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八五”期间忻州地区扶贫工作的若干意见
一、“七五”期间全区扶贫工作的基本估价
我区是山西省贫困县比较集中的地区之一,“七五”期间,全区14个县(市),就有8个县是贫困县和专项贴息贷款县,占全省此类县总数的1/5多。1985年以来,地委、行署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有关精神,使贫困地区的自然面貌、经济面貌和干部群众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可喜的变化,这些变化的主要标志是:
(一)贫困面大幅度缩小,群众的温饱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截至1990年,除偏关县因遭受自然灾害,造成减产尚未越过温饱线外,其他7个县(静乐、岢岚、保德、河曲、代县、神池、五寨)都先后达到和超过温饱标准线。8个县农村人均收入200元以下的低收入人口,由1985年的56.6万人减少到6.39万人,减少了88.9%;农村社会总产值和农村经济总收入分别达到7.37亿元和5.59亿元,分别比1985年增长了25.3%和38.8%:农民人均收入和人均占有粮食达到378元和395公斤,分别比1985年增加了100%和72.6%。
(二)生产条件和基础设施得到了明显改善
5年来,贫困地区充分利用国家扶持资金,广泛筹集社会闲散资金,采取国家、集体、个人一齐上的有效措施,努力改变生产条件,强化基础设施建设。8县共建成基本农田101.6万亩,农业人口人均达到1.23亩;修建人牲畜吃水工程2582处,解决了13.61万人、1.95万头大牲畜的吃水问题;修筑乡村公路375.4公里,使197个村通了车;架设农电线路146.7公里,为422个村通了电。
(三)县办工业和乡镇企业发展较快,贫困地区的经济活力得到有力启动
5年间,8个县共兴建各类扶贫工业项目373个,基保国营企业52个,集体企业43个,乡镇企业137个,联办企业16个,村办企业61个,个体企业50个,二轻企业14个。全区投资5万元以上的188个扶贫工业项目中,效益好的就有109个,占58%。这些项目的建成投产,使贫困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得到了初步开发利用,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贫困地区的经济活力,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其中代县的采矿、冶炼,静乐的采煤、发电,岢岚的养羊和畜产品加工,河曲以小流域治理为主的农业综合开发成效最为明显。
(四)科学技术得到进一步推广,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有所提高
“七五”期间,全区共派出10695人次的各类专业科技人员深入到贫困乡村,进行蹲点承包、现场传授和技术指导,宣传和推广了数十种实用技术。同时,围绕生产需求,大搞科技培训,地区及8个贫困县,5年共举办各种管理、技术培训班11755期,培训乡村两级干部、农民技术员、乡镇及扶贫企业技术管理人员913110人次,举办科技展览225次,办技术讲座8945期,使90多万人次的农民不同程度地接受了科技教育,24336名青年农民掌握了一至两门生产实用技术。此外,8个县共建科技示范村89个,示范户3274户。组织农民专业研究会209个,为4443名农民评定了专业技术职称。所有这些努力,极大地推动了贫困地区学科学、讲科学、用科学的热潮,提高了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上述表明,“七五”期间,我区解决大多数贫困地区群众温饱问题的目标已初步实现,圆满完成了全区扶贫开发工作的第一步任务。在充分肯定这些成绩的同时,也必须清醒地看到,现阶段我区的贫困状况依然比较严重,扶贫工作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是:
(一)脱贫标准低,解决温饱不稳定
