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英治出版(社)首次开始进行运作“书店图书基金”的尝试。所谓“书店图书基金”,就是出版社在图书选题的策划阶段,吸引书店参与投资,之后书店根据销售收入,再参与收入分配。这对一直依靠“微利”生存的书店来说,无疑是一个新的收益来源。
英治出版(社)从2000年便开始酝酿建立在选题策划阶段募集投资用以出版的“图书基金”,而真正将其运作起来是在2003年。
英治出版(社)的“图书基金”,是募集某个出版选题所需要的制作、宣传、库存管理、流通销售方面的费用总额的投资。愿意投资者按照日本“商法”规定的出资形式之一的“匿名组合”出资。英治出版(社)规定出资额按一个股份10万日元计,募集的投资数达到总额数,就开始发售股份。从发售之日计算,差不多经过一年时间,即进入偿还(分配)期。在此期间,从库存册数中减去退货册数,算出推定的实际销售册数,以此为根据,按照投资额进行相应的分配。
从2003年至今,英治出版(社)决定出版的28个选题,已经有25个选题发售了股份。其中有17个选题的股份进入或超过了偿还(分配)期,出资人陆续得到了回报投资的分配。
所谓“出资人”,总是以一种“第三者”的形象出现。但在实际操作中,往往都是作者自己全额出资,这一点与自费出版相同。英治出版(社)对“图书基金”的运作,最大的不同就是股份发售一年以后根据销售额进行分配。
在日本出版行业最早运作“图书基金”的,不是英治出版(社),而是共鸣出版(社)。然而,英治出版(社)运作“图书基金”,主要不是针对自家出版社的选题策划,而是为那些想出书的人提供了可以利用的开放结构。2004年,英治出版(社)在韩国完成异国法人登记,成立了圣殿出版(社)。与此同时,由于“图书基金”结构的完善,有些选题便可从日本拿到韩国由圣殿出版(社)出版。现在,圣殿出版(社)又开始运作可以把韩国选题拿到日本由英治出版(社)出版的“图书基金”。由此及彼,从彼到此,英治出版(社)的“图书基金”正在呈双向型发展。英治出版(社)原田英治社长指出,他将来的目标是要建立“全球性图书基金”——任何人在任何国家都可以利用的“出版平台”。
英治出版(社)搭建个人、法人都可以利用的出版平台,并作为这种平台的提供者,按照“图书基金”总额的7%、图书销售总额的7%收取一定费用。在以上背景下,英治出版(社)想到了建立“书店图书基金”。
原田英治社长认为,“一直以来,书店苦于低利润,虽然做了各种尝试,但都没有能够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书店不能仅仅局限在书本好卖不好卖,还应当关注出版环节。作为出资者参与出版,自身的状况就有可能得到改变。通过一本书的零售收入加上利润分配,书店就能获得更大的利益。”
那么,出资者通过投资参与出版,将会获得怎样的利益以及受到怎样的损失呢?不妨用英治出版(社)的实际效果来回答。
如前所述,英治出版(社)已经有17个选题的股份向出资人进行了分配。分配总额超过了基金总额。从这17个选题看,有9个选题赢利,8个选题亏损,简称为“9胜8败”。
当然,有些作者或知名人士作为出资人,其目的未必是要参与利润分配。例如,有的作者自己全额出资,当前一本书赢利,就用分配给自己的那部分利润出版后一本书。在业务书出版领域,这种情况比较多。英治出版(社)擅长出版业务书,在作者充当出资人的情况下,不仅作者满意,而且出版社资金周转快,赢利也快。
然而,假如是书店出资,就至少要求可以分配的总金额减去基金总额的结果不允许是负数。在这里,不妨分析一下具体事例。
在已经进行分配的17个选题股份中,让出资者获得很大利益之一的《女大学生会计师的记事簿3》(该书不包括消费税的价格为950日元),是由该书作者作为全额出资者。由于该书作者是2005年获得巨大成功之作《竹竿屋为什么没有倒闭?》的作者山田真哉,《女大学生会计师的记事簿3》也成为同系列的“热门话题之作”。在英治出版(社)之前,曾有十几家出版社找山田真哉,要出版他的《女大学生会计师的记事簿3》,他都婉言谢绝。之后,在英治出版(社)向他提出运作“图书基金”出版的方案时,他欣然接受。
《女大学生会计师的记事簿3》在利益分配的时候,实际销售了2.5万册。该书的基金总额为320万日元,其中山田真哉出资29万日元。分配的时候,可以分配的总金额达到930万日元。也就是说,去掉投资的320万日元,毛利润达到610万日元。
假如按照书店22%的平均利润来换算,以不包括消费税在内的价格为950日元的图书要赚取610万日元的毛利润,那就必须卖出29186册。换句话说,假如书店对一年能够卖出2.5万册的图书投资,获取很大利益是不言自明的。
据介绍,与《女大学生会计师的记事簿3》取得丰厚回报相反,失败最惨重的例子,就是一本基金总额为180万日元的书,其最后的分配总额仅为26万日元。这在“8败”的例子中,属于相当极端的例子。只要简单计算一下,就知道该书出资者的损失超过150万日元。书店如果进行这种投资,等于是在销售根本卖不动、最后只有退货的书本,终究难逃负增长的命运。
再举一个例子,在“9胜”中的《逻辑图像》(高田贵久著,不包括消费税的价格为1800日元),其基金总额为390万日元。该书发行销售一年之后,出库的册数为11343册,减去退货以及损耗,推定实际销售册数约8700册。虽然说不上畅销,但这样的销售业绩已经相当可观了。
经过各种收入、支出的计算,其结果是分配金额每股为16万日元,总额为640万日元;“毛利润”按每股出资额计算为6万日元,按全额出资为250万日元。
由于制作费、宣传费根据作者、投资者的要求有所变化,计算基金总额、销售册数、分配金额没有固定的模式。在这个前提下,原田英治社长认为赢利与亏损的分界线,“从过去17种选题的结果来看,到了偿还(分配)期,相对于出库的6000册书,实际销售近4000册,这个时候的基金总额与分配总额几乎是相等的”。
如果成为一年销售几万册的畅销图书,投资该书的书店就会获取很大的利润。
反之,如果书店选题没有看准,遭遇惨败,又容易受到无可挽回的损失。然而,投资那些靠得住的图书,的确可以获得比书店普通零售毛利润多得多的利润。对于这些,书店是如何把握的呢?
