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技术上的逐步完善并没有促进市场的繁荣。IPTV采用通信网传输、电视机接收,我国对IPTV的监管在内容和传输上是分而治之,广电和电信都具有一部分职责,双方在各自的范围内对相应部分进行监管,缺乏专门的、集中的管理制度。由此引发了两个阵营和阵营外的运营商在市场运作中矛盾重重,阻碍了数字新媒体产业的健康发展。
根据相关法规,开办IPTV业务必须持有国家广电总局颁发的IPTV牌照(即开办IP电视业务的许可证),目前全国共有7家公司获得此牌照,包括上海文广、央视国际网络、南方广播影视传媒集团、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等。获得牌照之后,各广电机构通过跟电信机构合作,开展IPTV业务,如上海文广和上海电信部门合作。此外,广电总局还颁发了十多张地方性牌照,为IPTV的地方运营提供政策支持。受经营牌照的限制,加上一些地方广电对IPTV的直接反对,IPTV出现了试点城市遍地开花、商用业务寥寥无几的局面。
2005年8月8日,以互动视听为特色的中央电视台网络电视(tv.cctv.com)新闻频道和娱乐频道正式开播。新闻频道和娱乐频道的内容不再是对传统电视节目的简单复制,而是借助互联网的传播特点,依托央视国际网络,融入独立的采、编、播,并广泛吸纳网民参与,特别是针对受众年轻化、时尚化、娱乐化、数字化的特点,为其提供广阔的资讯平台和互动平台。
2009年12月28日,酝酿了近一年的中国网络电视台正式开播。在“国家网络电视台”诞生的同时,12月18日,湖南广电集团宣布芒果网络电视启用独立域名,成为省级卫视当中率先进入网络电视的媒体。不仅如此,湖南卫视还将触角伸到了电子商务和影视制作等新媒体领域,分别与盛大和淘宝网合作,通过产业链的延伸来实现赢利模式的拓展。除了湖南广电之外,上海文广投资组建的东方宽频推出了“上海网络电视台”,浙江广电旗下新蓝网上线测试,云南“爱上网络”网络电视台正式挂牌,江苏网络电视台也已测试上线,阳光媒体集团入股PPLive,共同打造中国第一女性网络电视平台。
5.网上直播广播电视媒体在互联网上建立web站点,将自身拥有的音频视频信息资源优势与网络传播的优势结合起来,以新技术新手段扩大传播领域和范围,是数字媒体发展的一个亮点。其中网上广播(internet broadcasting,也称“在线广播”),是网络传播多媒体形态的重要体现,也是广播电视媒体网上发展的重要体现。
从广播电视媒体上网情况看,与我国各地区经济、文化及网络发展的整体状况一致,呈现出“东多西少”的特点,上网电台电视台主要集中在东部发达地区和北京、上海及发达省份的中心城市。有的中心城市,广播电视媒体已经“全员上网”,而在青海、西藏、新疆、云南、贵州、甘肃、宁夏等省区,有的一家没有,有的则仅有一二家。新疆人民广播电台在2000年5月上网,成为区内第一家上网的广播电视媒体。
打开上海东方电视台网站所开辟的视频专栏,可以看到其广告语:“网上看电视,视听新天地”,“东方电视,全世界观众都能收看的电视”,这表明广播电视媒体在网络时代找到了一种新的传播方式和落地方式。近两年来,网上广播的技术日益成熟,很多电台电视台一旦上网,就积极采用开发这一技术,尤其是大台网站,对网上点播、直播两种形态都进行有益的探索,并积累了相当的经验。随着这种实践,广播电视人在传播理念上也有了更新,如北京电视台网站将视频直播、点播部分命名为本台的“第5频道”,即在线频道(channel online),并有专门的域名www.btv-5.com。
1995—1998年期间是广播电视媒体在互联网传播领域发展的起步阶段或初级阶段,网站建立、维护所需要的资金、技术、人才是各媒体面临的三大难题。1999年以后,中国网上广播进入了较大规模使用阶段,其标志是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网站和中央电视台网站的改版。尽管中央电视台和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网上发展起步较早,但此前投入力度不大,内容匮乏,形式单调,仅仅是栏目介绍的窗口。
