影新浪潮”10余年的洗礼,在隔离或半隔离状态下僵持了近半个世纪的三地电影艺术/学术的交流也迎来破冰之旅。1990年起,李行开启了台湾电影界第一次率团访问大陆的足迹;1992年,李行与香港导演协会会长吴思远共同推动“海峡两岸暨香港电影导演研讨会”的举办,并首次邀请大陆影人访台;1993年,李行向新闻局争取通过首届“大陆电影观摩展”,展演《香魂女》、《双旗镇刀客》、《秋菊打官司》等8部影片,在台北、台中、高雄放映;同年六月,“台湾电影观摩展”在北京、成都、南京、上海巡回放映;1999年,“两岸电影半世纪——谢晋、李行影展”更促使上海、台北电影资料馆永久典藏两位导演的作品。在两岸电影艺术家互访、电影作品展演的同时,三地电影学者提出并建设了一个规避政治歧见的“华语电影”概念,并取得丰硕是学术成果。1992年,李天铎先生在台北召开国际华语学术研讨会,正式开启了中文学者跨地(国)性交流,彼此对照诠释方法,理论应用,量化分析和学术语言的差异。[9]在这次三地共襄盛举的会议中,“华语电影”成为出产于华语社会的电影的代称,以示有别于之前为区别大陆片、港片、国片而采用的几个概念。换言之,用一个以语言为标准的定义来统一、取代旧的地理划分与政治歧视。[10]当然,在文学艺术的其它领域,这种“合作”或“合流”早就开始了。例如:华语歌曲、华语音乐之类的音乐名词也被用来指称海峡两岸的全中国流行音乐。除此以外,“华语文学”、“华文文学”及“中文文学”等,甚至都指向全球作家以华语写成的作品,而不仅仅只是中国大陆的华语文学。香港浸会大学在1996年秋天也曾举办了类似的华语电影研讨会。1996年,由卓伯棠、吴昊二位先生策划,香港浸会大学在回归前的秋天举行“第一届国际华语电影学术研讨会(1980-1996)”,“会议邀集了来自大陆,台湾,澳洲,北美和香港在地的电影研究同好,对自八十年代以降的华语电影,行使各式各样的分析与评估”。[11]2000年4月,香港浸会大学举办了名为“2000年与未来:历史、技术与跨国华语影视的将来”的国际电影研讨会,着重强调了电影研究中跨越国界的意义。2005年6月,上海大学、北京大学、国际亚洲电影协会联合举办“全球化语境中的中国电影与亚洲电影暨中国电影百年纪念国际学术研讨会”后,有研究者观察指出:“华语电影”、“重写电影史”和“文化研究”将成为“中国电影研究”领域的三大热点话题。[12]2008年7月,上海大学影视学院、《电影艺术》杂志社联合主办“全球化、地域性与跨地域性:华语电影的文化、美学与工业”国际学术研讨会,旨在提倡对“华语电影”进行一种开放性的、多层次、多方位的分析与研究。经过10余年的发展,“华语电影”概念仿佛已经从台湾学者的单音呈现,引发香港、大陆,甚至世界同好学者的共鸣,成为一个有效的命名方式。[13]

同类推荐
  • 编织人际交往纽带(培养学生心灵成长的经典故事)

    编织人际交往纽带(培养学生心灵成长的经典故事)

    在这套丛书里,我们针对青少年的心理特点,专门选择了一些特殊的故事,分别对他们在这一时期将会遭遇的情感问题、生活问题、学习问题、交友问题以及各种心理健康问题,从心理学的角度进行剖析和讲解,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措施,以供同学们参考借鉴。
  • 文化艺术的故事(中华典故故事全集)

    文化艺术的故事(中华典故故事全集)

