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经济区的统一市场体系建设
一、市场体系发展现状及特征
(一)市场主体多元化日益明显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相互融合,成渝经济区作为我国中西部较为发达的地区,其市场主体多元化的格局正在逐步形成,市场配置资源的能力得到明显的提升,形成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良好格局。近年来,成渝经济区内的各主要城市抓住西部大开发、跨越式发展的有利时机,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逐步放宽了市场准入条件,全面落实各项政策措施,不断优化发展环境,消除机制和体制性障碍,极大地促进了市场主体发展壮大。
成渝经济区内,民营、外资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迅速,非公有制经济在市场中的主体地位得到增强,并已经成为拉动成渝经济区经济增长、拓宽就业渠道、增强发展后劲、推动城市化发展的重要力量。从经营领域来看,目前成渝经济区内的非公经济已全面突破昔日以饮食服务、小商品批发与零售等传统服务业为主的狭小空间,形成了一、二、三产业并举,农副产品加工、食品、医药、有色金属、冶金、贸易、流通等诸多产业全面发展,生物制药、电子信息、环保、新型建材等新兴产业领域展露身手的新格局。
(二)商品市场蓬勃发展
成渝经济区的商品市场经过改革开放近30年来的培育和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功能不断增强,层次逐步提升,形成了门类繁多、吞吐量大、辐射力强的市场体系。商品市场品种齐全,涉及纺织品、服装鞋帽、食品、饮料、烟酒、药材药品及医疗器材、家具、小商品、旧货、机动车、木材、煤炭、粮油、干鲜果品、水产品、蔬菜、肉食禽蛋、土畜产品、餐饮以及文化、音响、书报杂志等。
各类商品批发市场的交易范围进一步扩大,基本形成了以大型批发市场为龙头,区域市场为骨干,初级市场为基础,多层次、多门类的市场体系。成渝经济区中,尤其是重庆、成都等主要中心城市,更是西部重要的商品集散地。成都荷花池批发市场、重庆朝天门批发市场作为成渝经济区乃至整个大西南的重要商品流通渠道,都是集多种经营形式、经营方式、经营品类、管理服务功能和多地区客商并存的大型综合批发市场,吸引了大批国内外有实力的代理商、经销商进场经营,交易商品涉及上百个大类,辐射全国大部分省区,在我国西部地区乃至全国的影响日益突出。
社会消费品零售市场发展势头良好,商品流通渠道不断增加,传统方式正得到逐步改善,新型商业业态也日益完善。2008年成渝经济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6008亿元,占西部12省区市的31.23%。目前,成渝经济区内国有百货商店得到进一步发展,但其商品零售额所占比重大幅下降,超市、便利店、专卖店、仓储式市场、购物中心等新型业态成长迅速。沃尔玛、家乐福、麦德龙等一些大型跨国商业集团纷纷落户成渝经济区的主要城市,这些新兴企业的进驻带来了现代的管理方式和现代营销理念,引领了现代流通业的发展方向,为成渝经济区现代商品市场的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
(三)要素市场逐渐壮大
1.资本市场加快发展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资本市场的制度创新与改革,成渝经济区逐步发展自己的区域资本市场,与本地区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初步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较为完整的资本市场体系,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新的《证券法》和《公司法》的实施给成渝经济区资本市场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在很大程度上扩大了资本市场空间,进一步激发了资本市场潜力。
股权分置改革作为资本市场重要的基础性制度建设,也为成渝经济区资本市场发展提供了全新的制度平台。企业通过证券市场募集资金,获得了加快发展的长期资本,改善了资产负债结构,增强了核心竞争力。一批国有企业通过改制上市,初步建立起了适应市场竞争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实现了企业组织结构和经营机制的转变,增强了活力,已成为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对加快培育和发展地区优势支柱产业起到了带动作用,为地区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2.劳动力市场发展成效显著
近年来,成渝经济区内的各地政府在发展劳动力市场、建立市场就业机制、开展再就业工程和职业技能培训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成渝经济区逐步形成劳动力资源配置基本市场化,劳动力市场机制有序化、载体网络化、辐射扩展化、服务多样化的局面,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3.产权与技术市场健康发展
随着科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成渝经济区技术市场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大大激发了科研院所、高等院校、高新技术企业和广大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发挥地区科技资源优势,进一步解放和发展了科学技术这一重要的生产力,加速了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的转化。此外,蓬勃发展的房地产等行业也带来了不动产产权交易的巨大需求。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挑战
(一)资源整合力度不够,产业结构定位和发展方向不相适应
成渝经济区有许多可以互补的优势资源,近几年来川渝两省市也积极采取了诸多的措施和行动促进双方资源的整合互补,但由于两省市行政区划的分割,自身相对狭隘的利益导致资源的整合力度不够,产业结构的定位和发展方向趋于雷同,与自身资源不太适应。
比如在汽车制造业领域,重庆直辖后,汽车、摩托车工业快速发展,具备了形成西南汽车、摩托车工业生产基地的良好条件,而四川的汽车制造业几近消失。若有了良好的市场协作,重庆可以整车生产为主导,而四川则可以在零部件生产上与重庆搞好配套,形成汽车摩托车生产的良好协作链条。可四川却没有着眼于汽车零部件生产配套企业,而是引来丰田和一汽;据调查,重庆长安集团目前几百家配套企业一半来自重庆本地,另一半则来自江浙,几乎没有四川的企业。
(二)区域间资源配置有待调整,经济发展活力不足
资源要素向何处流动,怎么组合,一般均受经济利益支配。成渝经济区在资源上占有很大的绝对优势,但受到经济利益的支配,区域配置不够合理,从而导致区域经济发展活力不足。就人力资源配置来讲,由于各种区域政策、环境等的影响,高端人才绝大多数选择了四川地区,从而促进了四川高新技术产业的飞速发展,而重庆有自然地理环境以及政策的差异,对高端人才的吸引力不够强,在一定程度上也就抑制了地区在高新技术产业方面的发展。
(三)各种要素市场的发展还有差距
成渝经济区在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以及技术交易市场等方面发展还存在差距。如,上市公司数量,四川在西部地区名列首位;劳动力的自由流动性、用工的工种限制上以及高技术人才等方面存在差距;同时技术市场交易总量差异也很明显。
(四)一些重点行业企业规模小,布局分散
各行业内的企业规模和布局直接影响着区域大市场的形成,特别是一些重点行业企业的规模、布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区域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的形成发展和壮大。如,作为成渝经济区重点发展的汽车、摩托车及零部件产业,在企业的规模上绝大多数属于中小企业,而且在产业布局上趋于分散,川渝两省市都在竞相发展汽车、摩托车研发配套企业,产业集中度相对较低,没有形成一个完整产业集群,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汽摩及零部件生产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的形成与整合。
(五)政府对市场体系建设关注不够
成渝经济区内部分地市(区县)政府对市场体系建设的认识不足,关注不够,支持力度小,也制约了本地区市场体系的建立和健全。由于成渝经济区内的主要地区目前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对于工业和农业等实体经济发展比较重视,将较大比例的资源配置到工农业领域,而对于服务型经济的发展还没有足够的意识,存在比较严重的“重工轻商”和“重农轻商”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