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合作作为议题设置的意义
合作的核心理念是,世界上有许多事情,不是一个人、一个组织甚至是一个国家的力量可以完成的,通常需要来自不同方面的力量共同完成。合作既是为了特定的目标,也是一种责任。
美国是当今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在处理国际关系时常常是自行其是,旁若无人。但是,无论是在政治、军事、安全,还是在经济、环保等方面,仍然有很多国际事务是美国一个国家无法能够独立解决的。比如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美国就拉上了英国等国家的军队一起参加进来。在没有经过联合国授权的情况下,这样做,既是为了通过提高参加战争行动国家的数量来体现其行动的“合法性”,增加道义的支持,同时也是为了减轻自身的压力和代价而作出的无奈的选择。尽管从最终的结果来看,这样所谓的“合作”并没有产生应有的效果,也没能给阿富汗和伊拉克带来持久的和平与稳定。
从这方面来说,我们提倡通过合作的方式来处理国际争端和问题。但作为国际传播中的一个重要的议题设置,我们还要强调通过合作行为解决问题的合法性和正当性。如果为了一个缺少道义支撑的目标去进行合作,这样的合作也不是我们所提倡的。
另外,合作作为一个议题,还需要强调它的责任。比如,气候变化作为一个全球问题,世界上所有的国家都有责任参与应对和解决。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也不能以突出发展权为理由,拒绝参加到全球解决气候变化问题的行列中来。
当然,中国参与气候变化问题的解决,与发达国家相比,其责任的范围和程度是不相同的。中国有责任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发挥积极作用,但是,这只是一种共同而有区别的责任。因此,在具体的议题设置时,强调合作的责任,也要与中国的特定发展阶段相联系。
案例十八
述评:亚洲合作迎来新契机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2009年4月19日播出。
19日,博鳌亚洲论坛2009年年会闭幕。短短3天时间,1600多名海内外政要、商界精英和专家学者进行了一场思想碰撞,所产生的火花,为正处于国际金融危机阴霾下的亚洲,创造了合作的新契机。
历史经验证明,危难之中往往蕴涵着合作的新机遇。早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时,亚洲各经济体便意识到,仅凭一己之力难以抵抗危机,加强区域合作是应对危机的必要之举,由此诞生了东盟与中、日、韩对话合作机制,以及旨在扩大货币互换范围的“清迈倡议”等多边合作措施。
与十几年前相比,此次全球金融危机对亚洲造成的冲击主要体现在实体经济领域。由于亚洲不少经济体是出口导向型经济,而且它们很大一部分的外贸出口销往欧美,金融危机爆发后,随着来自欧美的订单减少,亚洲众多经济体不约而同地出现了贸易出口下降、投资减少、失业率上升等一系列问题。对此,进一步加强区域合作、建立平衡的发展模式,应是亚洲应对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并走出困境的重要途径。
正因为如此,本届论坛上始终回荡着“合作”的声音。……可以说,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每个经济体都不能坐视其他经济体的失败,不然自己也会受到影响;危机面前,只有发扬互助精神,以邻为伴,才能共同走出困境。“同舟共济、合作进取”,此次博鳌亚洲论坛年会所达成的这一共识,不仅与“亚洲合作共赢”这一博鳌亚洲论坛的永恒宗旨相契合,对经历两次金融危机的亚洲来说,尤其具有价值。
从目前看,亚洲虽然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但是各经济体的基本面貌还比较好,而且亚洲拥有较为充裕的外汇储备和相对稳健的金融体系,经济仍在增长,合作潜力巨大。
……
作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中国的经济增长必然会推动整个亚洲的发展。而对中国来说,没有亚洲的健康稳定,中国经济发展也就失去了坚强的地区后盾。为此,中国一直是亚洲合作的积极推动者与建设者。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坚持人民币不贬值,帮助受危机影响的周边经济体走出了危机;这次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与韩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亚洲国家签署了双边货币互换协议,并推动建立总额达1200亿美元的区域外汇储备基金,加强亚洲“区域自救”;在这次年会期间,中国总理温家宝还宣布设立总规模为100亿美元的“中国—东盟投资合作基金”,再次用实际行动体现了亚洲合作共赢的精神。
