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网络时代,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网络化是客观必然趋势。网络的出现和发展, 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必须增强用马克思主义、正确的舆论观主动占领高校思想文化阵地的意识, 提高对思想政治工作进网络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 充分利用网络手段大力去开发新的教育资源, 用丰富、科学、正确的网络信息去教育、影响青年大学生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精神状态, 培养他们树立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政治观及道德观, 以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现代化, 使其发挥强大的生机和活力。
审时须明史——谈历史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
西南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黄小彤
【摘 要】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明辨当今的事务,须掌握准确翔实的历史资料。然而现今却存在着恶意歪曲的“历史”严重泛滥以及历史文化遗存损毁严重的局面。要想在这场与国内外敌对势力争夺受众的争战中获胜,不仅要革新历史教育的内容而且要革新讲述历史的方式,唯其如此,才能使受众明晰史实,审时度势。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历史教育 选择性记忆
历史和现实总是紧密相关的。意大利学者克罗齐曾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就是说,历史往往是后人按照现实需要理解和构筑的。反之亦然,当今的事务亦可从历史当中找到根源。一切事务都如此,没有无源之水,无本之末。要明辨当今的事务尤须历史事实的支撑。
一、必要性
当前的事务只有还原到历史的起点才能真正的明了其实质。事务经过时间的流转和社会的变迁在传播中被删减或增益,被人为的包裹起来,随着时间的推移越发厚重,形成所谓的“层累效应”,往往会失去其本初的面貌。因而要弄清楚问题的实质须追根溯源,从其产生的历史背景入手方能获得较好的解决。如对普遍见于各种书籍资料的“封建”一词的运用,如不从了解“封建”的本义着手便不能准确把握之。从五四时期便开始以至今日尤在批判的“封建”,所指对象之巨,所含范围之广,已经被泛化了。泛化的结果是扭曲,不仅造成语言和思维的混乱,而且难以准确的指出问题的实质。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进行将产生严重的阻碍。“封建”实指一种分封的政治制度。封邦建国,即古代帝王把爵位、土地分赐亲戚或功臣,使之在各该区域内建立邦国。欧洲中世纪曾实行此一制度。因此马克思主义史家基于法律的论点,将封建一词用于描述历史发展的一个进程。而中国的情形则不一样,类似的现象仅在周朝甚至西周时期出现过,因而大多数史学家认为中国不曾有过严格意义上的封建社会。因此有必要在教学当中分清楚其本义与延申义,如将适用于描述欧洲的一种制度状况完全照搬到中国,显然并不合适。
只有弄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才能明辨其是非曲直,只有拥有充分的历史依据才能对当前的事务作出较为准确的判断。在历史和现实当中,造势者往往选取利于自己的资料进行造势,通常对事物进行断章取义。对于受众而言,如果不能明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就容易被造势者牵着鼻子走。例如西藏问题,藏独分子通常选取了文革时期来讲述西藏所受的损害,而隐去了解放前西藏黑暗的农奴制度,表面上争取所谓的自由和人权,实质却为恢复其旧日的体制而蛊惑民众。如果受众对历史的了解只是一鳞半爪,没有较为全面把握,将很容易遭受蒙骗,误入歧途。因而对于大是大非的问题,只要追根朔源,弄清事情的原委,就可以做出正确的判断。
