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474400000012

第12章 宋代私学发展对当今中国教育的启示(1)

(一)宋代私学的现代教育价值及启示

宋代私学的产生和发展,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同时也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教育家。从社会发展的角度上看,蒙学的专业化与书院的独立化,拓展了文化传播的新途径;而单纯就教育的发展层面上看,官办学校的兴衰与私学的发展密不可分,同时,私学的发展也直接推动了官学的发展。对于当今民办教育来讲,宋代私学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借鉴意义。如何将古代教育发展的经验教训应用于当今民办教育的发展,使其少走弯路,是当今教育界必须要正视的问题。

1.宋代蒙学教育对民办中小学教育的影响

按照宋代蒙学教育教学内容与程度来说,蒙学相当于现代中小学教育,更包含学前的幼儿教育。从宋代蒙学的发展中我们可以看到,办学理念的独立性、教材编纂的独创性与教育教学的多样性是宋代蒙学带给当今民办中小学教育的三大重要启示。

(1)宋代蒙学办学理念对当今民办中小学发展的启示

宋代的蒙学就其性质而言,不但有政府开办的官学,而且也有民间创办的私学。这两种不同性质蒙学教育的不断发展,使得宋代蒙学教育普及化。宋代的蒙学教育在办学理念上有着独特的时代特点,也具有强烈的个性化色彩,对我们当今民办中小学教育的立足有着以下两点启示。

①紧密结合实际,拒绝盲目模仿,选择适合自身水平特点的发展道路。

虽然宋代蒙学的出现,是因为官学的衰落而自然形成的。但是在蒙学形成的过程中,也有着较为明确的教学目的与完整的办学理念。当今的民办中小学在其自身的发展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有二:第一,盲目追求扩大学校规模,机构与人员设置重复;第二,教育课程安排趋同性过大,不够具备独立发展的特色与空间。

民办中小学的办学理念一定要具备的前提基础,是脚踏实地地考察当前与当地的办学条件、生源素质以及师资构建。如果不从此三点去分析实际情况,仅凭所具备的想法与看上去较为科学的教育理论,是不足以使一个私立的中小学成功立足于教育产业之中的。当前教育现状毕竟是以官办中小学为主,而私立中小学教育还需要生源家长在办学理念上与民办学校保持一种认同与支持,并不具备如官办中小学的招生的强制性与宣传优势。所以办学理念是否符合当今时代的发展,办学的模式是否适应未来的趋势,是办学理念所需要思考的基本问题。而师资水平的高低则是学童家长们所思考的主要条件之一。有效而合理地安排课程模式,与官办中小学的设置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是民办中小学在官办中小学的包围中凸显其特色的重中之重。

如何保持创新能力与持续发展能力,是民办中小学学校管理者所要思考的核心问题。功利性的办学目的,虽然可以解决一时的资金成本与回报问题,但教育产业毕竟不是单纯以利益属性为主的输出型产业,而更多的是具备社会属性与公益属性。创新能力不是指在教育投资上的过度与盲目地进行资金的投入,而是指在办学理念上打破单一追求盈利模式,真正将培养下一代人才与发展公益性质教育作为民办中小学的立校根本。可持续性发展则是民办中小学管理者需要考虑的第二个核心问题。学校毕竟不像投资成本较小的小商小贩,并不具备售货地点的流动性与产品的多样性。所以,民办中小学管理者在思考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中,要充分挖掘与发展特色化教育项目,去除盲目追求完整课程配置,强化自身优势教学课程,使其成为自身发展的不竭动力。民办中小学要通过特色办学提高学校的质量,努力使自己的学校办成当地高质量、有声望的学校。当前,中国民办教育协会中小学专业委员会还专门立项,开展了“特色建设先进学校”的评选活动。该活动评选出了一批“办学特色示范学校”,旨在鼓励民办中小学办学者推进特色化办学建设,使一批批优质的民办中小学在与官办中小学的良性竞争中绽放出独特的色彩。

②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注重科研风尚,构建合理均衡的教师队伍结构。

由于宋代蒙学的不断发展,使得蒙学教育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极大重视。宋代不少大学者都曾亲自撰写蒙学教材或蒙学教育方面的文章,为蒙童的学术开智和人格养成进行着无微不至的关注。如宋代大理学家朱熹著的不仅写了《小学》、《童蒙须知》、《朱子家训》、《训子从学帖》和《训蒙绝句》等经典教材,并且发表了许多有关于蒙学的见解。而这些教育家们,同样给我们当今的民办中小学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很多启示。

当今,民办中小学的教师队伍有几大突出问题:首先是民办中小学师资队伍不稳定。因为多数民办中小学的师资有三个最主要的来源:一是招聘退休教师和校长。这部分人年龄偏高,精力欠佳,难以胜任当前的教学重任;二是从公立学校辞职的教师中引进,这是私立学校以高薪和优厚待遇“吸引”过来的骨干教师。这部分人虽然教学能力强,但也是极易被别的民办中小学“挖”走的人才;三是刚毕业或毕业不久即来应聘者。他们虽然有热情、有理想,然而经验不足,且多半以民办学校作为“跳板”,往往工作投入力度不足。以上原因促使民办教师队伍不稳定也就成了必然。其次,民办学校的教师多为“名师”,这些教师的独立教学能力强,但缺乏整体上的协作意识。民办学校的教师来自五湖四海,且变动频繁,这就导致了彼此交往不多的问题出现,加之来民办学校任教的部分教师受利益驱动性强,并不能完全安心于教育教学。再次,民办中小学的竞争理念往往会有逐利化色彩,从招收生源开始,到生源教学成绩,各种各样的项目都盲目追求功利化,这就容易导致各个老师之间的恶性竞争,影响学校教师团结,甚至出现一盘散沙的状况。最后,民办中小学教师往往会出现凭老经验或老方法去进行教学活动,造成“老教师老讲义,新教师下载讲义”的不求思变的状态。民办中小学往往较民办高校的科研风气更差,甚至失于了教师主动思考教学问题、努力求变的创新能力。

基于以上几点,最重要的解决办法之一,是利用市场机制配置教师资源,是民办学校进入市场的前提,否则很难说民办学校真正进入了市场,很难说市场在民办学校发展中发挥了最大效率。教师资源配置市场化的实质是把教师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遵循价值规律,合理配置教师资源。民办学校教师队伍老龄化、兼职多、流动性强等问题的存在,归根到底是现代人才管理制度的弊端所致。另外,刺激教师之间的良性竞争,消解金钱刺激,加强教师的科研能力,鼓励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是稳定与发展一支优秀教师队伍的前提基础。除此之外,应健全教师社会保障体系。民办学校在师资建设上遇到的种种问题,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教师的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健全,影响了教师在民办学校工作的积极性。民办学校教师身为普通劳动大军中的一支队伍,理应享受社会保障的各项权利。具有长远打算的民办学校举办者,应在争取民办学校教师基本社会保险(包括法律规定强制实行的养老、医疗及失业保险)的同时,利用不同社会保险的方式招募人才、稳定队伍。

