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家上市公司的负责人,我要为股东长远利益着想。地产以外,应该做多方面分散投资。当地产遇到低潮,或是以后土地供应增多,旧楼利润减少时,有其他行业的收入,公司所受到的影响会最少。”
置地公司和船王包玉刚争夺九龙仓控股权的喋血之战,已是半个世纪前的香港商场陈年旧事,双方尔虞我诈,枪来剑往,刀光斧影,筹谋精详,高潮迭起,峰回路转的惊心动魄过程,成为香港资本收购战史上最为精彩的一页,亦成为香港华资与英资集团势力此消彼长的历史转折点。
通过这一诡波起伏的浴血交战,更显示出当时置身其中,超然于外的第三者李嘉诚的经韬纬略与精明的商业战略头脑。
当时香港经济的发展及香港社会未来可能的变动,使华资势力龙头渐起,四行之首的怡和公司(另外三行是和记、会德丰和太古)已无一方独大之势。主因是怡和对香港前途信心不足,在20世纪70年代全力分散投资,致力推动走资撤资的国际化经营,给予众多华资兴风作浪并做强坐大之天赐良机。
相反,由于包玉刚、李嘉诚等人与大陆千丝万缕的血浓于水的联系,使得他们对香港前景充满信心。当然,也不是每个有中国血统的香港人都能够看到香港未来的美好前景,否则,怎么会有二十万香港人竞相移民枫叶国。而且,华资通过70年代两次石油危机及当时日、韩造船热的轰轰烈烈,预见到世界性的经济结构的必然转型。所以,船王包玉刚不安心于已建立的世界上最大之独立商船队,而是积极推行他的登陆大计,不断寻求新的投资机会及购入有发展潜质的产业及股票。
厌倦海洋生涯的包爵士就像鳄鱼一样,抬头上岸后瞅准的第一块猎物便是怡和系守在岸边的九龙仓。
百年怡和
怡和洋行创办于1832年,其历史最远可上溯到1782年的科克斯·赖德商号和1824年的马尼亚克公司。
1906年后改组为渣甸·马地臣有限公司,是以其两个创办人医生威廉·渣甸和詹姆士·马地臣的名字命名的。“怡和”是它在广州注册时所用的商行号。
入乡随俗,精明的洋大班为其取“快乐和谐”之意。看来,和谐是人们长久以来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奇怪的是,今天的怡和,当其周边高唱和谐之声的时候,却少了入乡随俗的自然反应。
1817年,渣甸脱离东印度公司,加入自由行商人行列,开始了毒害中国人的鸦片走私的肮脏罪恶生涯。这也应验了中国古代南橘北枳的故事,如果渣甸一路在英伦三岛悬壶济世,完全有可能成为一代被后人称颂的名医扁鹊。他首先和曾任东印度公司医生、已成为富商的老南海公司老板托马斯·威汀,以及孟买鸦片商弗拉姆吉·科瓦斯吉合伙,购买了一条摇摇欲坠的破烂的“萨拉号”商船,从事鸦片走私活动。
很快,“萨拉号”以其敢于冒险而成为加尔各答至伶仃岛快速航线上一条臭名昭著的鸦片走私船。“萨拉号”之所以出名,就在于别的船,只要赚钱,什么走私货都装载,而“萨拉号”则是名副其实的鸦片走私专船,除了鸦片,还是鸦片,独沽一味,其他什么货物都不装,最多只是装运银元,或是随船的一两个慰安妇。
当时,渣甸主要在孟买做生意,他把中国方面的业务委托给荷林沃兹·马尼亚克代为经营。荷林沃兹是他哥哥查理斯的查理斯·马尼亚克公司的合伙人。马尼亚克兄弟则是从18世纪以来就常驻澳门和广州的老牌鸦片贩子。
1824年,查理斯死后,荷林沃兹将公司改名为马尼亚克公司,同时决定退休回国,为此,他物色了胆大心细敢于犯险的渣甸为公司的合伙人。
1827年,渣甸加入马尼亚克公司,负责管理该公司在广州的进出口业务。这对于渣甸是一个施展身手的极好机会,因为当时的形势已渐趋明朗,东印度公司在中国的贸易垄断已是强弩之末,更重要的机缘是,大清帝国已是日薄西山,不堪一击,在这腐朽的国度里,银元与洋妞成了渣甸走私鸦片横行无阻的最有力的敲门砖与通行证。如果读者看过陈冲主演的电影《大班》,或许还能对当年的景象略知一二。
怡和洋行的另一个创办人詹姆士·马地臣(JamesMatheson),也是苏格兰人,早年毕业于英国爱丁堡大学。马地臣亦曾在东印度公司任职,1815年他取得了自由商人的资格,并加入他叔父在加尔各答开设的公司。
