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469000000004

第4章 财富英雄成功及使其致富理念

一、比尔·盖茨的致富理念

根据2003年10月号的《福布斯》杂志,盖茨不仅是世界首富,而且个人财产高达850亿美元,当时埃里森的财产只有130亿美元,远远不能与盖茨相提并论。但是,2004年因情况发生巨变,受反垄断案的影响,微软股票大幅缩水,直接影响了盖茨的个人财富,而埃里森的个人财产却急剧膨胀,一跃成为世界首富。埃里森的成功理念就是:企业只有“自大狂”才能生存。IT行业特别是互联网的超常规发展使似乎所有的电脑大亨目前都得到了明星待遇:他们的传记被一本本炮制出来,以满足读者对其冒险经历和聚财手段的好奇,埃里森也不例外。“上帝与埃里森的区别在于:上帝认为他不是Larry·埃里森"。这是一名传记作者为甲骨文公司创始人和主席埃里森的个人传记《上帝与Larry·埃里森的不同》而题写的字句,写的是他如何用手腕和奇想统治着一个数百亿美元的软件帝国。埃里森可能是电脑业中在进取精神、胆识魄力、坚强果断、高傲自信等方面惟一能与盖茨相媲美的首席执行官。两人都是白手起家的创业者,领导自己的公司20余年。两人都以技术专家自居,但却以强硬的战略家闻名于世。然而,你从书中无从获得有关经商和开发软件技术的教科书式的学习体会。并非埃里森的奋斗经历不富有商业上的教益,而是埃里森的成功之道太独特也太有趣了。埃里森具有很深的自恋情结,又时时感到不安全。他不乏建设巨大商业帝国的动力和野心,但差点因鲁莽和傲慢毁掉自己的创造物。埃里森在业界以炮筒子闻名。这个离过三次婚的单身汉,与年轻漂亮的女人出现在社交杂志上的机会,几乎同他的超常经营行为在《华尔街日报》上曝光的次数一样多。甲骨文的广告和销售策略都经常遭到非议。埃里森的成长之路很简单,就是一个词:取胜。至于如何取胜,如何成功,如何达到目标,那都是第二位的。埃里森常常许空愿、说大话,产品可能迟几个月或者几年以后才交付,甚至根本就没有那么一种产品。埃里森和他的手下在追求目的的时候是不大计较手段的。他总是把竞争看做一场个人较量。埃里森计划中的一部分是:只要能引起人们对公司注意的事情就去做。埃里森争强好斗的作风已成为公司文化的一大特色。这种傲慢自大的文化与甲骨文公司的成功不无关系,甚至关系很大。埃里森造就了软件企业,使之成为今天这个样子:其中充满激烈的竞争、无耻的夸张、惊人的利润,偶尔也点缀一些诚实。整个软件行业都是靠言过其实来推动的。如果你认为这种想法太极端,不妨读一下埃里森的故事——他是一个巧舌如簧的说书人、盖世无双的形象创造者。时常听到有人抨击IT业的泡沫现象,他们忘记了,泡沫是IT业的一个组成部分,要想从IT业中撇除泡沫,可能就像把乳蛋白从乳汁中撇除一样徒劳无益。

比尔·盖茨能成为世界首富,是因为他的致富理念及理念制胜法。

谈到如何创业,就一定要谈到一个人,这个人就是世界首富比尔·盖茨。比尔·盖茨19岁创业时默默无名,到了三十几岁居然成为白手起家的世界首富,他的思考模式、做事情的方法一定和一般的企业家不一样。美国《财富》杂志和《福布斯》杂志访问比尔·盖茨,询问他成为世界首富的秘诀,比尔·盖茨回答说,他之所以成为世界首富,除了知识、人脉及微软软件公司很会营销之外,还有一个关键前提是大部分人没有发现的,就是他的致富理念及理念制胜法。比尔·盖茨所说的他的致富理念及理念制胜法有三层含义:

比尔·盖茨的致富理念及理念政性法的第一层念义是要掌握最大趋势的致富理念。微软公司的英文名字叫做Microsoft,事实上是由Micro和Soft两个词组成。Micro代表的含义是Microcomputer,是微电脑的意思;Soft代表的是Software,是软件的意思,是供微电脑使用的软件。当比尔·盖茨创业的时候,全世界最顶尖的公司叫IBM,由汤姆·斯沃森领导着。当时一台电脑有现在我们整个摄影棚这么大,但是,比尔·盖茨的眼光已经看到25年之后,我们的桌上会摆上一台小型的电脑。IBM则不是这样认为,这从它的名字也可看出来:I代表inter nation即国际,B代表business即商务,M代表Machine即机器,所以,IBM认为它的主要顾客是公司而非个人,而公司一般用大型电脑。

同样在25年前,美国有一个人叫史蒂夫·贾布斯,他创办了苹果电脑公司。苹果电脑叫做Apple PC,PC代表的真正含义就是Personal Computer,即个人电脑,所以,贾布斯在24岁的时候资产一度高达5亿美元,成为全美年轻人崇拜的偶像,而那时比尔·盖茨连门儿都没有。但是,25年之后,盖茨身价超过600亿美元,贾布斯身价才10亿美元,盖茨的身价超过贾布斯60倍。难道盖茨比贾布斯聪明60倍吗?不可能。是因为盖茨的眼光比贾布斯更好。我们常说,信息时代掌握信息资讯非常重要,事实上盖茨说这个不太重要,掌握未来的趋势才是最重要的。所以,很多人在掌握信息,而盖茨这些最会赚钱的企业家在掌握趋势,而且要掌握全世界最大的趋势。贾布斯掌握了个人电脑的趋势,但盖茨了解控制电脑硬件的是软件,软件应该是一个更大的趋势,所以,盖茨会成为世界首富。

比尔·盖茨的致富理念及理念制胜法的第二层含义是你的市场要大。

全世界有多少人使用电脑呢,数目惊人。你们的电脑打开来应当和我的一样,是Windows界面。正因为全世界有数目庞大的人群使用电脑,90%的人又都使用盖茨的Windows软件,而且人群还在迅速扩大,所以,盖茨能成为世界首富。

比尔·盖茨的致富理念及理念制胜法的第三层含义就是从事竞争对手少的行业,竞争对手越少越好。

世界最早最出色的软件公司叫什么名字?答案叫做微软公司。世界第一家可乐叫什么?答案是可口可乐。世界第一家最顶尖的商务用电脑叫什么?叫IBM。通常最早做的都很容易成为第一品牌。假设大家现在肚子饿了,面前有一块很大的蛋糕,如果一个人来吃,他可以随便吃;如果有30个人要吃怎么办,抢着吃。你们喜欢随便吃,还是30个人抢着吃?当然是随便吃。所以,一般人时常有一个错误的观念:这个人赚钱多,我该去加入他从事的行业。这就好像看到一个人吃蛋糕,他吃得津津有味,但他已经吃得快剩下来了,你此时加入,就只能吃到他剩下的。所以,我们假如眼光真的好的话,我们要第一个从事某个行业,我们要第一个创立公司,我们要选择竞争对手少的行业来做。因为孙子兵法谈到,兵法最高的战略也即是最高的境界,就是不战而胜。

