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661200000022

第22章 文化建设:语境、路径与方向(1)

上述文化和文明的逻辑函数关系,试图从思想上解决如下问题:

(1)冲破两个樊篱,一个是西方文明在当前以亨廷顿为首的精英阶层违背文明的实质含义,对文明的地域性和文明的阶段性的政治性界定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文明霸权;另一个是对于西方文化“文明化”的批判。

(2)本书文明和文化的逻辑函数关系再次确认了德国思想界对文化的界定,同时,还尝试为中国当前的文化发展方式或者道路指出方向。

(3)从学理和思想上试图避免对文明的“文化化”和文化的“文明化”两个极端,促使当前文明演进和文化变迁的良性运行。

(4)我们可以有理由进一步反思德国思想界所奠定的有关文化内涵,文化和文明的逻辑函数关系可以超越其中暗含的种族意涵基础上,开始思考中国文化建设的路径。

赫尔德对文化定位的三个特征同时也说明另外三个方面的问题:其一,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生活模式,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其二,“民族”的文化说明了文化的主体性;其三,“文化有明确的边界”说明了文化的空间性。而此前的“文明观”没有明确的边界。不仅如此,“文明”还在树立特定主体的绝对权威的同时,试图抹杀边界,冲破边界,这是文明和文化的重大区别之一。文化的主体性和空间性的确认,既奠定了后来的德国“民族/国家”体制的基础,文化和文明的含混性也使得建基于这样思路的社会发展实践不断确认出一种“文化绝对化,发展即文明”的观念,“文化绝对化”理念对民族性、个体性的过分强调,使得现实的操作过程中,主体性、种族性的渲染已经漫过其早期强调的平等性基底,将作为形成文化的重要系数的种族或者民族主体升格为等同于文明要素的地位,直接的结果就是种族主义的推衍。“发展即文明”观念则和英法等国的文明观汇流,顺利接纳后来美国的文化殖民思想,延续、甚至拓展了从18世纪延续至今的霸权、扩张、殖民思路。而文化和文明的相对严格的逻辑函数关系则限定了文化和文明的相对固定的联动关系,避免出现上文提到的模式中文化和文明的错位,避免任何一方的发展、演进和变迁走向极端。

(5)重视当下大众传播科技日新月异的现实对文明演进和文化变迁的重要影响,既将其看作文明的基本元素,也要将其看作影响文化变迁的重大系数,由此革新新闻和传播的研究,纳入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生产序列,也提升对于媒体研究的重要地位。

在万马齐喑的时代,中国文化不缺乏脊梁;在经济崛起的时代,有人关注文化建设;在面对有关中国崛起过程中诸多现实问题的时候,研究者注意到18世纪的德国和20世纪美国的经验可供我们借鉴;在深入文化和文明关系的内里的时候,我们看到了复杂的历史和芜杂的陈述下埋藏的文化和文明几乎完全可以操作的逻辑函数关系。这些都推动着中国当下文化观念的建构,也验证、汇聚着新轴心时代的到来。

文化的交流正是要开拓更大的视野,互相调整,互相包容,文化交流不是以一个既定的形态去征服另一个文化形态,而是在互相尊重的态度下,对双方本身的形态作寻根的了解(温儒敏,李细尧编,1987,p.14),在了解把握历史和现实的前提下交流和发展。作为中国文化之根的文明,如何思考在这样的大变局时代,为中国文化的发展提供物质和精神逻辑的支撑?