历史地看,可以说日本没有书店毛利率不成为问题的时代。翻阅一下史料,就可以知道,似乎最迟在昭和初期,书店利润低的问题就很明显了。1972年因为发生“书籍战争”(书店为争取折扣而拒绝销售图书——编译者注),书店的毛利润由过去的10%提高到20%;到了1992年,又向上提升了1%—2%。客观地讲,书店利润低的状况得到了相当程度的改善。
尽管如此,还是没有人认为书店的毛利润是“合适”的。一直以来,“哭穷”之声一浪高过一浪。2005年7月,青森县书店商业组合联合会的负责人鹤谷禄郎再次提起中小书店低利润的问题。2006年初,日本书店商业组合联合会的丸冈义博会长也重新把修改交易条件作为工作目标。主妇之友社也推出书店促销杂志可以得到“复合毛利”的方案。而英治出版(社)运作“图书基金”的做法,使人感到有可能从根本上为书店解决毛利低的问题。
不可否认,书店相关者对英治出版(社)的设想,反应还是很强烈的。
因为杂货店连锁经营效果很好,打算借此来谋求毛利率的提高的京都二叶书店的洞本昌哉专职董事指出:“书店早就形成了不死不活的体质,不改变这种体质,就没有前途。报上介绍有的出版社募集‘书店图书基金’,这值得思考。书店投资出版,应当有前途。”
某个大牌书店连锁店的店长说:“我是经营者,不得不考虑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个是利益问题,另一个就是风险问题。得到的利益少一点不要紧,但遭遇几次亏本损失,书店就要关门。”
东京千驮木往来堂书店的笈入建志店长认为:“参与投资,参与出版,这种操作方式很新颖,不妨一试。在通常情况下,书店只关注那些畅销书的销售,对‘能够卖’和‘能够长期卖’的书不太上心。参与图书基金,至少对投了资的图书会用心销售。书店销售自己参与投资的图书,可以获得销售收入,可以分到出版利润,还可以培养捕捉选题、进行市场策划的能力。”
由于各种原因,每年停刊的杂志不少。有的书店擅长销售杂志,所以对一些虽停刊却有市场潜力的杂志念念不忘。他们建议:“出版社不仅要围绕图书出版建立基金,而且还应当围绕杂志的复刊(重新出版)建立基金,我们很愿意为复刊事业投资”。
与此相反,对参与“书店图书基金”持否定态度的也不少。某个大牌书店连锁店的负责人说:“如果公司在一本书上投了资,那这本书就必须出版和销售。书店目前的现状是,‘必须销售的书’很多,因为这些书都是公司投了资的书。可是,这又给书店卖场带来了消极影响。读者往往看到‘某个公司投资的书’的字样,就容易产生反感情绪。书拿在手上还没有翻开就放下了。”
有的书店人士认为:“英治出版(社)的做法只对自身有利。”的确,英治出版(社)收取7%的手续费,整个算下来,不管一本书是赔是赚,首先英治出版(社)保证了自身不受损失。站在承担风险的角度来看,从一开始风险就在各位出资者的一边。
也有的书店人士指出:“参不参与图书基金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着力于销售,专心于本业,因为现在已经进入‘只有销售才能赚钱的时代’。”
不过,长期以来,书店兼营出版或出版社兼营售书的情况就很普遍——书店出版卖场需要的书,出版社销售自身看好的书。现在,通过网络销售自家图书的出版社逐渐增加。这一切表明,出版行业正在回归出版的原始起点——做书的也卖书,卖书的也做书。
当然,在分工发展迅速的今天,照搬江户、明治、大正时期的做法,那是行不通的。英治出版(社)推出以书店投资形式参与出版的方案,可以说是在现有出版和流通形态之下振兴书店的策略之一。
赞成也好,反对也好,现在开始与英治出版(社)洽谈的书店日益增多。
(孟斯咏编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