在比尔·盖茨还没有成为世界首富之前,他在世界排名第二位,当时的世界首富是山姆·沃尔顿——沃尔玛百货公司的总裁。山姆·沃尔顿在美国开了4000家沃尔玛购物中心,如果一天考察一家店,得十余年才能考察完毕。于是,人们发现这些人赚钱这么多的理由很简单,就是因为他们的量很大。量大就是致富的关键。这句话的真正意思也就是说还没有赚钱的只有一个原因,就是量不够大。量为什么不大,其原因是市场的需求度不够。假设今天从事卖汽车的交易,你希望卖桑塔纳,还是希望卖劳斯莱斯。卖桑塔纳可能使你开的车是劳斯莱斯,卖劳斯莱斯可能你得回去开桑塔纳。这是个事实,劳斯莱斯公司就卖给了大众汽车公司。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可以购买劳斯莱斯汽车的这个市场需求量太小了。一个金字塔这么大,你只切到了金字塔尖的这么一点,这是很难赚钱的。所以,我们要赚大钱的话,要尽量往量大的市场来运行。企业的老板要时常思考自己的公司现在销售的商品是不是处于金字塔上部,假如是这样的话,你公司的业绩可能没有办法太好,你必须更换产品的种类。量不大的另一个原因是市场不够大。比如说,你所居住的城市,人口只有80万~100万,而比尔·盖茨的软件是行销全世界几十亿人口,那你跟他比起来,即使智慧一样、能力一样,但他的市场大于你,你赚的钱还是会比他少。

产品的品质不良、价格不当也是企业做不大的原因之一。索尼公司的总裁说过,一个东西卖不掉通常有两个问题:一是产品品质不好;二是价格太高或者是太低。比如说,你公司的产品品质不好,顾客买了之后经过大量宣传反而有负面的口碑,所以,每一个公司都必须确保你公司的产品是同等级同价位当中最好的。产品价位太高顾客可能买不起,价位低一点,照道理讲量应该更大,但事实上不一定如此。假如你今天得了心脏病,我推出一个世界仙丹,专门治疗你的心脏。我对你说:要不要试试看,世界上最便宜的心脏病药?心脏对你很重要。所以,全世界最便宜的心脏病药,你反而不敢买了,你担心无效或是仿冒品。

再一个原因是推销技巧不良。我觉得一个公司最大的营运成本,不是说公司花了多少钱在硬件上,花了多少钱在软件上,或是花了多少钱做广告,而是没有被训练过的业务员。因为他们天天得罪顾客,天天损失营业额。每一个公司的老板必须把业务员训练得非常好,尤其是他必须派公司第一名的营销代表来做公司的业务训练。保罗·盖帝曾经说过,他宁愿找100个人来,每个人用1%的力量,也绝对不要自己一个人用100%的力量。一个顶尖的业务代表,他出去是一个人用了100%的力量,你不如派他来做训练,让100个人每个人用1%的力量,用正确的方法来销售产品,你公司的业绩才会提升。

产品的营销渠道太少也是量不大的原因之一。比如,有一个产品非常好,在哪里可以买到?我不知道;到底哪里有?等我找到再告诉你;这个公司有电话吗?公司电话不详;公司有E-mail吗?公司E-mail还没有登记。这个产品的销量会好吗?全世界最好的产品,它也不会长脚走出来,所以,你的营销渠道不够,顾客想买买不到,你公司的业绩会是有限的。

二、罗布森·沃尔顿的致富理念

罗布森·沃尔顿的致富理念是:在企业中形成一种文化:人人比别人更尽心尽力;分享利润;激励你的同事;凡事和同事商量;感激同事对公司的贡献;每人有一点小成功就要大肆庆祝,失败则不丧心志;聆听公司内每一个人的意见;超越顾客的期望,他们就会一再光临;控制成本低于竞争对手;逆流而上,走不同的路,放弃传统观念。凭借他的致富理念,罗布森·沃尔顿超越了比尔·盖茨。

2004年4月《财富》和《福布斯》分别公布了一年一度的世界大富翁排行榜,却给全世界带来了同一个惊人的信息:微软公司董事长比尔·盖茨不再是当年的世界首富,他的宝座被全球零售巨头沃尔玛的老板罗布森·沃尔顿取代。4月底,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公布了2003年最新全球亿万富翁排行榜,沃尔顿以546亿英镑的身价再次成为全球首富。盖茨及有美国股神之称的巴菲特紧随其后。说到罗布森·沃尔顿,就要从他的父亲——沃尔玛的创始人山姆·沃尔顿说起。《财富》杂志从1955年开始评选世界500强企业的时候,沃尔玛还不存在。半个世纪后,沃尔玛成为雄踞世界500强榜首的零售业巨头。40年前,沃尔玛还只是美国阿肯色一个小镇上的夫妻店。而现在,沃尔玛已经在美国拥有传统连锁店1702家、超市952家、“山姆俱乐部"商店479家、“街区市场"杂货店20家。另外,在其他国家还有1088家连锁店。全公司雇员114万人,组成了一个威力无比的“沃尔玛帝国"。

1985年10月,《福布斯》杂志将山姆·沃尔顿列为全美富豪排行榜的首位。山姆和沃尔玛商店一夜之间成为全美公众关注的焦点。大批记者拥向山姆的住地。然而,当他们看到这位美国第一富豪过着最简朴的生活时,不禁大失所望:山姆穿着一套自己商店出售的廉价服装,开着一辆破旧不堪的小货运卡车上下班,车后还安装着关猎犬的狗笼子,戴着一顶折价的棒球帽。就是这样一个“乡巴佬"造就了一个财富神话。到2001年,沃尔顿家族财产总额达到931亿美元,成为世界上最富有的家族。山姆的妻子、女儿是进入世界亿万富翁排行榜前10名的女性,山姆家族有5个人的名字已经连续多年出现在这个排行榜上。

1918年,山姆·沃尔顿出生在美国阿肯色州的一个小镇上。山姆小时候家里并不富裕,这使他养成了节俭的习惯。1936年,山姆进入密苏里大学攻读经济学学士学位,并担任过大学学生会主席。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结束服役的山姆回到故乡,向岳父借了两万美元,加上山姆当兵时积攒的5000美元,他和妻子海伦在纽波特租到几间房子开了一家小店,专卖5~10美分的商品。由于山姆待人和善,附近的住户都愿意到他店里来买东西。1950年,山姆夫妇以投资额两倍的价钱卖掉了小店,转而迁居阿肯色州的本顿维尔,并在那里开办了一家新店。新商场虽然算是本·富兰克林连锁店的加盟店,但沃尔顿夫妇用家庭的姓氏给它取了名:沃尔顿家庭商店。到1962年,他们的名下已经有15家百货店。当年,山姆和他的弟弟詹姆斯终于在阿肯色州的罗杰斯城开设了第一家完全属于他们自己的商店——沃尔玛。