(2)宋代蒙学教材对民办中小学教材编纂与选择的启示

在颜佳琪所写《浅论中国古代蒙学教材中的传统文化精神》(《辽宁教育研究》2005年第7期)一文中,作者认为,“蒙学语文教材中所反映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人本精神、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道德意识、宽容品格。”这四点,正是宋代蒙学教材给我国当今民办中小学教程设置与改革的重要启发。

①在民办中小学教材的编纂过程中,要注重个人素质与文化水平“双高”并举。

在当今民办中小学的教材编排上,要尝试打破官办中小学教科书的固有设置模式,可从宋代各个教育家编纂蒙学教材的宝贵经验中吸取积极向上的传统文化的成份,去除封建糟粕。宋代蒙学教材较宋前的蒙学教材有了彻底的革新,突破了传统的以识文断字为主的局面,实现了教材从内容到形式上的多样化。宋代的蒙学教材,不仅有识字教材,还有道德教育、历史掌故、诗文辞赋及博物常识等方面的专科教材。当今民办中小学教材的编写者应学习宋代蒙学教材的经验,力图在教材中做到识字教育、文化常识教育及道德教育等的有机结合,使儿童得到多方面的发展。宣传和鼓励著名学者参与蒙学教材的编写工作,对保持教材的权威性和质量的重要意义。王阳明、朱熹以及一些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等人都曾亲自参加蒙学教材的编纂,编写出来的教材比较适合教学实际,容易得到社会的认可,并得到广泛的普及效果。这也是当今的课程设计者应该思考的,并同时应充分考虑到社会、家长、学生、任教老师的建议和看法,合理搭配教材编写中学科专家、课程学者、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在课程设计中的比例,写出真正高水平的综合性中小学教材。

儿童教育不应只关注儿童个人的学识与才能,还应积极促进少年儿童的社会存在意识与社会价值意识。对于学童的社会道德教化仅仅是社会价值意识的一部分内容。民办中小学教材应从培养适龄学生的社会存在意识方面入手,加强社会对于青少年儿童的注意力,强化教材对于儿童心理状态、情绪控制与感情输导等方面的培养。不少学者认为,儿童启蒙时期的目的就是他们在童蒙时期以各种行为规范和准则潜移默化,社会教化的功能在此得以特别的强调。宋代教育家王守仁在《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里就指出:

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构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姜。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譬之时风春雨,沾被卉木,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若冰霜剥落,则生意萧索,日就枯搞矣。

古人尚懂得儿童的教育对整个社会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更何况现在国家正处于日新月异的加速变化中,儿童的接受能力较古代社会也有所加快加强。个人素质的提高是教材编纂的重要指标,但是并不是唯一的指向性标准。教材中不但要加强对学童个人素质的培养,最后还是应该归于儿童的社会教育方向上。如何加强民办中小学教材的社会教育性内容,则是各教材编纂者绝不能忽视的要素。

②在民办中小学教材的选择过程中,要注重统一规范与实用科学“双向”共存。

由于民办中小学教材的选择可以不受官办中小学教材选择的限制,在打破传统官办教材设置局限性的同时,多样化的教材必然会出现教材选择上的盲目性。如何在众多的教材出版物中选择真正符合民办中小学办学理念、适应民办中小学教学目标、遵循各阶段学生整体发展的优秀教材呢?应注意以下五点具体方向:

第一,民办中小学教材应牢牢抓住“工具性”的本质特性。事物都是普遍联系的,各学科之间的关系也应是如此。宋代蒙学教材的工具性主要体现在,几乎所有的教材都是为了培养儿童基本的识字、阅读和作文能力而编写的。宋代蒙学教材中最基本的识字教材不仅数量最多,而且质量也最高。“工具性学科的目的是为了教给学生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与之相对应的是内容学科。”【1】工具性这一教材的本质特性,就要求在教材的选择中选择实用性价值较强的教材,平衡图文比例、弱化空泛型概念,刺激学生读书识字兴趣。选择可形成网状体系的教材,避免各知识点孤立存在,使各学科设置配合教学,全面发展学生水平。如针对语文教材的工具性特点,叶圣陶在1978年的一次讲话中十分明确地指出:“语文是工具,自然科学方面的天文、地理、生物、数、理、化,社会科学方面的文、史、哲、经,学习、表达和交流都要使用这个工具。”【2】故而,将语文教材中的基本作用显现出来,并发挥其在各学科之间的工具性效果,是民办中小学语文教材选择需要注意的问题之一。总之,教材的工具性最重要的体现,就是可打破某一知识点的单一性灌输,真正使学生具备“举一反三”的能力,从而使教材的“工具性”特点真正发挥作用。

第二,民办中小学教材应紧紧围绕“内容广”的取材范围。宋代根据社会进步与时代需要,农工商各行业的知识与技能逐步融入蒙学教材,一些切合实际的杂字课本相继问世,并广泛流行。注意蒙学教材内容的综合性和趣味性,以此推动识字教育,传播基本知识和培养伦理道德三者紧密结合的课程改革。儿童少年的心理特点之一就是以形象思维为主、无意注意占优,这在民办中小学教材的选择中,应注重教材的故事性和趣味性,让他们爱看爱学,看书学习是种快乐,潜移默化中受到思想道德的感染熏陶。应注意选择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密切的教材,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在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中小学生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方向上,可适当加入如环境教育、法制教育、健康教育、计算机教育等体现现代化生活需要的各项内容,使学生真正全面健康地成长。

第三,民办中小学教材应时刻注重“独特性、发散性”两者并行。在民办中小学教材的选择中,应注意避免盲从意识,选择合适当时当地发展的适应性教材。如在西北地区,民办中小学可选择生态教育、防灾教育与民族教育相关的教材,而在江浙等较先进的民办中小学,教材的选择则可多增加经济性知识、服务性知识与社会实践等教学内容。注重教材选择的独特性,可强化各地区民办中小学独特的文化氛围,强化当地社会发展需要,培养当地民办中小学学生的个性化与区域化特色。个性化特色可适应学生在家庭与社会成长的独立性与自由意识,而区域化特色则是一个地区出现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文化团体的基本要素之一。民办中小学教材的选择应注重这两个方面的培养,使学生从小就具备继承与发展当地特色文化的能力,为进一步刺激当地社会水平的提高打下一定基础。

