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媛媛(四川音乐学院)
[摘要]深化高校音乐素质教育新概念与创意性演绎的认识,注重高校音乐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与作用,更加明确高校音乐素质教育的对象和主体,对进一步推进和创新高校音乐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关键词] 高校音乐素质教育 概念 内容 作用 对象 主体
中图分类号 J6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J2013—840117—02
高校音乐素质教育是高校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是高校教育智力、体力和物力交融于教育的一种基本体现。美育作为高校普及素质教育的有机构成,音乐素质教育则在此中担当着重要的教育使命,是美育教育的重要途径,由此构成了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展示素质教育内涵,突出音乐美感,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得到美的愉悦和熏陶,丰富自我的情感世界,获得高尚的道德情操,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具有独特的作用。
一、高校音乐素质教育的新概念与创意性演绎
高校音乐素质教育是高校素质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以其特有的教育属性和表达方式,成为了高校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高校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宗旨,以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根本,以促进每一个学生的综合发展为目标,具有明显的施教目的,带有相当的综合性。音乐素质教育对学生综合性知识与复合性技能的促进作用更为积极,更富有美育的直接性、形象性和感召力,能极大地引导学生潜能的发挥,扩大学生个性发展的途径,还可以固化学生现代意识,创新学生的多向性思维形式,对学生思想、道德、品质、情感、人格、审美、行为、志趣等的综合提高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高校音乐素质教育的新概念
高校音乐素质教育是依据学生全面发展和社会发展实际需要,以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重视学生的思想素质、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培育,从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形成健全的个性特征的教育。
(二)高校音乐素质教育概念的创意性演绎
高校音乐素质教育的概念显示了音乐是教育的重要内涵。与与应试教育相对应,这种音乐素质教育的概念具有明显的意义延伸和创意性的推演特征:第一,认为音乐素质教育要依据社会发展和学生的发展状况,必然要考虑社会的实际需要,应该蕴含社会与学生双向指向,不能单一地将音乐素质教育仅仅局限于学生这个范畴。第二,认为音乐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具有素质教育的多样性和系列化发展趋势,可以关联当前高校素质教育的一切要素,反映素质教育的一些特定要素、特征、优势、施教、内容、空间等形态。第三,更加突出了高校音乐素质教育的人本精神,强调学生主动性和主导精神的充分发挥,主张积极开发学生智慧潜能,内含了学生的智商、情商、智力形态、聪慧信度、反映能力等的潜质要素和潜在动能,明显扩大了高校音乐素质教育的想象空间和未来发展空间。第四,通过音乐素质教育,力求从六个方面提高学生提高思想素质、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的培养质量,以此表达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基准和目标,具有相当的概括性和标的性,是高校音乐素质教育的创意性延伸。第五,高校音乐素质教育要力主形成学生健全的个性特征,主张个性的全面发展,特别注意对学生心理素质和个性能力培养,是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具有标志意义的形象性转变。它对高校德、智、体、美、劳全面教育的有力助推,不仅带来了高校素质教育的深刻变革,且积极壮大了高校美育施教范畴,深化了音乐素质教育以美育为导向,以音乐素质教育为基准的表达形式与内容,丰富了音乐素质教育的指向性、创意性、可选性、规律性、绩效性、艺术性,以及施教的可行性和科学性。第六,高校音乐素质教育的新概念表达了高校全面教育、素质教育和音乐素质教育的一致性。高校全面教育就是要促进学生智力和体力充分自由、主动活泼的健康发展,
