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是农民工融入城市的社会化组织载体。在社区中,社区管理与服务在农民工日常生活方方面面的渗透,就是一种可被直接感受到的新的支持力量,因此,以社区为切入点解决农民工的城市社区融入问题是社会支持的一种重要手段。农民进城务工就业,促进了城市经济和社会的繁荣,加强社区管理与服务,把农民工融入到社区之中,从而保证他们与城市居民获得同样的权益保障并形成共同的社会责任感,成为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必须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培养农民工的社区意识
绝大多数的农民工都是自发地以亲缘血缘关系为纽带联系起来进行流动的,他们从事着城里人不愿意从事的脏、累、苦、险等工作,并且工资待遇较低,缺乏相应的社会保险和福利。由于政策上的原因,一方面他们户籍所在地政府不能给予他们管理服务,另一方面,他们的暂住地政府收取了暂住费,却没有切实为他们提供应有的服务,而是将他们从社区服务对象中排除出去。再加上流入地居民对他们的许多消极评价、歧视等行为的存在,他们在当地找不到家的感觉,对所在社区缺乏依赖信任感,往往形成一种短期的行为方式,将自己与社区隔绝开来,过客的心态比较普遍,社区意识极度缺乏。由于政策上的缺陷,外来人口往往陷入一种无政府的真空之中,在许多情况下,实际上过的是一种没有政府的生活。他们不把政府当成自己的政府,他们常常是向同乡组织、亲友组织寻求应当由政府提供的服务。只有具有社区意识的人才会热爱所生活的社区;只有具有家园意识的人,才会有主人翁的意识,关心与参与家园的建设。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培养农民工对城市社区的归属意识,增强社区认同感。
二、为农民工提供社区服务
(一)担当社区日常生活向导,为农民工的生活提供各种方便
农民工住在社区中,在日常生活中较为普遍的有购物、求医、子女求学、租买房屋、娱乐等需求。但是由于身处一个陌生的城市环境,他们对这些信息颇感匮乏。社区应该担当农民工的社区日常生活向导,协助农民工融入社区生活。社区可以选择实用的信息提供给他们,提供消费信息、医药机构信息、租房信息、升学指南、娱乐等贴近农民工日常生活的信息,帮助他们迅速适应全新的生活环境。
(二)举办社区文娱体育活动,增加市民与农民工之间的互动,营造社区平等互助的健康文化氛围
农民工来到城市劳动,就脱离了熟悉的家乡农村生活环境,进入了一个完全陌生的城市世界。留居时间短、流动性大,对城市的隔阂感,导致农民工与社区的关系疏远,农民工缺乏地域归属感,充满异地的漂泊感。社区应该举办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活动,吸引众多的农民工参与,营造促进社区成员交流、改善邻里关系、增进社区人们彼此联系的休闲环境,帮助农民工扩大交往范围。这将弱化农民工与社区其他成员之间的疏离感,促进农民工与社区的融合,增强农民工对社区的归属感,增加社区凝聚力。社区可以通过举办灵活多样、健康文明的各类文化活动,如家庭读书活动、专题讲座、各种文化艺术展览等多姿多彩的活动,吸引社区里的农民工走进社区参加活动。这不但会使农民工提高艺术品位和文化修养,而且能够加深外来农民工与社区其他成员的沟通和交流,深化农民工对社区的感情。此外,社区也可以建立外来人员俱乐部,让农民工参加进来,鼓励农民工关心社区事务,让农民工就社区经济、文化等一些问题发表意见,表达心声,增强农民工作为社区成员的责任感,消除农民工的个体化、封闭化,打破农民工与社区市民之间的心理隔阂。这些工作不仅将更容易对农民工进行管理,维护社区的治安秩序,而且还可以创造大量的就业岗位,促进社区就业的发展,缓解严峻的就业压力。而对整个社会而言,社区服务的开展,将为城里人和农民工之间进行沟通、理解创造良好的氛围和有效的途径,能够帮助农民工更快地、更少痛苦地完成从乡村到城市的再社会化,平衡地融入城市转变为新市民,减少问题农民工。而这样做最大的意义还在于将大规模地推进我国的城市化进程。
(三)提供法律法规方面的服务,加强农民工的法制观念
值得注意的是,外来农民工不仅经常遭遇歧视和偏见,受到心灵上的伤害,与城市居民相比,还较多地受到人身权益的侵害。拖欠工资、工伤得不到应有救助的情况屡屡发生。农民工平均受教育程度低,普遍法制观念淡薄,发生了这样那样的纠纷,不懂得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基于这一点,社区要把提供法律法规方面的服务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内容,加强对农民工的法制观念教育。社区可以通过提供法律法规报刊、举办讲座、开办农民工法制教育培训班等方式,免费向这些外来人员提供有关欠薪、工伤、劳动争议仲裁等方面的法律咨询,使农民工掌握与自己切身利益相关的法律法规,让他们在遵纪守法的同时知道寻求法律途径保护自己避免伤害,知道如何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