“七五”期间,我区扶贫工作的目标只是初步解决了群众的温饱问题,也即只是解决了贫困户的基本生存问题,这个标准是比较低的。而且由于现行物价水平比“七五”初期提高幅度较大,使得人均纯收入200元的标准确实难以解决温饱的实际需要。从现实情况看,在人均纯收入达到或略高于200元标准的地方,多数群众手中仍然缺钱花,生活依然贫困,更无力扩大再生产。解决温饱不稳定,是由于贫困地区的农业生产条件还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区域经济内部的运行机构还很不健全,为农户提供良好服务的社会组织还没有完全形成,一遇天灾人祸和外部条件的变化,有相当一部分农户仍会返贫。而且贫困面的大小和人们的贫困程度随着自然年景的好坏来回波动,波动幅度也较大。
(二)扶贫工作进展不平衡
就目前讲,全区扶贫开发总的形势是:平川区、丘陵区、浅山区及矿产资源区工作进展快,效果好;自然条件差,社会发展程度低的深山区、石山区、高寒山区任务重、难度大。就贫困县内部而言,由于经济开发受投资效益的影响,“七五”期间,我区的扶贫资金大多投向了城镇附近、公路沿线、平川区、工矿区。这些地方开发条件好,投资效益大,吸收了较多的扶贫资金,扶贫开发进展快、效果好。但在那些偏僻闭塞、条件恶劣,尚无通路、通电的山庄窝铺,边远乡村,则很少得到扶持。虽然这部分人口不多,但解决他们的问题,则需要拿出数倍于解决其他地区的力量。
(三)县级财政严重困难
经过“七五”扶持,群众的贫困状况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善,但相对而言,县级财政困难则越来越严重,尽管近年来各贫困县的财政收入也有所增加,但机构膨胀、人员超编,以及买车、盖楼、吃喝招待所带来的财政支出远远大于收入增加的幅度,财政赤字越来越大,包袱越背越重。
(四)相对贫困问题日趋突出
“七五”期间,贫困县与全区平均水平相比,经济发展差距进一步拉大。1985年,8县农村社会总产值和农民人均收入分别为3.73亿元和189.9元,全区同期为13.53亿元和267.2元,绝对差距为9.8亿元和77.3元;1990年,8县农村社会总产值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6.82亿元和339.9元,全区为26.54亿元和438.9元,绝对差距拉大到19.72亿元和99元。经过5年扶持,贫困地区与全区平均水平相比,差距不但没有缩小,反而增加了9.92亿元和21.7元,仅人均纯收入一项,就以平均近5元的幅度逐年拉大。这种状况表明,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与发达地区相比,相对落后的程度加深。此外,由于“七五”期间,我区只对8个县进行了重点扶持,没有重点扶持的繁峙、五台二县,有些困难程度相对突出了。因此,在全区范围内事实上还存在着一种非贫困县落后于贫困县的“相对贫困”状况。
二、“八五”期间全区扶贫工作的范围、目标和指导思想
今年,省委、省政府决定,将我区198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350元的繁峙、五台二县也列入省定贫困县的范围。这样,“八五”期间,我区的贫困县范围就由“七五”期间的8个扩大到10个。对此,全区人民必须有个正确的认识,这样做,并不是对“七五”期间我区扶贫工作的否定,也不存在“扶贫扶贫,越扶越贫”的问题,而是依据事物发展的不平衡性和考虑到这几年物价上涨因素作出的实事求是的调整。它符合我区山老区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也符合全区乃至全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总体要求。对繁峙、五台二县进行重点扶持,有助于帮助他们巩固温饱成果,加快脱贫步伐,解决实际困难,实现山老区经济的共同发展。
“八五”期间,国务院提出全国扶贫工作的基本目标是实现两个稳定,即:改变生产条件,稳定解决群众温饱问题;发展多种经营,开发区域经济,为群众建立稳定的经济收入来源。为了使我区的扶贫工作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和努力的方向,“八五”期间,我区扶贫工作的具体目标是:
1.以县为单位,农民人均占有粮食5年稳定达到400公斤左右,到“八五”期末,达到450公斤以上;部分人多地少,生产条件极差的县,如五台、保德县农民人均占有粮食5年稳定达到300公斤左右,到“八五”期末,力争达到350公斤以上。
2.农民人均纯收入平均递增率保持在9%左右,到“八五”期末,力争达到540元。其中,以村为单位,95%以上的农业人口收入达到400元以上。
