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651600000013

第13章 广播与文学(4)

(二)编辑加工

广播中的散文,编辑对文字的加工不大,总的原则是要尽量保持作品的原貌。

即使文字过长,受到节目时间的限制,文字的删节也要特别慎重,尽可能保留描写部分的文字,可以适当压缩叙述部分。为了使节目不露删节痕迹,编辑有时需要增补一些语言,这些语言一定要保持原作的风格,以求节目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尤其对于那些散文大家的作品,更要谨慎处理这些问题,丝毫马虎不得。

1.删节

广播中播出的散文,可以说百分之百都是从出版后的众多散文中择取佳作搬上广播的,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专为广播撰写的散文。也就是说,这些佳作都是为读者而作,并非为听者而写。从读的文字转换成听的节目,总会有不和谐的地方。

(1)从听觉出发,有的似乎是多余的文字,需要删节。供读者读的作品,内容的涵盖面比较大。如果有必要,横向和纵向的内容都可以任意延伸,使情节和人物都更丰满,对时代的折射也更全面。而在有限的时间内播出的广播节目,它的容量相对来说要更单薄一些,更直观一些。刘白羽的散文《长江三日》,作者是按时间的逻辑组织文字,给人以清爽而自然的感觉。这篇文字在编辑成配乐散文时,删去约十五六处,删去的文字多是作者的遐想和引文。因为这些遐想和引文会分散听众的注意力,听众容易产生疲劳的感觉,影响播出效果。

(2)节目时间的限制。电台文艺节目时间的限制是非常严格的。把文学作品改编成广播节目播出,首要的问题就是受到节目时间的限制。删节是不可避免的一个环节。作品中留下的内容必须符合节目的要求:政治的要求、艺术的要求、内容含量的要求(也就是节目时间的要求)。这种删节一定要抓住听觉艺术的特殊要求,在尽量尊重原作的基础上进行删节,使节目长短达到最佳的播出效果。

2.语言

(1)不易听懂的。文字是给人看的,文字中即使有些生涩的语言,一眼如果看不明白,还可以稍加思考、琢磨,乃至细细思考,以求得作者的真意。而广播节目可真正称得上是一次性的艺术,它的声音语言稍停即逝,如果感到稍有迟疑,稍加思索,后面的语言又紧跟了上来,丝毫不会给你留下思考的余地。这样一来就造成前面的没听清,后面的又没听见,这就等于给听众的审美设置了一个不小的障碍,搞乱了听众的审美情趣,以致造成关机或调台。广播中的语言应当是一听就懂的,无须左思右想地斟酌。如果有些需要思索的语句,编辑将其搬入广播中来,就一定要重新改写。

(2)从听觉上容易引起误会的字句,需要编辑重新斟酌。中国有许多同音而不同义的字,这在印刷传播中不存在任何问题,而在听觉上往往会引起误解,甚至会导致相反的意思。所以对于广播文艺编辑来说,这是非常重要的,马虎不得。

(三)音乐、音响在散文中的作用

散文,在广播中基本上都是配乐播出。音响效果在散文中的使用,要比音乐稍后了。

音乐在广播的散文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音乐的参与要比只是用声音语言播出的散文节目,多了些许浓重的艺术色彩,使之更散发出诱人的艺术魅力,充分显示出听的散文比看的散文更具有韵味和美感。音乐在散文中所起到的主要作用是烘托意境,推动情绪的发展,以造成一种美的氛围,给听众强烈的艺术感受。这里所说的“情绪”,可以分为三种:一种是散文中人物的情绪;一种是散文中作者的情绪;一种是散文欣赏者的情绪,对广播来说也就是听众的情绪。也就是说,配乐散文中的音乐能够烘托意境,推动散文中人物的情绪,推动散文写作者的情绪,推动听众的情绪。

音乐在节目中是有机的组成部分,它和散文应形成统一体,不能使人感到音乐是硬加进去的,是可有可无乃至是节目的多余部分。散文中所使用的音乐素材,多是写景或是写情的音乐。音乐的作用主要是表达情感。它能强烈地作用于人物的情绪,抒发人物难以用语言表达的情感,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在散文中通过音乐的表情作用、音乐和作品的内容结合,渲染气氛,创造所追求的艺术意境。