前文讲到,教材的选择应注重其“工具性”的基本特点,而与此同时,教材选择更应注重“发散性”的高标准追求。当前社会已经进入了“信息大爆炸”时代,而中小学的学生,特别是民办中小学学生则是或主动接受或被动参与社会信息传递的较弱势群体范畴。如何使少年儿童在多种多样的信息传递中避免受到不良信息的侵害,就需要在学校的教材选择中,注意适当安排灵活多变的发散性知识要素。发散性的教材优势在于可指导学生抓住本质性知识点,开拓学生眼界与思维模式,让学生在丰富自己的社会阅历同时,掌握正确分析与处理问题的能力。

第四,民办中小学教材应全面体现“与时俱进”的时代特色。宋代蒙学教材在发展的过程中体现着明显的时代特色,社会经济、文化教育与意识形态各方面的大发展,在蒙学教材上也体现得淋漓尽致。如孟子的人性论思想,在宋前的蒙学教材中并未写入,而在宋代理学思想的影响下,在《三字经》中将孟子的“性本善”思想摆在了开篇的第一句之中。与以前的蒙学相比较,现在的中小学教材中可以折射出当代启蒙教育知识与能力并重的特点。“在现代教育理念的启发下,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知识与能力的辩证关系。因而,现代的儿童教育不再停留在对事物的简单认知上,而是更强调对知识的运用即各种能力的发展。”【3】民办中小学教材的选择中,对传统蒙学教材的重视已经形成了一股清新之风,到现代教育的大环境中,然而并不能过分依赖于传统蒙学教材对当今中小学生的教育指导。现代民办中小学教材可结合多种电子数码产品,如在书后附赠相关内容的光碟产品,或进行网络课程的下载服务等等。而有选择性地对蒙学教材进行梳理与吸收,适当加入与当前社会联系紧密的知识点,形成传统与现代相辅相成的教材知识体系,对民办中小学教育的发展会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第五,民办中小学教材要体现“德智并举”的教育标准。宋代蒙学教材由综合性读物向分类专业的方向发展,在以识字为主的基础上,更加注重伦理道德教育。当前民办中小学的学生由于政治思想教育的非强制化,从而导致学校对于德育教育的不够重视;或盲目尊古,不去深入辨析传统德育中的形式与本质之间的联系,使德育工作流于程式化与表面化。民办中小学教材应体现“德智并举”的教育理念,在剔除掉封建忠君思想糟粕的同时,保留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中对爱家与爱国方面的内容。在大力宣扬传统道德理念的同时,应加强对学生进行新时期道德教育。应奉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理念,将德育工作贯穿至学校与家庭双重轨道。将当前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的指导理念体现在教材之中,改变了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目的是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一步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将这些理念直接或间接地加在教材的编写与选择中,从而使民办中小学教材真正成为既重工具性又具备道德教化属性的高端教材,成为社会主义新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为社会的德育工作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3)宋代蒙学教育对当今民办中小学教学的启示

宋代朱熹痛惜风俗败坏,大力提倡蒙学。当时的家庭教育状况曾经让朱熹判断认为,在社会动荡不安的环境下,一般人已经连最基本的做人道理都不是很清楚,就更加不会教导家中的子弟了。在这一点上,宋代的蒙学教育观念给我们当前的民办中小学教育教学提供了很多重要的启示。

第一,要制定适合时代发展方向的课程体系。在进行有目的性选择教材的同时,民办中小学同样需要进行合理科学的教学课程配置,以及树立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校风与学风。课程配置在强调各科基础知识的传授与巩固同时,更要坚持因材施教,开发特色专业。要遵循儿童成长全面发展的教学规律,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调动其天然的适应能力。目前绝大部分民办中小学校站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前沿,积极投身于课程改革等系列实验活动。但是我们也注意到,目前新课程结构及其体系基本上仍是以传统课程为中心,教学课程安排还没有完全摆脱以“应试”、“升学”为重点的轨道,如何培养高素质师资特别是综合课程的师资以及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进行教育教学,是当前民办中小学教学最应重视的问题。为了确保教育质量和实验取得成果,民办中小学更应该正视自身师资弱点,重视和加强学校教科研工作,因此,应开发综合性课程、根据当前学龄儿童的发展特点进行课程配置改革。除此之外,在针对一般民办中小学教育进行综合课程改革的同时,应多考虑学生经济条件对课程的限制。如在农民工子弟学校,应加强进行心理疏导教育,或加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与社会责任感。因为农民工子女多属于流动性人口较密集的城市区,生活条件相对较低,容易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与当地居民之间的距离感与排斥感。因此,有条件的民办中小学积极开设心理课程是必要的。除此之外,对于安全课程的设置更是不可忽视的。当前社会人际关系复杂,社会犯罪率持续上升,在学校门口进行刑事犯罪也不仅仅属于个例。加强对中小学儿童的安全意识培养并不是没有依据可循。如宋代思想家朱熹,就非常强调安全性。他认为“寻店不可太迫岩险及侵水际。晚间少食,夜间早睡,留亲仆在房内以防寇盗”。“博戏之场,酒食之肆,皆不可辄入。”【4】因此,在当前的社会状况下,加强民办中小学的学生安全意识是很重要的。由上两例可见,积极配置与当前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课程是必须的。

第二,注重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加强课外实践。书本教学最大的问题在于,并不能够加强中小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美国著名教育家霍拉斯·曼说,“知识不能被灌输到儿童的心灵中去”,只能由儿童自己来掌握。在学习过程中,与其让他们作为被动的接受者,不如让他们成为主动的参与者。如在教室的座位排列上,当前无论是公立学校与民办中小学,教室里座位编排方式都还是传统的“秧田式”格局,即一排排的课桌面对教室前方,形状犹如农村的秧田。“秧田式”格局是教师站在讲台上,以一种俯视的姿态调节课堂气氛并控制学生的行为,控制学生的视线集中在教师一个人身上,便于有效地实现教师集中、统一的知识传授。然而,它突出了教师角色的支配性和权威性,显示了教师作为传授知识的中心地位,强化了教师和学生在地位和心理上的不平等关系。因此,如何打破师生间易产生心理屏障,是当前民办中小学教程设置所思考的问题之一。首先应注意打破这种“秧田式”的座位编排方式。可以适当开展室外教学,打破教师俯视的姿态,进行平视型的教学,这样会让学生产生一种师生平等的感觉,从而上课时形成良好的教学互动气氛。与此同时,课内教学与课外实践的互动也是重要的激励学生学习兴趣的途径。民办中小学本身具备的灵活机动性教学特点,为课外的实践教学提供了较为自由的条件。在教室内进行单一理论性的灌输,这就可能会抑制学生的参与,学生难以处于主体地位,从而抑制了学生的独立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这是走到广泛的大自然之中,让学生真正体验“学以致用”的意义所在。