引领时代的潮流须占据历史的高度。时代的潮头属于青年一代的领地,如何引导这一潮流是攸关民族命运的大事,而要取得对潮头的主导权必须占据历史的制高点。历史是一种记忆的积淀,中国的历史是标有中华民族印记的群体记忆。历史是先辈留给我们的丰厚遗产,是一笔我们赖以开拓未来的丰厚财富。不可想象一个缺乏足够积累记忆力贫乏的群体能够凭空创造出辉煌的未来。因而任何回避贬低历史的行为无异于遗弃自己的未来,是注定难以实现民族振兴的。当今时代,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日益重要。谁占据了历史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就能够更好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充分表明,没有一定高度的历史文化作基奠,就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就没有全民族创造精神的充分发挥。唯有占据历史的制高点才能高屋建瓴,从容应对世界的风云变幻。
二、问题
要明辨当前的事务首先需要明晰历史,然而目前的历史教育显然不容乐观。
目前,有各种各样的非社会主义和反社会主义的“史书”,打着以“史实”的幌子(事实上却歪曲事实),试图将青少年引入歧途,国际和国内的各种反对势力正是凭此与我们争夺青少年的思想阵地。正如美国前总统尼克松所说,美国对外宣传的目的之一就是“我们要让世界各国人民都能了解美国在国际问题上的立场、美国的思想及价值观,而目前人们对这些还不了解”。[1]因而在国内外敌对势力的支持下充分利用人们猎奇的心理和人们之间的矛盾拼命的发掘和放大某些历史的枝节,对党和国家领导人极尽污蔑和诽谤之能事,或煽动人们之间的仇恨。如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之所以掀起了一场政治风波,这和之前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影响下,各种攻击诽谤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书刊泛滥有很大的关系。在新时期,美欧又运用信息技术方面的优势不断的加大其宣传的力度,“我们还必须设法发展新的信息传播技术—一微电脑、卫星、录像等等”。[2]如今已经步入网络时代,各种资讯几乎都可以从中获取的情况下,国内外敌对势力的渗透防不胜防。
现在的局面是,一方面别有用心者通过有选择性的记忆恶意诽谤损毁我们做出正面评定的历史,其主要手段是抓住某些历史的阴暗面进行大肆的渲染;另一方面我们原有的历史教育效果往往不佳,而恶意诽谤者讲述的历史却颇有市场。
改变一个人的观念莫过于修正其历史的记忆。如不对此引起重视,我们失去的将不仅仅是历史的真相,而有可能是祖国的未来。如何抵制这种恶意的宣传是当今我国面临的重要课题。
此外,我们的历史保存工作存在着较为严重的问题。
只有在历史工作中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能在现实的对话(包括时事教育)中占据先机。我国自古便相当重视各类资料的记载和收集,已备将来不时之需。如设立专门的记录国家事务的史官,记录的内容广泛,有时甚至连皇帝日常起居活动亦有详尽的记录。国外亦然,在欧美许多国家,几乎每一座教堂都有各个时期的详细档案资料。事实证明这并不是无用功,而是起到了巨大作用。先辈的事迹不仅是后辈丰厚的财富,而且还是教育后辈最好的材料之一。尤其是涉及到国与国之间的争端,拥有丰富翔实的历史资料无疑可以形成巨大的话语优势。如中印边界的领土和钓鱼岛的争端,因我国拥有较为翔实的历史资料,因而我们可以理直气壮的宣称我们对藏南和钓鱼岛拥有主权。然而也有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南京大屠杀”。我们一再指斥日军当年犯下的滔天罪行,屠杀我35万军民,而日本方面却一再进行否认,其否认的依据是我们拿不出一套充分有力的证据来表明被屠杀的军民有35万之多,仅仅是外国人的照片和日记等资料似乎并不足为据。相比之下,其对广岛因遭受原子弹轰炸而伤亡的居民则有具体详尽的档案资料,伤亡人数、姓名、性别和住址等等资料一应俱全。我们除了继续谴责日本的冥顽和狡辩之外,亦不能不反省我们自身。
一方面历史上政权的更迭政局的动荡往往导致重要的历史遗存被遗失损毁,另一方面我们对待历史的态度似乎也染上了我们民族的轻漫陋习,不仅缺乏认真和严肃的态度,而且不尊重历史,任意破坏或扭曲历史,使得不少的历史文化遗存遭到严重损害。我们不能留给后辈完整的历史记忆,传统文化得不到传承,将使我们与传统的文化渐行渐远,在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中因“文化”这一软实力的匮乏而丧失不少与人博弈甚至对话的底气。[3]
三、对策
革新历史教育的内容
适应社会的发展,在注重政治和战争史内容的同时注重社会史的教育;重新解构历史人物和史实给受众以真实可感的历史。目前我们的历史教育内容依然偏重于政治历史,而社会史的内容则不多。突出政治史固然利于加强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然而亦因距离现实生活过远,难以引起多数学生的兴趣。而增加社会史的内容则因其较为贴近现实生活,容易与学生产生共鸣,利于历史教育的开展。在如何取得政治史和社会史兼容的问题上,可在坚持革命史观的基础上引入发展史观。这在中国近代史教育中尤须如此。中国近代史既是一段中华民族挨打受痛的屈辱史,但同时也是中华民族奋发自强不断革新的历史。“血污之中也有婴儿”, 我们固不可妄自菲薄,将自身贬得一无是处,唯欧美是尊,但也不能走向另一极端,将欧美视为洪水猛兽,视为造成中国近代衰落的罪恶渊薮。任何简单的“界线”划分都是一种粗暴对待历史的行为,不是负责任 的历史态度。尤其不利于引领受众学会客观的观察事物,只会导之走向偏激。以发展观来解读中国近代史,并不会削弱革命史的教育,发展的动力和发展中的曲折艰难恰是革命史内容所展现的部分。因此给中国近代史教育导入新的内容,新的思路将有利于打开局面,给历史教育带来活力。
