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时政报道策划案例分析
一、中国新闻社关于“改革开放30周年”系列报道的策划
(一)事件概述
1978年12月18日,中国共产党召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改革开放,不仅使中国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而且对世界经济和政治产生了巨大影响。
2008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胡锦涛总书记当年在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上讲话时强调“要隆重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中央和地方计划举行一系列活动,隆重纪念这一伟大历史变革。
(二)情境分析
做好改革开放30周年的报道,是2008年中国媒体关注的重点之一。其一,中国党和各级政府的“隆重纪念”,必然要求媒体的造势和及时跟进。其二,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之路,值得好好总结和梳理。
因此,做好改革开放30周年报道成为中国各大媒体的“重头戏”,而如何做出特色成了各媒体之间的“大比武”。
在各大媒体铺天盖地的成就性报道中,中国新闻社的“三十年·中国梦”系列报道令人耳目一新,印象深刻,特别是在国际传播中独树一帜,在海外媒体中产生了较大影响,获得了海外受众的高度评价。在业内,该报道也颇受赞誉,被认为是一个客观而深刻、正面而亲和、有分量、能传世的成就性国际传播的成功创新案例。
(三)策划案简介
新世纪以来,国际传播政策、责令及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作为提高国际传播效果、优化国际传播策略重要途径的国际传播策划日益受到关注。由张艳秋和刘素云主编的《国际传播策划》由学界和业界专家联手打造,是国内第一本关于国际传播策划的综合性研究著作,采用了理论梳理及案例分析相呼应的编写方式,以求深入浅出、举一反三。《国际传播策划》既可以作为国际传播人才的培训教材,亦可作为媒体从业及研究人员开展国际传播策划与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
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系列报道,中新社的报道分为高端访谈、中国热点和分主题策划三部分。
其中,高端访谈是面向海内外在中国改革开放历史上有发言权、有独到研究、有思考的重量级人物而设;中国热点则是根据国内外舆情及现实中的焦点问题梳理出涉及中国各领域的热点问题,通过调查与采访相结合做出客观解答与评述,该组报道紧扣时事,将新闻时机与深度报道相结合;分主题策划从多方面多角度选取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在各领域取得的发展成就、观念的进步、社会的成长、与国际的融合中最具典型意义的选题,设计采编结合的故事性新闻报道。
其中比较有特点的是分主题策划“三十年·中国梦”。共分为“发言人故事”、“中国经络”、“衣食住行”、“中国物语”和“名家变迁”等几个系列。
“发言人故事”系列选取30年来最能体现中国政治民主透明的角度,以最有代表性、故事性的人物,讲述了这个为外界广泛关注的特殊人群与中国改革开放的不解之缘。如:《第一张“中国面孔”》、《外交部发言人那“四朵金花”》。
“中国经络”系列基于从坚硬静态的建筑地标反映改革大潮的洪流脉动这一思路,选取了具有政治标志意义的长安街、经济中枢金融街、文化脊柱中轴线和高科技创新基地中关村,用“从坚硬中寻找柔软”的笔触呈现出30年改革开放大潮在硬件、建筑中留下的更具人文意涵的标记。如:《政治动脉长安街:中国在汹涌而过》。
“衣食住行”系列从贴近民生的几件大事折射中国人30年来生活的细节变化,小中见大,并在写作驾驭中注重对社会风尚、现象的概括和对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素材的拣选。《“穿”行三十年》、《食客渐挑剔》、《“房事”红与黑》、《汽车变形记》等文各具特色。
“中国物语”系列筛选出了短信、粉丝团、安全套、流行病四个富于冲突、典型意义很强的事物,把握各个题目时注重凸现几个事物自身的历史变化所隐含的社会意义,力图呈现一个复杂、丰富、多元的中国社会图景。《一日十亿条短信:“中国式”另类表达》、《“粉丝”进化:社会神经变得松弛》、《安全套里的性情中国》、《流行病催生中国人“富贵”烦恼》四篇精品文章体现出了中国新闻社视角的独特、文风的大胆、思路的创新,成为同类文章中令读者印象尤为深刻的佳作。
