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拥有6个苹果的时候,千万不要把它们都吃掉,如果你独自把6个苹果全都吃掉,你也只品尝到一种苹果的味道。而如果你把6个苹果中的5个拿出来分给别人吃,你虽少吃了5个苹果,但你却得到了其他5个人的友情和好感。
不只如此,以后你还能得到更多,当别人有了别的水果的时候,也一定会和你分享,你会从这个人手里得到一个橘子,从那个人手里得到一个梨,最后你可能就得到了6种不同的水果,6种不同的味道,6种不同的颜色,6个人的友谊。人一定要学会用你拥有的东西去换取对你来说更加重要和有意义的东西。在人与人之间学会交换和分享,这个收获百倍于你一个人把6个苹果吃掉的收获。
“土鳖”带“海龟”回国,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当年,俞敏洪创办新东方的初衷就是为了筹到足够的钱去美国留学。当时的他这样说:“我被多所美国大学录取,但没有一所给我提供奖学金。我没有那么多钱啊。如果有人给我奖学金,学什么我都愿意。”出国留学的愿望是排在第一位的。
后来,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出国留学”的热潮越刮越热,俞敏洪的新东方也越做越好。这株由俞敏洪精心培育起来的小苗——新东方,最终竟然长成了一棵参天大树。
到1995年,新东方已经初具规模,俞敏洪攒够了出国的费用,摆在他面前的是这样一道选择题:关掉新东方,圆出国留学之梦,或者留下来继续做大新东方。
俞敏洪考虑再三,最终选择了后者。
因为,经过几年的闯荡,俞敏洪逐渐清醒地认识到,新东方是一项值得继续做下去的事业。当初他拼命想要出国留学,无非是想活得更有尊严、更体面一些,而如今蓦然回首,新东方这一无意为之的事业让他觉得自己活得有价值。他体会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成就感。当他听到很多学员亲切地叫他“俞老师”的时候,他能感受到他们真心实意的尊重和崇敬。俞敏洪放弃了出国留学的梦想,他决心将新东方打造成一个全国一流的英语培训学校。
但是,企业的发展没有一帆风顺的,新东方也是如此,当它基本上开始顺利运转起来时,俞敏洪还是能感觉到黑云悄悄潜伏在它的头顶。势单力薄的俞敏洪需要更大的承受能力,这时候他想到了自己那些在国外的朋友,他期待精英们的加盟。
1995年底,他第一次跨出国门。此时新东方越办越火,他满怀信心地远赴加拿大、美国,这一度是他魂牵梦绕的地方。他现在亲身来到这片一直让他念念不忘的土地上走一走、看一看,看看那些当年比自己有出息的朋友们在国外怎么样,试探一下他们是不是愿意回来和自己一起做事业。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新东方的前景是辉煌的,他期待大家一起来共创成功。
这一趟他收获颇丰,请回了徐小平、王强、包凡一等以前的同学,都是比自己“有出息”的大学同学,他们与自己有多年的老交情,一起共同生活或者工作过,最重要的是他们都颇有才华。他们经过在海外的多年打拼,身上都积聚了巨大的能量。俞敏洪希望他们把世界先进的理念、先进的文化、先进的教学方法带进新东方。
有人评价俞敏洪的这种举动十分明智,因为在1995年,新东方年收入已经达到几百万,学生已经达到两万人。新东方的摊子“越来越大”,俞敏洪如果只依靠自己个人的力量,新东方大跨步前进是很难的。所以,俞敏洪无疑是一个聪明人,他说:“新东方之所以能从竞争激烈的英语培训市场脱颖而出,最成功的决策就是把这帮比我有出息的海外朋友请了回来。”
俞敏洪的确很明智,他的这些朋友加盟新东方后,新东方的培训事业获得了长足的进步:
在“海龟”们加盟之前,新东方只有俞敏洪一个人独挑大梁,课程也只有两个主打:TOEFL和GRE考试培训。
徐小平加盟后,担任了新东方副校长的职务。他结合自身经历,成立了新东方出国留学、移民咨询处,创立了新东方咨询思想和留学理论,为新东方开辟了一个新领域。因为徐小平实力雄厚,能够切实解决留学生们面临的很多难题,也因此被年青一代称为“人生设计师”。
