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659000000069

第69章 下乡记:茅屋读书(外两则)(2)

粮管所会计开导我:“稻子价格不低了。”他一笔笔算给我听:“按7折出率计算,143斤早稻出100斤米和40斤糠,国家按0.096元/斤,收购143斤早稻付出13.73元。而大米销售价0.12元/斤,糠0.024元/斤,销售收入合计12.96元。也就是说,从农村收购再到城市销售100斤大米,国家要贴0.77元。”

公社干部跟我说:“粮食价格是商品中最基本的价格,要保持稳定。如果粮价有变化,城市生活水平就有变化。所以粮食价格由国家调整,而不能牵涉到市场价格。”

他还好意提醒我,《资本论》讲的是资本主义,不适合社会主义。

说法尽管迥异,但我还是明白了书本与书外根本的不同之处。《资本论》的背景是充分的市场经济,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平均利润是在资本流动中才能实现,我国是城乡隔开、封闭的二元体制,投资农业是国家的事,农民除了“修地球”没有其他出路,不种地,你能流到哪里去?价格在自由交易中才最接近价值,我国实行农副产品统购统销、国家定价,实行工农产品“剪刀差”。至于自由贸易、市场经济、自由定价等等,正是农村“两条道路斗争”中要割掉的资本主义尾巴。

尽管理解了大背景,然而我还是想不通。国家因一时困难,只能先发展城市,不可能同时向农村、向农业投入,国家有国家的难处,这都能理解。不能理解的是,为什么硬要给农民戴上“小生产”的帽子?农民想“大生产”,是国家没有钱;农业机械化程度低,是国家投入少。农民不想做“小生产”,他做梦也想进城当产业工人,是制度不让他进城,限制他只能做“小生产”。

农民生老病死,天灾人祸,一切全靠自己扛,靠自己两只手,靠省吃俭用,甚至靠讨点小便宜,靠小偷小摸;他们必须务实,他们不能浪漫,“漂亮脸蛋不能长大米”,过了今天才有明天。这并非是农民的天性,而是社会对他们的保障几乎为零,农民得不到国家保障,得不到外部救援,除了自己不能指靠任何人。他就是这样的生存环境,为什么还苛求他狭隘、保守,说他们鼠目寸光?

粮价高低不仅是钱,也是社会地位。粮价低,农民地位就低。日子过得苦,被人看不起,还说农民对国家没有贡献,税收都是工业创造的。很长时间人们不懂得或是忘了中国的工业是从哪里来的,不懂得“剪刀差”抹杀了农民多大的贡献。

国家为筹集资金发展工业而实行“剪刀差”,这应是一时的权宜之计,从长期看应该创造条件逐步缩小。消灭工农产品“剪刀差”关键是提高农业生产率,而提高生产率的关键,根据马克思的说法,是提高农业的“资本有机构成”,即提高固定资本的比例,也就是增加对农业基础设施、机械化等方面的投入。为什么不仅不增加农业投入来缩小“剪刀差”,反而还人为地在价格制定上拉开差距,保持和扩大“剪刀差”?

特别难以理解的,说小生产“每日每时、自发地、大量地产生资本主义”。用自己辛勤劳动和无私奉献支撑整个社会的农民,倒成了社会的对立面,成了罪恶的渊薮。

根据这一理论,农民的作用是被抑制的,农村的发展是被限制的。为防止“资本主义”,农民限制养鸡养鸭,家前屋后限制种树,规定数量,超过的树要砍,超过的家禽要抓走。我也参与过夜晚到农家数树、掏鸡窝,弄得鸡飞狗跳。

那一阵脑子里全是这些问题,想不通,闷闷不乐。然而农民听我说一句两句,不觉在理,反认为我自找神烦,他们自己倒像没事人一样。是啊,农民自己并不觉得不正常,他们认为这一切都是天经地义的:粮价低,应该;不准进城,应该;他们吃苦,应该;戴“小生产”帽子,也应该——真是“天下烦恼识字始”。

慢慢传了出去,一些人知道我读《资本论》,让我到县里“学理论座谈会”谈体会,“知青办”专程派人拍照,白天在小桌上放上点着的油灯,放大展出的说明是“深夜读《资本论》”……《资本论》真成了我的资本,而我自己一点也高兴不起来,甚至羞于谈《资本论》。

《资本论》应是武器,不应是装饰品,应是为大众的,不应成个人的资本,更不是“敲门砖”。常听农民念叨土地改革时工作队的口号——“帮哑巴说话,搀瞎子过桥”。

为什么没有人替农民讲话?谁能替农民讲话?为什么农民自己不能讲话?——又蒙太奇了。

下乡记之25:再“再教育”1974年秋季的一天,正在蹲点队劳动,有人急急地找来,说来了一群城里学生要采访我,人已到了大队部。被人采访?还是第一遭。采访什么?意欲何图?事先没有任何人联系,不明就里,摸不着头脑。