从20世纪后期开始迄今的跨文化传播实践和研究的努力向我们展示了如何从文化自身寻找解决文化问题的尴尬和不可能;上述文化和文明的历史为中国的文化建设提供“鉴”、文化和文明的逻辑函数关系为中国的文化建设提供“路”,将解决文化问题的视角从文化的层面转到文明的层面,借鉴并超越德国“狂飙突进”文化运动诞生、演进历程中的经验教训,摆脱现有的文化发展思路对文明的桎梏,为新文明的诞生及其基础上新知识的生产——新文化的生产开辟道路,是21世纪研究群体普遍要思考的问题。而不清楚中国该持有一个什么样的文化观念,不点明上述文化和文明的深层关系,当前谈论的全球化、中国文化的崛起等都显得苍白甚至会进入误区。具体来说,中国的文化建设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始。

第一,明确我们当下使用的“文明”和“文化”表层和深层的含义以及各自基本的要素,知其由来,熟悉西方当下文化话语的规律和掩藏的历史视角,自己要慎重使用。回顾中国的历史,有关文化和文明的观念一直是囫囵个儿地互释甚至是混用的。文化在中国古代是指“文治教化”。汉刘向《说苑·指武》云:“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不能化,而后武力加焉。”这说明中国古人把文明和文化都视为一种统治管理的方法,先用文治教化,后用武力。文化是统治管理的过程,文明则是文治教化后的结果,这个传统的概念一直保持到今天,在《现代汉语词典》中仍有一义把“文明”解释为“文化”,其实突出表现了文明表示有文化,有教养,是一种进步的意思(徐苹芳,2006年12月)。但是,文化变迁和文明演进的历程已经明示,这种囫囵个儿的混用恰是农业文明发展状态下的特征,在工业文明下并不适用。解决的办法是,通过上文述及的文化和文明的逻辑函数关系,解构西方文明和文化话语生成机制,借用并探索中国的文化建设方案。

第二,将当前跨文化的交流和传播视作一种新知识生产的过程。随着社会的发展,对知识的不断挖掘和重组是不可避免的,也是一直在进行的。因为知识和思想之间存在这样的一种客观逻辑关系,“有时,知识的储备是思想接受的前提,知识的变动是思想变动的先兆”。“正是知识的背景,支持着思想史谲诡的风云变幻,使思想史上的种种奇异的、怪诞的思想具有可理解的背景和土壤,思想脱离知识系统的支持,将失去语境”(葛兆光,2000,p.30)。尤其是“在任何情况下,当环境的改变需要新的思维和行为模式时,社会文化变迁的必要条件就出现了”(克莱德·M.伍兹,1989,p.22)。新知识的涌现也自然地成为社会文化变迁的充分条件来阐释和主导这样的文化变迁。

对中国来说,世界阐释中国和中国阐释世界都是一种运用我们已有的文化传统和传播渠道进行新知识生产的过程,把跨文化传播的实质界定到这个层面上,并充分把握和运用文化和文明的逻辑函数关系,就从学理上为实践操作性很强的跨文化实践找到了理论的根底。西方知识储备对中国文化构造的作用,即西方文明对中国文明的影响,需要从文明和文化两个角度来看。同样,对于这些影响的应对,也需要从文明交流和文化影响两个角度来看。关键看我们如何将这些新的文明元素有效整合进中国既有的文明传统之中,既发挥对传统文明的有效补充和提升促进作用,又和传统文明基础上的传统文化不会过分的抵触,或者即使有抵触,也能在一定的主体、时间和空间的乘数效用下,度过一个抵牾、冲突期,逐渐过渡到共存共荣、共同进步的阶段。

第三,将这种新知识生产的过程,用文化和文明之间的逻辑函数关系来指导。

中国的文化建设不是孤单的行为。二战以后国际范围内普遍性的文化自觉运动早就拉开大幕,为中国经济上崛起后的文化建设提供了现实的语境。

第一节 语境:“二战”后国际范围内普遍性的文化自觉运动

美国跨文化传播学者卡里·杜德(Carley H.Dodd)的研究发现,当个体和另外一个来自与我们的群体不一样的个体交谈的时候,我们必须带着一种“文化自觉”(cultural consciousness)去听和说(Dodd,1995,p.4)。比如,参加国际会议,遇到听不懂的语言,本能的反映是戴上同声传译耳机,这个简单的行为,即属于文化自觉的范畴,不过是很初级的一种。实际上,在跨文化传播研究领域,或者任何具有跨越文化经历的人那里,都有一个文化自觉的过程,这样的一个过程,是一种微观层面的文化自省。

