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次轰动效应——《三国演义》
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1994年)是继《西游记》、《红楼梦》之后拍摄的又一部根据古典名著小说改编的大型古装电视连续剧,“获得了极高的收视率,每天约有5亿观众在该剧播出的时候收看这部电视剧,收视率高达46.7%。”“它满篇的英武豪情唤起了人们多年来已经渐渐淡忘了的英雄主义激情,一扫当时荧屏上香车宝马、衣香鬓影的绮靡柔弱之风。它激扬的阳刚之气,使观众的精神为之一振,获得了巨大的审美愉悦。”《三国演义》是一部依据历史和传说的材料编写出来的长篇巨著。这部名著主要描写了东汉灵帝(刘宏)中平元年(184年)到西晋武帝(司马炎)太康元年(280年)将近一个世纪的军事斗争和政治的风云变幻,全书长达75万字。将此鸿篇巨制搬上荧屏确实是难度很大的艺术创作。剧本曾五易其稿,审稿队伍多达几十人,可见对剧作蓝本的重视程度。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在弘扬民族文化上成就非凡,它的播映是历史知识的大普及,古典名著的大普及,也是三国风云变幻中足智多谋的军事斗争、外交斗争、政治斗争的真实写照,成功地塑造了曹操、诸葛亮、关羽、张飞等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历史上的曹操是“治世之能臣”,是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诸葛亮“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是《三国志·诸葛亮传》的评价,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亮之多智而近妖”(鲁迅语),而电视剧《三国演义》则突出了刘备的仁义思想行为,突出了诸葛亮的忠贞和智慧,强化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贤相品格,突出了曹操的雄才大略和狡诈、残暴。《三国演义》是我国长篇历史小说的开山之作,同名电视剧基本上忠实于原著,将卧在纸上的文字、文本变成荧屏艺术形象,给观众丰富的知识、智慧以及经验的借鉴和人生哲理的启迪。
《三国演义》是描绘三国时代政治风云变幻的历史长卷,是一部龙争虎斗的战争史诗。总导演王扶林掌握该剧的基调是“大惊、大喜;大疑、大决;大急、大慰”。该剧由大惊、大喜组成大的戏剧冲突;由大疑、大决组成复杂的情节纠葛;由大急、大慰形成强烈的情感起伏。84集的电视剧无论是财力、人力、物力的投入都是前所未有的,它采用的是大投资——大基地——大场面——大回报的制作新模式,为拍摄《水浒传》电视连续剧等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
教训之一,就是武打动作太假、太粗,这跟王扶林导演的“武戏文唱”的指导思想有关,武戏就得有“武功”,出“武彩”,而该剧兵对兵、将对将的“武戏”既没有打出绝招,也没有打出水平,更没有打出悬念,从而减弱了艺术感染力。
1994年,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在国内外,尤其是在亚洲地区播出后,影响剧烈。
日本、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韩国、印度尼西亚和香港、台湾、澳门地区相继全部播出或部分播出,社会效果和经济效果俱佳。“根据有关统计,像《水浒》、《三国演义》这样的古装剧,国外销售一集至少售到6万美元,而《三国演义》日本已购买了第四次播映权。”《三国演义》先后获得1995年度“五个一工程奖”优秀电视连续剧奖、第十五届“飞天奖”长篇连续剧一等奖和优秀美术奖。曹操的扮演者鲍国安获优秀男主角奖,诸葛亮的扮演者唐国强获优秀男主角提名奖。
第七次轰动效应——《水浒传》