革新历史教育的方式
我们长久以来以固定不变的方式传达给受众的历史正在经历严峻的考验,其弊在于不仅语言缺乏弹性,概念化严重,而且回避了众多受众质疑之处。长期的一成不变的讲述历史,受众容易“审美疲劳”,有时不仅起不到教育的效果,相反还会引起受众的反感,起到相反的效果。从而给国内外敌对势力以可乘之机,在我们所遗留的“短”处以及“空白”之处,另类的“历史”却暗流涌动,国内外敌对势力通过恶意的选择性记忆试图篡改历史,同我们争夺受众。如何打一场反击战是摆在所有思想教育者面前的一项任务。适当的转换方式去讲述历史,
历史教育也需要公关。除了在讲述方式上讲述者应以受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将历史呈现给受众之外。争取先手,勇于晒一晒历史的阴暗面亦是一项值得考虑的措施。对于历史的阴暗面我们不去晒,别人就肯定要去晒。“我们应该重新明确对外宣传应为下述两个目的服务:在实行新闻审查的国家,我们应设法让那里的人民了解他们的政府不愿告诉他们的关于他们国家的真实情况。另一方面……”。[4]别人先晒,就取得了先机,取得了主动;(尤其是别有用心的人会借机肆意歪曲)我们就如同围棋中的后手,就很被动。与其让别人先动手,不如自己先动手。
在论述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问题时,我们注意联系社会上流行的有关思潮(如鼓吹“告别革命”等论点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联系大学生经常关注或感到困惑的重大问题(如帝国主义的人侵究竟给中国带来了什么,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为什么在中国行不通,怎样科学评价毛泽东领导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历史,如何正确看待革命和建设中的失误等),说明有关的历史情况,着重从正面讲清有关的道理,以期起到释疑、解惑、明理的作用,而不是回避问题和争论。[5]
适当的展示历史事件和人物包括我们正面评价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的阴暗面,并不损害我们已经做出的评价。首先这是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体现,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既展现历史的正面也展示其阴暗面恰恰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应用。坦然的面对历史的阴暗面既是对历史的负责也是对人民负责,只有坦诚以待才能得到人民的理解,相反过度的选择性回忆只会加深人民的误解,自毁形象,将受众推向蓄意诽谤者的怀抱。对正面历史的阴暗面进行客观的评价,予以合情合理的阐释不仅不会损坏历史的形象,相反还展示了党和政府的宽阔胸怀。
结语
审时的关键在于明晰历史,而明晰历史的关键又在于历史的讲述者。历史的内容反映了其讲述者的观点和立场,因此历史的讲述者对于公众的教育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从不同历史讲述者的立场来看现今的历史教育是一场在同对手争夺受众的战争。历史尤其是书写的历史并不是一个能够全面反映历史真实的事物,而是讲述者对历史进行有选择的回忆,选择的尺度在很大程度上掌握在讲述者手中。因此同一件事物因为史料取舍的不同往往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因此除了注意保存历史资料,传承民族的记忆之外,更重要的是把握好取舍史料的尺度。在当今时代党的基本原则无疑为取舍史料的尺度作了注解,唯有如此才能令历史教育中的受众明晰史实,审时度势。
参考文献:
[1]. 尼克松著,王观声、郭健哉等译:《1999:不战而胜》世界知识出版社1997年1月版,第109-110页。
[2]. 尼克松著,王观声、郭健哉等译:《1999:不战而胜》,第109-110页。
[3]. “文化正在成为国与国之间竞争的利器”《十七大报告》,《人民日报》,2007年10月25日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