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协议,长江实业仅须即时支付总售价6.39亿港元的20%,也就是说,李嘉诚仅仅需掏出约1.4亿元,就潇潇洒洒地达成了自己的世纪心愿,完成了对和黄的控股,完成了对资产达62亿元的和黄的控股。
这是亘古以来绝无仅有的传奇式的商业收购。简直太不可思议了。然而,这是千真万确的历史事实。是人人不能漠视却又不能不心动甚至忌妒的历史事实。汇丰对李嘉诚还法外开恩,优惠多多。
整项收购的余数,大约4.8亿元可延迟支付,为期最多两年,不过须在1981年3月24日之前支付不少于余数的一半。也就是说,李嘉诚最迟在收购生效之日算起的18个月内,最少须支付2.4亿元。
以和黄集团的规模与当年的收益,可以这样说,汇丰的这一优厚条件,等于告诉李嘉诚,你可以拿和黄的盈利来收购和黄集团。
相信这个世界上绝对不会再有这样便宜的买卖了。换言之,李嘉诚以极优惠的条件收购了和黄。难怪和黄前大班韦理,以一种无可奈何又颇不服气的语气对记者说:“李嘉诚此举等于用和黄两千四百万美元做订金,而购得价值六十多亿元的和黄资产。”
但是他忽略一点,汇丰所考虑的重点不单纯是获利套现,而是寻求一个为和黄永远赚钱的掌舵人。在这一点上,我们不能不佩服汇丰高层的远见卓识。也由此,我们可以说,汇丰银行造就了李嘉诚。
深谙人情世故的商圣李嘉诚,从来都不刻意展示自己的超人智慧,而对助自己一臂之力的汇丰,反倒是一副感恩戴德:“没有汇丰银行的支援,不可能成功收购和记黄埔。”
香港轰动了,业界纳闷了,李嘉诚凭什么能够鲸吞和黄?汇丰的解释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的地步:李嘉诚就凭李嘉诚三个字。这是一句空洞无物的回答,汇丰丝毫没有嘲弄香港人的语气。因为,这是一句最实在的答案。
汇丰急于等着使这区区六亿元吗?绝对不是。莫非,汇丰想跟紧张压抑的香港人开个弥天玩笑?
美国《新闻周刊》在一篇新闻述评中说:“上星期,亿万身家的地产发展商李嘉诚控制和记黄埔,这是华人出掌香港一间大贸易行的第一位,正如香港的投资者所说,他不会是唯一的一个。”
英国《泰晤士报》分析道:“近一年来,以航运巨子包玉刚和地产巨子李嘉诚为代表的华人财团,在香港商界重大兼并改组中,连连得分,使得香港的英资公司感到紧张。
“众所周知,香港是英国的殖民地,然而,占香港人口绝大多数的仍是华人,掌握香港政权和经济命脉的英国人却是少数民族。‘二战’以来,尤其是六七十年代,华人的经济势力增长很快。
“有强大的中国做靠山,这些华商新贵如虎添翼,他们才敢公然在商场与英商较量,以获取原属英商的更大的经济利益,这使得香港的英商分外不安。连世界闻名的怡和财团的大班大股东,都有一种踏进雷区的感觉。英商莫不感叹世道的变化。”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英国人毕竟是英国人,统治香港百多年,终于知道了中国,知道了中国人,知道了中国文化,知道了中国历史。当然,这一切稍微来得晚了些,直到撒切尔夫人被邓小平的熊猫烟雾熏得晕头转向,在人民大会堂台阶上摔了一跤后,才真正明白过来。
就连一贯对华人吝啬刻薄的日本《朝日新闻》亦一改故辙,用惊叹赞美的语调酸溜溜地写道:“异军突起的长江实业,出人意料地夺得资产庞大的和黄集团控股权,将意味着华人资本在香港兴风作浪的开始。李嘉诚的手掀开了香港历史的新一页。”
当时英文《南华早报》和《虎报》的外籍记者,盯住沈弼穷追不舍:为什么要选择李嘉诚接管和黄?沈弼答道:“长江实业近年来成绩良佳,声誉又好,而和黄的业务脱离1975年的困境踏上轨道后,现在已有一定的成就。汇丰在此时出售和黄股份是顺理成章的。”