首开大型活动网上视频直播先河的是上海电视台与中央电视台合作,于1998年12月31日22∶00至1999年1月1日0∶20举办的“五洲风”——99中英文双语元旦晚会。紧接着中央电视台网站于2月15日晚首次直播了春节联欢晚会,以后又对一系列重要活动如3.15晚会、广交会开幕等进行了直播。在澳门回归网上视频直播时开设了4台服务器,其中之一专门提供高质量大显示窗口,为全面配合回归报道,中央电视台网站还在“视频精选”栏目中放入《澳门万象》和《走近澳门》两部专题片,这是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和网络媒体特性所生成的别具一格的专辑。当然,广播电视媒体网站进行大规模网上广播的投入相当可观。如中央电视台网站1999年直播春节晚会时,合作伙伴北京电信投资300万元购买设备,并向real公司购买了60万元的软件,联通实华开公司则投资10万美元购买服务器及在国外设立镜像节点。
目前,网上直播的内容已经摆脱对传统电视节目的依赖,形成了独立的网上制播。
广播电视媒体网站面临着激烈竞争,尽管音频视频信息是自己的优势,但在网络时代已不是自己的专利。各类网站都可以开设音频视频栏目,都可进行网上直播,如国内一些报纸网站就设有音频视频栏目,很多有实力的商业网站也经常对一些重要活动进行网上直播,同时专门的网上广播站点不断涌现,如风格风网站(www.99g1.com)、中国爱维网(www.avhot.com)、中国影视网(www.tvnet.com.cn)等。1999年2月正式开通的“上海广播影视网”在9月财富论坛举行期间,就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网上直播。该网站共设置3台直播镜像服务器(分别设在北京电报局、上海广电大厦、上海最大的ISP“上海热线”),采用统一信号源,同时用3台编码工作站向3台服务器提供视频流。从9月27日至29日共进行了17个小时的直播,直播内容除了27日晚开幕式发言(约10分钟)是电视同步播出外,其他视频信号完全是网上独家报道。再如,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经济台从1999年6月12日起,推出国庆特别节目“我和我的祖国”,该节目选取共和国发展历程中各行各业的代表人物,以直播访谈形式进行,网站同时进行直播,不仅仅是音频上网,而且进行了视频传输,打破了广播电台单纯音频广播的界限。而随着网络的普及和宽带网络的发展,播客的出现已经拉开了国内个人广播网站的序幕。
此外,广播电视媒体与网络媒体发挥各自优势,逐步结合互动。很多直播节目除了邀请观众在演播室面对面交流外,还同时在网站上设立留言板,主持人与现场观众的对话内容同步在网站BBS上贴出,网友不仅可以浏览,还可以随时向主持人提出问题,主持人则即时选择网友感兴趣的问题做出回答。网站同步送出音频信号,网友可以在网上收听对话交流的现场实况,为完全的沟通提供了可能。在互动方面,音频视频点播更具有普遍意义。
第四节 网络媒体
像报刊、广播、电视传媒一样,互联网已成为今天重要的媒体形态,并成为人类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有研究显示,将一种传播媒体推广到5000万用户,广播用了38年,电视用了13年,而互联网仅用了5年。
随着网络在中国的发展,1997年开始有将互联网称作“第五媒体”(即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之后的新兴媒体)的说法,但很快被约定俗成为“第四媒体”(报刊、广播、电视之后),并广为使用。1998年5月,在联合国新闻委员会年会上,因特网被正式承认为“第四媒体”。当然也有学者指出“第四媒体”不准确,因为按照各种大众传媒形态,加上书籍、电影等,应该称为“第九媒体”。其实“第四媒体”仅仅是从诞生时间排序上的一种比喻,同时强调的是其新闻传播的特性,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定义。
至2000年,“网络媒体”开始取代“第四媒体”这一说法并得到更频繁的使用。