要促进学生道德、才能、审美、兴趣、特长、志向、理想、情操等的全面发展,实现学生与教育的和谐和统一。素质教育素作为对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完善,同样把教育工作的重点放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上,而音乐素质教育是对素质教育的积极配置,则以更多的形象感、美育感和心理感知来实现上述教育,这三种教育目的和人才的培养目标具有本质上的一致,表现了三者教育目标和教育绩效高度的整体性,以及教育要素关联密切互动,呼应紧密,缺一不可,一致性表现非常强。第七,无论广义的高校素质教育还是比较狭义的专一的音乐素质教育,都共同地表现出了与应试教育的明显不同。音乐素质教育的概念更充分地揭示了与应试教育的显著差别:教育的理念不同;教育对象不同;教育内容不同;教育方法不同;教育评价不同和教育结果不同。从教育素质的内在素质看,即人对世界、环境、人生的看法和意义,包括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等,也就是一个人的对待人、事、物的看法,以及外在素质看,即个人具有的能力、行为、形象、成就等,高校素质教育取代应试教育已经自不待言,大势所趋,大功告成以是一种必然。面向现代,面向未来,素质教育以促进学生的心理素质,专业素质,整体素质等,已大见成效。第八,高校音乐素质教育概念空间的积极变移,对素质教育的思维、思想、观念、特征、功能、运作、效果、评价、循环等,具有现实和未来的多重性意义。从音乐素质教育上溯到素质教育本身,仅从教育的人格培养模型看,就有将人格分为道、德、知行、时间、契约、行为、结果、情感、抉择九个部分,并可以填补国内外人文教育空白的大成模型、循环成螺旋状平衡的成长模型、经创新的“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模型[1]、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麦克利兰提出的著名的冰山模型[2],等等。
二、高校音乐素质教育的对象和主体
高校音乐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对于培养高校学生的综合品质,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和文化素质有着重要的作用。它以高校学生为施教对象,以音乐教育的主体性、活动性、实践性、参与性、愉悦性为主,引导学生在综合品质的基础上参与、欣赏与体验音乐,使他们在音乐素质教育的实践活动中认识、理解、分析、比较、鉴别和感受音乐。高校音乐素质教育以审美教育为核心,意在增强学生的音乐素质、综合素质、审美意识。这种以感知愉悦为基础触发学生感受,以提高全体学生的审美意识为基本目的的基本素质教育,就是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音乐基础知识的学习、音乐艺术的熏陶、审美情趣的提升,形成健全的人格,从而使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因此,“音乐教育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3]”
(一)音乐素质教育对象分析
对象,即指行动或思考时作为目标的事物。从音乐素质教育对象看,它包括广义的一切接受音乐素质教育的受教育者,即各类不同生活环境、不同职业类别、不同年龄阶段、不同社会阶层等的个人和群体。这里狭义的受教育者,则是专指高校音乐素质教育中现有的全体学生。高校音乐素质教育对象清晰,受到同时代、同社会或大环境趋同性的影响,学生接受音乐素质教育的基础性比较接近,对音乐教育的认知度、吸收力和子音乐素质的提高率亦比较同一。高校全体学生作为音乐素质教育的直接对象,成为音乐素质教育的吸收与反馈者,必然会对每一个具体的学生产生相应的音乐熏陶、欣赏、享受、美感等效果,以审美和素质的提高反映音乐素质教育的教学成果。高校音乐素质教育的对象具有的趋同性,并不能与音乐素质教育的同一性和实效性等同,二者主要存在着主动性与被动性、个性和共性的、施教性与实效性差异。
1.音乐素质教育对象的主动性与被动性
主动性,即按照自己规定或设置的目标行动,而不依赖外力推动的行为品质。