沃尔玛一开始就获得很大的成功。第一年,本顿维尔的商店营业额就已经达到了70万美元。1964年,沃尔玛已经拥有5家连锁店,1969年增至18家商店。沃尔玛把中小城市和大的村镇放在优先地位。经营模式是一致的:低利润、小库存、大批量进货,多在成本上下功夫并且积极利用信息工具。山姆开店坚守着一个信念:“只要商店能够提供最全的商品、最好的服务,顾客就会蜂拥而至。"他向员工提出了两条要求:“太阳下山"和“十英尺态度"。“太阳下山"是指每个员工都必须在太阳下山之前完成自己当天的任务,而且,如果顾客提出要求,也必须在太阳下山之前满足顾客;“十英尺态度"是指当顾客走进员工10英尺的范围内时,员工就必须主动地询问顾客有什么要求,而且说话时必须注视顾客的眼睛。山姆自幼尝尽了生活的艰辛,在他心目中早已根深蒂固地扎下了“对每一个美元都珍重不已"的观念,这对他后来形成的经营风格不无影响。他说:“我们并肩合作,这就是秘诀。我们为每一位顾客降低生活开支。我们要给世界一个机会,来看一看通过节约的方式改善所有人的生活是个什么样子。"

1992年,山姆去世,按照遗嘱,他的股份分给了妻子、三个儿子和一个女儿。同年,山姆的家属把阐述他获得成功秘诀的自传《山姆·沃尔顿:美国制造》公诸于世,这本书很快在美国畅销。也许,山姆的儿子是最为透彻地学习了这本书的读者。山姆在书中曾经警告儿孙:如果谁敢卖对许多富人来说是“玩具"的东西,他就将带着这个人入地狱。老沃尔顿的几个儿子都继承了父亲节俭的性格。美国大公司一般都有豪华的办公室,吉姆·沃尔顿的办公室却只有20平方米,罗布森·沃尔顿的办公室则只有12平方米,而且他们办公室内的陈设也都十分简单,以至于很多人把沃尔玛形容成“‘穷人’开店穷人买"。罗布森·沃尔顿任沃尔玛百货公司董事长11年。曾任沃尔玛百货公司副总裁、总顾问、副董事长。罗布森作为沃尔顿家四个孩子的老大,刚成年就考取了驾驶执照,接着就在夜间向个各零售点运送商品,大大节约了父亲的运输费用。那时四个孩子都开始帮父亲干活了。与同龄的孩子不同,大人不给他们零花钱,但他们可以自己挣。他们跪在商店地上擦地板,修补漏雨的房顶,夜间帮助卸车。父亲付给他们的工钱同工人们一样多。罗布森·沃尔顿如今回忆说,父亲让他们将部分收入变成商店的股份,商店事业兴旺起来以后,孩子们的微薄投资变成了不小的初级资本。大学毕业时,罗布森已经能用自己的钱买一幢房子,并给房子配备豪华的家具。

1992年4月,已是经验丰富的罗布森出任沃尔玛董事长,给沃尔玛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据1994年5月美国《财富》杂志公布的全美服务行业分类排行榜,沃尔玛1993年销售额高达673.4亿美元,比上一年增长118多亿美元,超过了1992年排名第一位的西尔斯百货公司,雄踞全美零售业榜首。1995年沃尔玛销售额持续增长,并创造了零售业的一项世界纪录,实现年销售额936亿美元,在《财富》杂志1995年美国最大企业排行榜上名列第四。2001年,沃尔玛一跃而成为《财富》500强排名的第二名。事实上,沃尔玛的年销售额相当于全美所有百货公司的总和,而且至今仍保持着强劲的发展势头。除了坚持父亲既定的经营理念,罗布森还很注重依靠信息技术发展沃尔玛。著名的沃尔玛数据库是世界上最大的民用数据库。借助这一信息系统,沃尔玛与供应商建立了紧密联系,从在计算机上开出订单到商品上架,沃尔玛商店比竞争对手平均快3天,节省成本2.5%。1996~1999年间,沃尔玛的销售量增加了78%,而库存仅上升了24%。而今,沃尔玛并不满足于4000家商店的销售,又将战线拉到了互联网上,借电子商务将自己的版图进一步拓展到世界各个角落。

已经成为世界首富的罗布森没有忘记父亲的教诲,同父亲一样,罗布森是一个非常俭朴的人。他深居简出,开老式拖车。一位理发师说:“我给沃尔顿理发都85次了,他从来没多给过我一美分。”在沃尔玛网站上,没有一张罗布森的照片。这位富豪不接受记者采访,他的新闻秘书拒绝回答有关沃尔顿私生活的问题。《星期日泰晤士报》2001年曾经向沃尔玛总部咨询过有关罗布森私人生活的三个问题:目前罗布森住在什么地方?他经常旅行吗?他有游艇吗?报纸不但没有得到任何答案,反而被沃尔玛的发言人提醒:还是问点跟业务有关的问题比较好。

三、浙商财富英雄与致富理念

浙江人是《福布斯》的首富榜中的常客:2000年中国50首富排行榜中,9位浙江企业家榜上有名;2001年度中国大陆首富100位企业家中,浙江人最多,有17个;2001年度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中,浙江一省就独占1/3强。目前,浙江省民营企业突破20万户,全省民营企业的注册资本已超过1600亿元,位居全国第一。

浙江人是当今中国最有影响、最会赚钱的人群。下面这份不完全的名单,可以证明这绝非一句虚妄的断语:出任中国乡镇企业协会会长的万向集团创始人鲁冠球,是国内第一位领衔全国性行业协会一把手的企业一线负责人。在由美国《财富》杂志的投票评选中,刚40岁出头的华立集团董事长汪力成荣登2001年中国商人榜首。而在总共8人中,浙商就有两人。资深企业家冯根生,是1988年第一届中国优秀企业家20位得主中,是仍然活跃在生产经营第一线仅有的两人之一。阿里巴巴创办人马云,获选2000年《福布斯》杂志封面人物,成为50年来新中国企业家获此殊荣的第一人。从企业总部所在地看,浙江和上海并肩,各有14个,是上榜企业最多的省份。惟一的区别是,总部位于上海的14家企业,几乎全部是企业做大后从外地迁入上海的,而不像浙江的14家都是本地成长起来的企业。