“名家变迁”系列选取了几大领袖家庭的后人,介绍、描摹他们的生活状态和30年来的变迁。这是海外读者一直以来都很关注的题材。其中,《毛新宇:我的三十年》,为整组文章起到了很好的开篇效果,内容丰富生动。《三十年风云起落邓家亲情不变》、《刘家三十年平凡生活不凡人生》等篇目则将改革开放30年的宏大观照,缩焦于这个激荡时代处在风口浪尖上的几个特殊家庭和它们的成员身上,并从中读出深刻的时代烙印。
(四)策划特点及效果
1.策划特点
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的时间点,是向世界展示中国成就的极佳契机,然而,成就报道最忌就是把报道做成回顾展和成绩单。因此,中新社在策划前期就将报道思路明确下来:把30年当成更好地报道中国的一个契机,一个由头,一个起点,按照国际传播规律,贴近海外受众、贴近海外市场,讲述一个真实可感、易于国际理解的中国30年。
中新社确定的“三十年·中国梦”这个报道主题,既能引起人们共鸣、符合人们共识,而且还达到了策划之初所确定的“四维”目标:深度、高度、广度和现实度,整个报道体现了国际视野、开放性和故事性。“三十年·中国梦”真诚地向世界讲述了一个属于中国的梦想,也是一个属于人类的梦想——追求富强、民主、自由和真理的中国版本,进而引起人们的共鸣,引领人们认知的话语,向世界传播正向、积极、亲和的当代中国形象。
比如,“三十年·中国梦”中的“衣食住行”系列从贴近民生的几件大事折射中国人30年来生活的细节变化,《“穿”行三十年》、《食客渐挑剔》、《“房事”红与黑》、《汽车变形记》等篇目各具特色。这些报道注意从世界视角出发,从百姓生活的点点滴滴客观地报道中国改革开放后的变化,拉近了与受众的距离。而“中国物语”系列行文较为轻松,特别是选出短信、粉丝团、流行病等富有冲突、典型意义很强的事物,把握好报道的“度”,从多方面呈现一个复杂、丰富、多元的中国社会图景,实现报道均衡。
2.策划效果
此次“三十年·中国梦”系列稿件策划可说是在选题尺度、主题向度和报道角度构建的三维空间中精心施工而成,共计发稿66篇,海外媒体采用率达到83%,其中被3家以上媒体采用的稿件20篇;网络采用达到100%,其中网络转载100家以上的占22%,最多者达400多家。还有多条稿件进入新浪网排行榜前10名。
【策划者手记】
此次报道,中新社确定了“中国梦”这个主题,与此概念的最早提出和倡导者吴建民进行了探讨,认为这个主题具有国际视野、开放性和故事性,可以引起人们的共鸣。
中新社在策划“三十年·中国梦”系列稿件时,着重强调要把握选题实现的“度”:一是要保持正面积极的向度,二是要保持客观、中性的角度,从而能够更具说服力和可信性。
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成果是显而易见的,但同时也要承认随之而出现的一些负面问题。在做一次历史高度的梳理中应当敢于面对,勇于反思,在报道中注重平衡与客观,将复杂的社会现实理性、公正地梳理呈现出来,这本身正体现出当今中国的气度和胸怀,同时也更易于海内外读者接受。
对此,策划时中新社设置了一些独立的系列专题,力图以小角度切出大视野,既有社会的广度,又有历史的厚度,经反复讨论与推敲确定所选取的新闻关注焦点。
好的题目同时也多是难做的题目,如何贯彻策划思路,是此次报道的一个重要实施环节,在落实采访与稿件的过程中,策划者与记者的随时沟通至关重要,由此确保题目的方向不会被纷繁的素材带偏。特别是对这种综合性报道的“度”的把握最需用心。例如,“中国物语”系列中的“安全套”和“流行病”这样的特别选题,是被业内人士和读者都叫好叫绝的题目,但在实际操作中的确颇费心思。《安全套里的性情中国》的作者把握住中国人对安全套这一事物从讳莫如深到直言不讳的心态变化,反映出中国人内心发生的时代变化,而这个变化的大背景是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经济的富足、政府与社会对民众私生活的理解与包容。整篇文章将社会本身的丰富多元与时代的变迁集中缩焦在一个小小的私密物件上,实现了策划者最初的意图,避免落入“俗”套和“负面”的效果,引起了海内外的广泛共鸣,更具体地令人读懂了中国改革开放30年对于人们思想的解放所产生的作用。
(中国新闻社专稿部副主任张量)
二、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关于新中国成立60周年报道的策划
(一)事件概述
200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以下简称“新中国成立60周年”)。60年来,中国人民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国内外错综复杂的环境下,克服各种艰难险阻,取得了一个又一个巨大的成就。中央和地方将举行一系列活动,隆重纪念这一伟大历史时刻。
(二)情境分析
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报道,是2009年中国各媒体重点打造的一个重大报道。对于这样一个常规性、预知性的历史事件的报道,提前做好策划显得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