主动性必然存在被主动的对象,会在主动行为之前有还未发生的特殊机会或问题;主动性更多是一种超出工作要求的业绩表现;必须把握面对的特殊机会或问题的契机;面对任何障碍与困难也不放弃。
高校音乐素质教育对象的主动性源头主要是学生。从学生意识和需求看,作为音乐素质教育对象的学生,一直存在着学生群体和学生个体的音乐意识与需求。按照音乐意识的快慢缓急,需求的大小强弱,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到认知,再到把握、吸收、欣赏、运用、固有,具有更多的主动性。受到音乐内在魅力的影响和自我的音乐需求,在音乐的感召与渲染下,学生的主动性会很快会转变为一种行为品质。这样的结果是,希望自己面对更多的音乐熏陶的机会,希望自己有独特的音乐感受,并且会去积极争取而不轻易放弃。从学生接受到固有看,学生通过音乐素质教育的施教过程,不仅把握了更多音乐内涵,认知了更多音乐作品,还会在自我的欣赏和自我选择中,消化、吸收音乐精华,最终形成自己的音乐素质,增加了审美情趣,提升了综合素质的质量。从教师施教与学生接受效果看,教师的施教质量、音乐素质教育的音乐范本、特定的音乐作品等教学要素等表达的主动性,极容易深化学生的主动性质量和数量,对学生是主动性发挥具有相当的引力作用。每个学生从小必然受到的音乐教育、音乐大众化和社会化的多样化表现与长期影响等,所形成的学生对音乐素质教育的主动性反映,固有的音乐感知的基础,以及教师施教能力与质量,都会深刻影响到学生的主动性的发展。从此可以看出,高校音乐素质教育对学生受教主动性的开发、引导、优化、发展极为重要,是音乐素质教育是否成功的关键要素之一。没有学生的主动性,就没有音乐素质教育施教的普遍意义,必然会弱化美育的吸引力、向心力和想象力,并对素质教育形成明显反弹,产生相当的负面影响。因此,引导或开发学生对音乐素质教育的主动性必须要抓住四个基本的引导教育环节或施教过程,即对学现有的基本音乐素质、心理素质、情感倾向、审美意识等的认知和评估;必要的音乐意识、音乐思维、音乐感知、音乐心理、音乐行为等的积极引导;施教的丰富性、感染力发挥,突出音乐的内涵与魅力,引发学生的主动性,形成学生的主动性的延伸与回馈;不断优化和创新现有的音乐素质教育形式和内容。
被动性,即迫于某种需求或必须的需要,需要外力推动来予以实现或被迫接受的非主动性的行为。它与主动性相反,不是自己主观意识的需要;存在相当的依赖性;被动接受而可能产生积极活消极两种结果。
高校音乐素质教育对象的被动性源头仍然主要是学生。学生的被动性源于学生自身存在的个体性差异。学生生活的客观环境、地域、家庭等的不同;学生受教程度、学习差异、素质培养、能力反映等的不同;学生音乐感知、心理层面、审美意识、情感表达、基本素质、个性特点等的不同;音乐素质教育教师施教能力与自我素质程度,等等,都会影响到学生对音乐素质教育的认知和把握程度,会表现出必然的被动性。此外,在积极诱发学生对音乐素质教育主动性的时候,几乎每个学生都或多或少地存在对音乐素质教育的生疏到熟悉的过程,即存在开始的被动性极快地转化为积极的主动性的情况。同样,教师在施教过程中,也存在自身与学生认知或熟悉的过程,教师亦多多少少有施教的被动性表现。被动性作为高校音乐素质教育过程中的必然形态和施教过程中的一种要素性反映,如何将被动性转换为教育的主动性,已成为高校音乐素质教育施教过程中的一个关键性的变革环节。具化看,就是要借音乐外力的推动和教师的主动施教行为,让学生的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吸纳,形成学生的主动意识、主动审美、主动情感和主动行为,将被动性转变为积极的主动性。在音乐素质教育中,更多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和施教的主动性固然非常重要。但要看到,由此可能出现的厚此薄彼,忽视被动性的转化,已经成为了当前高校音乐素质教育的一大痼疾。在优化主动性,弱化被动性的教学过程中其实大有可为:可以具体分析被动性的客观成因、要素形态、表现规律等,施以以音乐审美、内质优化、分析评估等手段,对被动性进行规律性研究,有的放矢,形成一对一式的对应模型;可以运用主动性整体优势进行积极的全面性介入,运用形成一对一式的对应模型,牵引与制约被动性,将被动性的消极因素质变为主动性形态;可以运用相关教学理念、模式或具体教学行为与偶针对性地改造被动性的相关要素,取短变长,以融合、互动、交汇手段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地实现音乐素质教育的主动性优化,进而取得绩效的最大化。如利用学生对音乐素质教育的初始认知过程,以充满魅力或学生熟悉的音乐作品进行定向式引导,焕发学生感知激情,在尽较短的时间内,将学生的被动性转化为主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