第三,鼓励教学多样化,推动教学改革。当前,传统中小学教学弊端日益严重,亟需进行改革,这也同样给民办中小学教育带来了可以发挥的空间。民办中小学教师中有着一批虽然年轻但头脑较为活跃的青年教师,他们认为自己确实是比较理解新课程理念,并且进行了各种方式的教学改革与尝试。他们是民办中小学教学改革中最具感染力和带动性的专业群体,是民办中小学教学改革的中坚力量。目前,新课程改革正以迅猛之势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进,新课程的实施改变了学生原来枯燥地接受知识的方式,更新了教师的教学理念,同时也改革了课堂教学内容。以蒙学教育的先导者——民办幼儿园为例。教学的多样化进程在民办幼儿园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传统的幼儿园仅仅是托管儿童的场所,对于幼儿教育方面并没有国外的同类教育科学而丰富多彩。进入21世纪,中国的私立幼儿园不断地进化发展,形成了多种多样不同立园宗旨的幼儿教育单位。有一些民办幼儿园将多样化教学体现在了对日常生活常识的教育实践中;有一些民办幼儿园则加强与国外教育机构的联合办学,走向国际化道路;更有一些幼儿园则注重教育器具的配备,教学设施一流,园内有儿童玩具设备、健身设备,有大型的室内活动场所,可以供幼儿上舞蹈课,举办各种演出活动。鼓励教科研活动,提高教师教科研专业素质。民办中小学应激励教师主动发挥自身优势,加强教学研究的激励措施。以课题为熔炉,重视对青年教师的指导和培养。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青年教师的创新理念,稳中求变,让更多的青年教师在知识结构上逐步实现由专科型向复合型跨越,在教学方法上由主演向导演转变。在学校日常教科研活动中,力求做到教科研活动制度化,教科研主题重点化,教科研内容系列化,教科研形式多样化,教科研手段现代化,追求课题的计划性、科学性和实效性的统一。

第四,建立校外追踪系统,形成家庭学校良性循环。民办中小学教学工作应体现对学生的高度责任感,而这种责任感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就是学校应与学生家庭之间形成紧密而一致的互动性。互动性原则是学校教育进一步人性化与个性化的宗旨之一,它主要体现了民办中小学领导层的社会责任感与教育理念认同感。从社会责任感的角度来看,建立良性的校外追踪系统,不仅仅是体现了学校对于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视,更体现了学校将人性化关怀延伸到校外的高度的道德意识。民办中小学设立心理咨询室的目的也正基于此:对学生心理发展方向的重视,是监督与诱导学生走向正规避免出现社会恶性问题的重要手段。加强对学生心理的疏导,有利于学生在学校中的学习状态,更有利于学生在家庭生活中的心态调节与培养负责的家庭意识。教师家访不应该被忽视,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并不是一件可做可不做的形式,而应被教师当成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前提条件。只有充分了解学生的生活状况,才更有针对性进行教育培养。加强人性化办学实践,积极解决家长们可能存在的隐性担忧,与家长定期召开交流会议,将学校近期教学目标与创新实践向学生与家长积极展示,提供家长提出意见的良好渠道,不避讳“忠言逆耳”的指导性意见。在改善与扩大学校软硬件以及招生规模的同时,注意减少家长的经济负担,将办学的公益性放在经济效益的前面。以民办幼儿园为例,物价上涨与通胀压力使民办园经营成本增加,相继涨价,这使民办幼儿园往往在收费方面处于竞争的劣势地位。这样的条件下,与家长的良性沟通就是必须要进行的,因为只有家长认同大形势下的民办幼儿园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后,家长才会配合幼儿园积极解决资金短缺的问题;只有多方共同参与、支持,民办幼儿园才能扬长补短,发挥政策、资金、管理、家长服务等方面的优势,弥补社会支持、师资、生源等方面的不足,朝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成为学前教育的一支重要队伍,更好地为社会、家长和孩子服务。由此可以看出,正确而积极地与学生家庭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不仅能够让民办中小学以及幼儿教育走得更加长远,也能够为社会培养优秀人才提供强大而充足的基础服务。

2.宋代家学与族塾教育对当今民办教育的启示

“家学”则专指“家族世代相传之学术”。宋代“家学”词称内涵所指发生了显著变化:由最初的单指经学,扩延至包括经、史、子、集的中国古代学术。唯有“世传”才可称“家学”,它既可受之于父方家族,亦可受之于母方家族。而“家学”词称发展至现当代,其内涵与范畴又产生了新的变化,将“家学”词称的范畴扩延至文化史,不仅学术世家有“家学”,甚或戏曲世家、武术世家等不同名目的世家,亦可称为“家学渊源”。这些家学的特点在于,既有家族中最优秀的遗传基因,又具备可供代代相传的文化素养,还有顺和历史选择的成长轨迹。

宗族学校的设置,大体可以分为两类。除教授识字和基本知识的蒙学外,则是为年龄较长、程度较高的学生从事学问或学习科举而设的经馆。经馆的学生以成年人为主,大多忙于举业。经馆一般也属于宗族内部办学,目的是为了为科举制提供相应的人才后备力量。一般说来,一个聚族而居的大家族,都有一所族塾。也有数户聚居的小村自办一所的。

家学与族塾教育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当今社会已经基本上脱离了以同宗或同族为基本组成单位的“村—县—郡”的社会组织构成模式,然而对于当前民办教育来讲,宋代发展起来的家学与族塾还是有着一定可以借鉴的意义。打破家学与族塾的同姓或同宗的旧式办学理念,是家学与族塾文化在当前社会发挥重要效用的前提基础,这样做的好如有以下几点:

(1)出现“一脉相承”的线向传承手段

“家族世代相传”这一本质特征,仍是“家学”词称内涵的内在要求。宋朝以后,随着官府和民间各类社会化学校的增多,家族办学的形式受到了冲击;加之经学发展到宋学阶段以后层次高了,主要靠名师传授,家传已经不再是主要途径,所以各个层次的家学都不如唐朝以前兴盛了。元朝的吴师道说,所谓“世家”本来以世官、世学和世艺而闻名,但当时主要是世官和世艺家族,“世学者最鲜”了。然而对于当前民办教育来讲,如果将老一辈人的优秀文化继承下来并发扬光大,却是挽救、整理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最基本也是最有效的传承方式。家学发展到当今社会,已经从“经史子集”的学术研究领域扩展到文化的各个方面,形成了独立的发展体系。

