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网上热议要修改教师节了,觉得有些见怪不怪。倒不是因为30年前的这个决定本身就未必审慎,而是这几十年来冒出来太多莫名的诸如光棍节、“520”之类,给人以放松表白或者YY借口的节日,已经充斥眼球很久了,这就像牛群冯巩的一个相声里面,牛群要为大吃大喝找个借口,就说那天是纪念巴普洛夫诞辰——一样荒谬。
教师节,从传统视角看,一直是个很郑重的日子——尽管当初设定9月10日这天,的确经不起太多的推敲。据官方文件说,确定9月10日为教师节,是因为新生入学伊始,即开始尊师重教活动;同时,9月全国性节日少;还有一条:“便于各方面集中时间组织活动和突出宣传报道,促进在全国范围内形成尊师重教、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社会风尚。”总结起来,这个节日的确定大概也和武昌起义、秋收起义一样,定得仓促而最终还是富有历史意义的。
不过这次,终究还有些不一样,教师节要改到新的某个寄托含义的日子。这一天,首先是台湾省的“教师节”,据对岸说那是沿袭1939年国民党政府教育部定下的以公元前五百余年的一位教育家孔子的诞辰,换算成如今的公历的9月28日为教师节。其次,是时任全国政协委员李汉秋,在十年前就开始呼吁,教师节应当是很有文化内涵的日子。这位热衷于新编《三字经》之类蒙学书的老先生,建议以孔子诞辰作为教师节日期。经李老先生研究测算,孔子诞生也是公元前551年的那一天。显然这是经不起推敲的,为这个日期,学界争论已久,现在大致可以确定孔子的出生年月,换算为公历是公元前552年10月9日,即《春秋公羊传》《榖梁传》中记载的夏历“十有一月庚子”的说法,这已普遍被人接纳,无须再赘述考证经过了。
不过我还是觉得,李老先生提出的9月28日,大概还是受民国袁大总统第一次祭孔的1914年9月28日那天影响,那以后(包括台湾的教师节的制定)老百姓似乎都普遍接受这天就是孔子的生日。我们这边,从百废待兴的20世纪80年代起设置了将近三十年的教师节,忽然多年以后又要折腾一番,其中奥义笔者不敢揣测。但如果真的是跟孔子有关,那是有必要说上几句不恭的话的——但愿是多心的——难道“僵尸”又要“出祟”了吗?
“僵尸出祟”这个比方,是一位著名经学史学者在民国时候说的,指明的是反对北洋“老虎总长”(鲁迅先生语)章士钊号召中小学读经的事,时间也差不多在“洪宪皇帝”祭孔之后不久。这位大学者就是周予同教授。
民国时期,尊孔复古之风很盛,很多人怀揣各种政治诉求,树立孔子在谶纬层面的各种形象。周先生说的“僵尸”,倒不是攻击“孔子”,或者还有“郑玄”“朱熹”等人,而正是攻击那些被后人利用了的、僵化了的儒家学说,这些被后人修饰了的理学教条,就像借了所谓先贤圣人的名还魂的“僵尸”,到处为阴谋者利用来蛊惑大众,明清两代是尤为典型的;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里“吃人”的东西,大概就可以用这“僵尸”来解释——尽管抽象而无形,但存在于整个空气里。如今这个社会,借所谓的传统道德教育,搬出孔子来,未必是好办法;甚至,搬出来的不过是些四书或者是三字经、弟子规之类的,这架势,不过是只上了碟咸菜,硬要吹成中国饮食文化的寒碜。
孔子要不要讲,孔子学说中的儒家学说要不要讲,甚至是四部中经部类的书(地道点,子部儒家类的经典也要算),在如今这个时代,讲不讲呢?当然是要的,这毋庸置疑。从今天起这些旧书都不讲了,这就是数典忘祖,“华夏之去夷狄”的节奏;但是这些东西放到今天怎么讲、怎么推崇,是要一个规矩的。急迫地弘扬中国文化,不能成为重提孔子崇拜、抬出“僵尸”的借口,讲点儒家,讲点孔子,甚至是董仲舒、朱熹、王阳明都可以,但要把他们放到历史原貌当中,客观地评价汲取才是合适的手段。怎么读,实在不适合这个篇幅来介绍。晚清重臣张之洞邀请他的门客幕僚编了一本目录提要类的入门书叫《书目答问》,光绪年间范希曾修订了一下,成为今天最通行的版本——这是本帮助读旧学、“国学”的入门书籍,当然也包括那些儒家孔子的东西。插一句,经部类书里不只有讲性命之学、道学气很重的“四书”“朱子”之类的书,五经及小学类下,还是有很多比较有意义的好书的,五经和它的注疏,当然名义上也是属于“孔子”著作权里的,只是现在大概弘扬“孔子”的人们,是不太看的。