3.“八五”期间,每个县都要建成一至两个高效益的县级骨干企业,连同原有企业和村以上的乡镇企业,力争使全县工业产值占到工农业总产值的50%以上,确实使县级财政有所缓解。
4.“八五”期间,要把扶持“光屁股”村和集体经济空壳村发展集体经济作为重点,到“八五”期末,力争使全区1200个“光屁股”村和1900多个空壳村的1/3具有一定的集体经济实力。
5.严格质量,高标准建设基本农田,真正达到正常年景亩产200公斤以上,灾年亩产150公斤以上的标准。力争实现“八五”期末人均二亩高标准基本农田的目标。
6.继续广泛深入地进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教育,严格执行计划生育政策。严禁超计划生育,“八五”期间,力争使每个县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3‰以内。
7.“八五”期间,要加快小流域治理开发的速度,提高治理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控制水土流失面积,改善生态环境,力争“八五”期末,每个县、乡拥有相当的林地面积,有条件的地方,人均达到2~3亩,户均半亩经济林。
8.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力争到“八五”期末,使全区100%上行政村通电、通车,95%以上的人畜吃水困难得到解决。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八五”期间,我区扶贫工作总的指导思想是:坚持改革开放、富县富民,从实际出发,重视治穷治愚相结合,首先是治愚。重视依靠外援和自力更生相结合,首先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在此思想指导下,采取各种可能采取的措施,注重从整体上提高贫困地区的生产力水平。同时,依据“梯次脱贫,递级致富”的程序,实行分类指导,重稳定,保后劲,扎扎实实抓好生产条件的改善,立足资源优势,结合市场导向,大力发展商品经济,推进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高效益地建设区域性支柱产业,为20世纪末多数农户过上宽裕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八五”期间全区扶贫的主要政策和措施
“八五”期间,我区扶贫工作的范围加大,任务加重,要求更高,难度更大。因此,要围绕上述指导思想,在坚持“七五”期间各项扶贫政策措施的基础上,继续坚持改革,进一步放宽政策,增强各项扶贫政策和措施的实效性和可行性,进一步调动各贫困县、乡、村做好扶贫开发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一)进一步提高认识,切实加强扶贫工作的领导
1.加强宣传教育,激发振奋贫困地区干部群众自主、自立、自强精神。近期要运用一切舆论手段,采取各种宣传形式,在全区范围内特别在贫困县,进行一次“八五”扶贫开发工作的大宣传、大发动。确实造成一种全党重视、全民动员、全区大抓的声势。要着重注意三方面的宣传教育:一是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勇于改革开拓的教育;二是增强全民“商品意识”,大力发展商品经济的教育;三是自力更生、勤俭持业、艰苦奋斗、发愤图强的教育。要通过宣传教育,确实使贫困地区的主要领导真正树立起贫困县、乡的首要任务是脱贫致富,贫困县、乡主要领导的工作重心不放在或不考虑脱贫致富是最大的失职的指导思想,从而增强他们领导贫困地区人民脱贫致富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要通过宣传教育,强化贫困地区广大干部群众的“贫困意识”和居贫思危的紧迫感,激发他们自主、自立、自强的精神;也是通过宣传教育,确实扭转和改变目前贫困地区部门干部“未富先豪”、奢侈浪费的不良风气和萎靡不振、斗志不力、安贫守旧、无所作为的精神状态。
2.进一步强化扶贫工作的地位。地、县、乡领导要用一至两年的时间直接抓点,抓出成效,取得经验,用以分类指导和带动全区、全县、全乡的扶贫工作。地委、行署的领导成员每人联系一个贫困县,县委、县政府的领导成员每人联系一个贫困乡,乡委、乡政府的领导每人联系一个贫困村。要一级带一级,一级抓一级,用方方面面的各种手段、各种力量去指导促进扶贫开发工作;也要用扶贫开发的成绩去衡量和考察方方面面的各项业务工作。
