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市民化是一种历史性的进步和意义深远的文化启蒙运动,也是人们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转变的社会变迁过程,更是中国人口整体素质提高的过程,对于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一、减轻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压力,缓解了城市劳动力供给的结构性匮乏
(一)转移了剩余劳动力,缓解了人多地少的矛盾,为农业规模经营创造了条件
在现阶段我国农业和乡镇企业不能更加有效地吸收农村大规模剩余劳动力的情况下,农村地区的主要矛盾之一便是劳动力资源的过剩。农民工的出现则为吸收规模巨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
(二)带动了城市劳动力价格的下降,缓解了城市劳动力供给的结构性匮乏
在传统体制下,国有企业非技能型劳动力的价格大大高于其边际生产率,再加上养老、医疗、住房等各项福利开支,高于市场的平均价格;同时,农民工的劳动力价格较为低廉,企业可依照市场需要和个人表现进行管理,比较符合市场规律。城市经济快速发展使得部分行业劳动力需求不断增长,但由于城市居民就业观念的问题,城市中部分行业如建筑、纺织、化工、环卫、煤炭等出现了“招工难”现象,而农民工则弥补了这一不足,为城市提供了宝贵的劳动力资源。
二、促进了城市消费市场的繁荣,方便了城市人民生活
(一)促进了城市市场消费
市民化农民对经济增长的巨大贡献之一便是扩大了内需。他们中大多数是年轻人,既是生产的主体又是消费的主体,他们对住房、医疗和城市基础设施的需求等,是扩大内需的强大动力,促进了城市消费市场不断繁荣。
(二)促进三产繁荣,方便了城市人民生活
市民化的农民在城市多数从事第三产业,特别是商业餐饮和社会服务行业,缓解了城市购物难、做衣难、吃饭难、理发难、修鞋难、入托难、生活服务难等等问题。
三、沟通了城乡关系,增加了农村收入,培养了农村人才,改变了农村观念(一)沟通了城乡关系
在农村人口进城之后,由于文化和生活习惯的差异,城市社会给他们带来了一定的紧张和不适,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农民工很快适应了城市生活。在与城市居民交往的过程中,他们接触了城市文明,体验到了新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学习到了技术和工作规范,提高了职业技能和素养,逐渐得到城市居民的认同。在这个互动过程中,城乡居民实现了信息互通,得到了情感交流,缩短了城乡居民间的心理距离。
同时,农民工在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同时,又把先进的技术和观念带回了家乡,传播了城市文明,推进了农村进步,达到沟通城市和农村、工业和农民、市民和农民的效果,推动了城乡协调,缩小了城乡差距和工农差别,沟通了城乡关系,对推进城镇化起到了无法估量的作用。
(二)增加了农村收入,为农村地区培养了人才
市民化的农民在城市务工的经营收入,绝大部分以各种方式送到农村,从而增加了农村地区的收入,一些较早外出务工经商的人在取得了一定的收入以后,开始返回农村创办工商企业,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他们已经成为农村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科技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回乡创业的打工者正日益成为推动欠发达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动力,他们创办的企业逐渐成为这些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有关资料表明,非农收入已成为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动力。
(三)促进了农村地区的观念更新
农民市民化不仅仅是人们由农村到城市的空间位移过程,他们为了适应城市生活,在城市争得一席之地,必须放弃农业生产中的许多传统习惯和观念,同时学习城市生产和生活的各种技能、规范,这样,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开始接触、了解、学习和掌握现代化知识、技能和观念的过程。与此同时,当他们在与原流出地保持联系,或当他们返回原流出地时,会将他们所学到的东西传递给更多的人,并影响更多的人,起到了为农村培养人才、促进农村思想观念变革的作用。
(四)传播社会文明
农民工具有流动性强的特征,在流动的过程中,其个体就成为了社会文明的传播媒介。来自不同地域的农民工聚集在一个区域,通过共同工作、共同生活,不同地区间的文化和习惯得到了交流和传播,也丰富了城市的文化和生活。同时,农民工在与家乡的交流过程中,不仅为家乡带回了经济收入,也带回了城市的先进文化和文明习惯,促进了城乡间的科技信息交流,对农村抛弃旧观念、旧习惯,培养新思维,形成文明生活方式,对农村社会文化建设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农民工在向农村传播文化的过程中,还出现了另一个重要的传播行为,那就是文化和教育观念的改变。农村教育一直是中国教育的薄弱环节,农村落后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教育质量不高。很多农民更重视子女的自然劳动力,而对文化知识重视不够。随着城市经历的不断丰富,文化知识水平低让农民工深受其害,知识的重要性在农民工的大脑中刻画上了很深的痕迹。调查表明农民工对子女教育越来越重视,而且很多夫妇挣钱的第一目的就是培养子女。于是,很多经营较好的农民工往往举家进城,坚持让子女在城市上学,甚至不惜花钱入读高级名牌学校。子女入城受教育,既受到了更好的文化教育,又打破了农村小孩同质交往的格局,促进了城乡交往,有利于子女快速融入城市,并可能通过考学、就业等形式完成向市民的转变,最终完成农村向城市的流动,摆脱世代为农的困境。这一过程推动了代际流动,推动了城镇化进程。
(五)一定程度上引起农村社区之间、社区内部贫富差距的加大
大规模的农民市民化总体上增加了农村收入,但从分配角度看加剧了农村的收入差距。其原因来自各个方面,如:富裕家庭可能比贫穷家庭有更多的流动信息来源、更能支付流动初期投入,从而更有可能进行流动并获得相应的利益;富裕家庭可能由于自身条件更优越以及在城市拥有更多的社会关系更易于在城市立足,从而比来自贫穷家庭的外来人口获得更高的收入等;富裕家庭在农村人口外迁后的土地再分配过程中可能更多地获利。
收入差距的适当扩大有利于在农村形成不同的消费层次,促进消费市场的梯度形繁荣,维护消费市场的稳定发展;但过大的收入差距则有可能影响社会稳定和消费市场的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