    成语是汉语词汇宝库里的璀璨明珠。它是长期以来人们在相沿习用的过程中,形成的形式简洁面意义精辟的固定短语。它结可严谨,表现性强,具有庄重典雅的书面语色彩,历来为人们喜闻乐用。不论讲话或作文,准确恰当地镶嵌或点缀一些成语。本书注重知识性、可读性和完整性,每个成语都辟有释义、出处、故事三大部分。编排顺序按笔画多少排列,既方便读者阅读,又方便读者查阅。本书既可作为中小学生学习成语的工具书,又适合不同层次读者作为故事阅读,具有广泛的适用性。
  • 海公案(中国古典公案小说精品书库)

    海公案(中国古典公案小说精品书库)

    本书为清代小说。前六十回为《海公大红袍全传》;六十一回至末一百零二回为《海公小红袍全传》,今存道光十二(1832)壬辰年厦门文德堂刋本。叙述一位无私无畏的清官海瑞一生的故事。海瑞其人其事《明史》有载,是历史上有名的清官,号称“南包公”。本书文笔粗疏,情节离史实颇远。
  • 网上创业(高等院校电子商务专业本科系列教材)

    网上创业(高等院校电子商务专业本科系列教材)

    本书系统、完整地讲述了当前网上创业的基本原理和应用实践。主要内容包括:概述、网络与电子商务、网络盈利模式、网上创业者素质、团队意识及其重要性、网上创业项目、网上创业项目融资、网上商店及网络营销、物流与电子支付、网上创业中的财务管理、网上创业的风险管理等。每章后均附有思考题。本书可作为电子商务专业、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专业、经济与管理专业及其他相关专业的教材和参考书,也可作为有意于网上创业的开拓者的参考手册。
  • 感恩故事大全集

    感恩故事大全集

    程帆主编的《无障碍阅读学生版:感恩故事大全集》精选经典佳作,篇篇震撼心灵。言简意赅的阅读感悟,拨动你的心弦。丰富、精美的插图,非凡的视觉享受。 父爱、母爱、亲情、真情,是人世间最美的情感。当你翻开《无障碍阅读学生版:感恩故事大全集》,你会被或真情流露、或清新流畅、或委婉含蓄的作品感动:在文字的流淌中走进作者丰富的内心世界。愿你与我们一起在阅读中感受世间真情,聆听人间大爱,拥有感恩之心。
热门推荐
  • 金牌红娘无尘

    金牌红娘无尘

    抠门知府千金金玲珑,富二代世子李悦琛,在长安合伙开了一家专治疑难单身癌的红娘馆,带着闷骚好友郭禄天,花痴闺蜜林牧牧,抱团抵御学霸男,妈宝男,处女男,公主病,恨嫁女,拜金女。
  • 煞莲魔尊

    煞莲魔尊

    上世死后,她魂归阴曹地府……想方逃过孟婆汤一劫,重生来世报仇雪恨!可惜人算不如天算……碰上地府大乱,被趁机逃出的一朵莲花意外附身……跳下轮回之涯,投胎转世却是身在异世……天生印记红莲,外带煞气外泄,再加上自己体内还藏着个遇神杀神,遇佛杀佛的霸气魔尊,凤兮狂觉得自己简直倒霉到家了-----重生异世,双亲失踪,外带魔气,体内还藏着个来路不明的男人……说好的报仇雪恨呢!异世重生是什么鬼!还有那个男人跟我半毛钱关系!某魔尊(挑眉):哼!你胆大了,是吧?某女(一本正经):偷窥狂魔请走开!
  • 重生之悠游一生

    重生之悠游一生

    一个在末世生活了半年的宅男,重生了!可是,醒来后,却发现,“哇靠,穿越过头了......”猪脚为了未来,努力修炼,探索,改变世界,可是到头来,却发现,末日充满了未知,充满了疑惑......
  • 雪诺