音乐是抽象的声音艺术,它和其他艺术形式一样,是社会特殊意识形态的一部分。它所描述和表现的对象,是它那个时代的社会现实,首要的是这个社会的主体——人。在人类漫长的发展史中,每个历史时期都有自己的特点,作曲家正是通过自己的观念、感受、体验,用音乐的形式表达出来,所以,音乐的体裁、样式和风格特点都有着极其鲜明的时代烙印。

音乐作品有着极为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点,这是经过长期的历史文化积淀而逐渐形成的。音乐的民族特性和各地区的语言音调特点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特定的环境中固有的旋律、节奏调式特点直接反映出不同民间旋律的音调,使其展现出各自不同的地域风采。在广播的配乐散文中,音乐和散文的风格、情调一定要相吻合。特别是具有地方特色的散文,更需要注意这个问题。

恰如其分的音响效果,能为文字的表情达意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二、广播中的诗歌

诗歌进入广播,那还是20世纪50年代初的事情。当时电台的初衷,只是把诗歌作为一种宣传的武器,是对群众的一种鼓舞和革命的鞭策。开始只是把选来的诗歌让台里的播音员朗诵,没有任何其他的装饰。后来发展到配乐诗朗诵,即诗朗诵和音乐相结合的一种广播文艺节目形态,具有诗朗诵的诗味和配乐后的音乐魅力,声情并茂,动人心弦。

我国素有“诗之王国”的称谓,因为诗在各种文学体裁中是诞生最早的。

文学界的人最容易提到的是“创作冲动”,这便是由生活激起的强烈的创作愿望和创作激情。对诗人来说也是如此。自古至今,凡是优秀的诗篇都是情感的火山喷发的结果。屈原的《离骚》是忧国忧民时的悲愤之作,司马迁说他“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史记·屈原传》),这说明,正是感情的激流推动诗人进入创作的过程,成为名篇佳作的“催化剂”。广播中诗歌的创意与制作,同样也需要有强烈激情的泼洒,方可向听众展示其艺术的震撼力。

诗歌在文艺广播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并拥有它的听众群体。因为诗歌这种艺术形式本身就富有韵律感、节奏感,非常适合上口,适合朗诵,听起来耐人寻味,使人浮想联翩,所以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吟诗”之说。中国的诗歌“诗中有画”,再加上富有表现力的四声的语言表达,着实令人神往。有人曾经说过“朗诵能给诗歌插上翅膀”,这话一点不错。加之诗歌在广播中的传播,它可以一夜之间飞进千家万户,使人从内心深处得到抚慰。诗歌这种艺术形式,不但能诉诸人的视觉,而且能诉诸人的听觉。广播能使诗歌传播得更广泛、更深入,可以渗透到不同文化层次的听众中去,更好地发挥它的艺术感染力,使人受到启迪、鼓舞,陶冶情操。所以,诗歌在文艺广播中是一种重要的节目形式。

诗歌自诞生以来就受到受众的青睐,是因为它自身独特的优势,再加上广播为它插上了金色的翅膀,使之更散发出迷人的风采。

(一)诗歌的敏锐性

从诗歌的内容来说,它对社会现实的把握很敏锐,能够及时迅速地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它比小说、电影、电视剧、话剧、戏曲等艺术形式反映得更迅速,并可以直抒胸怀,所以人们都愿意用诗歌这种形式言志、抒情。在广播中及时播出反映人民群众心声、触动人民群众脉搏的诗歌,会引起意想不到的强烈共鸣。

(二)诗歌的歌颂性

歌颂祖国的大好河山、歌颂人世间真挚情感的诗歌,能陶冶人的情操,给听众以优美的享受,使之更加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热爱美好的生活。

(三)诗歌的抒情性

在诗歌中,抒情诗占有一定的比重。从美学上看,对于抒情的作品,一种是优美的,一种是壮美的。所说的优美,就是阴柔、纤细、情意绵绵的。以古诗来说,李清照的作品就要优美、缠绵一些。所说的壮美,就是阳刚、激情、奋发一些的。比如苏东坡“大江东去”的气势。凡是这些健康的、引人向上的诗歌,都可以在广播中播出。

