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交大教授援藏6年助西藏大学建一流大学
西南交通大学教授王齐荣援藏6年,为西藏大学实现跨越式发展作出突出贡献。
王齐荣刚到西藏大学就毅然承担起成立才1年的工学院的规划、发展重担。他帮助建起了10个实验室,使学院走上产学研结合的路子。6年来,他独立授课近900个学时,帮助西藏培养了自己的工科人才。“我来的时候工科有4个专业招生,现在有8个,标志着西藏办工科有了实质性的进展。”王齐荣说。
王齐荣教授对口援藏的6年,正是西藏大学开展区部共建、新校区建设、本科教学评估创优、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等重要时期。为了在西藏大学跨越式发展关键进程中发挥作用,他将每年两个月的寒假主动缩短到两周,为西藏大学奉献了自己全部的学识才能。
(中广网2010年8月20日)
二、评论类稿件
如何让老百姓能花钱、敢花钱、会花钱
王石川日前,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2010年经济工作,提到了这样几句,“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要促进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持续增长,增强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众消费能力,完善促进消费的政策”……这些语言看起来很宏观,如果“翻译”成老百姓的语言,就与我们贴得很近,这些话就是继续鼓励老百姓花钱。众所周知,无论是应对金融危机还是发展经济、保持稳定,老百姓多花钱是必须的选项。
花钱可以有很多种,笔者认为当前要把握好三种花钱,即能花钱、敢花钱、会花钱。
先说能花钱。能花钱分为两方面,一方面是能够挣钱,另一方面是能够花钱。花钱的前提是挣钱,不挣钱,自然也就无钱可花,再能花钱也是猴子水中捞月——干着急。让老百姓能挣钱,无疑需要国家提供就业岗位,加大投资,建立更开放更平等更有活力的市场经济。以投资为例,国家投入不止要投向大型基础设施项目,政策更要向中小企业倾斜。中小企业是容纳就业的重要渠道,中小企业发展了、壮大了,就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老百姓才有“钱景”。
再说敢花钱。当前,普通老百姓多数不敢花钱,连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都感叹老百姓不敢花钱。老百姓为啥不敢花钱?原因很简单,用周小川的话说就是,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健全使老百姓不敢花钱。事实的确如此,住房、医疗、教育被称为新“三座大山”,大山不移,谁敢花钱?解决之道在哪?政府应该加快养老、医疗保障和教育体系改革,让人们不再为未来的养老、子女教育、医疗费用、住房等问题担忧。
最后说会花钱。按说,中国人勤俭节约,理财能力虽然未必是世界一流,但不乱花钱则是确凿无疑的。什么是会花钱,自然见仁见智,但会花钱其实是一种智慧,更体现着国家的政策和导向。经济学家陈志武说:“金融产品一个最主要的目的,就是把原本在不同年龄、不同时期的收入跨时间跨空间进行重新配置,让我们不至于年轻时最想花钱、最能花钱的时候恰恰最没钱,而老了以后有钱又没有了花钱的动力。”由此看来,国家要提供更好的金融产品,只有这样,才有可能保证老百姓会花钱,花得其所,做到钱能生钱。
如何让老百姓能花钱、敢花钱、会花钱?我们看到,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中央还提出一揽子措施,比如:“要加快解决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加大就业促进政策力度,加强住房保障,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大对困难群众帮扶救助力度,积极改善农村和贫困地区办学条件,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切实抓好安全生产工作,积极应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我想,当这些措施真正付诸实践后,我们离有钱花、敢花钱、会花钱会越来越近。