除此之外,文化的自觉还指涉一种宏观的整体/群体意义上的文化自觉,是一种组织意义/层面上民族、种族、国家/地区、性别意识的觉醒。这样的自觉广泛发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的几十年里,普遍发生在东西方国家,并一直延续到现在,同时,世界范围内的文化自觉表现也不同。

这样的一种国际范围内的文化自觉,在充分认识自我文化传统历史的同时,探索出冲破殖民主义、欧洲中心主义等外部枷锁的路径,也有效地实施了文化唤醒,形成了一种世界范围内基于上述文化和文明逻辑函数关系新的模式基础上重新审视文明演进、文化变迁道路的势头。

一、美国文化寓言:从“大熔炉”、“沙拉碗”到“织锦”

20世纪以来,美国的文化自觉很复杂。一方面,在承认多元文化现实基础上,探索不同的路径整合建构某种统一的美利坚文化。比如20世纪50年代的文化大熔炉(Melting Pot)政策,20世纪70年代承认文化沙拉碗(Salad Bowl)的现实,到90年代将美国的文化建构过程和结果视为“织锦”(Tapestry);另一方面,强调文明冲突,从批判“欧洲中心主义”,到质疑多元文化族裔在建构美利坚文化中的作用,最终在“民族/国家”的政治认同下将美国文化再次回归欧洲传统,乃至直接认同到不列颠岛的盎格鲁-撒克逊文化。由此我们看到,多元文化大杂居、小聚居的文化现实,制造出来的文明冲突论,某种统一的美利坚文化和美国性的打造贯穿了整个20世纪迄今的美国文化自觉过程。

美国建国200周年后,1976年,学者斯维里-特瑞克·穆瑞(Muriel Saville-Troike)在其著作《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基础:多元文化教育的理论和方法》第一章提出,作为一个国家,我们开始走向成熟,这样的成熟性体现在更加复杂化和自觉(sophistication and self-awareness)。我们开始意识到曾经有的和现实中的美国梦并没有平等有效地实施。那么,我们已经开始就平等性的问题——即使是有点迟疑地——迈出下一步。“我们中的一些人已经开始意识到,作为一个美国人并不一定非要摒弃个体原来的语言和文化,也就是说,在我们这个社会里,双语言和双文化观点是可行的。这种新的意识反映了在我们国家价值观方面发生的深远的改变,理解这些改变的含意包括其语言和问题对于我们很重要”(Muriel,1976,p.2)。

穆瑞的观点在很大程度上、很长时期里代表了美国的基本文化现实,也为世界范围的人所认同。美国文化的多元性是历史的,也是现实的。历史性无需多言,作为美国铭语的拉丁文Epluribus unum英文意思是“one out of many”,或者也有翻译为“out of many,one”,汉语意思是“合众为一”。美国文化多元性特征的现实性体现在,历史上来自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移民自觉地认同北美的英语文化,其第二代移民已经从经济、语言和政治上成功地转化为美国公民,以至于出现“儿童无法和爷爷辈的人交谈”(Muriel,1976,p.2)这样的现象,就从一个侧面体现出所谓“美国梦”或者“美国信念”的强大影响力,已经初步表现出,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对某种统一的“美国文化”的文化认同行为、文化自觉意识和文化建构过程及其结果。

但这样的情况在20世纪后期发生了变化。20世纪60年代,美国出现了103个民族集团和173个土著民的单位,加起来有200多个民族单位,美国已不是“民族大熔炉”,而似乎变成“民族博物馆”了。本土北美印第安人,西南地区墨西哥边境地区操西班牙语的人群,从加拿大移居到路易斯安那州的阿卡迪亚法国人(Acadian French),战争征服的岛上的波多黎各人,来自几大洲、几大洋的移民人群,几代人还依然保持着他们自己的语言和文化。这些来自世界不同文化地区的移民不仅庆祝美国的节庆,还庆祝他们原来的节日,甚至还有现在居住的社区自创的庆祝,比如中国的舞狮、罗马庆祝英雄的旗帜、同性恋的游行等等(John Durham Peters.,2004,p.29)。在从所谓“主流文化”的概念出发考虑对这些人群的接纳或者拒绝问题时,1976年,穆瑞提出,“‘文化熔炉’的概念似乎不适用于他们”(Muriel,1976,p.2)。因为美国已经是一个巨大的“沙拉碗”(salad bowl)。