另一位高手——王强,在新东方担任副校长一职。他率先提出了“美语思维”概念,提出用美语思维训练学员,让学员理解并运用美国人语言表达时的思维逻辑。他还和新东方另一位副校长杜子华共同开创了新东方听力口语部,这一新项目为解决中国学生“哑巴英语”问题提出了开创性的教学体系。几乎可以这样说,俞敏洪请回来的每一位“海龟”都为新东方开创了一个新的培训项目。这样一来,新东方从单纯的TOEFL和GRE考试培训,发展成为一个实力雄厚、前景广大的综合性培训机构,而且每一个品牌都做得很好。
俞敏洪让“海龟”加盟,他们的合作方式主要是,俞敏洪给他们提供新东方这个大舞台,给每个人充分的自由和空间,每个人都像自主创业一样,可以打造自己的优势项目。在这样优良的环境之下,每个人都干得有声有色、热火朝天,将自己的创造性和潜力充分挖掘了出来,在使新东方不断壮大的同时,也为新东方打造了一个个耀眼的品牌。
俞敏洪说:“我们几乎没有市场宣传费,没有任何公关费,但队伍发展越来越大,最后形成了五六摊,每一摊都做得非常好。”俞敏洪为新东方有这么一大批出色的人才而骄傲。因为这些人的到来,俞敏洪的视野开阔了,新东方也壮大了,不仅俞敏洪自己获得了成功,大家都获得了成功。
对此,俞敏洪形容为“一只‘土鳖’带着一群‘海龟’奋斗”。“从最开始的一只土鳖带着一群海龟干活,到一群海龟拖着一只土鳖干活,再到一只土鳖和一群海龟共同干活,这就是新东方的发展,而我就是那只土鳖。”而这只“土鳖”不再自卑与胆怯,他对未来充满了信心。
“三驾马车”的加盟,事业如虎添翼
在新东方有著名的“三驾马车”,指的是3个厉害的人物:俞敏洪、徐小平、王强。1995年底的那次出国,俞敏洪将他们带了回来,组成了“三驾马车”,拉动新东方发展。没有他们三人,可以说就没有新东方辉煌的今天。
这么厉害的高人,俞敏洪是怎么“忽悠”回来的?这里面还有很多精彩的故事:在温哥华,俞敏洪找到了自己在北大时的老师——徐小平,这时的徐小平生活过得稳定而富足。在徐小平温馨的家里,俞敏洪给徐小平讲中国的发展,讲改革开放给培训事业带来的机遇。最后,讲到了新东方,从创业的艰辛讲起,一直讲到新东方的成功和现在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徐小平听得激动不已、感慨万分。
文雅而富有激情的徐小平坐不住了,他说:“敏洪,你真是创造了一个奇迹啊!”他从俞敏洪的身上看到了成功的希望,当俞敏洪讲到那个千人演讲的故事的时候,徐小平终于按捺不住了,他激动地举起酒杯说:“敏洪,我跟你回去,就冲你那1000人的大课堂,我也要回国做事!”
徐小平被他说服了,俞敏洪接下来还要继续“搞定”另一个高手——王强。他是俞敏洪的同班同学,当时王强是班长,在俞敏洪的心中,王强是个十足的大“牛人”。
王强在1984年获北京大学英国语言文学系学士学位,后留校任英语系助教、讲师;1990年自费赴美留学;1993年获美国纽约州立大学计算机科学硕士学位;1994年进入美国著名“贝尔传讯研究所”工作,任软件工程师。他在留学生中算最成功的一个了,能不能让他回来,俞敏洪心里没底。
他们见面后,老俞就游说他:“王强,现在让你放弃你的实验室几乎不可能,我知道你的血汗铺成了这条路。但是我告诉你,你这人天生就是教书的料,你好好考虑考虑,跟我回北京吧。”王说:“回北京干什么?”俞敏洪说:“咱们一起做新东方呀!”王第一次听到“新东方”三个字,马上问俞:“你刚才说的新东方到底是什么东西?”老俞回答说:“新东方不是东西,新东方是我办的一个学校。”
王说:“好,你现在坦率地告诉我,你现在这个学校规模究竟有多小?”在王强的心里,俞敏洪是两辈子都办不起一个学校的人,老俞笑而不答。
第二天,王强就带老俞到他家附近的普林斯顿大学去参观。在餐馆、图书馆、商店里,只要碰到一个黑头发的留学生,都会非常尊敬地向老俞鞠一躬,叫一声:“俞老师。”这可是世界上著名的普林斯顿大学,想不到居然到处都是俞敏洪的学生,这让王强,重新打量起俞敏洪了。
就是这点细节,胜过俞敏洪说的千言万语。王强终于在俞敏洪没有答应给他一分钱报酬的情况下,在没有展示新东方的任何前景的情况下,决定放弃当年他在美国7万多美元的年薪,加盟了新东方。
1995年底的这次出国游历,俞敏洪带回来了两只“大海龟”徐小平和王强,他们三人组成了新东方的“三驾马车”。
