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郊的《游子吟》最能够体现母亲对孩子的担忧: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妈妈对远行在外的子女是最关心的,他们关注孩子所在地区的天气预报。从遥远的地方专门打电话叮嘱他们要记得出门带伞,说是今天有雨。但是子女总觉得学习为重、事业为重,朋友为重,父母被摆在了最后的关注位置,有时候遇到父母与自己的想法不合,还会责怪父母,根本不能理解父母的苦衷。
有一个七十多岁的老读者,背驼得厉害,但他风雨无阻,几乎天天泡在图书馆的报刊阅览室里。不仅如此,在所有读者中,他总是第一个进去,最后一个走。有时读者都走尽了,他也不走,天天如此。阅览室管理员很厌烦这个读者。
那个老读者每次来到阅览室,只是翻翻这看看那,看上去毫无目的,纯粹是来消磨时光的,管理员们都对他没有好感。有一天偶然发生的一件事,让一位管理员从此改变了对老头的看法。
那天在下班的路上,同事突然问她:“你母亲是不是被聘为我爱人的那个商场的监督员了?”
管理员愕然:“没听她说过呀。”
同事说:“我爱人在某商场当营业员,她们商场每天开门,迎来的第一个顾客常常是你母亲。而且老人什么也不买,却挨个看柜台,还要问这问那。时间一长,营业员们就以为老人是商场的领导雇的监督员,是来监督他们工作的——因为商场领导有话在先。营业员们对老人很戒备呢。”
听同事说完,这位管理员就径直回到母亲家,父亲两年前病故,母亲一个人生活。管理员问母亲是否在某商场做监督员。母亲矢口否认:“没有这回事呀?他们大概是误会了,我就是闲逛而已。”
听到这话,管理员开始数落母亲。
这时,母亲长叹了一声:“我们这些老人一天到晚太寂寞了,逛逛商店,消磨一下时间,可时间一长就养成习惯了,一天不去就觉得不对劲儿。要不,你说我干什么呢……”母亲说到这里,像个孩子一样委屈地哭了。
就在一刹那间,管理员突然感到心里酸酸的。母亲有一儿两女,可由于很多方面的原因,他们很少来看母亲,逢年过节时不是寄点东西,就是寄钱。直到此时她才明白母亲最需要的是排解寂寞和孤独。那天管理员没有回家住,而是陪母亲住了一晚,聊了一晚上以前的事情。
第二天早上,管理员上班很早,驼背老人仍然等候在阅览室门前。也不知怎么了,她心中突然涌起一股柔情,她第一次用善意的眼光来看这个老人。
我们是否也曾不理解父母的心意,抱怨他们啰唆唠叨呢?想一想,父母的生活多么辛苦,如果我们能为他们分担一点,他们也会轻松一些。
现在很多青少年上寄宿学校,一周只能见父母一次,父母很想知道孩子一周的收获,但又怕孩子“嫌弃”,所以,我们在听到父母的询问时,不要面有愠色,要知道,这是父母在表达自己的爱啊。将来我们还要到远方去求学、工作,有了自己的家庭以后更难陪着父母,减去父母自己的社交时间,我们与父母相处的时间在一天天减少。如果我们不能够了解父母的心意,不知道哪些事情会让他们担心,哪些事情会让他们难过,又从何谈起孝顺呢?
箴言
1 母子之情是世界上最神圣的情感。
——大仲马
2 有的儿女使我们感到此生不虚,有的儿女为我们留下了终身遗憾。
——纪伯伦
3再没有什么能比母亲更为伟大。
——惠特曼
4一家人能够密切合作,才是世界上唯一的真正幸福。
——居里夫人
恭敬地提出自己的意见
孙男女四人,并皆平安,家中仆婢皆好,前有信言寄金年伯高丽参二两,此万不可少,望如数分送。去年所送戚族银,男至今未见全单,男年轻识浅,断不敢自作主张,然家中诸事,男亦愿闻其详,求大人谕四弟将全单开示为望。
——《曾国藩家书》
曾国藩常年在外做官,家中的事完全靠书信来往才能得知,虽然他对父母十分孝顺,但是偶尔也会在信中给父母提一些建议。就像引文中,他希望知道家里的财务情况,希望自己身为长子,可以关照到家人,以免家人行事不妥。
但是曾国藩给父母提意见的时候非常小心,态度也很恭敬。他说:“孙儿孙女四个都平安。家中婢女、仆人都好,前有信说寄金年伯高丽参二两,这万万不可少,希望如数分送,去年送亲戚族人的银子,儿至今没有见到全部清单,儿子年轻识浅,绝不敢自作主张,但家中的事情,儿子还是想详细知道,求大人叫四弟把单子开示为盼。”
如何给父母提意见,既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又不会伤害父母的感情,这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孔子说:见到父母有过失,要婉转地劝说。如果已经表达了自己的看法而又没有得到父母的采纳,还是要照样尊敬顺从,只是心里忧愁但并不埋怨。
孝的本意虽然是顺从,但是并不是无原则的顺从,父母的命令不动脑子就全盘接受,这并不是真正的“孝”。
在封建社会中,统治者为了让自己的江山稳固,就利用孔子“孝”的思想,他们认为一个人在家能愚孝,对统治者就能尽愚忠,就可以任意摆布、任意驱使。所以他们拼命提倡对父母百依百顺,根本没有自己主见的“孝道”,还说这就是孔子的教导,其实根本不是这样的。
曾参曾经问孔子:“儿女对父母的命令一概服从,这就是孝吗?”孔子说:“这是什么话!父母有敢于和自己争论的子女,就不会陷入不义。所以父母如果说错了、做错了,就应该与他们争论。凡事不动脑子,那能算是孝吗?”
