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穿着军大衣,俞敏洪还是冻得受不了,只好掏出揣在怀里的二锅头抿上一口,然后继续贴广告。刷完一根电线杆子,俞敏洪马上蹬上自行车,奔向另一所大学的“三角地”,奔向另一个广告牌,奔向另一根电线杆。直到桶里的玉米糊变冷变硬,他才不得不提着糨糊桶回办公室,重新熬玉米糊。
但是,俞敏洪常常是辛辛苦苦贴完一圈回来,却发现自己的劳动成果已遭到“践踏”:他刚刚贴上的广告已经被别人的广告盖住了。因为各大培训学校都在抢生源,招生最主要、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在大学附近张贴小广告。有限的广告牌位、有限的电线杆、有限的生源,激烈的竞争之下,就看谁更快、谁更狠!俞敏洪很不服气,只好铆足了劲儿,一鼓作气,“刷、刷、刷”,把能贴广告的地方,从上到下、从左到右,通通贴满。
除去贴的辛苦,俞敏洪还害怕一件事,那就是遇见居委会大妈。在电线杆上张贴小广告是被禁止的,因为这样做影响市容市貌。一旦被居委会大妈抓住,就得一张一张地撕掉。俞敏洪自嘲地说:“我带着新东方的老师去抠过,那些大妈看我这小伙子挺实在,还帮我一起抠广告,后来还帮我把这些广告贴在了广告栏内。”
这些辛苦、这些折磨,俞敏洪都可以承受、可以忽略,但他毕竟是一位教师,而且是从北大毕业的高才生,放下架子、抛开面子去贴小广告、去争抢生源,为了摆平纠纷去“巴结官道上的人”……其中的辛酸一般人无法想象。俞敏洪接下来回忆说:“身体上的痛苦还能够忍受,但精神上的折磨几乎让我丧失信心。”
1992年初春,因为新东方办得比较好,名声越来越响亮,称得上是“异军突起”,引起竞争对手的眼红。因为大部分的生源被抢,竞争对手直接对新东方的广告人员下了黑手——俞敏洪的广告人员被人捅了3刀。这时,俞敏洪才意识到,办学校并不像教书那样简单,有各方面的危机需要应付。
为了能够顺顺利利地发展下去,就必须跟社会方方面面的人,尤其是和政府各个部门搞好关系。对于直接从象牙塔走出来,社会经验并不多的俞敏洪来说,这无疑是一堵很难翻越的墙。他当时的想法是:“这个阶段对我的最大挑战是,我不仅仅是一个教书匠了,我发现面临好多我没有办法解决的问题。比如说,面对政府部门的时候,我就不知所措。我知道学生心里在想什么,但我很难知道这些政府部门心里在想什么,以及他们需要我做什么。”
但俞敏洪没有别的选择,没有别的退路,他不可能让妻子出面求人办事,只能自己去。除了新东方,他一无所有,如果新东方做不下去,俞敏洪就什么都没有了,俞敏洪后来坦言:“当时压力很大。”无奈之下,俞敏洪骨子里那种不服输的品性又开始发挥作用,不擅长跟陌生人打交道,不擅长跟社会打交道,不擅长喝酒、不擅长跟官场打交道,他就硬着头皮学……
吃常人难以吃的苦,忍受常人难以忍受的磨难,这是俞敏洪终成大器的路径。对于新东方今天的荣耀,众人只会羡慕不已,却不知道成功背后的艰辛和血泪。
最后,在俞敏洪的努力下,新东方顺利地闯过了最初生存的“鬼门关”。
徐小平老师说:“新东方是靠老俞在电线杆上一张一张贴广告贴出来的。”事实正是如此,抛开面子、抛开身段去张贴广告,俞敏洪的眼眸里装着梦想、装着希望,广告上承载着俞敏洪全部的希望。
创业的路上有荆棘、有坎坷、有悬崖、有峭壁,俞敏洪教会了我们坦然地面对痛苦,学会把生活的苦酒当成一种饮料慢慢品尝……
“天助自助者”,在风中传递力量
俞敏洪想把新东方办成全国最好的英语培训机构之一。为了扩大品牌知名度,俞敏洪想出了3招:一是价格战,当时培训课基本收费都在300~400元左右,而新东方只收160元,而且还是在20次免费授课之后,学生听了满意就交费继续学习,听后感觉不好可以退学走人。二是推出核心产品,他赖以成名的“红宝书”——《GRE词汇精选》。三是免费演讲,向学生讲述人生哲理,进行成功学式的励志教育,他的演讲深深地吸引了学生。
反正是免费的,听听又何妨?在大幅度免费的号召力之下,学生们蜂拥而至。
在此之前,俞敏洪演讲过不下百场,可是这一次演讲给了他深深的震撼,而讲台下的学生们同样对这场演讲刻骨铭心。
那是一个寒冷的冬天,俞敏洪把他的免费讲座安排在北京图书馆的礼堂里举行。北京图书馆的大礼堂可以容纳1500人,竟一下子就被挤得满满的。
时间到了,俞敏洪正准备开始演讲,却听到礼堂外传来一阵阵呼唤“俞老师”的声音。原来一些来晚的学生没有占到座位,他们急切地想听到俞敏洪的声音,所以才发出这样的呼唤。这呼唤一浪高似一浪,俞敏洪出去一看,吓了一大跳,原来还有1000多人在礼堂外。因为急切,再加上寒冷,进不去的学生们显得很激动。俞敏洪后来回忆当时的情景说:“这么冷的天我穿着大衣都觉得冷,我想最多也就来几百人差不多了,没想到一来了4000人。4000人进去了1500人,北图就把门关上了。进不去学生就很愤怒,在外面又推门又砸玻璃,结果把紫竹院的几十个警察全部给招过来。警察过来站成一排,学生根本就不买账,把警察推开继续推门。”当时的场面几乎失控。
俞敏洪想出去和学生们说几句话,平息他们的怒气,警察们劝他别出来,那么多激动的学生,谁也说不好会发生什么事情。俞敏洪没有听从这一善意的劝告,而是把礼堂里的讲座交给同伴,他自己则走出大门。他站在一个高处(后来发现是一个垃圾桶),一挥手,大声说:“大家不要闹了,我就是俞敏洪。”
所有的学生一下子都安静下来了,俞敏洪就在寒风中给学生们演讲起来。当时俞敏洪的大衣放在报告厅里,出来时只穿了一件衬衫,可他一点都感觉不到冷,因为有那么多学生站在寒风中,那么多双热切的眼睛盯着他,这让俞敏洪强烈地感受到了自己被别人需要着,自己的存在是有价值的!