在选材中还要注意另外一个问题,就是所选作品是否容易听懂。广播中的诗歌是供人听的,即使是瞬间即逝,也要让人充分理解,这是最基本的要求,因为广播没有给人留下思考的余地。诗歌与最现代化的电子传媒——电视的亲和,产生了“电视诗”这种新的节目样式。在电视诗歌中,是否容易让人理解的问题就不像在广播中要求那么严格,因为它可以把诗句打在屏幕上,令观众一目了然,再加上主持人的注释,观众比面对印刷文字理解起来还要容易得多,心情也会显得更轻松。

而在广播中,听众失去文字的依据,如果遇上多音多义或费解的词语,心里一下就没了底。如果进一步地琢磨和思考,毕竟耽误了后面的部分,这就会使得听众心烦意乱,以至于关机或调台。当然,一般来说,看起来是好诗,听起来效果也会好。但是有时也会出现另外一种情况,比如,有的诗阅读起来很好,但只要一上口,听起来就有些令人费解。

从内容上我们探讨了什么样的诗歌适合广播播出,那么从艺术上说,什么样的诗歌能得到好的播出效果呢?就目前广播播出诗歌的类型,可以分为以下几种:一种类型是真正能激动人心的抒情诗。这种诗中的情要真、要浓。首先要真,只有真才能打动人心,这必须是作者真实感情的倾泻,而不能是装腔作势、无病呻吟。

只有作者动情了,朗诵者动情了,听众才能动情。例如安徽台播出的抒情长诗《生命进行曲》,讲述的是作者坎坷的人生经历及其坚强的生命意志,揭示出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索取的主题,为青年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指明了方向。

第二类,实际上也属于抒情诗,但和上面我们所谈的诗歌相比,这些诗歌都有一些简单的情节和人物。也可以说,诗人是就某一件事、某一个人而抒情。听众往往是被诗歌中具体的形象而打动。

第三类,叙事诗。更多的人可能会喜欢这一类的诗作。作为一名文学编辑,选择这一类诗作的时候,要注意全诗自始至终抒情、叙事不能脱节。叙事要有新意,不能总陷入套路;抒情要紧紧结合叙事和人物形象,不能脱离叙事。编辑在选择这一类诗的时候,要注意有这么一种现象:那就是有的作者叙事时忘了抒情,全诗看起来只是分行写的小说,文字干巴,没有光彩,抒情时又和叙事脱节,这样全诗就形不成一个有血有肉、丰满统一的整体。

第四类,讽刺诗和寓言诗。这类诗歌如果能和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以及人们的思想变化结合起来,在电台播出时,肯定会得到强烈的反响。

诗剧,是在艺术上适合广播指出的第五类。诗剧,顾名思义,是诗与剧的结合。

这种艺术形式的题材既要富有戏剧性,又要富有诗情画意。

下面我们简单介绍诗歌广播的编辑加工问题。

一般来说,编辑除了把叙事诗改编成广播诗剧要做比较大的加工,如有的要在情节上有所变动,或对某些句子有所增加或删减以外,通常对单人朗诵或双人朗诵不可有大的改动,应尽量保持原作的风貌。但对某些不容易听懂或意思容易听拧的句子可以增删,或可以做适当的改动。

在诗歌的播出中,对篇幅短的诗可采取重新组合的办法,具体分为以下几种:第一是按诗歌的内容组合,就是把主题相同的诗歌组合在一起。比如,把歌颂祖国的诗歌组合在一起,可以把歌颂伟大领袖的诗歌组合在一起,也可以把表现当代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的诗歌组合在一起,等等。这样组合可以突出诗歌广播鲜明的主题。第二种是按诗歌的形式组合。比如,可以把几首讽刺诗组合在一起,尽管这几首诗的内容不尽相同,但它们的形式都属讽刺诗。这样的组合,实践证明也可以收到较好的播出效果。第三种组合方法是对某位诗人诗作的选播。比如,“毛泽东主席诗词选播”、“郭小川同志诗词选播”等等。当然,这些都是作者最闪光的作品。

诗歌既可以朗诵的形式播出,也可以配乐的形式播出,电台称之为“配乐诗朗诵”。节目中有时还可以加上主持人的述评,也可以单纯地只播送诗歌。

诗歌中的音乐能起到深化作品主题的作用。它绝不是作品的外在附加物,更不是花边式的点缀,而是诗歌语言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达兰贝尔说:“音乐是说话甚至是语言的一种,借助这种语言表达各种不同的内心感情,说得更正确些是表达内心的各种不同的激情。”这充分说明音乐是一种独特的语言——情感语言。