一、网络媒体的产生和发展
根据创新与普及理论,新事物的普及一旦超过20%即表示其已经由新事物成为主流。而截至2009年12月30日,中国网民规模达到3.84亿人,普及率达到28.9%,网络的发展已经明显表现出主流应用的特点,正深入到中国人民生活的各个部分。
1.网络媒体的定义
计算机网络在传播信息方面具有媒体的功能,所以称为网络媒体,目前主要指全球最大最普及的计算机网络——互联网(Internet)。
当“网络媒体”这一概念出现并开始广为使用时,实务界和学界从不同角度给出了不同的定义:
通过计算机网络传播信息(包括新闻、知识等信息)的文化载体。目前主要指互联网,也称因特网。
网络媒体是借助国际互联网这个信息传播平台,以电脑、电视机以及移动电话等为终端,以文字、声音、图像等形式来传播新闻信息的一种数字化、多媒体的传播媒体。
经营互联网ICP业务的网络公司或网站。
网络媒体广义为“遵照TCP/IP协议传送数字化信息的计算机通信网络”;狭义为“基于互联网这一传输平台传播新闻和信息的网站”。
依靠互联网发布经过加工的信息,只要具备这一特点就是网络媒体。……
2.网络媒体的产生和发展
1969年,美国国防部开始启动用于核战时通信的计算机网络开发计划“ARPANET”。1971年,美国BBN公司工程师雷·汤姆林森(Ray Tomlinson)开发出了电子邮件,此后ARPANET技术开始向大学等研究机构普及。1983年,ARPANET宣布由过去的通信协议“NCP(网络控制协议)”向新协议“TCP/IP(传输控制协议/互联网协议)”过渡,将不同网络相互连接。1988年,美国伊利诺斯大学学生史蒂夫·多那(Steve Dorner)开始研发电子邮件软件“Eudora”。1991年,欧洲粒子物理研究所科学家提姆·伯纳斯·李(Tim Berners-Lee)开发出万维网(World Wide Web)。此后互联网开始向大众普及。1993年,伊利诺斯大学美国国家超级计算机应用中心学生马克·安德里森(Mark Andreesen)等人设计了浏览器软件“Mosaic”,该软件后来被作为Netscape Navigator推向市场。此后互联网得以爆炸性普及,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提供的服务也越来越丰富。
1998年,互联网的狂热达到了巅峰,网络处于“信息爆炸”状态,唯一的问题是怎样去查找信息。此刻,两名不为人知的年轻计算机专业研究生拉里·佩奇和谢尔盖·布林,想出了在互联网上寻找信息的方法,并决定放弃学业,将想法商业化。1998年9月,布林从一位斯坦福校友那里顺利拿到了第一笔投资:10万美元,布林和佩奇开始了谷歌的征程。此后,在不到六年的时间里,两位年轻人的梦想变成了现实,成百上千亿的网页信息轻易地在网络用户的指尖流淌,搜索内容几乎无所不包,从感冒症状到约会日期等等。搜索巨人“谷歌”的横空出世带来了真正的互联网搜索时代,点燃了互联网搜索革命,现在每天的搜索高达6.5亿次,他们也早已成为美国最年轻的亿万富翁。2004年谷歌挂牌上市。2005年2月,20岁出头的陈士骏与乍得·贺利成立YouTube,每月访客超过3000万,每月有6.5万短片上传。美联社选出YouTube十大短片,打头阵的是Lonely Girl15,点击超过千万人次。如果只靠传统电视,这将是不可想象的。2006年10月,YouTube被谷歌收购。
互联网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信息基础设施。截至2007年1月,全球互联网已经覆盖五大洲的233个国家和地区,网民达到10.93亿,用户普及率为16.6%,宽带接入已成为主要的上网方式。同时,互联网迅速渗透到经济和社会活动的各个领域,推动了全球信息化进程。全球互联网内容和服务市场发展活跃,众多的ISP参与到国际互联网服务的产业链中,如Google、Yahoo、eBAY等,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互联网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