1999年度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中,浙江占了112家,比例超过了1/5,总量位居全国第一。其中有4家企业进入全国民营企业前10强。而在2000年,“500强”的“浙江商”更是达到了惊人的171家,一省就独占1/3强。2001年,前10名增加到5家,也可以说是7家,因为第1名联想的总裁杨元庆,第7名上海复星的董事长郭广昌,都是浙江人。而这每一家民营企业身后,都站着一个或一群身家殷实的“浙商”。浙江年销售额超亿元的民营企业数也居全国首位。全省私营企业总户数、个体私营企业注册资本总额、个体私营企业工业总产值、销售额、社会商品零售额均居全国第一。零点调查公司不久前在北京地区进行的一项企业界人士调查结果显示,浙江商人是北京市场上的超级活跃群体;广东商人次之。在上海,在沪浙军达50多万人,浙籍企业在沪投资总额、企业总数和资产总额,均居全国兄弟省市之首。不仅仅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从通都大邑到穷乡僻壤,甚至在欧陆各国城市,到处都有操浙江口音的投资者和生意人。在各地的“浙江村”、“温州路”、“义乌街”,很难听懂的“浙江话”成了各地的本土语言。仅在西部省份,就有300万浙商在做着“你发展,我发财”的生意。

民间有一句评价苏南模式和温州模式差别的话:“苏南每镇有一两个能人,温州个个是能人。”因为温州的起家是靠家庭工厂,社会总动员。温州市的老书记董朝材认为:“温州人看到有生意可赚,第二天就弄台机器先干起来,机器可以放在家里或朋友的仓库,行了,再盖厂房,大了才请管理人员,这要是在其他地方半年也论证不下来。”温州人就是以这种土方法换取效率,赢得赢了机会。温州人有10万元,绝不会像内地人只用5万元,留5万元备急,他不仅把10万元全投进去而且还借款,以便在市场上尽力获得竞争优势,颇有“拼命三郎”的作风,许多温州人不惜失败后又重操旧业弹棉花。温州商人在很多场合被视为浙商的代名词,事实上并非如此。浙江的每一个地区、每一个县,即使原先的欠发达地区,都有大面积的工商业活跃,都有大批人外出做老板,不是打工,哪怕是养鸭种香菇,也是承担投资风险的业主。浙商成为全国人数最多、比例最高、分布最广、影响最大的经营者群体。“哪里有市场,哪里就有浙商"在很多地方已成为一句“商谚",但这句话也许倒过来说更为准确——“哪里有浙商,哪里就有市场"。市场,这种浙商在实践中创造出来的新型流通业态,在全国开花结果,有的地方甚至到了“无浙不成市"的程度。“21世纪初的浙江,80年代的广东",浙商成为浙江活力的第一推动力。遍布东南西北各个角落的几百万浙商,成为中国最庞大的“游商部落"。他们带去的是实干聪明的企业家精神,留下的是为当地创造的就业和税收,而且他们的观念和思路,是一颗启蒙的种子,这是浙商对全国人民的贡献。

致富理念一:以小博大。浙商常常是各类排行榜的主角,但如果以此认为浙商有爱上镜的偏好,那很可能是一个不准确的结论。一般认为,浙商的形象并不“高大",而是低调。这样的例子到处都是。法国经济学家佩雷斯特经过近半个世纪的研究后宣称,“精神气质"在一个地区的发展过程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一般来说,下面这些特点在浙商身上表现得比较突出。一是刻意低调,公众知名度甚低。浙商都不喜欢见记者,年销售额几亿甚至几十亿元的大公司,老板没有一篇个人专访,在浙商中并不稀奇。二是浙商们也不喜欢到公众场合露面,即使一些很多人看来很重要的场合。比如,企业的千万元捐赠仪式,他会派代表参加;上级领导莅临考察,他也不一定赶回来陪同。三是不多报销售、利润,也是多数浙商的共同爱好。曾被媒体广泛报道的浙江首富对《福布斯》说“不",就是如此。浙商的这种“对待荣誉有如对待批评"式的反应,与经常可以听到的国内其他一些地方的企业经营管理者统计“注水"夸大业绩吹牛皮比较起来,其不爱出风头的个性,十分突出。

致富理念二:“草根”精神——自下而上,才能不断向上,“草根”深深扎在土中,就能长成参天大树。经营手法平实,不重形式、技巧,不搞噱头。浙商普遍不擅表达,创造概念和新名词,不是他们的专长。浙商重操作,重实际,是经济务实派。

致富理念三:政治观积极稳健。浙商们的政治立场稳健可靠,态度谨慎。不过激,也不过火,宁可委曲求全,也不争一时之短长。浙商在领会贯彻政策上重实效而不赶时髦,浙江的私企党建是全国的典型。与地方政府保持有距离的融洽关系。同时,浙江地方政府也比较开明。因此,浙商中间因为政治上政策上出问题的相当少见。

致富理念四:稳健的财务管理。亏损少,失败率低。在全国有影响的浙商破产案几乎没有,在谨慎保守的中小业主那里,就是小企业破产也比例不高。在义乌等工商业集中的城镇,问起这个问题,他们的回答是:有歇业停产的,好像没听说谁破产倒闭了。

致富理念五:追求长期发展。不追求一时一地,而是追求长远,因此,长寿企业家多。浙江各地有一大批操持企业二三十年以上的常青树,经营非常稳健。鲁冠球、白骅、吴少华、叶雪康等经营几十年竟能做到一年不亏。埋头苦干的浙商,在障碍面前敢跨敢闯。仔细盘点一下,几乎在中国经济改革进程的每一步,都可以听到、看到浙商的声音或脚步。从第一本个体营业执照到第一家自然人控股的上市公司;从我国第一家具有进出口经营权的私营流通企业到首家民营企业在香港上市;从最早的私营企业到全国第一的私企党建;从第一家股份公司设立到冯根生难题的破解,浙商们的创富之路走的很神气。

从网易公司的标志正式跑在美国纳斯达克股市报价牌上的那一刻起,丁磊就成了名副其实的中国“网络首富”。以最高价计算,丁磊的身价一度达到了2.7亿美元(20多亿元人民币)。这就是在当代中国,一个没有任何背景的29岁年轻人的创业神话。无意中,他的两双鞋和一些新的衣服,还有一块劳力士手表,就成了“首富”的纪念品和代表。到美国路演以前,在北京的家中,丁磊只有一双皮鞋和一双凉鞋,然后是两三件衣服。可能是实在找不到去购物的时间,那仅有的一双皮鞋是在香港的时候被一个朋友拉去买的。为了能在投资者面前有一个更好的形象出现,丁磊和朋友去了一家商店,买了两双鞋和一些衣服。劳力士手表是上市当天买的,作为正式的纪念。这就是丁磊成为“网络首富”之后所有生活上的“改变”——事实上没有任何的改变。他说并不甘心花时间在物质的奢望上,更多的时间是在想什么时候能平静下来,想一个idea(主意)出来,然后通过网易把这个想法做到最好,再去被更多的人接纳和采用,从而领导市场的潮流。