“希望像一盏永不熄灭的明灯,给各国、各企业和世界人民照亮方向”,中国总理温家宝在博鳌论坛上的这句语重心长之语,道出了危机面前坚定信心的重要性。这种信心不仅来自于亚洲自身的努力,更来自于携手合作、“不让邻居倒下”的信念。有理由期待:博鳌亚洲论坛2009年年会所奉献的思想盛宴,将进一步推动亚洲互助共赢,成为世界经济复苏的重要引擎。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这篇述评,紧紧结合“博鳌亚洲论坛”的主题,强调合作对于亚洲各国克服困难、共同发展的重要意义。当大家都有困难的时候,相互拉一把,“不要让邻居倒下”,这就是合作精神的重要体现,可谓同舟共济,共渡难关。
1997年的金融危机,亚洲国家通过合作,为渡过危机赢得了良好的环境。今天,面对全球性的规模更大的金融危机的冲击,亚洲国家更应积极开展合作,为本地区的发展与繁荣作出新的贡献。越是在困难的时候,越是要加强合作,亚洲在这方面已经作出了积极的努力。
(四)共赢
1.国与国的利益交往不应是零和游戏
“共赢”的基本含义是在双方或多方参与的游戏或竞争中,各自都能从结果中或多或少地获得一定的利益。
与共赢概念相对的是零和概念。零和概念的基本意思是,竞争者此长彼消,胜者之所得加败者之所失等于零。因此,在零和博弈的情况下,胜者所得越多,败者所失也就越多,双方没有任何合作的机会。
从人类历史发展进程来看,凡是国与国关系处于零和状态的时代,争端、冲突甚至战争就会十分常见。因为,在零和博弈思维的主导下,每个国家都不会和与其处于冲突状态的国家进行妥协,都希望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而使对方的损失最大化。当彼此之间的对立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战争就不可避免。两次世界大战都是国家之间零和博弈的结果。
比如第二次世界大战,起初就是强势的国家对弱势的国家进行侵略和掠夺,弱势的国家奋起反抗,直至世界上形成法西斯联盟和反法西斯联盟两大敌对的势力,双方的利益不可调和。虽然法西斯联盟国家一度通过侵略和掠夺获得了巨大的利益,反法西斯联盟国家损失惨重,但是,战争最终却是以法西斯联盟的失败而告结束,法西斯联盟国家同样遭受了巨大的损失。
因此,国际关系处于零和状态下的时间是难以持久的。零和博弈导致国际关系的紧张,引发冲突乃至战争,其结果往往是双输。
在当代的国际关系理论中,共赢已越来越成为人们的共识和期待。特别是经过两次世界大战的惨痛教训之后,人类日益意识到,国与国之间应该在和平中共同发展,在合作中互利共赢。
2.共赢作为话语权设置的特征
尽管中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处于受害者的地位,但是,如今逐步强盛起来的中国仍然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仍然主张国家之间的利益关系应该是互利共赢的。
互利共赢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只有共赢才符合参与交往的各个国家的利益。如果没有共赢的结果或目标,国与国之间的利益就会失衡,和平相处的环境最终将会被日益紧张的关系甚至是冲突和战争所取代,发展的共同基础将会崩塌,合作的条件也将不复存在。
因此,互利共赢是国与国之间能否实现可持续交往的保障,是国与国之间能否和平相处、共同发展、有效合作的保障。在国际传播中,共赢作为话语权设置,不仅与中国的核心价值观相一致,也符合人类社会进步的潮流。
案例十九
新华时评:中美经贸合作互利共赢
新华社2009年9月7日电。
尽管遭遇“二战”以来最严重经济危机的挑战,但中美经贸合作仍呈平稳发展势头。目前两国互为第二大贸易伙伴,美国是中国第二大出口市场,中国是美国第三大出口市场。中美经济相互依存,两国贸易互利双赢,两国加强合作,有利于促进世界经济的复苏和发展,已是美国各界的共识。
根据美国政府公布的数据,中国是美国出口增长最快的海外市场,2000年到2008年,美国对华出口增长了约300%,而同期列第二位的美国对德国出口增幅只有70%左右。按照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的统计,美国几乎所有州、县以及国会选区,都从对华贸易中受益。
中美贸易的迅速发展,显现出的是两国贸易的互补性和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美国财政部负责中国事务和美中战略与经济对话事务的执行秘书长兼高级协调人洛文杰认为,中国过去25年的快速发展使美国受益匪浅,美国乐见中国取得成功发展和经济繁荣,因为美国和美国工人都将享受中国发展带来的好处。