再者,对于配乐诗朗诵中的音乐,编辑在选择时,不能只从其“好听”或“不好听”考虑。即使所选择的音乐再“好听”,而其表意与诗歌并不搭配,这种配乐也是失败的。所以说,选配音乐不能只从编辑的个人爱好出发,而是要根据诗歌的意境、情绪来选择音乐,更好地发挥音乐的艺术魅力,使节目富有感染力。

诗歌的播出,并不一定只是诗与诗的组合,也可以是诗与歌的组合,可以把主题相近的诗歌和音乐穿插起来播出。这种组合方式显得活泼,更能受到青年听众的欢迎。

同类推荐
  • 国际图书与版权贸易

    国际图书与版权贸易

    本教材以出版国际化为背景,突出媒介融合传播环境下版权资源利用与开发的新特征,吸收版权贸易的新成果,概述版权贸易和图书贸易的主要内容与操作要点。重点阐明国际图书与版权贸易现状与发展趋势,国内图书进出口贸易的建立和发展,WTO与中国图书的国际化,图书版权贸易的基本理论,版权代理与经纪,版权贸易的相关法律与争端解决,版权贸易合同与版权价格,引进图书版权的程序与合同,销售图书版权的程序与合同,引进版权图书的市场营销,网络版权保护与开发利用等内容。
  • 社会经济学框架与中国现实社会经济问题研究

    社会经济学框架与中国现实社会经济问题研究

    本书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本研究力求从一个阔的视角探求社会经济学的分析视角与分析方法的框架,并且运用社会经济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了中国现实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几个重要理论与实践问题。本研究注重探索构建社会经济学理论与方法论的框架,注重对中国现实经济发展的新特征、新趋势的分析论证,具有相当的理论深度与实践意义。
  • 普通语言学论文选集

    普通语言学论文选集

    博杜恩·德·库尔德内以其深刻的语言学思想在俄罗斯语言学界和西方语言学界备受关注,但我国语言学界关于他语言学思想的研究却几近空白,只有零星的介绍性文章,缺乏综合性、系统性的研究,更无横向和纵向的对比研究。《普通语言学论文选集》作为博杜恩?德?库尔德内语言学论述的集大成者,共收录他的主要论文52篇。《普通语言学论文选集》在现代语言学蓬勃发展的今天,当可补我国介绍和研究国外语言学流派与理论的教科书和著作之阙。
  • 窗边的孩子

    窗边的孩子

    本书的目的是发现家庭环境因素对北京市初中生电子游戏使用问题(成瘾和偏爱暴力游戏)的影响过程和方式,从而使家长、学校和社会管理部门能够更有效地预防初中生和其他年龄段的孩子出现电子游戏使用问题,并对预防其它心理和行为问题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该论文运用传播学中的“使用与满足”理论作为分析框架,并提出了家庭环境对电子游戏使用问题影响的“下旋螺旋模式”,有一定的理论价值。
  • 超越非洲范式:新形势下中国对非传播战略研究

    超越非洲范式:新形势下中国对非传播战略研究

    中非致力于建设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对非传播史中国对外传播重要组成部分。西方媒体如何报道非洲,为中国对非传播提供了生动范本,从中可选择中国的对非传播战略和外交战略。本书以西方媒体中的非洲形象为研究起点,详细剖析西方媒体与非洲形象建构的关系,认为非洲形象是西方媒体坚持“非洲范式”报道非洲的产物。进而提出中国对非传播实施精英化与大众化起头并进的传播战略,从而巩固中非关系,提升中国在非洲的软实力。从事国际新闻报道、非洲问题报道、非洲问题研究、媒体传播技巧研究、对外传播研究等工作和学习的读者能从本书收益。
热门推荐
  • 风渡

    风渡

    谨以此书,送给和我一样为梦想拼搏着的人。
  • 文学鉴赏

    文学鉴赏

    本书在内容上注重鉴赏方法的介绍和审美能力的培养,追求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选取了名家名篇作为经典鉴赏实例。选文贴近高职学生的特点,在注重介绍中国传统文学,展现中国优秀文化精神的基础上,努力做到严肃文学与通俗文学、古代文学与现当代文学相结合,对外国文学也有涉及。在形式上采用了“理论知识”“作品示例”“讨论探究”和“拓展阅读”,部分作品增加了“辑评”。“理论”部分简明扼要,条理清晰,便于学生掌握;“示例”部分经典而生动;“探究”部分激发兴趣,让学生有话可说;“辑评”“拓展”部分让学生课堂得法,举一反三,相关篇目、不同观点举证链接,课堂内外融会贯通。
  • 116E血