古代戏曲小说经常有“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的说法,提倡愚忠愚孝。后来人们喜欢把它安在孔子身上,认为这是孔子的教导。但孔子真的提倡毫无原则的孝吗?
孔子的弟子曾参,对父亲特别孝顺。有一次,父亲发怒,用棍子打了曾参,打得很重。曾参挨打之后,不但没有怨言,反倒对父亲说:“您教训我,没累到您吧。”然后就弹琴唱歌,表示他没有不满。孔子知道了非常生气,说:“为了一点小事,父亲不该打儿子。曾子也不该任凭父亲打自己,万一被父亲打死,儿子死得没有道理,父亲岂不是犯了法?这样才是真的不孝。”
那么,如果父母错了,该怎么劝说呢?孔子也告诉了我们办法:“事父母几谏。”意思就是委婉地劝谏。对父母要保持起码的尊重,但也不是看到错误坐视不理,而是要和颜悦色,有耐心地一次次劝说,不要惹父母生气,直到父母听从了为止。要是不听呢,那就“劳而无怨”,不要放弃,要有耐心,不怕麻烦,反复劝谏,但是心里不能对父母怨恨。
向父母提出自己的意见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自己的态度。父子、家人相处时,应当兼顾情义,尤其是作为子女的,应该以不伤害父母为前提。如果对父母无情,不仅不会让他们发现自己的过错,反而会让他们觉得孩子在忤逆父母的权威。
人们常常会说:天下没有做得不对的父母。其实这话是不对的,钱穆先生也说,父母也是有过错的,只是在面对父母有过错的时候注意态度和做法。
没有天生的完人,父母也是如此。当我们看到父母身上的缺点时,首先要反思自己是否也有这样的不足,然后思考如何能够让父母远离小人的习气而靠近君子的行为,要委婉地进行说服。
箴言
1一个人如果使自己的母亲伤心,无论他的地位多么显赫,无论他多么有名,他都是一个卑劣的人。
——(意大利)亚米契斯
2 父子不信,则家道不睦。
——武则天
3 没有和平的家庭,就没有和平的社会。
——池田大作
让父母感受到被爱
三月底盘查国库,不对数银九百二十五万两,历任军官及查库御史,皆革积分赔,查库王大臣亦摊赔,此从业未有之巨案也,湖南库查御史有石承藻刘梦兰二人,查库大臣有周系英刘权之何凌汉三人,已故者令子孙分赔,何家须赔银三千两,同乡唐诗甫李杜选陕西靖边县,于四月廿一出京,王翰城选山西冀宁州知州,于五月底可出京,余仅如故,男二月接信一,至今望信甚切,男谨禀。
——《曾国藩家书》
很多人总觉得和父母没有话讲,但是一和朋友在一起,就会滔滔不绝。难道父母与子女之间真的有“代沟”不能逾越吗?果真如此,在礼制约束甚严的清代,子女岂不是只有回话的份?但曾国藩不是这样的孩子,他总是乐于将自己的生活和父母兄弟分享。
上面的这一段引文,乍一看以为是曾国藩的奏章,谈论的是检查国库的事情,其实是曾国藩写给父母的一封普通的书信。虽然自己的父母都是乡野“小民”,但他也没有觉得给父母讲国事是多余的,而是仔细地把自己平日的生活工作写给他们看。
“三月底盘查国库,有九百二十五万两银子不对数,历任管库官员,查库御史都革了职,还要分别赔偿,查库大臣也摊了一份赔偿,这是从来没有的大案,湖南库查御史有石承藻、刘梦兰二人,查库大臣有周系英、刘权之、何凌汉三人,已死的由子孙分赔,何家要赔三千两银子。同乡唐诗甫、李杜选任陕西靖边县,于四月二十一日离京城,王翰城选任山西冀宁州知州,于五月底可望离京城,其余的都仍旧。儿子二月接信后,至今盼望家信很迫切。儿谨禀。”
类似这样的家书俯首皆是,字句之中都流露出他对父母的恭敬和关爱。
看着这样的字句,我们似乎也感受到了曾国藩的一颗孝心。他担心父母的身体,便把自己的想法都写在信里寄给家人,而我们却总是将自己对父母的爱埋藏在心里,不愿意说出来。曾国藩已为人父、身居要职,还能自然而然地向父母表露关切之情,更何况如今的我们,正是表达爱的年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