在丁磊的想法中,做网络是三分事业,七分理想。人们当然可以相信带着理想去做事的时候,可以更用心。但是,要对理想保持始终不变的热情,就不那么容易了。然而丁磊的问题似乎不在这里,而是“理想模式”的转变。丁磊承认,过去经常是满腔热情,然后去碰很多壁,最后才把想法变成现实。而这种从程序员的思维方式出发的理想模式在今天将面临很大的挑战,因为市场竞争已经到了白热化阶段,网易也从一个私人公司变成了一个公众公司,必须更多地从整体上考虑运营的成本和“想法”的可操作性、可实现性。“让我们的产品和服务成为最受消费者欢迎的”这个想法始终是不变的。但是,怎样才能对事物有敏锐的感受,怎样才能感觉到普通客户的喜好,丁磊透露了他的“良方”。其实就是根据他本身的爱好,像一个普通消费者那样的爱好。丁磊并非远离生活、整天坐在电脑旁的机械操盘手,音乐、电影、歌剧和文学都是他的最爱,而且钻研得很深。令人吃惊的是,在广州艰苦的创业期,他住在淘金路,竟能每天到下边VCD的专卖店里去租几盘影碟回去看。两年下来,在那家店里,他几乎再也找不到没有看过的影碟了。丁磊的观点是,只有自己去亲身地感受生活,才能触摸到普通人的快乐,才能使自己的创意更具生活的真实性,也更易被大众接受。不管怎么说,这些爱好多多少少成了他灵感的来源。网易上市后,其前景并没有被市场充分认同,股价连连暴跌,“网络首富”的“身价”也大幅缩水。不知是真的不以为然还是为了保持镇定,他总是轻描淡写:“股价在市场上升降是很正常的事情。”丁磊坦言:市场投资者最关心的是你什么时候能够赚钱,你必须拿出明确的盈利计划和盈利目标。但是,丁磊目前并不能也不可能准备告诉投资者,说到某年某月,我们将开始盈利。所以,丁磊目前是四处奔走不息,寻找新的项目、新的盈利点,经常连他的秘书也不清楚他去了哪里。显然,上市后比上市前压力更大了。

1993年,丁磊从成都电子科技大学本科毕业后回到了自己的老家宁波,被分到宁波电信局。电信局无论何时都是一个相当令人羡慕的工作单位,不过两年后丁磊却离开了电信局。刚从学校出来的丁磊,被分配在宁波电信局搞程控交换机维护。工作上可以说比较轻松,可以天天用电脑,设备也比较好。在电信局丁磊最大的收获是学会了Unix和电信业务。在学校,他几乎没有怎么接触Unix,后来看到电信局主要使用的是Unix,觉得很奇怪,因为WinNT也是多任务的系统,怎么会不如Unix呢?一次和别人的比较给他很深刻的印象,决定一定要好好地研究Unix。在没人帮助,没有资料的情况下,丁磊开始了枯燥的研究历程。到了今天,丁磊对当初付出的艰辛还颇感欣慰:“我几乎天天晚上12点才离开单位,因为单位有Unix电脑。网易后来的成功和我很早就掌握了Unix精华分不开。”

在电信局呆了两年,东西学得差不多了,一些发展计划却还迟迟得不到上司的答复,丁磊觉得呆下去已经没有多少意思。正好那时广州Sybase公司刚刚成立,丁磊决定离开家乡宁波,凭借自己良好的Unix和数据库技术闯广州。丁磊在广州的时候,既没有钱,又没有好的团队,也没有特殊背景的公司来支持,完全谈不上什么特别的机会,甚至连别人有的机会自己也不具备。他当时想做成中国最大的电子邮箱,有了这个打算,就去和别人说,先后跟许多人讲过,可是没有人接受他的想法,很难找到合作者,但最后还是成就了一个成功的范本。后来很多网络都有了这项服务,也将广州的互联网公司带到一个新的平台上。从这一点,丁磊认为,自己宁可做一名“哈佛学生”,也不做“哈佛教授”。因为教授总是从墙上向下看,会发现后面并非只有一堵墙,而是墙外还有墙,一堵又一堵。他会觉得:以为打破一堵墙就能拿到它后面的那个成果的人,简直就是傻瓜。而学生是站在墙下,看不到后面,他会认为只要打破这堵墙就会成功。当他始终保持这种想法的时候,就会一堵接一堵地把墙打破,直到拿到他所要的东西为止。近几年来,无论是网络本身,还是创业者,或是关于这个行当的所有激动人心的事情,无论你接不接受,都全方位渗透到人的生活、思想和工作当中,但似乎并没有像人们期待的那样,从根本上改变了生存方式,提升了生活的质素和效率;我们所看到的是大量的人把时间耗费在聊天、游戏或追踪娱乐咨询上,生命介入到互联网上的目的,似乎就是为了贴上“现代人”的标签。而对这些质疑,丁磊只用一句话就结束了他的回答:“假如就是为贴上标签的话,5年之内,人人都要贴这个标签。”

那段电信局的生活给丁磊后来的发展带来了无穷无尽的启发,最经典的就是数字域名申请的故事。丁磊在开发基于浏览器的免费电子邮箱系统时,一边想着技术上的问题,一边想着域名。丁磊认定免费电子邮箱要成功一定要有一个朗朗上口的域名才行。中国人26个英文字母的发音在电话里根本无法讲得清楚,3个字母的域名又都被注册光了,“怎样的域名才好记,丁磊几乎天天都在想这个问题。这天凌晨两点,丁磊突然想到可以用数字表示域名,中国人对数字的发音特别干脆,而且163、169在中国已经具有了指向Chinanet和电信局以及互联网的含义,上网的人每天都要拨163,对它熟悉得不能再熟悉了。想到这,丁磊从床上跳了起来,拨163上网,查询了一下163.net和163.com这两个域名,谢天谢地,还没有被注册。赶紧注册了这两个域名,丁磊又去睡觉,却怎么睡也睡不着了,他越想越美,就又从床上跳起来一口气注册了188.net、188.com、166.net、166.com、126.net、126.com、127.net、127.com。丁磊后来说,他对数字的敏感来自他的电信生活,因为电信人对数字太熟悉了。