张绍林导演的《水浒传》长达40集,以情节线为经,以人物志为纬,纵横交织,人物、事件、情节交融,起、承、转、合有序,轻重缓急、详略虚实处理有方。人造物型上,既重形似,又重神似;在动作设计上,避免了《三国演义》武戏文唱、战争中双方交战时动作虚假乏力、没有视觉冲击力的弊病,专门请了香港的两名武术指导,打出了水平,打出了“惊心动魄”,打出了《水浒》英雄们的雄才大略和技艺超群的战斗风采;艺术处理上,既叙述故事,又重视刻画典型环境中的英雄性格和揭示人物的心理活动。
《水浒传》剧组邀请中国艺术研究院原副院长冯其庸、李希凡,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孟繁树,著名评书艺术家田连元,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周强五位同志为电视剧《水浒传》的艺术顾问。两位编剧杨争光、冉平是近年来活跃在影视界的著名剧作家。制作方面,《水浒传》剧组荟萃了全国的精兵强将。总制片人任大惠是全国十佳制片人之一,总导演张绍林被中国文联评选为“世纪之星”,为了体现108名好汉、女英雄的高超武艺和战争场面,剧组特聘香港著名功夫片导演袁和平、袁祥仁兄弟加盟该剧组,并担任动作导演,著名画家戴敦邦担任剧中人物造型总设计,著名作曲家赵季平担任全剧作曲,李雪健、野芒、臧金生、丁海峰、赵小锐、王思懿等内地和台湾演员在剧中扮演主要角色。
《水浒传》总导演张绍林曾在《中国电视报》上发表《挑战〈水浒传〉》一文,文中写道,《水浒》故事有头有尾,人物完整,具有悲剧震撼力。在改编中,我们避免过去名著改编缺乏创造性的照本宣科和不尊重原著的狗尾续貂,在忠于原著思想实质、主要人物性格和命运结局的基础上大胆创新,使宋江等主要人物更为清晰、丰满。在结构上,我们弥补原著头重脚轻的缺陷,追求“虎头、熊腰、凤尾”,使全剧的观赏效果呈上升趋势。从主题开拓上,我们发掘农民起义军的悲剧性的根源,以“忠”和“义”为核心的传统道德观对梁山好汉的影响显得更加醒目、刺眼。全剧开篇“高俅发迹”,展示了英雄好汉产生的社会根源,全剧结束时高俅又在上朝进奏,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失败了,封建王朝的招安导致多少英雄好汉人头落地,以悲剧结束。“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投降主义路线害人不浅,教训惨痛,后人要引以为戒。
对《水浒传》的评价,观众和专家学者普遍认为:“《水浒传》的成功,一是基本上把握了原著主题精神,塑造了一批具有壮烈凛然的阳刚之气、狂飙烈火般的抗争精神、超出寻常的勇武力量和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豪侠情义的英雄人物;二是展现了北宋时期的民情风貌,烘染出了书中提供的宋代文化高古、沉静、素雅的魅力以及豪爽奔放的齐鲁文化精神;三是武打设计精彩,增加了观赏性;四是表现了梁山起义军的悲剧命运,具有慷慨悲歌、壮怀激烈的悲剧魅力;五是片尾主题歌《好汉歌》,曲调取自冀鲁豫地方戏曲,歌词朗朗上口,深受群众喜爱,不胫而走,广为观众传唱。”电视剧《水浒传》以正剧写实为主,富有悲剧色彩和悲壮气概,但不排除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光是写实表现不出观众心目中的英雄的超群性和神奇性,比如武松打虎、鲁智深倒拨垂杨柳等。全剧突出宋江的“忠义”之道和好汉之间的亲情关系,讲义气,重真诚,“替天行道”。在台词方面力求个性化、性格化,但又有历史感,让普通观众一听就懂,以使本来富于平民意识的古典名著更易为现代观众所接受。
《水浒传》剧组充分吸取《三国演义》的成败得失,尤其是吸取《三国演义》武戏文唱,武打拍得稀松的教训,下决心请了香港高手袁氏兄弟为武术指导和动作导演,经过高手点拨和操练,加上张绍林总导演的电影化、精细化的艺术追求,武打动作和战争场面拍出了新水平,蔚为壮观、惊心动魄,可观赏性陡然增添,富有吸引力和艺术感染力。
征方腊之战,双方损失名将健卒成千上万,其交战之残酷、之惨烈、之元气大损,确实悲哉,壮哉,惨哉!农民起义军自相残杀和招安的惨剧是最形象、最深刻的历史教科书。
电视连续剧《水浒传》以其突出的艺术成就博得了广大观众的赞赏,荣获第18届(1997年度)中国电视剧“飞天奖”长篇电视剧特别奖和优秀剪辑、优秀音乐、优秀美术等单项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