这种“中国机遇论”,在美国一些地方尤其明显。此前中国企业组团到访美国时,许多美国地方政府官员通过各种途径积极接洽,并介绍当地的产品和投资环境,希望借此加强与中国方面的经济合作,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机会。
中国驻美大使周文重认为,从发展互利共赢的经贸关系到共同应对日益增多的全球性挑战,两国关系已成为当今世界最具生机、最具影响和最具发展潜力的双边关系之一,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在今年7月召开的首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前夕,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和财长盖特纳在《华尔街日报》上联合撰文指出,美中必须加强合作,因为单靠美国或中国一己之力难以解决任何一个全球性问题。
正是基于两国合作共赢的共识,中美高层官员在这次对话中坦诚沟通,平等协商,达成了一系列积极成果。比如在经济领域,两国同意努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两国将努力建设强有力的金融体系,完善金融监管;双方致力于更加开放的贸易和投资,反对保护主义,以推动经济增长、创造就业、促进创新,等等。
洛文杰对新华社记者表示,对话之所以能取得丰硕的成果,就是基于美中间的共识:两国合作的重要性前所未有。而在这次对话中,他感到印象深刻的不是美中间的分歧,而是两国间的大量共同点。而这些共同点和达成的共识,势必又会为两国经贸进一步合作奠定基础。
当然,作为两个经贸大国,中美出现一些贸易纠纷、磨擦,也完全是正常的。但值得注意的是,受经济下滑、失业上升、政治操弄等多种因素影响,美国国内贸易保护主义近来不断抬头,作为美国主要贸易对象的中国,正成为美国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一个主要受害者。
贸易保护主义不利于中国,也损害美国的利益。美国卡内基和平基金会访问学者、曾负责中美战略经济对话的美国财政部前执行秘书长泰娅·史密斯就对新华社记者表示,在现在的全球经济体系下,美国的某些贸易限制措施,“可能会使我们国内相关企业感到高兴,但长期来讲却会损害我们整个国家”。而要遏制保护主义的抬头,就需要两国继续加强沟通,切实履行承诺。
正是在中美两国政府富有远见的政策指引下,中美关系在最近几年得到进一步深化,经贸合作规模不断扩大,两国民众、企业和整体经济都从中受益。展望未来,世界经济仍充满挑战,中美作为两个负责任的大国,利益攸关,更应当携手合作、同舟共济、共渡难关,这不仅有利于两国经济和两国人民,也有助于世界经济的稳定和早日复苏。
新华社的这篇评论,重点分析了中美经贸方面的互利共赢。而共赢的前提是互利,互利的前提则是互补。
中美贸易之所以能得到迅速发展并互为第二大贸易伙伴,是因为中美经济具有很强的互补性,中国出口到美国的大量产品,大多是低附加值的、价廉物美的产品,是美国已不再生产的;而中国从美国进口的许多产品,则大多是高附加值的、科技含量高的产品,是中国难以生产而又需要的。这样的互补性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都会继续存在。
投资方面也是如此。中国有巨大的消费市场和众多廉价的劳动力,但技术管理水平相对落后。而美国在这些方面恰恰具备优势。这种互补性,为美国在中国的大量投资创造了基本的条件。相比之下,中国的比较优势要少一些,在美国进行投资就会显得困难。
而中国在非洲、拉美地区的众多投资同样是优势互补的产物。中国有资金、有技术、有巨大的能源需求。非洲、拉美地区有丰富的资源,但缺少资金和技术。中国在这些地区投资,弥补了各自的不足。与此同时,中国还在这些地区修建了公路、学校等基础设施和房屋,为当地的发展创造了一定的条件。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随着各国之间经贸往来的不断发展,互利共赢将会越来越成为各国的自觉追求。而像北美自由贸易区、中国和东盟自由贸易区这样的机制,则是在更大范围和更深程度上,实现了经济贸易的互利共赢。
在国际交往中,互利共赢主要体现在经济领域,但并不局限于经济领域。在政治、文化、军事、科技等各个领域,都存在互利共赢的关系。有时候,用经济利益换取政治利益,或用政治利益换取经济、军事等利益,这样的互利共赢的关系也很容易在国际关系中看到。
当然,互利共赢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值得提倡的。如果互利共赢只是在两个国家之间实现,却给其他国家带来损失,这样的共赢关系也不会持续和稳定。因此,我们所强调的互利共赢,不仅仅停留在双边领域,它更要在多边领域实现,最终的目标是让所有的参与者都能在各自的交往中实现互利,实现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