在演讲过程中,他一直大声地重复这两句话:'We will hew out of the mountain of despair a stone of hope(我们从绝望的大山中砍下一块希望的石头)。''God only help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天助自助者)!'
他就这样充满激情地演讲了一个半小时。当时本来有很多学生情绪激动,甚至因为等得太久而愤怒,可演着演着,学生们就很开心、很高兴,甚至还有的学生把自己身上的大衣脱下来给俞敏洪穿。对那次讲座,俞敏洪刻骨铭心,他说:“我站在一个垃圾桶上,开始了我一生都无法忘记的一次免费英语大讲座。”
当近千双年轻的眼睛盯着他时,俞敏洪感受到了肩上的重担,身体孱弱的俞敏洪将自己仅有的热量传递给学生们。这时的俞敏洪其实好不到哪里去,他只是一个没有正式身份的打工者,甚至于当他走下讲台后,也许还要为自己和妻子再去寻找一个新的住处。但是,他心中有一份希望,同时,他为每一个听众的心中埋下了一粒火种。
俞敏洪认为,自己和学生之间是相通的。俞敏洪要用自己的人生经历、感悟点燃学生的激情,激发学生的斗志,同时把希望传达给学生;反过来,学生们渴望的眼睛成为俞敏洪的动力,使他激发出更大的力量带领新东方继续走下去,用学生的希望来成就自己的梦想。他与学生们之间是在相互取暖。
俞敏洪的真诚、用心,打动着每一位学生,学生们通过口口相传,让新东方逐渐在北京声名鹊起。
与死神擦肩,勇敢面对一切困难
俞敏洪教学质量好、人幽默,又会讲故事,所以新东方渐渐地就有了名气,学生们拥而来。新东方迅速壮大,从最初中关村二小的平房“折腾”到北大六七十人的大教室,俞敏洪也买了一辆车,幸福生活好像正在向他招手,可是麻烦却在这时候接踵而至。
中国的培训市场竞争激烈,俞敏洪的名声响了,招的学生越来越多,就等于断了别人的财路。于是,竞争对手们想尽各种三教九流的方法与俞敏洪作对:先是把俞敏洪的广告覆盖,后来一看到就当场就给撕了。1992年初春的一天,俞敏洪的广告员去贴广告,没走几步,发现另外一个学校的广告员总是跟着他,很不对劲。在他张贴广告的时候,对方广告员上来就是三刀,还好不是致命的三刀。受伤的广告员被送到医院,一下子缝了8针。
俞敏洪找到对方协商解决,可是对方根本不买账,表明态度:“只要你俞敏洪在一天,我就跟你斗一天!”俞敏洪只好寻求公安局的帮助,在别人的“点拨”下,俞敏洪请几位公安局的朋友喝了一顿酒,最后还把自己给喝伤了,住进了医院。
事后,他委屈极了,跟自己的妻子哭着喊:“我不干了!再也不干了!把学校关了!我不干了!”一个多小时,他一边哭,一边撕心裂肺地喊着。他至今想起这件事还是一肚子的心酸:“那时,我感到特别痛苦、特别无助。四面漏风的破办公室,没有生源,没有老师,没有能力应付社会上的事情。同学都在国外,自己正在干着没有希望的事业……”那时候,他只能选择哭泣,满腔的委屈倾泻而出。
那天晚上他哭够了,喊累了,睡着了;睡醒了,酒醒了,想起来晚上7点还有课,他又像往常一样,拿上包上课去了。眼角的泪痕可以不擦干,该干的事却不能不干。
好在,新东方得到了那几位警察朋友的保护,像捅伤广告员的事件再也没有发生,新东方走上了正常的轨道。
俞敏洪知道,在通向成功的道路上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苦难与折磨总是相随,总会有各种各样意想不到的困难,可他怎么也想不到会有这样的遭遇。
1998年8月21日这一天,俞敏洪经历了人生的“黑色”。那天晚上9时多,他独自开车回家,他的家在某小区一幢楼的三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