关于网易的名字由来,丁磊的解释是觉得当时用网络的人很少,而其中原因是网络太不适合中国人。的确,那时中文网站很少,上网费很高,上网是件很让人生畏的事,而网易要做的就是使这种情况发生改变,变得容易些。不过当时的netease.com被人注册了,所以丁磊当时注册了nease.net和nease.com。一年后,网易从人手下买下netease.com,而这时网易已先后推出了免费主页、免费域名、免费信箱、虚拟社区等服务,网易通过实实在在的努力让中国的互联网变得容易起来,网易名副其实。那时丁磊的想法是靠做基于互联网的系统赚钱,那时的丁磊还停留在一个程序员的阶段。就这样,网易成立了。遇到一个“坏”上司不一定是坏事,就像遇到一个好上司不一定是好事一样。如果丁磊遇到了一位非常开明且欣赏他的上司,他会有今天这么大的成就吗?如果你有一个好上司,赶快炒他的鱿鱼跳槽吧!同时请注意一波三折的原理,跳槽要跳3次。他的幸运数字是3,不是8。3个人、20万元资金、7平方米的公司成立了。网易公司成立时只有3个人,所谓的公司不过是一间7平方米的房间,几个人就挤在如此狭小的空间里踏出了自己创业的第一步。公司的资金只有20万元钱,很多人问丁磊第一笔钱是怎么来的,其实这些钱大部分是丁磊以前存的(这笔钱原本是用来在广州买房子安家用的),还有一些向朋友借的,再一部分是替别人写了很多的计费软件赚来的。这些钱对其他行业不算十分微薄,对IT这块儿就太少了,买两台服务器,搞一些装修就没有了。

最初网易公司的主要业务是开发一些有潜力的互联网应用软件。丁磊看好了两个互联网上的服务,一个是搜索引擎,一个是免费邮件服务。这让人很佩服丁磊的远见。网易的搜索引擎已经证实是一个非常好的软件,当初就用在广东电信“5·17”的展示会上。由于那时候国内的站点非常的少,搜索引擎几乎无法发挥自己的优势,于是就搁置一边了。

网易公司刚成立,需要在互联网上放置服务器提供服务,当时丁磊提出了一个建议方案是:丰富和发展Chinanet。大概的意思是:目前国内的Chinanet上服务太少,不利互联网本土化,应该提供更多的服务给国内的网友,这样对网友来说可以享受国内高速的服务,对电信局来说可以增加更多的上网时间,同时,网易愿意免费提供这些服务给大家。电信局的领导听了丁磊的建议觉得非常好,同时,他们觉得自己又不用出钱,也愿意一起来尝试。这种方案后来被许多网友所采用,成为民间内容资源与电信设备资源强强联合的经典模式。就这样网易把服务器放在了电信局,开始并没有要钱,后来才向电信局每个月付一定的费用。丁磊和网易艰难地起步了。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吃点苦是必不可少的。创业的时候人切忌太多,避免日后分“赃”不均;资金有个10万元、20万元足矣,太多就可能有人用那笔钱买跑车了;租房的时候一定要选小的,最好几个人挤在一起,不能让一个人有躺下的空间,因为坐着睡觉终究不会太久,这样可以大大增加工作时间,提高工作效率。

丁磊经常说“免费”和“易用”是互联网的基本法则。这个法则让网易在今天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在几年前不是每个人都懂得。网易第一个免费的“东东”是它的个人主页。当时国内可以提供的服务非常少,网易买的互联网服务器只是用来做公司主页服务,丁磊觉得浪费了空间很可惜(因为那台服务器上有18G的硬盘),于是就写了一个个人主页服务系统,包括计数器、留言本等,开始了网易的个人主页服务。由于公司新成立不久的缘故,几乎没有人知道网易可以提供免费的个人主页空间。于是丁磊买下了北京在线、中网、IHW等国内5个站点的广告,时间一共3个月。为了提供免费的个人主页空间而花钱打广告,当时很多人都不太理解。丁磊对此的回答是:“如果我当初就考虑到做站点如何赚钱,我可能就把路走错了。受unix影响很深,我觉得服务就应该是免费的,因此,没想到网站今后会有收益,我只是想硬盘闲着也是闲着,不如拿出来给大家用,我的目的大约就是想让网易会变得出名一些吧,但没想到后来会这么出名,更没想到靠出名还能吸引广告赚钱。我们当初一直致力于写互联网上的软件,一心想着怎样靠技术赚钱。”

免费电子邮件系统是网易的第二个免费的“东东”。也是丁磊早期靠技术赚钱的思路的一个体现。丁磊看好免费电子邮件系统的时候并没有打算自己开发,而是想购买著名的Hotmail的系统,拿丁磊的话来说,那套系统太棒了,可以用完美来形容。当时丁磊专门借了50万美元,可是Hotmail开出了一天文数字般的价格,这使得丁磊下定决心自己来搞。7个月以后,网易的免费电子邮件系统终于开发成功,但丁磊向广州电信局申请提供免费电子邮箱的时候,碰了一个钉子,对方不允许独立经营。当时的丁磊非常着急,他觉得国内不可能没有人会不懂互联网的基本法则:免费和容易使用。但是对方认为,免费的东西根本无法赚钱。他开始拿着可行性分析到处寻求合作,结果当初很多人根本不懂。他不得不提出合作经营并且提出利润四六分成(合作方得六),这一下对方醒了,于是提出要购买整个系统,但丁磊的想法是在国内独家经营,不希望出售,于是答复不卖。接下来两个月的时间,丁磊几乎都是在寻找合作伙伴,但是没有一家看好。这与以后许多电信局打电话要求购买形成了强烈的对比。1998年2月,丁磊觉得再拖下去就没有意思了,于是丁磊答应出售。对方提出应同时附送域名,考虑到第一套的成功直接会影响以后的销售,于是就送了一个163.net。整个价格是25万元。在163.net于1998年2月16日开放使用,反应很强烈,注册用户数也以每天2000人左右的速度在增加。163.net的成功,使很多公司纷纷打电话到网易公司要求购买该系统,一反往日门前冷落车马稀的场面。1998年下半年,丁磊作为公司的老板兼推销员,走遍了大江南北。

1998年9月,网易改版,推出一个类似美国AOL的门户站点。丁磊认为,这次改版也是一次偶然。1998年5月,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公布了一项读者推荐的优秀中文网站,网易名列首位。不过,作为网易老板的丁磊并不知道,还是他的一个朋友打电话和他说的。丁磊听完就在想,美国最顶尖的网站在做什么呢?丁磊开始接触到门户的概念。后来,一位朋友告诉丁磊,做网站尤其是门户站点,广告能赚大钱。于是网易在4个月后转向门户站点。网易现在主推的是虚拟社区和以此为基石的新媒体形象。网易虚拟社区在12天内注册了2万人,创造了一个奇迹,现在北京和上海的虚拟社区相继开张。虚拟社区的提出提升了整个中文网站的应用水平,也为网易争得了宝贵的时间,可以想像,如果没有虚拟社区这一杀手锏,网易很可能因丁磊困于北迁和融资等诸多实际问题被新浪和搜狐抛下。在网易的虚拟社区推出后,各种类网易和非网易的虚拟社区接连开张。很有意思的是,从免费主页到免费电子邮件,再到虚拟社区,网易都被无数人模仿。不过,丁磊认为,网易虚拟社区系统这次绝不会像免费邮箱系统那样卖掉,网易要独家做。网易已经扩张到40多人,下一步是想扩张到60~80人,树立起自己新媒体的形象。说起这些,丁磊总给人一种特别自信的感觉。时下被普遍认同的互联网理论是:现实社会中有的,互联网上同样会有。丁磊也说,他的每一个创意都来源于现实生活,他很少直接从别的网站中照搬照抄,只有确定一件事情要去做时,他才会去研究与此相关的网站。而当他做最后判断时,他依靠的是感觉。