看孔子的书、孔子的学说,到底还要知道一些:这是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经历千年,“历久如新”。其实孔丘应该算个不凡的好人,有些追求,很有学问的人。只是在他有生之年,甚至到如今,两千五百多年的大部分时间里,他都不怎么受待见;剩余那些盛名之下的岁月里,一半时间也是在对他不屑、打击、揶揄中度过的,这起码比不上中国历史上的“关公”,几乎始终被崇拜在路上。其实,大概只要看看新中国六十余年的历史,至少有一半时间“孔子”都是被否定的,“批孔”及《论语新探》曲解《论语》之外,看看当时小人书连环画里的标题与插图,就可以推算出那两千多年的行情了。而且,严肃一点的历史研究表明,孔子出生大概是不太好,除了纬书里给孔子降生加了点一看就是假货的“祥瑞”,从司马迁开始给孔子做传的史家,到底还是承认孔子的确是私生子,他那位七十多岁的老爸叔梁纥与一位十几岁的女性“野合”而生孔子。要认识孔子,窃以为知道这条是最基本的,这条以下,才能更好地理解,早年不幸下的孔子,有生之年大部分时候都得不到重用,终有此后的名声,是很不易的。他倒霉的时候,自称“丧家狗”。李零教授的评价是:“任何怀抱理想,在现实世界找不到精神家园的人,都是丧家狗。”这不失为一句很有智慧的话,不过李先生在称孔子是“丧家狗”的时候,还是惹来了挺孔派的非议。但是这比我校的老先生说孔子是“私生子”,还是风头小了些。
记得在读硕士时,网上惊现“××教授语出惊人,直言孔子是私生子”的大字报式标语,那位老先生在课上和我们大谈,某位孔子的“子孙”要去法院告他“污蔑祖宗”。老先生大笑这位子孙辱没祖风,说等着法院的传票,也无需律师,自己就可辩护,可几个学期过去都没等来。这都是对理解孔子这个人绕不开的话题。不过总的来说,孔子是个很正面的人,也很值得推崇,但需要做到的是,像成功人士而不是“神”一样去崇拜。
拉拉杂杂说些孔子、儒家的话题,随笔之间也不宜掉书袋,所以只能一知半解、蜻蜓点水地讲一点,不过就是想为暗搓搓有尊孔想法的人或念头浇点冷水。孔子之学,说白了,都在书里了,你不念,世界也不会因此毁灭;若是念了,你也不会发现世界因此而美好,只是你变得有学问了一些,变得更有责任了一些。中国尊孔的潮流太久了,设定一个什么节日来纪念实在算不上新鲜,天安门广场上立一尊塑像也算不上很出格的行为,不过这些因孔子而起的表现算不上高明,中华民族正处在前所未有的上升期,如今的“孔子”最多就是一张好牌,不是最后一个赌注。
最后要捧一捧以“孔子”为名的学院。“孔子”为当今中国最重要的战略机构,提供了一个响亮的好名字,这大概是老夫子本人始料未及的。这个学院遍布世界,大有汉化全球的趋势,这是一个文化强国所必须具备的。今天网上看到@泰学传媒的一个段子,可以补充完我想说的。
郑和下西洋属于中国历史上空前的主动外交,比欧洲航海家早半个多世纪。但是梁启超先生说,西方一哥伦布之后,无数继起之哥伦布,中国一郑和之后,再无郑和。为什么中国一郑和之后,再无郑和?费钱。七次下西洋,600万两银子花出去,整个一散财童子,走到哪儿都给人家散钱。
其实今天这个学院,明用“孔子”之名,暗袭郑和之旨,倒是绝妙的做法。鲁定公、季桓子当然比不得明成祖,是能实现胸中抱负的君王;如今的“孔子”,倒是能和郑和一样,引得万邦来朝,到时候领班的自封一个“朱孔子”“秦孔子”“尤孔子”什么的,也就毫不为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