(人民网2009年11月30日)
训练提示:评论文章的重要任务就是议论说理,所以重音的表达在这类文章中尤为重要,特别要注意重音的位置,位置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作者的意图能否准确落实以及受众接收时对内容的理解。比方说,第二段“花钱可以有很多种,笔者认为当前要把握好三种花钱,即能花钱、敢花钱、会花钱”。“能”、“敢”、“会”这几个词是主要重音,突出了作者表达的意图,反映了作者对国家出台经济新政策的理解。
同时在评论性文章中,有大量的对比性重音、递进性重音、强调性重音等,应该加以强调,在播读过程中表达出来。
从孔子铜像将落户美国休斯敦谈起
刘国昌在北大哲学系读书时,曾上过冯友兰、张岱年等老先生的课,也曾听说过不少他们为弘扬中华文化孜孜以求的感人事迹。特别是他们说“璀璨的中华文化是国宝,他们总有一天是要走向世界的”,这句话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如今,可以告慰二老的是,你们的希冀与愿望已经实现,包括你们一直研究的儒学等中华文化在世界各国广泛传播,有的还生根、开花。
这是一个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具体表现为:中华文化在世界的传播,无论从国别、人数,还是在规模、层次上,都取得了骄人的业绩。
从国别、人数上看:世界各国建立的中国孔子学院,是传播中华文化的一种好形式。据最新资料统计,迄今已在85个国家建立了272所孔子学院、85个孔子课堂;注册学生13万人,开设汉语班次6000多个,文化交流活动2000多场,参加人数达140多万人。除此以外,9月26日,孔子铜像将正式“落户”美国休斯敦。关于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书籍更是大量出口,版本多样,形式新颖,供不应求。
从规模、层次上看:1996年笔者曾参加在韩国汉城(今首尔)举行的国际儒学研讨会,聆听过一些汉学家的演讲。虽然他们涉猎之广、研究之深,令人感佩,但为数毕竟较少。如今,不但各国汉学家有所增加,研究之规模也从汉学家的案头扩展到更多的层次,比如不少国家自发成立的研习中华文化的机构团体在逐步增加,他们举办讲座,召开研讨会、座谈会,与会者很多。他们从中华文化中汲取知识和智慧,用于指导工作、做人和处事。
中华文化得以在世界广泛传播,是其本身的魅力使然。植根于华夏沃土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尽管在发展过程中曾有过坎坷,但其生命力是旺盛的。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中华文化以其深邃的思想、丰富的内容、诱人的影响力,受到各国朋友的欢迎。一位长期从事中外文化比较的学者说,综观世界各国的文化,各有特点,但独具魅力、具有无限传播力的还是中华文化。这种文化无疑带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但它同时也是对整个人类思想的科学总结,比如“自强不息”、“和而不同”、“和谐”等理念,具有普遍的价值与意义。当外国朋友接触、认识、了解这些后,都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因而也就很自然地传播开来。
中华文化得以在世界广为传播,还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现在全球华侨华人有5000万,学中文的外国人有500万,出国留学生有50万。这是一个颇为广泛的人群,他们分布在全球各地,是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力量。加之我国对外文化交流等部门积极开展“走出去”战略,在各国举办“中国电影周”、“中国文艺演出周”、“中国万花筒图片展”等一系列生动活泼的活动,使各国朋友更好地了解了中华文化。
可以看出,中华文化在世界范围的广泛传播,已呈现出“花开四海”、“光焰万丈长”的喜人局面。这是我国国力显著增强的体现,也是新中国诞生60年来取得的巨大成就之一。当然,在今后的道路上,我们还有不少工作要继续做,但光明在前,前景一定会更加美好!
