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李嘉诚广博的学识、诚恳的态度,塑造了他那种独特的魅力。他的那种真诚的眼神,令到你几乎无法回绝。因此,无论什么时候,李嘉诚的周围总会有一帮朋友,心甘情愿,真心诚意地为他鞍前马后,执鞭坠镫。这绝对不是财富的魅力。当然,你也可以看作财富的吸引力。有了朋友的帮助,李嘉诚在推销这一行,更是如鱼得水。
李嘉诚曾深有感触地说:“人要去求生意,就比较难,让生意跑来找你,你就容易做。”小小年纪的李嘉诚之所以能有今天如此大的作为,是因为他有着一股常人所没有的永不服输的执拗劲儿。
日本著名企业家松下幸之助的成功告诉人们,失败不仅是一次挫折,也是一次机会,是一次难得的机会。它使你发现自身的欠缺不足,只要不轻言放弃,不灰心丧气,积极补上这一课,闯过这一关,光明就在眼前,成功的希望就在前头了。
生活便是这样现实,也是这样有趣:如果你只接受最好的,最后你所得到的未必是最好的,甚至有可能是最差的。若你只愿接受你自己喜欢的,那么最后的选择常常未必是你最心意的,因为你不可能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能有绝对把握决定自己的任何事情。
李嘉诚心高气傲,不想输于他人。他给自己定下目标:三个月,干得和别的推销员一样出色,半年后,超过他们。就这样,李嘉诚只花了一年时间,业绩便超越其他六位同事,成为全厂营业额最高的推销员。他当时的销售成绩,是第二名的七倍。老板以营业额计算,派发年终花红,李嘉诚排在第一位,花红高出第二位七倍。
李嘉诚的业绩是第二名的七倍,这让他的老板头痛不已,因为依照销售成绩来算,他没想到李嘉诚的业绩如此突出,分红收入将领得比总经理还高。
李嘉诚得知后,竟然主动跟老板说:“同一个公司每个人都妒忌我,你给我分红跟第二名一样就行了,这样大家都开心,就解决了问题。”一个不到20岁的年轻人,尤其是一个肩负养家糊口重担的人,没人教他,就领悟到职场大忌:别遭人妒忌、勿得罪人。他这样行事风格,始终如一。他的“不得罪学”,最奇特的是,连能力比他低者,甚至仇人,他都不得罪。
每每回想起当年的艰辛,李嘉诚感触良多。
小时候我的志愿想做医生,也曾想过当大学教授而不是要做一个企业家,你们也许不知道,我曾想过多少多少次,如果像你们一样有机会上大学,我的一生又会如何呢?所以我很羡慕你们,因为我的梦想就是你们的现实。
李嘉诚后来面对一群汕头大学的学生,发出如此意外的感慨。但是只要回顾李嘉诚的身世与早年环境,这一感慨一点儿也不意外。李嘉诚打工时间没有几年,而且他打工的薪水也不是很高。他每赚一笔钱,除了日常必用的部分外,全部交给母亲,以维持全家人的生活,并没有太多的积蓄。据他的同事、朋友回忆,李嘉诚从未奢侈过一回。他外出从来都是吃大排档。他的衣着,没有一件称得上是高档的。
不过李嘉诚从不认为他的积蓄,是他自己省出来的,他总是对他人说:“我之所以能拿出一笔钱创业,是母亲勤俭节约的结果。我每赚一笔钱,除日常必用的那部分,全部交给母亲,是母亲精打细算才维持了全家的生活。我能够顺利创业,首先得感谢母亲,其次要感谢那些帮助过我的人。”
一个成就伟业的人,时时刻刻,分分秒秒,铭记不忘的,永远是慈母的恩德与慈父的胸怀。这就是李嘉诚的坦坦胸襟与堂堂胸怀。一个永远铭记不忘慈母的恩德与慈父的胸怀的人,又怎么不能够成为大智大德,成就伟业的人呢。