以家学传承最明显的中医家学为例,对于家学的重视程度较之其他文化技术要更高。中国中医文化博大精深,而当前对于医生资质的考核又旨在官方承认证书上。不论官办中医类院校开设多种多样的课程,均免不了出现一系列的问题,如学生没有传统的文化背景与家学基础;对经典的不够重视;大规模的课堂式教育……这些官方教学的弊端是在中医“规范化”教育之后所产生的,势必会造成学生的家教基础薄弱,基本经典记忆不牢,“混文凭”目的性强以及医术不精等情况的出现。而当前民办中医类院校又是被国家相关教育部门不允许设置的机构。那么,如果将家学为核心的民办中医类教育机构与官办的中医类学校相结合,进行联合培养中医类型人才,则更会为社会提供大量既为传承了中国传承医学的传承者,又是科学医术影响下的实践者。再如民办类武术学校的发展,也可以将家学的精髓融入到此类传统文化的教育当中。在河南嵩山少林寺的周围,有许多民办的武术类学校。这些学校往往水平不高,功利目的性强,而对于那些真正爱好武术的学生来讲并不能提供较系统较有特色的武术技艺。如果民办类学校花大力气改变自身办学理念,聘请家教渊源深厚的武术界优秀教师进行武术训练,将武术家学中的优秀部分传授给学生。这样做的好处是,既扩大了教师家学的知名度,又可以将家学的文化精华发扬光大。

总而言之,家学与族塾的基本文化影响之一,即是形成“一脉相承”的自身文化结构体系。这样的体系是基于家庭教育与宗族对教育的基础之上的,很容易因战乱、家祸等一系列外力因素出现家学“断层”,从而失去了“一脉相承”的文化根基。那么,打破固有的同姓同宗的旧理念,将家学与族塾的范畴扩展到真正好学的有志之士,必将减少外因干扰所导致的家学技能失传,将中国传统的文化不断地发展下去。

(2)形成“和而不同”的多元文化基础

“和而不同”被公认为中国传统思想的智慧精华,它反映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甚至是一个时代的包容性与开放性,是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和文化繁荣必不可少的保证,也是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处理好各种文化关系的理论依据。“和而不同”的文化心态有助于人们对文化的发展有清醒的认识和目标。当前,“全球一体化”使中国当前的文化发展面临着一个非常重要的抉择:是否坚持民族性与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需要我们用“和而不同”的理念去贯彻始终,才不至于在传统文化的坚守中走向极端“民粹主义”倾向,更不至于在现代化的发展中走向对传统文化“全盘否定”的误区。

家学与族塾的一脉相承,在社会中的进一步体现就是“和而不同”。而民办类教育在坚持“和而不同”的人才型培养模式中,作用是不可小视的,甚至在某些形势下,民办教育的作用是关键性的。在家学传承与族塾文化的影响下,每个地区或每个经济发展圈中形成了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的文化发展团体。以民办艺术类学校为例,“和而不同”才能“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京派与海派的不同、大众化与小众化的碰撞,甚至教师与教师之间的教学观念的不同,都是文化“和而不同”的前提基础。北方文化与南方文化的冲击,体现在以地方戏剧为代表的传统文艺之中,北方戏剧类院校教学的重视求真与求实,南方戏剧类院校教学的重视求意求情,都已经体现在戏剧教学过程之中。又如民国时的京剧四大流派,他们自身的传承本身就体现着家学的积累与修养,他们的艺术水平就是“和而不同”的最经典体现。那么在现代戏剧发展中,如何将这些老一辈艺术家的特色继承下去,并源源不断地在文化艺术界提供优秀青年人才,是民办艺术类院校应注意的问题。从南北方文化教育差异来看,保持地域差异性本身就是坚持传统文化。如何在家学文化与族塾教育渐渐失去效力的今天,坚持自身文化的内在理念,独立于“标准化”与“程式化”之外,是民办学校特别是民办艺术类院校教学思考的重心。

(3)培养“专业性”人才的有效途径

在宋代统治者的倡导下,人们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读书中,贫民百姓都把学习文化知识作为立身社会的前提。加强“专业化”人才的培养,是民办教育与“全面发展型”官学教育的不同之处。这种专业化的培养不仅仅是传统学科的专业,更可以广泛开展对社会所需要人才的专业化人才培养上。而此类民办类教育所呈现的模式则是各类民办类中、高职与民办技校,只有大力发展此类专业性强的民办类学校,才能优化社会资源配置,合理安排人才布局,从而有益于社会的发展。

宋代女子生活在崇尚知识的时代,教育自然也受到格外的重视。宦门女子的教育内容不尽相同,有相当一部分宦门女子所接受的文化教育远远超过《论语》、《孝经》及《烈女传》、《女诫》、《温公家范》、《居家杂仪》等书籍,并接受了诗词方面的教育;更有一部分宋代女子进入了族塾,与男子一样受到正规的学校教育。这种家学的继承,为我国当今民办教育提供了可参考的经验。以针对当今女子技能培养为例,就可参考宋时经验进行专门面向社会广大女性的专业化民办学校。虽然现在女子院校已经在我国越来越少见,而对于民办类学校来讲,进行单纯性别规范化下的学校招生模式,有助于培养特色类人才。开设如针织、刺绣类专业,美容类专业或家庭护理类专业,这类民办中高职或技校的出现,有助于为社会中的一些提早进入社会的广大青年女性提供可以谋生与发展的机会。如可以刺绣之乡为基础大力开设以刺绣专业为主的民办类技校,一方面吸收广大民间刺绣精英进行传统文化的传授,另外一方面也能招收一大批过早失学的青年女性掌握一技之长,从而为社会减轻就业压力。

除可针对女子进行专门培训之外,当今的新农村建设和实现农业科技化同样也需要大批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民办中、高职与技术类院校的教育主办者应关注本地发展,诸如农机维修、种植、养殖等专业的设置与人才培养,发挥民办中职为新农村建设和农业发展服务的应有作用。通过分析学生和家长、企业和社会的需求,可以发现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希望学生能通过学习后,能学到一技之长,能胜任相应的工作岗位。民办中、高职以及技术院校可以与多家企业和用人单位进行合作,学院可以依托企业,按照职业教育教学的规律,紧密结合企业生产实践实施教学活动。中、高职以及技术类学校的部分师资可以来源于企业生产的一线,具有丰富的生产实践经验和管理经验的人员。部分实习设备可由企业提供,能保证实习、实训教学与生产实际对接。

通过对女子教育专门化培养和工农业人才的专业化培训等一系列教育实践,可让社会一部分未能考入高中或考上大学的青年人找到自己立足的空间,并进一步发挥自己的特长,具备过硬的技术能力,这样既能减少社会就业负担、降低社会犯罪机率,更能提高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4)稳定“家—国”型社会关系

宋代之所以社会稳定,是理学的地位提升化与社会普遍伦理化的结果。不可否认的是,家学与族塾教育中的伦理道德观念的灌输使宋代社会的稳定成为常态化。宋代乡村,一般的民事纠纷多是在族内通过族长、尊长裁判解决。这种解决办法甚至超出宗族的范围,乡党亦是如此。宗族组织以求和睦、求稳定为目的,其教育必定是将政治伦理教育放在首要地位。显然,这种宗族政治伦理教育,是直接为封建统治服务的。