3.保持县、乡两级干部的相对稳定。由于贫困地区自然条件差,经济落后,社会发育程度低,也由于干部体制原因形成的惯性作用,多年来,不少在贫困县、乡任职的领导干部“身在曹营心在汉”,不安心工作。为此,“八五”期间,要结合干部制度改革制定一些优惠和鼓励政策,如是否可以考虑异地交流干部,不搞“一刀切”,部分贫困县、乡主要领导可以由本地干部担任。同时,要建立健全岗位任期目标责任制,严格考核,对事业心强,成绩突出的优先提拔重用;政绩平庸,混日子的不仅不准调离,还要限期脱贫;消极怠工、完不成任务的要酌情处理,或降职降级,或就地免职。这样才可以增强贫困地区干部的“危机感”,增强脱贫致富的责任心和事业心。
4.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八五”期间,要下工夫配备好村级领导班子,尤其要选配好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主任,提高村级班子整体战斗力。有些村支书和村委主任可以一人兼任,对一些无适当人选的村,要从县、乡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包括乡镇企业选派政治素质好、有事业心和责任心的干部职工到贫困村任职,任职期间,原单位一切待遇不变,作出突出贡献的要提拔重用。对做出显著成绩的农村干部,或选拔一批担任乡、镇领导,或予以转干,促进农村干部在带领群众脱贫致富中奋发有为。
(二)进一步放宽政策,为扶贫开发创造宽松的政策环境
贫困县要紧紧围绕脱贫致富这个中心,把机构改革、干部制度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结合起来,同步进行,探索和试验各种促进经济发展和群众脱贫的好措施、好办法。
1.县级政府所属经济、技术、物资等职能部门要逐步由单纯的行政机构向经营型的服务实体转变;县、乡其他机关、企事业单位可以组织职工从事开发性生产,其收益可以用来改善职工生活,但不可平调民力、挖国家财力。
2.要采取内联外引,搭肩走路,技术嫁接,项目粘连的办法,允许贫困县以“三来一补”方式和外地合资经营、合作开发;也允许贫困县利用扶贫资金与国营大中型企业和富裕县合资经营、合作开发、收益比例分成;还应允许国营大中型企业在贫困地区独资经营,安排贫困户劳力就业,收益全部归独资单位。
3.“八五”期间,贫困地区新办的各类扶贫企业,免征产品税和所得税。
4.“八五”期间,要适当放宽移民政策。对于那些确实在近、中期无望解决“三通”问题的穷僻山庄,要因势利导,本着“确需、自愿、可行”的原则,有计划、有步骤、分期分批地做好移民工作。
(三)加强县级骨干项目的建设和管理,提高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益
首先,要选择最有资源优势、市场前景广阔的农副产品和矿产品进行系列开发,深度加工,建设内联千家万户,外有广阔市场,使多数贫困户能够得到实惠,又可增加财政收入的县级骨干企业。其次,要对“七五”期间建设的“扭补工业”项目进行改造、提高。对已经建成,但产品质量差,经济效益低,处于严重亏损的企业,要加快技术改造,改善经营管理,实现扭亏为盈。对尚未建成的项目,要分析具体原因,资金不足的要追加投资,市场变化的要本着投资少、见效快的原则,及早进行转产。总之要确实扶起这批“扭补工业”项目。近期内要力争从5个方面实现突破:一是煤炭开发,以河东煤田为主,发展一批5吨~10吨规模的乡镇煤矿;二是神池、代县的铝土矿和铁矿、金红石的开发、延伸加工;三是以岢岚为主的畜产品规模系列开发;四是河曲、保德、代县的果汁、果酱、果干、果酒的系列产品开发;五是其他农副产品的加工,如繁峙的粉丝加工、五台与啤酒厂配套的稻草板纸加工、神池山药淀粉的酒精加工。用于这些项目的资金要严格管理,确保效益。
(四)加强智力开发,加快贫困县治穷治愚的步伐
1.根据实际需要,贫困地区的普通中学要搞好“三加一”学制的试点工作,即中学毕业后,加学一年实用技术,每个乡要办好一所实验小学,集教育、科技、实用技术培训为一体;每个贫困县还要办一所职业中学,分期分批对回乡初、高中毕业生进行专门职业技术教育。同时,要加快扫盲步伐,提高扫盲质量,力争使农村文盲在“八五”期末有较大幅度的下降。
2.今后贫困县毕业的定向生,要充实到本县基层单位工作,15年内不准调离。要制定优惠政策,一方面,广泛吸引外地人才到贫困县安家落户,另一方面,对贫困县的干部和科技、教育人才多加关怀,使他们安心工作,同时,也要健全规章制度,从严控制贫困县人才外流。