宁波帮、浙商,这群最能赚的中国人,怎么看似乎都不像经典教材里描述的企业家形象——浙商只会模仿,不会创新;除了像丁磊这样的少数大学生创业者外,浙商70%以上只有初中以下学历,近80%出身于农民;他们的产业都很低层次,他们的规模都很小;他们都是家族制;浙商没有远大的理想,他们很保守;他们的管理像风筝一样牢牢地抓在手里;他们从事的多是传统产业,很少有高新技术……的确,浙商们看起来更像是新经济的“落伍者"。按照西方学术的规范看来,浙商的成功有些“不合常理",一般公式化的理论很难解释他们的实践。可是,就是他们这种“落后"的生产和组织,将一个个昔日的龙头老大拉下了马,在与跨国巨头的热身赛中抢得了先机。

据统计,全国532种主要工业产品最终产品的产量,浙江有109种居全国第二;154种居第三位。56种产品是全国冠军。温州人做起了打火机,韩国、日本的大公司只好歇业;宗庆后的非常可乐,在中国大陆的销量已经超过了可口可乐;而躲在深山不为人知的庄启传,他的洗衣粉市场是所有跨国公司在华销量的4倍。庄的体会是,跨国公司带来的是管理模式,而不是管理精神。必须把管理精神与中国实际结合起来,否则,不能成功。浙商的“个头"确实小,浙江企业的平均规模要比全国水平小1/4,浙江尚无一家百亿元规模的企业,但是它们很敦实。产品也“小"。像著名的温州,其支柱产品皮鞋、服装、眼镜、打火机、低压电器等,全部是抓在手心里一只手可以拿着走的东西。科技含量、资金门槛都很低,但它们就是有竞争力。就是这些“谁都能做的"小商品,却谁也做不过温州人。聪明的浙商显然明白,企业规模小和规模经济不是一回事。一家织袜子发了财,忽地一夜之间,千家万户都摆起织机;听说某人养珍珠赚了钱,全村上下纷纷挖塘养河蚌。邻里看样,村镇模仿,“重复建设"的结果,在浙江出现了300多个销售过亿元的特色产业区,每一个产业专区都有成千上万的大小业主。

在这里,小企业通过区域专业市场交换实现生产链接,获得外部规模经济;或通过专业化协作进入大龙头企业主导的价值链。而大的龙头企业,则可以通过当地极为丰富的配套资源,将生产要素的竞争外部化,获取成本和集约优势,避免大企业病。在浙江,实现这种规模经济,有一种在以前的经济地理学上找不到的产业模式——由优势产业、关联行业、上下游协作配套以及大小业主和谐共生的符合良性经济生态平衡的内部条状、外部块状的特色产业区域,极具竞争优势。不好高骛远的浙商最实事求是,他们注重的不是什么是最好的,而是什么才是最适合自己的产业、管理模式。

是重商文化催生了浙商现象,是重商文化孕育了一大批浙商企业家。上海本地的工商人才还是很多的,但上海人比较倾向于成为白领、职员。我看关键是上海的先天环境太优越了,或者说是上海人创业的“机会成本"比较大,所以,上海人比较容易安于现状。创业是要冒风险的,人穷了就想到要创业。其实艰苦的环境更能磨砺人的意志,激发人的潜能。温州人就特别敢闯,温州的资源条件相对贫乏欠缺,所以,温州人样样敢做、肯做,甚至拾垃圾、收废品,摆地摊、开发廊,不放过任何一个机会。海外也发现有类似的情况。在澳洲的时候,我看到本地的澳洲人,几乎不需付出太多的努力就可以享受到高水平的物质生活,因而就没有了创业的动力。每到星期六、星期天晚上,很难找得到还在工作的本地澳洲人。反观澳洲华人,刚去的时候一无所有,但在生存的压力下,不得不奋力打拼,往往几年后就超出了当地人。看看遍布澳洲的华人餐馆,就可知一斑了。一部海外华人的奋斗史,其实都在说明这个问题。

全球经济一体化,浙商的致富理念和经营诀窍,对国内企业人,有没有仿效的价值?答案很肯定,世界贸易组织将是浙商获得世界性声誉的历史机遇;同时,他们发家致富的故事,更具“宝典"价值。因为在全球化背景下,只有本土化的东西,才有全球化的价值。即使到了全球统一市场的时候,不同区域文化背景下的市场还是会呈现出极大的差异性。浙江地域文化个性鲜明,重商思想一以贯之。在地域文化基础上产生的本土化经验,对这种经验的总结和完善,与引进吸收全球标准化生产经营一样重要。因为第一代浙商是在“无资金、无技术、无市场"的一双空手下开始创业的,靠吃苦、节俭打拼出来。这时候,小企业、小商品、家族化,甚至保守的决策都是最优的选择。企业组织无所谓优劣,关键看匹配。更重要的是,这种制度安排,是市场力量和民间意志博弈的结果。也就是说,这是在市场环境下创业主体——浙商自主自发的选择。这一点非常重要,从源头上注定了浙商是天生的市场动物。有了这个“基因"——当“做大做高"的外部条件最佳时,不再满足于低成本优势,低附加值产业,浙商会在内在冲动,政府推动,内外合力的作用下选择“做大做高"。在新的发展阶段,许多已经完成原始积累的浙商,开始挣脱家族制,放眼全世界,真正做大做强。他们不满足于国内无敌,他们还要像祖辈一样“走出去"。浙商“走出去"最早的形式是以“跑单帮"的形式到独联体、东欧和周边国家或地区练摊经商,再往后就是有组织地走出国门办市场。而现在“走出去"则是去“购物",小作坊起步的鲁冠球和汪力成,早已经在美国收购了包括3家上市公司和飞利浦CDMA在内的10多家企业。

最重要的是,浙商最具“可学性"和推广性。因为浙商是真正的“平民"、“全民",他们最大众化。一则他们十之八九是普通老百姓,发达前往往是农民。二则他们“无资金、无技术、无市场",白手起家,从“草根"开始生长。浙商中的大佬也是如此,他们有的知识和资本,你也完全可能拥有。赤手空拳打天下规模可大可小,资金可多可少,不要担心自己缺什么,进入门槛很低。他们的经验主义、他们的组合才能、他们的三流人力做出一流效益的本事。小业主可以从中得到借鉴,大老板也可以从浙商的低调内敛的经营实践中,悟到许多正面的启示。“自下而上,由内而外的动力机制,是浙商将继续称雄的法宝。”只有自下而上,才能不断向上,即使“草根”也能长成参天大树,因为它有根。

同类推荐
  • 寓言中的经营智慧

    寓言中的经营智慧

    本书中的寓言内容涵盖了企业经营中的基本方面,诠释了现代企业里经常出现的各种不同的问题。这使得更多的人,尤其是企业经营管理者能够更实际地在经营活动中运用那些通俗易明的古今智慧。
  • 网上开店与创业

    网上开店与创业

    本书以网上开店与创业的实际操作流程为主线,介绍了网上开店与创业的基础知识、网上开店准备、网店商品摄影、网上开店、网店管理与推广、网店客户服务、网上创业法律和法规等内容,同时辅以相关链接、小知识、案例分析等栏目,穿插与创业相关的营销、物流等知识,总结了网店卖家在实际经营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并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本书内容丰富、条理清晰、实用性强,是一本关于网上创业与开店的全程指南教材。
  • 好银行?坏银行!