当今社会虽然已经快速进入一个多元化社会体系中,而传统以“家—国”为核心的传统理念,并没有因科学技术的进步而被消解,恰恰相反,当前中国社会更加注重道德情感的培养与社会责任的认同,在此要求下,家庭道德建设就成为了一个人在这个社会立足的关键一点。民办教育学校在进行学生专业化培养的同时,不能忽视对学生道德理念的熏陶。学校领导者应更有社会责任感,将学生的道德意识作为教学的重点。当前民办类中、高职以及技校类学校学生心理、就业等各方面压力较大,家庭的不良影响也较多,这就很容易造成青春期及以后的学生的心理素质差、自我解压能力弱,表现为轻生、暴力等一系列社会问题。以幼儿园屡次出现的虐童事件为例,民办幼师教育如果仅仅简单地进行专业课程的传授,而不注重未来幼儿教师们自身心理问题的排解疏导,很容易向社会输送不良心理状态的教师,进而影响到学前教育质量。除此之外,学生家长、学校领导者更应定期进行学生情况说明,对学生家长普及家庭教育科学知识。宣传传统家学的成功做法,通过举办家教知识讲座、推荐优秀家教读物、介绍优秀家长典型事例等多种形式的活动,有的放矢、循序渐进地把上述各种知识让广大家长心领神会,以知导行,走出家庭教育误区。

民办教育更应加强培养学生的乡土意识,指明学生家乡所急需的人才发展方向,使学生避免盲目涌入一、二线大城市。这样做既缓解了大城市承载人口过密的压力,又为本地毕业生就业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扶持。

3.宋代书院教育对民办高校教育的启示

宋代书院的发展和壮大,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学在官府”的限制,从而适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为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人才,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的文明进步和发展。而宋代书院的教育,在私学的现代化发展中,逐渐成为了中国民办类高校教育的发展前身,积累了现代中国高等教育中不可忽视的宝贵教育经验,指导着当前民办高教的发展方向。以古鉴今,我国古代私学的发展给了我们当今的民办高等教育办学以下几大方面的启示。

(1)宋代书院教育对当今民办高校办学理念的启示

中国现代私学传承了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文明特征,在改革开放条件下得以复兴,以古代私学的文化传统为积淀,通过现行经济体制改革和教育体制改革,成为了阵容庞大、层次完整的中国民办教育体系。

①坚持“创新”的发展理念

创新性是古今民办学校区别于公办学校的重要特征,也是其与生俱来的本质特征。“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只有创新,才能有发展,才能有真正意义上的自主,才能在生存中求得发展。“创新”是指抛开旧的办学理念、创建具有新意的民办高校。因此,可以说,民办学校的创新性是民办教育优势的根基,是民办教育优势的集中体现。坚持创新的原则方能凸显民办优势,民办教育事业才会大发展,整个教育也随之大发展;不思进取、不求思变,则民办高等教育事业就大萧条,发展也随之滞缓。民办高等教育的创新性不是无本之源,它植根于中国传统意义上的教育思想的核心——人性论、义利观和理想人格的沃土之上,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指引下,融汇西方先进的教育思想,而具有集大成性。

如果说,从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中叶,中国教育从传统转向现代的进程十分艰难而缓慢的话,那么,20世纪末,本世纪初中国教育现代化的进程则是明快而迅猛的。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思想意志的不断深化,让民办高等教育的办学者们不断思考着创新的力量。浙江大学民办教育研究所所长吴华认为:“2003年以后,民办学校原来基于供给不足做了市场上的开拓和努力,但是随着政府对公办教育的投资大大加强,市场的空间大大缩小,民办教育的优势大大下降,同时民办教育也没有产生太多的与公办学校不同的办学特色,这个时候民办教育压力非常大,这一段过程中出现了比较重要的民办学校倒闭事件。”【5】当前全国都处于转型的关键期、重大的战略机遇期、改革深入的攻关期,这必然会反映到教育领域。教育领域的改革和发展同样也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这将为民办教育的发展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民办教育不是权宜之计,而是长久之计,是推动教育改革的催化剂。民办学校应肩负起更多的社会责任,树立“百年树人”的责任感,以学校长期发展为追求,在推进现代化学校制度方面勇于探索、加大改革、办出活力、办出特色,真正成为富有活力的创新型民办高等院校。

②弱化利益追求效应

宋代私学基本都是通过募捐、集资等形式来解决办学经费,在自筹教育经费的基础上,但也不排斥官方资助。书院的经费来源有的是政府拨给的,有的是私人筹措、捐献的,有的则是通过“学田”自给自足。随着经济领域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由国家包办教育的办学体制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障碍。当前民办高校的迅速发展作为一种由时代所产生的社会现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益发展的必然产物。在民办教育的顶层设计上,要把社会资本引向公益性事业,尤其是要把教育事业作为国家重要的战略方针。众所周知,教育并不是脱离社会的封闭体系,它跟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具有密切联系,由政治经济制度所决定。故而,民办高等教育的设立与发展无法避免对于赢利性的考虑,教育经费的投入除了需要办学人本身的经济实力之外,更需要广泛的教育性投资。这种教育性质的投资目的即为利益的回报,如何降低利益追求,升华教育投资层次,是当前民办高校办学理念的思考方向。

在日益深化的经济改革大潮中,民办私立高校适应多元化经济体制应运而生,并且逐步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我国自实行改革开放后,经济有了明显的发展。经济的发展不仅改善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而且提高了人们对文化教育消费的追求。科学技术和教育也使生产力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知识就是财富”、“教育投资是经济效益最高的投资”等理念等已成为人们实践的重要指导思想。社会教育投资在除去传统的高等教育之外,在培养学生的特长与技能方面越来越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在这种以实用主义加功利主义思想引导下,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方面投资在日益加大。公民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却没有资助教育的责任和义务,教育经费失去了社会补充的渠道,民办私立教育正好弥补了传统教育体制这一不足之处。此外,民办高校发展也能积极引导人们的消费观念和消费结构。因为民办高校对学生费用的收取,是使人们转化与加深对教育投资的认识的新方向,同时可使人们优化消费结构,将教育消费纳入自己的整个消费结构中已是势在必行。投资教育就是投资未来,在当前社会发展的大背景和大教育观念的影响下,民办高校势必会引导人们进行科学合理的教育消费。