1818年他离开叔父的公司前往广州,开始从事鸦片走私活动。1826年马地臣结识了渣甸,两年后亦加入了马尼亚克公司,与渣甸合伙从事鸦片走私,一本万利,生意越做越大,贼胆也越练越大,胃口也越来越膨胀。
两人不仅在广州一带销售鸦片,还雇人沿海北上至渤海湾,扩大走私贩毒,积累了大量肮脏的财富和资本,这或许正应验了他们同时代的乡邻、无产阶级导师马克思所说的那样,资本原始积累的每一个毛孔,都滴着肮脏的血。
1830年,渣甸在广州致函英国友人,极其无耻地声称鸦片走私是“我所知道的最稳妥又最合乎绅士风度的投机。其中虽然充满风险,但是其乐无穷,因为它可以帮助你得到你想要的一切”。
好一个绅士风度,好一个其乐无穷,好一个无耻嘴脸。他在信中说:“在好的年头,我估计每箱鸦片的毛利甚至可达一千银元之多。”走私鸦片的生财之道,不仅在于贩卖,他们同时操纵市场,投机买卖,哄抬价格,转手间,即获暴利。一百七十年前的一千银元的商业概念是什么?按照货币比值,应该是今天的100万元港币。可见当时鸦片贸易的猖獗。可憎可恨可怜可悲可叹的东亚病夫,撞邪撞到这样的“鬼”,真是倒霉透顶了。
1832年7月1日,渣甸和马地臣在马尼亚克公司倒闭的翌日,在广州创办了怡和洋行。当时,公司的主要合伙人还有渣甸的外甥安德鲁·约翰斯顿和马地臣的外甥亚历山大·马地臣。
拜清朝政府之腐败无能所赐,怡和洋行的业务发展极快,1834年东印度公司退出后,怡和洋行即取代东印度公司,成为英商对中国进行鸦片贸易的主角儿。
1844年,怡和洋行将总部从澳门迁至香港东角(今日港岛太古城中心一带),并雇用了12名武装的印度人守卫总部。由此,揭开了怡和发展历史的新一页,自由港口香港正式成为万恶的鸦片贸易的名副其实的中转站与总指挥部。所以,到后来随着香港回归的临近,面有愧色脸红耳臊忐忑不安的怡和对共产党又惊又怕。当然,对其迁册避难之举措,人们则是心知肚明,不言而喻。
其时,马地臣已退休回国,怡和大班的职位,由其外甥亚历山大·马地臣(AlexanderMatheson)接任。为了解决香港和广州的交通问题,怡和洋行和香港的九家洋行组成了一支快艇队,定期来往于省港之间,运送邮件、旅客。当然,这时的邮旅业务,还只是完全从属鸦片走私,为鸦片走私服务。
1871年,英商保罗·遮打(Catchick Paul Chater)创办了香港第一家码头货仓公司——香港码头货仓有限公司,在湾仔海旁建设码头及货仓,依照英国标准,用优质木材修建码头,用水泥建筑仓库,并购入简单的起重机及手推车做卸货之用。不过该公司创办后,股东仅筹集到三分之二资本,资金不足,经营不理想,开业不久就负债累累,最后宣布破产。
保罗·遮打鉴于香港岛设码头货仓不甚理想,遂于1886年在九龙尖沙咀海旁创立香港九龙码头及仓库有限公司(简称“九龙仓”)。九龙仓的设立及其运作,终于揭开了我们书中故事的序幕。这个序幕确实有点啰唆,但是,历史的细节不能不交代,否则,未来的故事就很难精彩。
1874年,台风袭击香港,尖沙咀一带不少仓库和码头东主破产,投资者自愿将地段交还政府。
1885年,香港政府将尖沙咀临海地段重新拍卖,由遮打投得。当时,该地段尚未发展,全是临海的空旷的泥沙之地,有充足的土地兴建货仓码头,且临深海,处港湾,可避台风,可停泊大轮船,是建设货仓码头的理想地点。
1886年,遮打与怡和洋行合作,创办九龙仓公司,注册资本170万元,在尖沙咀沿海地段建设两座码头与仓库,因其两仓相连如桥故得名“九龙仓桥”。九龙仓还备有容量约75万吨货物的仓库,运输货棚备有专门设计的充足灯光和宽敞的货场,货仓是一座钢筋混凝土的坚固的足以抵御八级台风的六层楼房,全都安装了货运电梯和起重机。
九龙仓的创办,使维多利亚海港有了崭新的码头及货仓设施,奠定了这个远东深水港的重要基础。
到20世纪40年代,九龙仓已成为香港一家以效率著称,闻名远东的大型码头货仓公司,无论在涨潮或退潮时,其码头都能够同时停泊十艘吃水十米以上的远洋货轮。