“沙拉碗”并非穆瑞首创。1974年3月,美国民事权利委员会(the United States Commission on Civil Rights)在德克萨斯的圣·安东尼奥(San Antonio,Texas)召开的有关墨西哥裔美国人的教育问题会议上,由卡登尼斯·班比(Bambi Cárdenas)最早使用(Muriel,1976)。

同类推荐
  • 袁宝华文集第六卷:文选(1997年1月-2011年5月)

    袁宝华文集第六卷:文选(1997年1月-2011年5月)

    本书为十卷本,汇集了作者在解放初期恢复东北工业,制定和实施“一五”计划,赴苏谈判156项工程,三年“大跃进”大炼钢铁,国民经济调整,建立新中国物资管理体制,“文化大革命”期间国民经济运行,改革开放期间国民经济管理,企业整顿和改革,制定《企业法》,开创职工教育和MBA教育工作,开拓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创建民间经济类社团,建设中国企业家队伍,以及担任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工作中的理论著作和文章。
  • 给孩子美好未来:农村中小学教师工作漫谈(创建和谐校园16本)

    给孩子美好未来:农村中小学教师工作漫谈(创建和谐校园16本)

    随着城乡经济的发展,滋生出一个新的弱势群体,他们被称为“留守儿童”,这些孩子,大部分生活在农村,没有父母在身边悉心照料,没有好的教育学前教育,这是一个值得社会关注的群体,因此,农村中小学工作者的责任更加沉重,农村的教育工作者的任务更加艰巨,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使教师获得青春的活力与气息,并且学生也可以吸收民主精神。正因为教师对学生的尊重,由于教师为学生的成长营造了一个舒适的学习环境,学生的健全人格获得了充分的培养,使得他们能够并且敢于坚持真理和维护自己的合法利益。和谐的师生关系,需要师生们共同努力,保持良好的心态,宽容待人,用真心换另一颗真诚的心。
  • 迷与迷群:媒介使用中的身份认同建构

    迷与迷群:媒介使用中的身份认同建构

    本书通过以“伊甸园美剧论坛”为例的个案研究,运用以深度访谈和观察法为主的质化研究方法,从“社会文化性”受众研究的取径切入,对中国的“美剧网上迷群”做了一次全面和深入的观照。研究发现,中国的“美剧迷群”以网络社区的形式在美剧论坛中逐步形成和发展壮大,这些能动的“迷”积极主动地使用媒介,形成了跨媒介、多元化的媒介使用方式,并在这媒介使用的过程中进行了身份认同的建构,同时本书的研究结果也为受众研究中探讨媒介使用与受众身份认同建构之间的关系提供了现实依据。
  • 中国策:新世纪、大视野与我们的治国方略

    中国策:新世纪、大视野与我们的治国方略

    本部著作对新世纪中国在战略部署、民主政治、经济发展、民生问题、领土主权、人文社会、生态环境、外交格局和改革方向等领域面对的种种成就和挑战进行了全景式扫描与透析,对中国在新世纪面临的成就与挑战逐个进行客观理性地梳理,是一部对中国当前社会热点焦点问题进行集中分析解读的战略性、前瞻性、可读性、全面性和针对性的战略性著作。
  • 人来视往

    人来视往

    沈德新,1971年3月生于中国景德镇,百年老字号程协泰窑的第四代继承人,景德镇陶瓷文化历史的本土派研究人,著有《人来视往》等。《人来视往》,作者沈德新随笔集。
热门推荐
  • 白鹿青崖间