    116E血

    第三代吸血鬼,十三氏族中一支【棘密魑族】密谋独占欧洲大陆,将其他十二族灭门,唯有【布鲁赫族】布兰侥幸逃脱。布兰带着刚出生的儿子莱恩逃到亚洲大陆,在【棘密魑族】族追杀中死去。死前,布兰将儿子莱恩托付给大树抚养。莱恩长大后,对自己的身世一无所知。邂逅的大学生肚子藤,以及为了逃婚离家出走的精灵族公主努努。莱恩招致恶势力关注,大树牺牲,家园被毁,走上一条复活大树成长之路。同时,蛇皇颜天曼修炼万年只为劫渡飞升成龙,莱恩无心之失,让颜天曼飞前功尽弃,两人爱恨情仇,即展开来。随着莱恩的成长,西方大陆【棘密魑族】再次盯上莱恩。莱恩身世谜团随即逐渐解开。一场东方大陆与西欧大陆的势力较量,即将降临!
  • 论然并卵的多种攻略方式

    论然并卵的多种攻略方式

    这是蠢萌宿主带着自家逗比坑货系统作死地开启各种攻略方式的故事
  • 灵脉之耀

    灵脉之耀

    绝世天才,他曾是一个普通人,但却因为异界穿越而改变了一生。他手持一套神秘功法,以精神力对敌,腹黑但又值得依赖,阳光却又有些黑暗,神秘的眼瞳中没有人能看透他内心的思想。他还有一群值得信赖的伙伴,有一个值得他用生命去守护的学院,还有一个千金难求的爱人。
  • 圣道之殇

    圣道之殇

    谨以此小说献给80后的同胞其实80后也是有这样那样的烦恼的我们不是没大脑只是有心无脑。80后的兄弟你们有心痛吗,你们的空虚和我一样吗。当你感觉到绝望时看看我写的故事吧。刻骨铭心的痛,我不希望故事发生在你们身上,我们要把握,因为我们的青春只有一次,我们的每一天都有一次,我们所做过的所有事都只有一次,不要把遗憾留下,如果你悲哀了,如果你绝望了,找一个大口袋,把曾经通通装进去。把痛留在心里,把眼泪堵在胃里,再不行,就狼心狗肺自己,总之,不要让自己后悔。
  • 庶女茶眸:锐眼如刃

    庶女茶眸:锐眼如刃

    她温文儒雅知书达礼,精通孙子兵法是用毒高手,只因爱错了人为他倾尽所有妄再博他一笑,她知道她只是他的一颗棋子却甘愿被他利用,到头来被伤的遍体鳞伤依然不死心,直到他带着自己的闺中密友出现在自己面前……步入婚姻殿堂。而她苏默云之心人人皆知偏偏他在大宴上明确的告诉众人:自始自终他从来没有半点的喜欢过苏默云一直都是她在倒贴在自作主张为他铺路。那一刻仿若置身冰冷世外,她的自尊作为一个女人仅有的自尊被不留余地的践踏碾碎。她勾起一抹冷笑,说:对啊,如果有来世我也一样会把你捧上天,不过……会在你即将触碰到荣华富贵大权的时候,让你狠狠的摔下来。那语气让人不能忽视仿佛她真的能做到,不过等下一世吧……
  • 大乘妙林经

    大乘妙林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在最美时光等待你

    在最美时光等待你

    被男神表白后却发现只是一场恶作剧,美梦的破碎,落魄狼狈之时偶然之间在路上捡到了奇怪的面具‘‘如果你愿意。请您带上我,我能满足你的愿望,,,’’在面具的帮助下,自己变的倾国倾城,但面具偶然的消失,绝美的面容依旧的留在她脸上,ing~~~`~~~~~~~男主们正在入场中ing.
  • 绝地墓师

    绝地墓师

    若是天穹尽,何以卫苍茫。若是正无道,以魔正沧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