见面略谈几句便知来龙去脉。县中搞教育革命,实行“开门办学”,鼓励学生走出校门,以社会为教室,请工农兵当教师。制订方案时,班主任蒯老师建议他们可以找找我。这就有了所谓的采访。蒯老师夫妇是“文革”中毕业于南京师院的大学生,分配来我县。下放劳动与我同一公社,交往不多,相知却深;后来夫妇双双回城当了教师,在小城实属优秀,有口皆碑。

自从领袖发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号召,我们注定是被人再教育,如今竟有教育别人的机会;农村生活数年,确实有些不同寻常的想法无人可诉,今天倒是个机会。

从“很有必要”讲起。城里学生不知农村,不知农民,就不知天下,就干不成“革命”——当年讲这些大话脸不红的。过去虽也多次下乡“学农”、三夏“支农”,但与插队完全不一样;插队是将自己的身份真正变成农民,将自己的命运与农民连在一起,根本不敢奢想这辈子还会返城。这时,所想所愿就会发生变化,看问题的立场就自然改变。譬如我常盘算造三间茅屋需要哪些材料,大到木材、毛竹、土基、盖屋的麦草,小到铁丝、铁钉;需要多少人工,包括木工、茅工、瓦工、小工;需要多少花费,钱从何来……

这些都缺一不可。没有人能帮助你,国家不会分给你,一切都靠自己谋划,靠自己动手,缺少一项屋就盖不起来。过去看农民整天盘算这些,就认为他们私心太重,光想着自己家里的小事,现在不会这样看了。改变的不仅是对农民的看法,也改变了思维方式,不再好高骛远,不再崇尚清谈,不再站着说话不腰疼。

有学生插问:这个变化是进步还是退步?我说插队前肯定认为是退步,现在则认为是进步。我知道这个小伙子还是几年前的我。

有学生问:农民真能当老师吗?这是我当初的疑问,也是现在多数学生的疑问。

下乡前种种渠道都在灌输:在学校受的“封资修”教育必须改变,要脱胎换骨;农民尽管“手是黑的,脚上有牛屎”,但他们是天然的老师。抱着虔诚的态度下乡,而实际却与想象的相去甚远。所谓忆苦饭、痛说革命家史、贫下中农结对“一帮一,一对红”之类,只存在报纸上和宣传材料中,在实际生活里是没影的事。再看农民,他们不会也没闲工夫跟你一本正经讲道理,要说也是直来直去,更多的是有一句没一句、东一犁西一耙的。有些农民还会口无遮拦地说一些落后话。农民与老师——两种身份确实很难重叠在一起。知青聚在一起议论时,有的不以为然:跟农民能学到什么?有的认为上当受骗,跟宣传的完全是两码事。我也是有反复的,记得当时父亲来信到结尾都不忘叮嘱“力戒骄傲”,“要虚心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

几年过去回过头看,再教育的作用是明显的,处处留下了印记。在田里撒草粪,有时捧在手里的畜粪像刚排泄的,稀稀的,真臭真脏,已心无波澜,很无所谓;听广播里说今年全国粮食丰收,达到超历史的4700亿斤,会自然想到里面有我们生产队的30万斤。而这一切都那么自然,不做作,不夸张,也不再动不动就拿“最高指示”说事。农民的“再教育”没有讲义,不在课堂,它是春风秋雨的浸染,它是水滴石穿的渗透,它是共同命运的契合,它是人心换人心。

有学生问:再教育给你留下的印记集中起来是什么?

我笑笑说,我从再教育得到的是集中知青与农民两种不同的优势,形成“边缘优势”。我希望保持知青的优点:好学向上,善于思考,没有框框,想天下事;也企望学到农民的长处:务实,肯干,一切依靠自己,不怨天尤人。所谓“边缘优势”意思指我在农民中肯定不是最优秀的,在知青中也肯定不是最优秀的,要在两者的结合中出类拔萃,我的追求目标——有文化背景的农民,真正懂得农民的知青。

结束时好像戏说一句:我是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你们通过我接受了贫下中农的“再‘再教育’”。一笑而散。

“再‘再教育’”并非戏言,而是确实存在的。教育我们的除了贫下中农,也有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知识青年,如早于我们下乡的邢燕子、董加耕、侯隽(黄宗英写过她的报告文学《特别姑娘》,风行一时),他们的事迹在全国传播,给我们的教育和影响是很大的。还有当时不断树立的其他知青榜样,记得的有黑龙江农场的上海知青金训华、黄山茶林场救火牺牲的知青烈士,等等。