    雪诺

    主要内容不重要啦~它被我吃了~想知道主要内容就自己看~我无所谓~
  • 上官大小姐之云瑶奇缘

    上官大小姐之云瑶奇缘

    上官云瑶是上官府最普通平凡的小姐,上有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的傲娇姐姐和高冷腹黑的哥哥,下有天真可爱讨人喜欢的弟弟妹妹,她既不是最年长的也不是最年幼的,而且诗词歌赋都比不上哥哥姐姐,只有西门府的西门亦儿和慕容府的慕容紫嫣是她的好姐妹。上官云瑶本以为日子就会这么平淡地过下去,不料一个婢女的出现,西门家族从中作梗,导致上官府败落,上官云瑶家破人亡。一夜之间她从一个富庶的大小姐蜕变为勇敢坚强的平民少女。因为她一直铭记着自己是上官云瑶,是上官府的小姐,她要撑起这个已经败落的家。她想起老人曾经说过她在千里之外还有一个家境富裕的哥哥,她可以去投奔他,帮助她恢复上官府往日的辉煌……
  • 暗箱

    暗箱

    有着五十多年辉煌历史的国防厂被残留的氯气罐炸成一片瓦砾,省长刘云波万万没有想到他到南岭后启动的国企改制竟如此惨烈收场。国防厂的老工人拉出了“血债血还”的标语在市政府前示威游行,政府、厂方工人和收购国防厂的资方展开了艰难的谈判。此时,真正的幕后推手已经悄然无声地打扫干净门前雪。在女记者季子川面前,国防厂并购及江东半岛开发中暗箱操作的内幕一步步被揭开,然而,越接近真相,她越感到恐慌,也许更让她感到恐慌的是:她不得不面临天理与情感的抉择……尊敬的书友,本书选载最精华部分供您阅读。留足悬念,同样精彩!
  • 逆战大英雄

    逆战大英雄

    在巍峨的雪上之下,有一座美丽且繁荣的小镇,突然有一天僵尸病毒入侵了这座美丽的小镇,小镇上的居民和警察都变成了僵尸,向营救部队发动疯狂的攻击,隐藏在雪域中的巨型雪怪也因此被惊醒,从沉睡中爆发,陷入狂暴状态的雪怪欲把一切都夷为平地,人类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谁又是拯救人类的超级英雄。是他,是你,还是我。。。
  • 慧强传奇

    慧强传奇

    传说银河系中有一个称为索拉斯迦的邪恶集团,他们企图奴役银河系中所有的行星,为首的自称宇宙星帝,据说他有着永恒的生命和拥有毁灭银河系的可怕力量。很多星系都被他所掌控,一百万年前他突然发现很多星系中都出现了生物。他并没有在意,知道这些低级生物的命运都将在自己看掌控之中,可有一天他的银河巡逻队在一个特别的的行星中发现那个星球上出现了智慧生命体。于是他派时间间谍潜入内部侦查,结果得到情报说那个行星上的生物叫人类,人类给那个美丽的行星命名为地球,令他吃惊的是这个地球上的人类是被自己消灭的十大行星幸存者合力构建的,他们竟然是那些所谓轩辕星和盘古星的嫡传后裔......于是宇宙星帝他,意图消灭~~,地球。
  • 奇怪的能力石

    奇怪的能力石

    一个性格开朗,希望找到家乡消失的小杰,一个性格刚烈,喜欢冒险的大壮小凯,一个性格温柔,喜欢挑战自然的妹子小薇,一个天生智商过人,一个永不后退,一个死了却成为了一代魔王三人的旅程没有终点,心永不分离...
  • 天山侠女传

    天山侠女传

    天山派创派祖师林兮若创建相思断肠剑法,夺得了天下第一。而她所撰写的一部《五味谱》流落江湖,众人误以为是一本武功秘籍,引发各路妖魔抢夺,闹得天下天大乱。孰料《五味谱》竟然是一本食谱,而非武功秘籍。不羡慕那倾国倾城的美貌,只愿意换取你那刹那间那一回眸,望你那绝世美颜,看你那温润如玉……落花已作风前舞,又送黄花雨。晓来庭院半残红,惟有游丝千丈茑晴空。殷勤花下同携手,更尽杯中酒。美人不用敛蛾眉,我亦多情,无奈酒阑时!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