他又说:“汇丰银行出售其在和黄的股份,将有利于和黄股东长远的利益。坚信长江实业将为和黄未来发展做出极其宝贵的贡献。”
怡和大班纽璧坚看得更清楚,说得更明白:“整个形势都变了,英国准备抛弃香港,华商在70年代起就越做越强大。这就像当年美国扶植日本,突然一天发现,原来抱在怀里的婴儿,是一只老虎。人们总是揪着九龙仓不放,而不睁眼看看对方是婴儿还是老虎。如果一个人的胳膊被老虎咬着,不管这只手是在颤抖,还是在挣扎,都会被咬断或咬伤。聪明的人,是不必再计较已经失掉的手,而是考虑如何保全另一只手。”
全球都在关注着弹丸之地香港发生的这一里程碑式的社会剧变。同年《远东经济评论》首次把李嘉诚称为香港的超人,并以卡通人物为封面。自此,李超人便成为李嘉诚的代称。自此,李嘉诚便成为香港的象征。超人的名头家喻户晓。
一位深明大义的银行家也指出:汇丰预料今后十年内李嘉诚是全港最重要的人物,胜利者当然是首选。
历史就是历史,没有假设的可能,也没有假设的结局。李嘉诚继续在市场吸纳和黄股份。
到1980年11月,长江实业及李嘉诚个人共拥的和黄股权增加到四成,控股权已十分牢固,其间,未遇到和黄大班韦理组织的反收购。
当时的一篇评论文章评论道:“老牌的大班并没有忽略李氏的论点,和黄主席纽璧坚承认,在香港整个局面都变化了,在过去几年,商界迅速地扩展,其中大部分是由华人企业家进行的。北京开放其一度紧闭的边界后,整个过程加速地进行。船王包玉刚说现在与中国内地做生意,华商占有优势。”
“1980年头八个月,香港与大陆的贸易增长超过50%,达50亿美元左右。在中国市场竞争方面,华商经常击败英国竞争者。与此同时,一些华人企业家包括李氏和包氏,对在香港商界取得更高的地位愈来愈不甘寂寞。”
问题更深层的内在原因,或许就在这里。
李嘉诚从汇丰购得和黄股份后不久,即于同年1979年10月15日出任和黄董事局执行董事。经过一年的收购,1980年年底,长江实业持有和黄的股权已增加到41.7%。
和黄原董事局,已经再也不好意思,再也没有理由婉拒李嘉诚入局,主持大局。1981年1月1日,李嘉诚顺理成章,也是众望所归地出任和黄董事局主席,成为“入主英资洋行第一人”(韦理则于1982年辞去董事局副主席兼行政总裁之职)。
这是香港经济史上一个划时代的变化,其深远的历史意义,直到90年代初才逐渐显露。
李嘉诚入主和黄后,深知要控制这间庞大的公司并非易事,尤其是该公司涉及的货柜码头、船坞、制药以及零售业务,对李嘉诚而言仍为生疏。因此,他极力安抚和黄的外籍高层管理人员,在韦理辞职之后,即委任其副手李察信出任行政总裁,业务董事夏伯殷及政务董事韦彼得亦继续获得重用,组成和黄新管理层的三驾马车;同时,他又委派长实的李业广、麦理思出任和黄董事,参与执行董事会议,并负责筹划地产业务的发展。
在新管理层的主持下,和黄先后将属下的上市公司,包括和记地产、均益仓、屈臣氏、和宝、安达臣大亚等私有化,又将亏损累累的海港工程售予罗康瑞的瑞安集团,令和黄的业绩大幅改善。
和黄综合纯利从1980年的4.11亿港元急增到1983年的11.67亿港元,和黄的市值也从1980年年初的38.7亿港元大幅增加到1984年年底的98.5亿港元,成为仅次于汇丰银行、恒生银行的第三大上市公司。
不过在此期间,李嘉诚与以李察信为首的和黄外籍管理层的矛盾也日趋尖锐。李察信早于1972年便加入和记,经历了韦理时代及长实的入主,职位日益提高,但他与韦理一样,并不甘于只成为一个决策的执行者,更不甘成为华人管理下的打工者,而希望作为一个决策者,希望李嘉诚像汇丰一样,只承担大股东的职责,完全不过问和黄日常经营管理事务。同时,作为洋人一贯居高临下的殖民心态,他们对李嘉诚的经营管理能力也自始至终表示毫不掩饰的怀疑。