那次信口开河、大言不惭说了很多,能想出的或能完整写出的大概就是这些。费力写出以上文字时我在想,究竟为什么力图将当年情景重现?其实很可能吃力不讨好,画虎不成反类犬,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一者那次活动确实是枯燥乏味的下乡生活中比较有趣的一件事,不忝列《下乡记》实在可惜;再者那时也是思想演变进程的一个重要阶段,虽然现在复述已涂满当今色彩,但基本想法就是那样,可以录以备考。第三个原因下面说到。

到了年底,突然收到县中某学生来信,姓名不熟悉,估计是上次活动中的一位。信写得像作文一样,起承转合,说了许多想法,有体会有疑惑也表决心。让我感动,觉得有责任“开导”一番。刚想回信,不料次日收到更多。顿时明白肯定又是学校的名堂——布置学生做一篇书信体的作文。过去在校我也写过的。于是索然无味,回信也不写了。

第二年也是出于蒯老师力荐,县中邀我到学校上课。蒯老师说得轻描淡写:还照上次那样说,随便一点,放开一点。傍晚到了学校方知,不是一个小组,也不是一个班级,而是在大礼堂给全校同学“上课”。已经下不了台,硬着头皮也只好上了。晚上准备了几条提纲,反正就这些话,再准备也多不出来,不写也忘不了,不过是给自己壮壮胆。

第二天上午,大礼堂坐了黑压压一片,学生都来了,老师也来听新鲜。从未在这么大的场面讲过话,更没有上过课,心里有点怯。更担心讲农村的事他们未必感兴趣,甚至未必能听懂。忐忑中开讲,起头的客套讲得结结巴巴,进入预定轨道就流畅起来,应该也会生动起来。礼堂里光线较暗,看下面模模糊糊,很是恍惚,找不到呼应,让我难以判断。人多,场子大,各种微小的声音汇集起来,“嗡嗡”作响。怕下面听不清楚,就提高嗓门;下面动静更大了,我声音已提不上去,只得停下,要求大家安静。反引来一阵哄笑,蒯老师在一旁也微微地笑。我有点泄气,顾不上其他,只求尽快结束。演讲“处子秀”就在这样的气氛和心境中收场,时近半天。午餐时蒯老师和其他老师都鼓励说讲得不错。还解释说,学生纪律其实比平时好多了,有些议论正说明听得认真。

我自己还是有点儿沮丧。

多年以后到县机关工作,时而听人说当年听过我的“报告”。我马上想起那黑压压的大礼堂,追问什么感觉?答:印象中讲得蛮好玩的,具体内容已经忘了。

多年来我们不停地接受教育、再教育、再“再教育”,包括我也给人“再‘再教育’”。言之谆谆,满腔热情,然而效果如何?即使在“文革”那个非正常年代,基层也有不少可圈可点可鉴可学的典型,其积极价值是不容否定的;但在真情倾诉、真诚倾听的同时,整体错误的思想体系、偏执一端的思维方式、食古不化的搬弄经典、有违人性的帮腔帮调,不是也一揽子输送出去,“生动”地打动了受众?如果言者有意无意地扬善溢美隐恶,宣传者出于某种需要任意拔高,甚至造假,那么,仅存的一点积极价值也被抵消殆尽。联想到当年的学生、青年,及至成人,尽管物质条件贫乏到极点,而无不信仰坚定、热血沸腾。而如今还有吗?热血是如何冷却的?信仰是怎样淡出的?虽然有众多原因有待分析,难道跟这些伪教育没有一点关系吗?也不知当年学生中可有因受我蛊惑而影响后来生活道路的?

今天还有伪教育吗?

(作者系老三届上海插队知青)

同类推荐
  • 中国新时期新闻传播学术史研究

    中国新时期新闻传播学术史研究

    本书总结了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新闻传播学术发展状况,以发展阶段、研究主体、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效果等五个方面为主要专题,以群体为线、个体为点,勾画出了这一时期我国新闻传播学在各领域取得的成绩以及不足,并对今后的研究走向作了初步且大胆的预测。
  • 孩子你慢慢来:中外精彩教育故事选读

    孩子你慢慢来:中外精彩教育故事选读

    孔子曰:以责人之心责己,以恕己之心恕人。在新课改的今天,这话是如此地合适。当我们在寂寞的人生旅途中走来,我们要珍惜眼前盛开的每一朵花。抬头仰视它,千万不要低头的刹那间碰落。因为,每一朵都有它盛开的理由。“悲剧是永恒的”,人们常说这话讲得颇有道理。诚然,童年的许多次欢乐已随时间的流逝而渐渐褪色,而许多的痛苦永久异常清晰地萦绕心间,挥之不去。曾经看过这么一句话:宽容是生活的一种香味。多美啊!学生的任何一个错误,老师不可小视。为了不使他们的心离我们越来越远,我们应细心倾听他们的心声,宽容地给他们一个改错的机会,而不是一顿粗暴的打。
  • 记录南广