    白鹿青崖间

    年轻有为的君王、鞠躬尽瘁的大臣、风流倜傥的诗人、绚烂多姿的舞蹈、香醇可口的美酒……构成了盛唐最美的风景。天朝大国,四方来贺!物极必反,花盛必凋。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安禄山盛装登场,山河呜咽,生灵涂炭……面对安禄山的屠刀,封长清、张巡、李光弼、郭子仪等挺身而出,捍卫大唐江山……诗仙李白就生活在这样的时代,他曲折的人生经历见证了唐朝由盛而衰的历史……
  • 无敌狂神

    无敌狂神

    主人公龙山先天体质受阻,从小被神帝遗弃在凡界,为了生存,不得已拜入宗门。谁知命运跟他作对,同门称谓废物,师傅算计,亲人因他而去,总之受尽侮辱。他苟且偷生,必须变强大,为自己报仇,为亲人报仇,找到狠心抛弃他的父母。
  • 大公司管人 小公司管事

    大公司管人 小公司管事

    本书内容包括:树威立信,小公司起事要先管老板自身修养火眼金睛,小公司起事要从细枝末节中精准识人攻心为上,小公司起事要快速聚拢新员工的心同表及里,小公司起事要识人更要识心等。
  • 血色青枫

    血色青枫

    人生细雨,几许往事愁肠。妙笔丹青,难画三寸心房。桂花落尽十里香,遮不住这无声的惆怅。蓦然回首百年忘,隐隐心事欲何往,不再少年狂。青丝吐尽,白发凄凉,总是难忘,梦里化心伤。
  • 牵不到的幸福

    牵不到的幸福

    幸福的童年,和顺的生活,被突如其来的变故零落成伤,世人的冷眼热讽让我的灵魂压缩,变得那样的卑微,如同我的身高,矮人一等。那样的我遇见如花的你,懵懂的爱恋,想牵起你的手,告诉你对你的渴望,却总也鼓不起那样的勇气。步入大学的你我,千里的距离在电话响起的一刻,缩减为零,你来到我面前的告白,结束了我四年的相思,忐忑的牵着你的手,我的卑微让我看不到携手到老的希望。眼泪与短暂的幸福相伴,当你放手的那刻,没有怨恨,绝望的我再也没有勇气牵起你的手。看到你结婚,看着你幸福,每日的梦境,梦境中你的笑容,依旧让我的灵魂颤斗,想牵你手的执念还是如此之深。我看不上我的卑微,也没有了未来............
  • 绿色世界(地球一小时)

    绿色世界(地球一小时)

    大气污染严重,草木植被日渐被高楼和工厂覆盖,稀有物种濒临灭绝,下一个会不会就是人类?杨小川的《绿色世界》倡导人们重建美好世界,珍惜地球,珍惜我们的世界。
  • 始生

    始生

    希望能写完,希望写完是一本好书。不管能不能写完,这是一本细致的书。不想写小白文,不想写无限流,不想写无敌流,因为都不真实,想写一本读完能记住的书。
  • 英雄联盟之灵魂契约

    英雄联盟之灵魂契约

    为了冠军梦,从魔兽真·三转战英雄联盟!三天三夜的疯狂练习居然引来了死神降临!原本以为自己就要驾鹤西去,却无意中发现灵魂的缺口居然可以与他人对接!不但没有受伤反而可以窃取他人记忆!从此以后,电竞之路便多出来一个不败战神!
  • 搬山盗墓之鬼僧

    搬山盗墓之鬼僧

    我们的村子面临着百年的诅咒,身为搬山传人的我,肩负着拯救村子的任务,踏上了去往已经消亡的古国寻找破解之法....
  • 网王之我是公主

    网王之我是公主

    两个性格完全不同的少女,一场不同的爱恋一个迷糊活泼,善解人意,似风,有时却会害怕阿飘,感性高于理性一个智慧温柔,坚强勇敢,似水,有时却十分腹黑,理性高于感性那位王子会掉入她们的爱情陷阱她们又会对那位王子真心付出一场梦的穿越即将启程本文涉及的王子范围十分宽广,但真爱只有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