    好银行?坏银行!

    本书精选了12个案例,内容涵盖20世纪90年代初期、亚洲金融危机和全球金融危机三个时期,包括美国、瑞典、日本、韩国、马来西亚、爱尔兰、瑞士等11个国家,反映了全球“坏银行”运作的脉络和演变规律。
  • 乔布斯你学不会

    乔布斯你学不会

    “史蒂夫·乔布斯,苹果公司创始人,在他的带领下,“苹果”成为IT界首屈一指的公司。并且创造了iphone、ipad等一系列改变世界的科技产品。10月5日“苹果”教父乔布斯去世了,人们开始期盼另一个乔布斯式的人物出现。然而乔布斯是独一无二的,不是谁想学就可以学得会。《乔布斯你学不会》从创业、管理、用人、创新、品牌、挑战这六大方面展示出乔布斯与众不同的思想。《乔布斯你学不会》每一段语录都发人深省,解读部分精彩深入,智慧小语更是画龙点睛。当你认真学习了乔布斯的精神和智慧,就算无法成为另一个乔布斯,也一定会受益良多。”
  • 决定成就的66条营销警示

    决定成就的66条营销警示

    本书从营销人员经常遇到的66个问题入手,分析了目前营销人员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
热门推荐
  • 七月流笙眷流年

    七月流笙眷流年

    主人公刘笙出生于一个小乡镇,在原本的乡镇小学、中学里有着一群真诚的好友,但毕业之后,她进入了重点高中,这里的一切,虚伪,懦弱,自私,背叛······她失去曾经引以为傲的友情,她在现实的洪流中一次一次迷茫,最后凭借自己的力量,考上大学。或许,你很孤独,不被人理解,或许,你很迷茫,不理解世界,没关系,因为这一切都是青春原本的样子。我们仍年轻,路还长。
  • 难得有情郎

    难得有情郎

    易求无价宝,难得有情郎。嫁个老男人,甘为美娇娘。总而言之,这就是个粗糙的老爷们如何宠爱自己小媳妇的故事,甜宠向,1V1。
  • 婉云夫人

    婉云夫人

    有人说,人的出生不能选择,但是以后究竟要成为哪种人,还是可以努力一下的。但是这话落在穿到了古代家生子奴婢身上的婉云来说,好像有点困难。无故逃家,打死。干活不努力,打死。不会体察上意,打死。作为一个小奴婢,以后会长成一个大奴婢的婉云,命运基本已经对她恶意满满了。不过,即便这辈子差不过也就能够看见未来究竟是个什么走法的婉云,还是深沉的表示,也许,这辈子自己也许还可以,挽救,一下?
  • 轮回劫之圣域余晖

    轮回劫之圣域余晖

    往事越千年,辉煌不现,知向谁边?今日重执剑,心若所恋,昂首伐天!
  • 感谢你们是我们的三小只

    感谢你们是我们的三小只

    一场偶遇,让她们遇见了对的人,可是,在这美丽的童话背后,却是一个又一个离奇的真相。本就不该,却又应该,错综复杂的身世,震惊了她;隐隐约约的记忆,让她恐惧;朦朦胧胧的遗言,困扰着她;悲惨命案的真相,让她绝望…………迷茫了,当她们和他们一样,都站在了聚光灯下时,因命运破碎的缘分,还能重新开始吗?其实我们一直想说,要是没有遇见你们,或许我们将永远放弃。所以,现在让我们认真地告诉你们:感谢你们是我们的三小只!
  • 恋爱指导师

    恋爱指导师

    刚大学毕业不久的年小久,在被一心向往的几家公司拒绝之后,应聘到新成立不久的天穹心语公司。虽然没有恋爱经验,刚开始不适应,但凭借自己的努力,刻苦钻研,耐心请教,最终成为了一名恋爱指导专家的励志故事。在这一过程中,年小久语音邂逅了一位不善言辞、腹黑但却遭遇情感创伤的华盛公司CEO谢冰清。通过一次次的语音交流,视频交流,在解决了谢冰清的情感问题后,生活上再无交集的两人却因一次意外再次相遇。。。想看看这位高富帅是如何一步步落入小九的爱情陷阱里并深陷其中的,那么请锁定《恋爱指导师》不要走开。。。
  • 将门嫡女:王爷宠爱妃

    将门嫡女:王爷宠爱妃

    最好的战友居然为爱枪杀自己,死了还穿越去一个不知名的朝代,赫然成了将门嫡女,这世界到底是怎么了?没有最惊吓,只有更惊吓啊!告诉我为啥会摊上这么个腹黑的王爷,说好的气质翩然彬彬有礼去哪儿了?“我想吃桂花糕。”“好。”“我还要那个糖人”“好。”“我也要那个那个...”“好。”“你还要什么,统统打包回家吧""爷,最好了,么么哒!”罢了罢了,见爷这么好,穿越一次,潇洒走一回!
  • 漩瞳

    漩瞳

    传说有这样一方世界,承载了一个宇宙的希望。传说有这样一种人,他们掌握了历史的命脉。传说他们知古通今,一双眼睛看透阴阳。传说,世界,因眼而生,因眼而亡......
  • 十年时光

    十年时光

    七年前,她提出分手,然后出国,给他留下了七年的苦苦等待和思念。七年后她带着未婚夫回国,他爱她依旧。话说某年某月,某男回到家后,看着屋子里的花,脸上深深地写着不爽二字:“木木,听说有人给你送花了?”曾木木倍儿兴奋的看着陶司肖:“是呀,老公,你看这花开的多美,还是蓝色妖姬呢。”突然,她被按在墙上,一顿强吻过后,他满意的看着怀里迷迷糊糊的女孩:“以后只能收我送的花知道么?”
  • 郁洛苏弦

    郁洛苏弦

    一场舞会,一场邂逅,郁弦和苏洛就相识于一场舞会。开始了一场快乐与痛并存的爱恋,初恋情人的归来,第三者的出现,她都可以不在乎,她说:“只要你相信我,在乎我,我什么都可以不要。”他说:“我的这一世只有你。”嘿嘿,求推荐,求收藏——阳光拜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