当我最初打工的时候,我有很大的压力。打工的时候,尤其是最初一两年,要求知,又要交学费,自己俭到不得了,还要供弟妹读中小学以至大学,颇为辛苦。开始做生意的最初几年,只有极少的资金,的确要面对很多问题,很多艰辛。
但慢慢地,你想通了,以这样的勤力,肯去求知,肯常常去想创新的意念,悭俭自己,对人慷慨。交朋友,有义气、又肯帮人。
自己做得到的,尽力去做。如果从这条路走,迟早一定有某一程度的成就,应该生活无忧。当生意更上一层楼的时候,绝不贪心,更不会贪得无厌。
时至今日,社会环境已与多年前李嘉诚奋斗时有很多不同,有人为了成功可以不择手段,甚至父子反目,兄弟成仇,夫妻陌路。李嘉诚却说:“绝不同意为了成功而不择手段,即使侥幸略有所得,亦必不能长久,如俗语说刻薄成家,理无久享。”
对于像李嘉诚这样的成功者而言,勤奋无疑是基本而必要的。其实勤奋对任何成功者而言,又何尝不是天条法则。然而世上刻苦努力的人成千上万,取得巨大成功的却始终是少数。
对于梦想成功的人,李嘉诚娓娓道来:
除勤奋外,要节俭(只对自己,不是对人吝啬);此外还要建立良好的信誉和诚恳的人际关系:具判断能力亦是事业成功的重要条件,凡事要充分了解及详细研究,掌握准确资料,自然能做出适当的判断。
求知是最重要的一环节,有些人到某一地步便满足,不再求知,停滞不前,今天我仍继续学习,尽量看最新兴科技、财经、政治等有关的报道,每天晚上还坚持看英文电视,温习英语。
说来,李嘉诚的快速擢升还有一段插曲:他在厂里当销售员时,再忙也要到夜校进修。他曾经业余进修并在会考合格后,打算去读大学。
诚实、正直并不是每天都要去宣传的一项价值观,而是一项与生俱来必须要做到的素质。如果没有诚实正直的话,就什么价值观都没有,没有办法进行竞争。
凡是跟李嘉诚同过事的人都对他的能力有着极深的印象,几乎没有人认为他会甘于平庸,寄人篱下,做一个小小的打工者小小的推销员,甚至后来就算位居总经理之高位,人人都觉得是大材小用,迟早会鸟过别枝,凤攀高头,扶摇直上。
为什么?其实不为什么。普通的人可能一下说不出究竟为什么。但是对李嘉诚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此时此刻的李嘉诚,不过是龙游浅底。就像汉高祖刘邦当年亭长为乐,就像明太祖朱元璋会乞食维生一样。
俗话说“学道容易悟道难,不下功夫总是闲。”李嘉诚在刚刚步入商场时表现出一种学生求学的心态,除了像苦学功课一样地努力工作外,李嘉诚将他坚信的做人准则放到工作中,放到处理与他合作的老板和工友的关系中。以诚待人,这个少年对环境的老实老成姿态,延续成为他的做人方式,造就他一生的光辉,成就他一世的荣耀。
高山流水,竞由天择。大河奔流,水到渠成。李嘉诚因此在商场上获得了很高的信誉。有人可以怀疑李嘉诚的投资决策,但无人能够怀疑李嘉诚的人格品格。
我就要做那海浪,把世界踏在脚下
从塑胶企业开始,他掌握了自己的命运。
在塑胶行业,李嘉诚领风气之先,并且很早就预感应对其衰落。父亲李云经先生的“盈亏有定”的教诲,在人生实证中一定给他留下了印象,留下了一生受用无穷的动力。
年轻时我表面谦虚,但其实内心很骄傲。为什么骄傲呢?因为同事们去玩的时候,我去求学问;看见他们每天保持原状,而自己的学问日渐提高。当我做生意时,我便警惕自己,如果有骄傲之心,总有一天会碰壁,所以我把公司命名长江——长江不择细流——不嫌弃细河流或是细的泉水,把它们都吸引过来,否则怎能汇成长江?