鉴于长实取得和黄控制权,在贸易、零售等方面仍须依赖原有人才,李察信等人便利用这段青黄不接的绝好时机,积极扩张本身的权势,同时千方百计排挤华籍高层,避免这些华籍要员与李嘉诚结成统一阵线,成为长实接管和黄的基础。
1983年,和黄多名华籍高级职员被迫离职,部分华籍职员遂与长实及李嘉诚接触,要求李嘉诚干预并直接插手拨乱反正。当时,李嘉诚仍稳坐泰山,按兵不动,坚持不直接干预和黄行政,只对华籍行政人员进行安抚,但是此事件已种下长实与和黄管理层决裂的伏线。
1984年4月,李嘉诚决定和黄派发巨额现金红利,主要目标是削弱和黄管理层的权力,并进一步增加长实在和黄的股权,同时也借此赢得众多小股东的支持与拥戴。这一釜底抽薪的决断自然引起和黄管理层的不满,后者操纵并利用外资基金的不满,指责李嘉诚杀鸡取卵,无长远之发展战略眼光,迫使李嘉诚接受以股代息的建议。
和黄在未来发展路向上的尖锐矛盾,直接影响到和黄的发展,基金借势持续抛售和黄套现,终于造成和黄在李嘉诚收购后的首次营运危机,这使双方裂痕已经无法弥补,此时李嘉诚也已完成接管的战略部署。
在李嘉诚八段锦式的刚柔并济,强势运作下,无可奈何,以李察信为首的三巨头只好全都辞职走人,李嘉诚正式全面接管和黄。
百年和黄由此进入焕然一新的李嘉诚时代。
生意场上的成功者大多信奉一个道理:“一个人的成功,百分之十靠能力,百分之五凭运气,而百分之八十五则是取决于人际关系和处世技巧。”
李嘉诚的成功就实实在在印证了这句话。李嘉诚成长、创业的年代,环境有着巨大的机会,也有着巨大的风险。每一次动荡都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压力,给无数的小业主带来了变幻莫测的灾难,千千万万的小商人在时代的轮盘赌上转眼破产,输得一无所有。
李嘉诚让人叹服、着迷、羡慕之处,也正在于他有如神助,一再避过风险,而把握了千载难逢的绝好机会。
其父李云经先生是一位敬业的教育家,是中国传统教育那种传道与授业解惑育人集于一身的教育家。李嘉诚在童年因此受到很好的传统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他的聪明眼光也很早显露出来。
少年的欢乐、人性的懒散和人生的惯性,在他身上几乎找不到什么蛛丝马迹。
他的精力几乎完全用在赚钱上了,用在与人与钱打交道上了,用在挣取他和家人活命的资本上了。
以诚待人,这位老成持重的少年对外部环境的老实姿态,延续成为他的独特的做人方式,李嘉诚因此在商场上获得了无可替代的信誉。
他能够将塑胶杂志上的资讯转化为他工厂的主要产品,转化为他口袋中的钞票;能够将杂志刊物上的机器图片转化为赚大钱的工具;能够及时发现香港产业发展的动向;把握香港地产市道的起伏,能够出神入化地应用股市来进行他的企业扩张;能精确地计算出一个上市公司的合理股价及其波动,甚至能够准确地把握未来股市的走向;甚至紧随全球经济波动确定他在其他地区不同领域的投资,并且能够不失时机地把这些心头之好毫不留情地卖出去。这一切,只有商圣李嘉诚能够做得到。
到八九十年代,李嘉诚的发展已超越商人一词的简单含义,已超越香港这个弹丸之地,从一个街上到处推销的赚取三餐的少年进入了当代世界精英人物之行列。李嘉诚撰写演绎了另一种现代版的神话,真金白银时代的神话。人们不用强迫即服从,不用劝说即跟从,不用诱导即随从,不呼唤即盲从,不用解说即信从,不用神化即屈从。这是一个生活在人世间却在凡人之上的超人。马克思曾称赞希腊文明中的近乎残酷的地狱般的训练与选择,以为那是正常的儿童教育,其创造的文化有一种高贵的品质,健康的心态,拼搏的精神,永不言输的风格,是后世不可企及的典范。李嘉诚幸运而成功地成为一种普世的不可企及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