③强化学校自主权益

宋代书院在与官办教育形成相生相长的教育大环境同时,也保持着自己在办学理念与教育目标上的独立意识。这种独立的教育理念体现在办学方面就是保持书院教育的教学环境的相对封闭性与教育对象选择的相对宽泛化。在民办高等教育不断发展的今天,进一步完善私人办学体制,在加强政府的引导和监督的同时,保持民办高等教育办学的自主性,促进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多模式的学校教育协调发展。一所民办高校如果一旦获得了“国家承认学历”的“殊荣”,被纳入“计划招生”范围之内,马上就会面临着被传统体制“同化”的危险,如果民办高等教育的办学者失去了自主意识,囿于公立高校办学教育目标的老路上,则私立高校与公立高校除了投资者不同外,就再也没有什么区别了。

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教育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民办高等教育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支新生力量。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来加强对民办教育的管理,推进民办教育的健康发展。我国的民办学校要加快发展步伐,首先必须使政府与社会更新传统的高校教育观念,从社会文化思想观念上认同民办学校,并且积极鼓励和支持民办教育的独立发展。宣传民办高等教育的独立性有助于其办学者坚定自己的办学理念,使其将专一的理念融进整个高校的教育方向上。民办学校既要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又要有所盈利,处理好两者的关系才会达到“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学校办什么样专业”办学目的,为社会培养不同规格、层次的人才。民办高等学校应具有独立的校园和基本办学设施,实施相对独立的教学组织和管理,独立进行招生,独立颁发学历证书,独立进行财务核算;应具有独立法人资格,能独立承担民事责任。此外,民办高校在管理体制上有充分的办学自主权,有些学校试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因事设人,减少管理中间环节,体现高效运转和讲求效益经济的特点,这种管理模式也较能适合市场竞争的要求。

(2)宋代书院教材建设对当今民办高校教材建设的启示

宋代书院多属私人讲学,主讲者可以有足够大的自由发挥空间,因此各书院的讲学内容各不相同,教材选择自由度很大——除“四书五经”之外,史书、习射、医学以及涵养心性等实用技能为主的书籍都是书院选择教材的范畴。现实也同样如此,随着我国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以及高等教育办学形式的多样化,高校对教材选择的自由度也越来越大,在遵循传统公立学校的教材选择的基础上,很多民办高校的教材选择显示了其所具备的更多的自由空间和思考深度。

①教材内容推陈出新,教材发行不以赢利为目的

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知识载体,是进行教学的基本工具,对于视稳定教学秩序为教学工作第一要务的民办高校而言,教材的选择是进行课程安排合理设置与教学质量高水平发挥的基本保障。随着民办高校教学层次的增多,对于教材的选择也显示出了自身的特点,并在民办类高校的发展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相对于公办院校来说,民办高校作为高等教育改革的产物,在教材管理、教材配置上经验积累不足,所以从其诞生之日起,在诸多方面依然效仿公办高校的管理模式。随着学校事业的发展以及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民办高校也逐步认识到教材选择已不能简单地满足于对于公立院校的教材选择习惯的模式与追随,更需要开拓和创新,在教材建设、教材选用、教材研究、教材评价等方面,有着民办类高校自身的特点与需求。形成了由办学理念指导下配套的相对独立的教材选择体系。

此外,在民办高校的教材发行环节,应将广大教师与学生的利益放在首位,遵照国家规定,从稳定教学秩序、确保和方便师生用书的角度从事这项工作,公开招投标,明确教材的非赢利性要求。也就是说民办高校要处理好维护学生的利益和确保教材质量和教学秩序的关系,采取公开招投标的方式,将整个教材采购供应工作公开、透明,杜绝违规违法现象的产生。教材的折扣归校财务统一管理,主要用于向学生返利,如临时工、勤工俭学学生工资,购书退书成本,弥补教材损失等方面。

②把教材的建设、研究与评估纳入到教材管理范畴,推进教材的市场化运作

教材的市场化运作就是要打破计划性和统一性格局,推进教材管理软件系统的升级换代。使教材建设真正走向“优胜劣汰”的良性发展轨道。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在提升教材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和教材建设与评估方面入手。教材管理人员的基本素质提升包括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现代教育管理理念,尊重和给予学生对教材的选择权,为师生提供更多的教材信息,推进优质教材的使用和建设。提升教材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还包括提高计算机操作水平和对教材市场的研究能力,变经验管理为科学管理,以选用和引进国内高水平教材为主体,以编写有特色、高质量教材为重点,加强管理,使教材质量符合学校的培养目标要求。结合自身的教学特点鼓励教师编写适合民办高校的系列教材。实现激励著作者的编写热情和充实教材建设方面的内容双赢的目的,进而提高教材建设发展的水平。

民办高校针对教材的建设与研究,目的是将教学改革、专业建设、课程建设与教材建设有机结合。将这些工作有机结合到教材的选择中,有利于开展民办高校内部的教学科研质量。事实上,教材管理模式并不固定,民办院校更有理由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富有特色的教材管理模式。在这一过程中应尽量争取到优秀的民办高校教师的积极参与,有所选择地供应适宜的、优秀的、精品的教材。要突出选择性就应该建立一整套的建设和评估标准。因为每所学校的生源不同,学生的特点不同,所以有必要鼓励本校的教师编写适宜本校学生的教材,这才是教材建设的初衷。另外,在选用不同出版社(高校)所选定的教材,也要通过评估,保证广大师生用上高质称心的教材。

③加强教材质量评估,戒除教材编写、使用中的诟病,引领科学的教材建设的导向

教材征订一般遵循“任课教师推荐——教研室选定——系部审核——教务处统一征订”的程序,但由于民办院校自身的特殊性:一是教师流动性大,一般民办高校均聘请有大量的校外兼课教师。因此,教学任务通常无法按计划全部落实,也不可能让校外兼课教师选用教材,使得教材选用的第一环节就无法执行;二是教材选用存在简单化倾向,仅凭任课教师个人的意愿选用教材,从而导致选用的教材缺乏新意、缺乏特色、质量不高、层次低,甚至存在不少错误,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三是教师在选用教材时倾向于多年来使用同一版本教材,一方面由于社会知识更新的速度很快,而教材的更新有一定的延时,致使教材陈旧性、滞后性、适应性差;四是选用“职称教材”、人情教材、“联合编书、作者包销”等教材而弃国家、省部级优秀教材不用的现象时有发生。

而加强教材的评估,就是要避免以上问题的出现,量化教材价值,并由此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有效掌控。这里指的“评估”是指教材科作为教材管理的职能部门要对全校使用的所有教材负责,要确保教材的高质量和适用性;它将对教材供应和教材建设工作起到一个促进和监督的作用,把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体系。教材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

④建立健全教材反馈机制,保证教材的时代性功用

教材质量评价与信息反馈机制是民办高等院校教材建设的薄弱环节,从而导致了民办高校教材不能及时调整,教学质量下降的问题时有发生。在教材的选用工作中,通常只注重系部选用教材、报教务处统一征订并发放教材这三个环节,对于教材的质量跟踪调查与信息反馈收集工作存在走形式或忽略的现象。这样的做法严重违背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最需要使用教材的师生双方学生无任何发言权,系部、教研室无法获知教材的适用性、科学性及存在的问题等信息,严重阻碍教材选用工作的开展。