怡和曾在它的广告上狂傲地宣称:“在中国任何地方,只要哪里有贸易活动,哪里就有怡和洋行。”其实,应该这样讲:在中国任何地方,只要哪里有贩毒活动,哪里就有怡和的影子。当然,这是说的早年的怡和,不是现在的怡和。
凭借着从早期鸦片贸易积累的雄厚资本,以及多年来的丰富的管理经验,怡和洋行在与其他各国洋行的竞争角逐中,始终保持优势,因而在中国,它被誉为“洋行之王”。当年怡和横行无阻的撒手锏就是黄白红黑,即黄金、白银、洋妞、鸦片,以毒攻“毒”,而且万试不爽。
1949年共产党执政后,怡和在中国的业务发展便走进了终点,自“三反”、“五反”运动后,对共产党心有余悸的怡和即完全撤离大陆,损失惨重。
有此过节,怡和对共产党政权存有恨意戒心,加之自己跳进黄河也洗不清的特殊的黑黢黢的缸底,总怕共产党秋后算账,故此对香港九七问题亦抱有非常悲观的态度,改而努力拓展海外投资。
1976年12月底,怡和只持有约5%的九龙仓股份,以及3%的置地股份。经过百年的发展,九龙仓的业务逐渐步向多元化,除收购了海港企业51%的股权外,亦收购了天星小轮和电车。产业包括九龙尖沙咀、新界及港岛上的大部分码头、仓库,以及酒店、大厦、有轨电车和天星小轮。
九龙仓全力发展尖沙咀的地皮作为商业大厦,而此等位于尖沙咀的优质地皮是九龙仓未来发展的王牌,此也是惹来包玉刚大举收购的主要诱因。
长期在海上漂泊的包玉刚,渐渐看淡航运,就像一个心焦力乏的渔夫,面对茫茫大海,多么希望能够洗脚上岸,极力想找一块安身立命的立足之地。
包玉刚1918年11月16日出生于浙江宁波。1967年,包氏组织环球航运集团。1970年,与汇丰银行首脑桑达士合作,成立“环球航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包玉刚为主席。
1972年,成立“环球国际金融有限公司”,由包玉刚出任董事局主席。1975年,包玉刚登上了世界船王的宝座,赢得了“东方奥纳西斯”的美誉。到了1981年,包玉刚环球航运集团的船队已发展到210艘,2100万吨,成为世界上拥有船只吨位最多的船王。
九龙仓争夺战
1977年,李嘉诚小试牛刀,以2.3亿港元收购美资的永高公司,开创了香港华资公司吞并外资企业的先河。
永高公司拥有港岛中环著名的希尔顿酒店,以及印尼巴厘岛的凯悦酒店;不过,其时公司盈利停滞不前,巴厘岛的凯悦酒店正在亏蚀之中。当时,舆论普遍认为李嘉诚太过进取,出价过高,似乎不值。因为当时来看,这两所酒店长期亏损并无盈利能力,更重要的是,短期内确实看不到盈利可能。尤其是印尼的凯悦酒店,那时的巴厘岛一片荒芜,游客稀少。
然而,事后证明,长实对永高的收购极为成功,因为要在同样地点兴建同等规模的一流酒店,再多用一倍的资金也做不到,至少找不到这么理想的地理位置。更重要的是,巴厘岛未几就成为印尼最负盛名的旅游胜地。
看来,今日繁盛之巴厘岛,绝对应该感谢香港财神李嘉诚的带挈。当然,最主要的是,这两所酒店在李嘉诚接管经营之后,面貌大为改观,经营状况迅速好转,没过两年,已经转亏为盈。
初试锋芒之后,李嘉诚即将矛头指向了脚踏实地的九龙仓。其时,李嘉诚隐隐约约知道,船王包玉刚想染指九龙仓。不过当时的包玉刚,只是初恋单相思而已,还没有进入动手动脚的实质阶段。
九龙仓被收购之说早在1978年便在市场流传,当时市场盛传某华资大鳄,可能是李嘉诚打算收购九龙仓,但李嘉诚在接受采访时对此说断然否认。事实上,李嘉诚确实在不动声色地收购九龙仓股票,只是不显山不露水地采取分散户头暗购的方式,也就是说,李嘉诚所收购的股票并不全在自己名下。
李嘉诚悄悄地从散户持有的九龙仓股票中买下了两千万股,且没有惊动怡和。被李嘉诚的高调否认所麻痹的怡和高层,此时此刻,还蒙在鼓里,似乎刚刚松了口气,想安枕无忧呢。在他们的眼中,李嘉诚从来都是兵最厌诈。至少,在他们看来,小李的实力尚不足以构成直接威胁,就算小李有此贼心贼胆,也恐怕没有那份贼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