(人民网2009年9月10日)
训练提示:作者通过大量的事例,分析了中华文化在世界广为传播的具体表现、原因等,字里行间充满着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中华文化得以在世界广泛传播的骄傲和自豪,因此,强调性重音较多。
文章中有多个数字、年代等,这些数字都反映了中华文化在世界传播的范围之广,受欢迎程度之高,所以当遇到这些数字时要重读。例如,文章第四段,提到孔子学院已经在多少国家,建立了多少孔子学院,多少孔子课堂,多少人学习等,都应该在播读中强调出来,以表达出作者的自豪之情。
“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
汪金友“希望同学们把深入实践作为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古人讲,既要‘读万卷书’,又要‘行万里路’。这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人才成长的规律。古往今来,凡成大事者,无不经过社会实践的历练和艰苦环境的考验。”在同中国农业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胡锦涛总书记讲了这样一番话。
“读万卷书”,是知识学问的博览。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智慧之门的钥匙,是先贤经验的结晶,是冷静可靠的朋友。所以从小学、中学、大学到参加工作,我们一直都在读书。既读课内书,又读课外书;既读专业书,又读修身书。越读越明白,知识就是力量。越读越清楚,“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士欲宣其义,必先读其书”。
“行万里路”,是实践经验的积累。物有甘苦,尝之者识;道有夷险,履之者知。世上有很多的路,而只有自己亲身走过的路,心里最清楚。种过地,才知道种地的艰辛;做过工,才知道做工的劳苦;求过人,才知道求人的难堪;跌过跤,才知道摔打的痛楚。也正是因为有了丰富的人生经历之后,人们才学会了分析和判断,并从中找出一条最适合自己的路。
“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是人生不可或缺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光“读万卷书”,不“行万里路”,那就只能是纸上谈兵。想得很高,策划得很好,但一到实际工作和生活中,往往处处碰壁。只“行万里路”,不“读万卷书”,那就更难成大事。尤其在现代社会,处处讲知识,样样要科技,一个“大老粗”,怎么干得下去?所以,“读万卷书”是我们所需要的,“行万里路”也是我们所需要的。只有把“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紧密结合起来,知识才能化为力量,书本才能变成财富。
相对于父辈,现在的青年人大都生长在一个比较优越的环境里。没有缺过吃,没有缺过穿,没有吃过苦,没有发过愁。从小到大,一直被关心和照顾。书倒是读了不少,但路却走得不多。所以当他们即将走出校门的时候,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补上“走路”这一课。勇敢地到基层去,到艰苦的地方去,到广阔的天地去。把“万卷书”融入到“万里路”上,才能加深对社会的认识,增进同人民群众的感情,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比起“读万卷书”来,“行万里路”是一个更加艰难的奋斗历程。多彩的世界,给我们每个人都设计了一条独特的人生之路。但眼前的路有千条万条,自己的路究竟在哪里?这就需要迈开双腿,一条一条地去试,一条一条地去找。这一条走不通,再走下一条。寻找是一种磨炼,也是一种积累。等找到最适合自己走的那一条路的时候,经验就丰富了,信心就提高了,成功就不远了。
现在很多大学毕业生都在为找工作奔波。有的投了几十份简历,都石沉大海;有的参加了几次面试,都名落孙山。但这只是万里征程的第一步。此处不行,就到彼处;高处不行,就到低处;闹处不行,就到静处。说不定,越是偏僻和陌生的地方,越有好风景。越是在基层,越能够磨炼意志、施展才华、增长本领。“夫建大功于天下者,必先修于闺门之内;垂大名于万世者,必先行于纤微之事。”任何大事,都从小事起步。既然读了万卷书,就不怕再走万里路!
(人民网2009年5月25日)
训练提示:这篇文章从多方面分析了“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这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以及这两者的重要性。读书和实践是互为促进、相辅相成的,都很重要。
这篇文章的播读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既要讲清楚“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的重要性,又要鼓励大家勇于吃苦,勇于实践,从基础做起,锻炼自己的能力。重音的选择要有助于突出观点,使论证更加有力,有利于宣传目的的落实。
三、专稿类稿件
霍懋征:把爱献给教育事业
新华社北京2月18日电(记者王思海)她是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的高材生,却在小学的讲台上一站就是60年。她曾先后提出设立教师节、制定义务教育法等若干重大建议。周恩来总理曾称她为“国宝老师”,温家宝总理曾夸奖她为“把爱献给教育的人”。她就是被列入中国现代百名教育家之一的霍懋征。
2月11日,这位令人敬仰的著名教育家因病与世长辞,享年88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