从本质上讲,选择教材是根据教师和学生的反馈信息得到教材的适应度分析,选择真正符合学生理解力与吸收力的合理教材,发挥教材的时代性功用。民办高校的教材采购往往属于订单的模式,有多少学生购买,以及购买多少,按照订单的数量去组织书源。而一些公办学校已经实行教材供应的零库存,一些条件较好的高校相继成立了图书代办站和开办了书店,进行了教材的批零兼营项目。因此,民办高等院校应借鉴一些公办院校的教材选择经验,将学生的反馈信息变成教材采购中重要的权衡条件,使民办高等教材真正成为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知识载体,从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新世纪创新型人才。

同类推荐
  • 中国传媒经典个案(1998-2008)

    中国传媒经典个案(1998-2008)

    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中国传媒大学校庆55周年之际,《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也迎来了30周年刊庆。《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创刊于1979年,迄今走过了整整30年的历程。作为国内创刊最早的广播电视学术期刊之一,30年来我们向广大读者奉献了160多期刊物,5000余篇论文,发行总量50万余册,为中国广播电视学术与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 战略传媒:分析框架与经典案例

    战略传媒:分析框架与经典案例

    在过去的十多年里,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学界以及传媒实践者们看待媒体运营的方式正发生着巨大变化,这些变化是新的传媒管理政策、信息及数字技术,以及中国媒体市场增长所导致的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的结果。在此背景下,市场定位、跨媒体经营、拓宽融资渠道、构筑核心竞争力等已成为传媒业界耳熟能详的词汇。然而,上述方式不过是帮助媒体单位实现目标的手段,对媒体单位为何得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问题却未做出解答。
  • 图片报道

    图片报道

    纵观人类认识世界和信息传播的历史,如果从最小信息组成单位和组成形式的角度来看,有这样几种类型,一是语言,二是文字,三是图片,四是图像。语言和文字是最基本的,原始图画是对事实的一种象形记录,其含意相对比较模糊。图片的出现得益于近代照相机的发明。通过照相机对事物的摄取,图片完成了对现实场景的一种比较客观的记录。
  • 中国高等教育扩张的就业与工资效应研究

    中国高等教育扩张的就业与工资效应研究

    本书分析了高等教育扩张后我国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和起薪状况;通过构造计量经济学模型,对影响毕业生的就业和起薪的因素进行了定量分析。
  • 世界主要媒体的国际传播战略

    世界主要媒体的国际传播战略

    本书是目前国内首部探讨20世纪以来全球知名媒体国际传播战略的教材。《世界主要媒体的国际传播战略》以经典战略管理理论,特别是国际战略理论为基本框架,结合媒体经营管理理论和国际传播理论,在描述BBC、VOA等媒体的国际传播战略演变历程和组织结构的基础上,着重分析这些媒体的主要国际传播战略。
热门推荐
  • 池凌云诗选(中国21世纪诗丛)

    池凌云诗选(中国21世纪诗丛)

    宇宙的摄像机在白云深处,它白天对着我们,夜晚也对着我们,哪怕我们噤声,熄灭了灯,变得漆黑一团。也能准确地把我们记录下来。宇宙之心,大过所有的心。但这颗巨大的心时刻都眷顾着最弱小的心。仙女与天使是一对姐妹。当所有姐妹都安静下来,我只想歌唱,哪怕没有一个字可以唱给她们听,我也想歌唱。如果我努力到最后,会不会像一棵开花的哑木?事物因饥饿而存在。生命因饥饿而充满渴望。往饥饿中活着,这样的灵魂是轻盈的,适合与万物和睦相处。是饥饿使精神得以更新和延续。这一切就像往说:真正的言说之力——是无声,是对一切饥饿之源的真诚和无私的爱。
  • 怪!你有病:有事出门左拐

    怪!你有病:有事出门左拐

    圣.优契亚贵族学校中,有个神一般的班级,名曰:高一A班,不仅仅是因为里面的人各个是学霸,还因为他们各个都是全能生。在这里,为首的是一名女生——陌小呆,她领着班中的一大把“疯子”将会发生什么搞笑的故事呢?
  • 六界假公主的奇妙之旅

    六界假公主的奇妙之旅

    莫紫依、凉晨惜、陌黎璃三个女孩因阎王爷抓错人而无辜惨死。什么!死了!我还没活够呢!不行,阎王,嘿嘿嘿嘿嘿……
  • 神犬小七之小七的内心想法

    神犬小七之小七的内心想法

    开始时,我只能“看”到黑压压的一片还有分别从身体下传来的阵阵温暖和从身体上放袭来的寒冷。
  • 最在逍遥

    最在逍遥

    少年从天而降,只为一纸婚约。来到了云海市,奈何太低调。被人瞧不起了,所以只能用拳头说话。不明男女,千里寻儿。
  • 九千山

    九千山

    “众圣皆可杀。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俞出。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圣为刀俎,众为鱼肉,故众圣皆可杀。杀圣而成仁,杀圣而成众。”陆玄看到了一副画面,滔滔血海,白骨皑皑,无边的尸骸铸成王座,圣人踏空而来,一座座大山被击碎,无数条江河被截断。
  • 逆天魔修:教主宠妻

    逆天魔修:教主宠妻

    灵魂穿越回归!唤醒天经!弑杀仇敌,顺带拐个教主来甜一下……
  • 九擎天

    九擎天

    五十年前灭世一战,八圣失去踪影,冥帝之魄被分而封印,终使天澜大陆重归平静。只是,五十年间,看似和平的大陆之下暗流涌动,而随着少年凌云的出现,一切未完结的宿命在齿轮的推动下,再次旋转起来。我到底是为了什么而存在呢?每当我想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却一直找不到答案。但是活着,就必定会有理由,而现在的我找到了,活着,那便是为了——你!————新书,大家多多支持!
  • tfboys之薰衣草的复仇

    tfboys之薰衣草的复仇

    “妈妈~我回来啦~“一个嗲嗲的声音传来,像是故作装出来的,“芷寒回来啦!?快来吃饭吧!“韩雪薛瑾一脸的和蔼,笑着说(楚芷寒和楚默璇的妈妈)“妈~我回来啦!“一个清脆的声音传来,和哪个声音相比起来,更加自然,动听,好像好高山的流水,“回来了就赶紧吃饭!“薛瑾改了当前的和蔼,换上了一副凶巴巴的样子,好像谁欠了她的钱一样,“哦,“
  • 辉煌之白手起家

    辉煌之白手起家

    别欺负老实人,总有一天你会为你的所作所为付出惨痛百倍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