除了徐小平和王强,俞敏洪还拉回来另一个大学同班同学——包凡一。
俞敏洪和包凡一是昔日的上下铺。当年,包凡一睡下铺,上铺空着,俞敏洪对他说想睡下铺,他二话不说就搬到上铺去,从此成为俞敏洪“睡在上铺的兄弟”。老俞在大学期间曾经得过肺结核,因为是传染病,大家都不敢去探望老俞,老俞的妈妈来北京看老俞的时候,是他骑着自行车把老俞的妈妈送到老俞疗养的医院。
正是“情谊”二字,让老俞不远万里飞到加拿大邀请他回国,也是“情谊”二字让他没有多想就辞去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审计员的工作,毅然回国。俞敏洪在邀请他回国的时候声明不给发工资,需要他自己开发赢利的课程或项目,对此,他说:“老俞虽然在游说徐小平、王强和我的时候都说不发工资,要我们自己找赢利的项目,但我们心里都非常清楚,他是不会让我们白干的,这里面有很多信任。”
1997年,包凡一正式加盟新东方,俞敏洪任命他为新东方的副校长。包凡一和另外一位老师成立了新东方写作中心,合作编写了《留学书信写作指南》。后来写作中心逐步发展为新东方图书事业部,出版了许多重要的英语学习参考书,也为新东方教育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精英海归们的到来,为新东方注入了新的活力:徐小平结合自己的优势创办了留学、签证、移民和咨询相关的服务;王强则主要负责基础英语培训,被人称为“0岁到99岁”的英语教育,即后来的基础英语学院;包凡一则主管新东方出版业务……
俞敏洪与他们的合作方式就是在“新东方”这一品牌下,把新东方划分成几块,每个人负责一块或几块,相当于自己在新东方的平台上创业,自负盈亏。俞敏洪本人仍然做他的老本行——出国考试培训。
这样的合作方式用俞敏洪的话说就是:“我采取的是非常原始的,也非常简单的,跟邓小平的包产到户的那个制度是一模一样的制度。就是我说我把新东方划分成几块,比如说口语一块、听力一块、阅读一块,每个人去承包一块,你去负责聘请老师,你去负责寻找教室。也就是说,你去负责所有的费用和成本,最后剩下的钱都是你的。”
可以看出,俞敏洪是十分有头脑的,他知道:对于一所英语培训学校来说,它的核心优势就是老师。新东方之所以在1995年后出现了飞跃式的前进,离不开徐小平、王强等人的大力支持,连老俞自己都说:“徐老师带过来的这个东西,比某一个专业的培训更厉害,因为是思想上、精神上的一种东西。王强老师带回来了美语思维的概念,就是让大家真正意识到,学语言还要学它的思维。新东方的基础英语培训事业因此得以展开,现在参加培训的人数已经超过留学方面。”
事业如虎添翼的俞敏洪,感觉到整合后的新东方综合实力将更强大,优势将更明显。俞敏洪领导的新东方已经形成了教育的良性循环,正式走上了产业化发展的道路。
俞敏洪的产业化发展之路,是从骑自行车往电线杆上张贴招生小广告开始的,是从只有13名学生、晚上停电还得点蜡烛的培训班开始的,是从只讲出国留学英语的单一形式开始的,是从一个人又当老师又当业务员又当校长开始的。
俞敏洪这条产业化发展之路,走得虽坎坷曲折,但是没有失去方向,因为他头上有通往成功的北斗星,他有“从绝望到希望”的必胜信念,因此他能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人才不问年龄,英雄不问出处
财富和名声为新东方聚集了人才,人才反过来为新东方创造了更大的名声、更多财富,逐渐使“新东方”三个字成为商业潜力无穷的超级品牌。
谈到人才,俞敏洪说:“人才是(新东方)繁荣的唯一原因。”“领导要和人才共事才能打天下。”俞敏洪多次提到刘邦如何用人,言语之中流露出对刘邦用人的钦佩。
而对于人才的选择,俞敏洪一向的观点是:人才不问年龄,英雄不问出处。只要是人才,新东方都欢迎。
俞敏洪不仅手下有一群桀骜不驯的海归,他还起用了一批自己找上门来的奇人,怪人,牛人:
钱永强就是这么一位奇人。因为他是耶鲁MBA出身,又因为他直言不讳,喜欢以不容动摇的“耶鲁眼光”和“耶鲁标准”来衡量事物、臧否人物,“杀伤力”很大,所以徐小平给他取了一个外号——“耶鲁匕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