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阶段,我们学《史记·陈涉世家》,都认为陈胜(涉)、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认为这是一场得到广大人民支持的、反对暴力统治的伟大革命运动。这次发生在秦朝末年的大泽乡起义甚至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农民政权——张楚,给秦朝的暴政以致命的打击,促使了秦速亡,使由秦始皇开始的而想万世统治中国的秦王朝只存在短暂的15年便被刘邦的西汉政权所取代,从而使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辉煌时代。
然而我们细细品读,却觉得陈涉起事也产生了若干负面影响。首先,秦王朝将战国时期纷乱的局面归于一统,受到人民的极大拥戴。秦王朝的建树也是不少的,如建立郡县制度、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统一道路,秦始皇甚至将天下的兵器都销毁而铸造成钟鐻,体现了一种永远告别战争的愿望。秦王朝虽然建设了若干离宫别馆,但这其中一部分是人们对秦王朝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王朝的感恩而迸发出的热情的转化,另一部分则是使用了一些刑徒,让他们得到劳动改造本身并不是太过分的事。虽然秦王朝以“法”(与今日之法有本质不同)治国,显得威猛了些,但这也是时势使然,秦毕竟由战国时期过渡而来,纷乱的局面是必须以猛而治的。
其次,说到陈涉,在秦王朝的治下,也当到了“屯长”。秦二世元年七月,他带领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先是屯驻在大泽乡。起初他或者期望着此次立功得以擢升,可惜老天不作美,阻断了他的升迁之路,“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当斩”。“亡”和“举大计”都是死,他就想死得轰轰烈烈,选择了“举大计”。虽然他年幼时已有了鸿鹄之志,但此时他似乎并不具备建立政权的个人素质,也没有系统的立国方略。他虽然利用了吴广颇得士兵拥戴的优点,将吴广和他的士兵转化为支持他起事的基本力量,但他建立的张楚政权却缺乏长期生存的根基。
再者,陈涉起初同样具有立嫡、立贤的思想,这是周时政治文化广泛被人接受的体现。他也知道秦始皇长子扶苏、将军项燕分别属于正统,属于贤人,但他也知道自己不具备这些优势,却采取了假借正统、贤人的办法,这种做法确实显示出他具有一定的政治智慧,却不是光彩的行为。陈胜说:“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其中包含了自己对成就大业的企求,表现出的却是对正统、贤人的否定,这本身就没有思想基础。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一直存在着立正统、立贤人的传统,科举考试制度更是将立贤的精神贯彻到全社会的良民之中。在明清社会,经科举而入仕被视为“正途”,在这正途之外,明清官场上确实也存在若干“异途”,像陈胜这类人所走的路往往可归纳为“绿林入官府”,并不是说这条道上的人都不贤,但其中很多人并不具有政治建设的能力,尤其是在治国变成了需要专门知识和素养的时期,“绿林入官府”甚至是对立贤精神的背弃,即“陈涉不用汤武之贤,不藉公侯之尊,奋臂于大泽而天下响应者,其民危也”。其消极意义是很显然的。
最后,陈涉为了赢得支持,接着选择了“行卜”、“卜鬼”的做法,采取“置‘陈胜王’于鱼腹中”的办法,并编造“大楚兴,陈胜王”的谶谣,以“威众”,这种做法虽然暂时树立起了自己的威信,却掩盖不了自己政治能力的贫弱。元末“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的谶谣又一样被采用,这似乎衍为许多类似行动的一般手段。《水浒传》中说方腊起事是因为方腊有一次砍柴,在一条山中小溪边洗脸,看到了水中倒影是戴着皇冠的人,所以他决定起事。于是我们或许应该跳出起事皆由阶级压迫所致因而都是农民起义的固定思维模式,许多起事者往往因为很多种特别的理由而起事,带有一定的偶然性。而这些起事本身会带来社会秩序的被破坏,是我们每一个社会秩序的建设者所应该防备的。
(原刊《厦门大学报》2007年11月24日“千百年眼”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