率直率性率真的李嘉诚,连心底里所想的都亮了出来,他不说谁又会知道,谦虚真诚的外表,原来藏有一颗与众不同的桀骜不驯的不可一世骄傲无敌孤芳自赏的心。
六十年的历史沿革,恰如其分地印证了这一现实。六十年的拼搏磨砺,不折不扣地显现了这一特质。
李嘉诚真的谨守着这个宗旨待人处世,这对他日后发展事业,奠下了很好的基础。他涉足地产业,每有举措,似乎逆流而行,但他取得了成功。
20世纪60年代他虽然因为投资关系一度入籍新加坡,但总的来说,在弹丸之地的香港,阴晴不定,时来风雨,人心飘忽,李嘉诚显示出了难得的定力。
李嘉诚曾讲过这样一个活生生的事例。一个人经常出差往来在广深铁路线上,经常买不到对号入座的车票。可是无论是风里来还是雨里去,无论是快车还是慢车,无论是首班车还是末班车,无论车上多挤,他总能找到座位。这个人的办法其实很简单,就是耐心地一节车厢一节车厢找过去,而不是听人讲前面很拥挤就不过去。
这个办法听上去似乎并不高明,但却很管用很实用。因为在自己的推销生涯中,李嘉诚从来都不会放弃任何一个机会,一个潜在的客户。每次,他都做好了从第一节车厢走到最后一节车厢的准备,可是每次他都用不着走到最后就会发现空位。李嘉诚说,这是因为像他这样锲而不舍找座位的乘客实在不多。
是不是如果像李嘉诚这样锲而不舍,就一定能够成为李嘉诚,没人能够回答这个问题,因为这是一个近乎天真幼稚的问题。与生活中一些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害怕失败的人,永远只能滞留在没有成功的起点上一样,这些不愿主动找座位的乘客大多只能在上车时最初的落脚之处一直站到下车。正是这种永不放弃的毅力与精神,让李嘉诚找到了一个又一个可以稍稍落脚的客户。
李嘉诚从来都没有自己的闲暇时间,青年时代没有,壮年时代也没有。如今老年时代有没有,也可能有,也可能无。到了后来,当长江实业一切运转已上轨道之时,唯一能够放松自己的选择就是面对大海,而且也是在忙碌一天,驱车返回深水湾府邸之时,远眺波涛汹涌的或是风平浪静的大海。
每当感到自己很累很辛苦的时候,孤独的李嘉诚便走到海边,俯首望着汹涌澎湃的大海,聆听惊涛骇浪的巨响,凝神遐想,任凭风吹浪打,默默无语,胜似闲庭信步。在风中,在雨中,在人潮中,在彷徨迷茫中,考虑着自己未来的每一步。此时的李嘉诚仿如百年前的狂傲的拿破仑:“我最爱海浪,因为它蕴藏着无比的威力,可以吞掉无数细小的沙粒,可以用柔软的唇吻碎坚硬的岩石。
我就要做那海浪,把世界踏在脚下。”
打工期间的李嘉诚深信,能从老板那里学到许多制造塑胶的技术和经营经验。
由于李嘉诚推销有术,别人做不成的生意他能做成,他所在的那家塑胶厂的效益也就越来越好。生产同类产品的厂家,发现竞争胜负的关键竟在这个未足20岁的小小的推销员身上,便想花大代价把李嘉诚挖过去。
李嘉诚的老板得到消息,唯恐李嘉诚真的成了别人手中的赚钱工具,于是抢先下手,把李嘉诚提拔为总经理,并破例给了李嘉诚百分之二十的红股。李嘉诚通过报刊了解国外市场的变化,通过茶馆和娱乐场所掌握本地的行情,心中有数,指挥调度有方,他手下的推销员都能根据他的指导顺利完成任务。而李嘉诚也因此熟悉了塑胶行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并且开阔了视野,增加了交往,提高了管理能力。正如他自己所说,“吃透了这一方风雨。”
他在塑胶公司的工作期间积累了相当的经验后,他又有了新的打算。他如实地告诉老板他的想法,这是他一直以来的愿望:他打算自己也办一间塑胶厂。就这样,虽有愧疚之情,知遇之恩,李嘉诚还是义无反顾地选择离开塑胶公司。他不得不走这一步。他不能不走这一步。他必须要走这一步。
这是他人生中一次重大转折,他没有丝毫的犹豫,没有丝毫的彷徨,没有丝毫的困惑。当然,没有丝毫的轻松。从此,他迈上充满艰辛与希望的创业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