3.各贫困县要创办经济开发培训中心,分期分批对贫困地区的乡村干部和农民技术员进行经营管理和实用技术的培训。
(五)大力推进科技扶贫
科学技术在脱贫致富中具有特殊的功能和巧富作用。“八五”期间,要在继续坚持“七五”期间行之有效的科技扶贫的基础上,重点培养一批科技扶贫的示范乡、示范村和示范户,用科技脱贫的示范作用辐射和带动贫困地区学科技、用科技的热潮。每个贫困县至少要培养3~4个科技扶贫示范乡镇,每个乡至少要培养2~3个示范村,每个村至少要培养5~7个科技示范户。对这些科技示范乡、村、户在资金上要适当倾斜,充分发挥科技扶贫的示范功能,进一步完善农业技术推广网络,加快农业技术推广速度。
(六)推进农业综合开发,发展多种经营,稳定增加群众收入
“八五”期间,要继续向农业开发的广度和深度推进,在开发荒山、荒坡、荒滩,改造低产林地、低产果园、低产畜群的基础上,再建设一批有一定规模的种植、养殖、林果业以及其他能够充分发挥当地农业资源优势的商品基地。推进农业综合开发要和发展农副产品加工同步进行,力争用5年时间,为贫困地区群众建立起一至两门增加收入的稳定来源。此外,要组织农民发展劳务、运输、商业、服务等多种经营项目,开辟新的经济收入渠道。
在推进农业综合开发的同时,要抓好庭院经济的开发,充分发掘庭院经济的潜力,要通过推广运用农业科技,使庭院种植、养殖、加工和地上、地下开发进入新阶段,纳入商品经济轨道,力争使庭院经济收入在贫困户总收入中占有一定比重。
(七)鼓励发展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
资金不足是贫困地区经济开发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的发展能够使很大一部分社会闲散资金进入生产领域和生产性流通领域,这既可抑制非生产性消费,又可形成新的生产力,启动贫困地区的经济开发和带动群众脱贫致富。因此,“八五”期间,要在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和乡镇企业的同时,确实把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加以适当发展,既要鼓励扶持,又要加强监督管理,使之兴利抑弊。
(八)继续搞好社会化扶贫
“八五”期间,地直有经济实体的单位要继续组织扶贫联系点工作队,承担扶贫联系点的单位,要结合自身的业务特长,对贫困点的经济开发项目提供技术咨询和管理经验,帮助解决资金、技术、设备、引进人才,提供市场信息,推销农副产品,帮助改善基础设施和生产条件,也可以在发展科技、文化、教育事业方面有所作用。对这项工作,地区每年要组织检查、评比、验收,联系点扶贫不见效,不准撤出单位。此外,要实行对口扶贫。要本着互利互惠、共同发展的原则,组织好富县帮穷县、富乡帮穷乡、富村帮穷村、富户帮穷户的试点,确实抓出成效。这项工作可以在忻州与静乐、原平与代县之间先期展开。
(九)脱贫致富步骤
目前,我区共有10个贫困县,人均收入不足300元的贫困乡63个,1096个贫困村,58279户贫困户,330881个贫困人口。“八五”期间,要按照“分类排队,梯次脱贫,递级致富”的思路,有计划、有步骤、分期分批脱贫致富,具体部署是:
1991年,力争使3个贫困乡,50个贫困村,5000个贫困户,30000个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1992年,力争使10个贫困乡,120个贫困村,8000个贫困户,48000个贫困人口脱贫。
1993年,力争使13个贫困乡,200个贫困村,12000个贫困户,72000个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1994年,力争使17个贫困乡,320个贫困村,14000个贫困户,85000个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1995年,力争使20个贫困乡,406个贫困村,19279个贫困户,95881个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完成全区“八五”期末全部脱贫的任务。并使相当的乡、村、户和人口程度不同地走上富裕的道路。
1991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