    记录南广

    钟灵毓秀,虎踞龙蟠。南广学院的创建得益于天时: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的巨大需求,对传媒人才的需求,为创建南广提供了最好的历史机遇。南广学院的创建得益于地利:“长三角”的区位优势为南广学院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资源。南广学院的创建得益于人和: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对民办高校的大力支持为南广学院的创立提供了必备的条件。从“南广”构想的提出,到选址南京江宁方山脚下;从第一栋建筑破土动工到四季芳香的美丽校园;从800学子入学江宁高中的租借校园到万人大学目标的实现,南广学院为中国民办大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增添了绚丽的色彩。
  • 语言理论与实践

    语言理论与实践

    这个集子收录的是个人零散的思维碎片,如果其中存在一种教学思想的话,这种思想可以说属于“工具论”。这种“工具论”是叶圣陶先生语文教学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与现在绝大多数国家认识高度统一后推行的语文教学思想与方式(形式训练)高度一致。
  • 中国网络传播研究2010(第四辑)

    中国网络传播研究2010(第四辑)

    《中国网络传播研究》的创办旨在为研究中国网络传播的学者提供学术讨论的平台,倡导具有科学性和创新价值的传播研究,彰显网络传播研究对传播学的理论贡献,促进传播学者与其他学科的对话。《中国网络传播研究》鼓励以经验性方法研究中国网络传播的基本问题,倡导多学科、全球化视野的传播学术研究,亦致力于为社会提供有价值的相关科学认知。本书是2010年第4辑。
热门推荐
  • 暗淡的繁星

    暗淡的繁星

    海靠近我空气湿了黑暗温柔凝视着我繁星亮起回忆浮动曾经存在如今隐没烟花绽放转瞬即逝苍凉过去物是人非
  • 你会教孩子吗IV:兴趣是培养出来的

    你会教孩子吗IV:兴趣是培养出来的

    本书为父母教育孩子的最佳读物,对培养孩子的兴趣与特长的重要性和作用进行了阐述,并注重对如何培养孩子各方面的兴趣与特长进行了详尽的讲解。通俗易懂,实用性强。
  • 布局万古

    布局万古

    遥远的过去总是披着一层面纱。一个寒山外围小山村的少年,阴差阳错下进入玄心宗,开启了他的传奇人生……一个当世之人,平四方,染万血,破万古谜局,洞穿过去寻找真相,又在当世布局未来,操控万古。
  • 毒舌王妃太妖娆

    毒舌王妃太妖娆

    她,是最骄傲的女王。一场穿越,她遇见了他。一场事故,他救了她,她的心也沦陷了,她喜欢上了他。他一次次的伤害,她却不离不弃。他爱上了她,她却早已绝情,没了情魄。终究是来死不相往来,还是终相厮守
  • 美人等等爷

    美人等等爷

    神秘的种族,不可思议的世界,令人向往的神秘大陆,到底是什么,它又在哪里。神秘的血盾,纵横交错的位面,谁能成为至强王者。庞大的神秘大陆隐藏在终极幕后,一场小小的变故竟引发起了位面变动,神秘大陆更是秘密层出。
  • 韩非解老

    韩非解老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浮尘覆成云

    浮尘覆成云

    看主角如何降服强大无比的神女,在花丛中如何演绎现世情怀。年少时的喜欢究竟能不能持续很多年?后来王子尘才明白这个柳柔无意间问出的问题得出答案究竟有多为难,只是一转眼就已是物是人非、沧海桑田。往日的回忆像是打翻了的五味瓶,欢快的、悲伤的全都喷涌而出。
  • 吴承恩捉妖记

    吴承恩捉妖记

    本书由有时右逝、马伯庸、海棠合着,《西游记》本就是吴承恩编纂出来的一部小说。当时吴承恩想写出传世的志怪故事,为搜集灵感,要亲自下山降妖。妖魔强横,还好师兄青玄,神秘的少女及其家丁常伴身边。但妖魔竟一个个主动找上门来,青玄的身世、妖魔的真相,这一切的故事究竟为了什么。吴承恩直到写下《西游记》时才明白。
  • 很是随意的异世行

    很是随意的异世行

    某个世界的居民穿越到另外一个世界日常生活并随意拯救一下世界的故事新人第一次写书,文笔比较小白请见谅
  • 十梦少年

    十梦少年

    他生活的现实世界幻化成了诡异的十个梦,现实与梦在少年的世界,渐渐没了界限,像是“庄周梦蝶”,不知是蝴蝶变成了庄周,还是庄周变成了蝴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