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一个炎热的夏日,李嘉诚与万和塑胶裤带公司总经理王东山在酒店不期而遇。这个时候,轻便耐用,价廉物美,不怕碰撞的塑胶桶还是个新鲜玩意儿。正因为它的特性,甫一面世,就广受欢迎。最重要的是,价格低廉,经久耐用。这对战后百废待举,民生疲困的香港来说,自然而然成了畅销不衰的新产品。尤其是50年代香港频频缺水的困楚,更是不可或缺。
也正因为如此,李嘉诚不可避免地尝到了一次闭门羹。这一次,对方轻而易举地获得订单。这一失败,引发了善于动脑筋的李嘉诚的深思,也让李嘉诚看到了镀锌铁桶的穷途末路,看到了塑胶制品的蒸蒸日上,无限风光,看到了自己新的希望的田野。
也正因为这次相遇,让塑胶老板王东山见识到了李嘉诚的推销才能。爱才的老板立即鼓动李嘉诚到自己的工厂帮手。重情重义的李嘉诚确实左右为难。因为李嘉诚到五金厂打工时间不长,而且老板李嘉茂与自己份属同乡,亦很器重他,给的待遇也不低。
于是,王东山便替李嘉诚分析到,铁桶生意已是夕阳工业,塑胶产品越来越受到市民的欢迎,你总不能坐以待毙,等到工厂倒闭的时候再想转工吧。李嘉诚心想也是,如果继续推销铁桶,虽然暂时看来生计不成问题。但是,既然有更好的机会尝试,为什么不去试试呢。
真个是不安分的李嘉诚。
那一晚,李嘉诚辗转反侧,彻夜难眠。他分析了失败的原因:塑胶制品易成型、质量轻、成本低、价格低、色彩丰富、美观适用,不怕碰撞,是木质和金属制品的替代物,发展潜力巨大。没有什么可犹豫的了。也无须再犹豫了。李嘉诚跳出五金厂后,仍十分感激五金厂老板的知遇之恩。
他郑重其事地向五金厂的老板李嘉茂提出了自己的忠告。他认为:办工厂重要的是审时度势,随市应变,根据市场需求不断调整产品种类结构。五金厂要取得发展,有两条路可选择:一是转行做前景看好的行业,比如铁锁;二是调整产品门类,绝对不可单打一生产铁桶。
但是墨守成规的李嘉茂在李嘉诚走后,并没有听从李嘉诚的建议,仍然我行我素,坚持生产铁桶。结果,不久后,危机果然降临,不善应变的五金厂很快便奄奄一息,濒临倒闭了。在这个时候,老板才想起了小老弟李嘉诚的谆谆告诫。
一年后,这家五金厂转产系列锁,一度奄奄一息的五金厂,意外地焕发出勃勃生机。后来,老板遇到李嘉诚,赞不绝口地说道:“阿诚,你在我厂,我就看出你是个不寻常的后生仔。你将来准会干出大事业。”李嘉诚毅然决定加盟塑胶公司,进入这个新兴的前景诱人的塑胶行业。李嘉诚从小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又深受西方文化的浸润,香港这种多元的文化生态,牢牢地镌刻在他的内心深处。李嘉诚是一个对生活充满感激之心的人,他感恩的对象甚至包括他遇到的每一个客户。
香港是接受新事物最快的地方。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也是个日新月异的地方。香港虽然没有传统的优势工业,它与世界有广泛的联系,融会东西,贯通南北,能够迅速地引进适宜在本地发展的产业。最初的塑胶厂屈指可数,但很快如雨后春笋般开枝蔓叶。
因此李嘉诚以他超前的眼光,看好了塑胶发展的广阔前景,再加上十分赏识他的塑胶公司老板真诚力邀,他决定跳槽。
我的人生历程与一般人不同。我没有童年,十岁便逢战乱要四处奔走。年轻时为口奔驰,之后又为了事业不停工作,一直到今天。
短短几句话便道出了李嘉诚的无奈。苏辙在《论管仲》说:“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李嘉诚小小年纪就掌握了推销的秘诀,他对推销工作已经有了独特的见解。他认为掌握产品特性,摸清市场动向,建立销售渠道,广交各界朋友,才能做好推销生意。面对任何客户,李嘉诚都能够沉着自如,应对如流。李嘉诚推销商品不是靠高谈阔论,而是注重市场和居民中使用这种产品的情况,并且身体力行,以身示范。
李嘉诚把香港划了很多个区域,每个区域的居民生活情况和消费水平和市场行情,都记在一个小本上,他对哪种产品该到哪个区域销售,销量应该是多少,什么时候需要什么货品,一清二楚。只要产品一出厂,便知该送到什么地方去。同时,也知道该地方还需要什么产品。因此,李嘉诚经过一年的努力,他的销售额远远地超过了同事们,得到老板的赞赏,也得到了超出同事很多的报酬。
李嘉诚做事不做则已,要做就认真负责地做到最好;不是完成自己的本分工作就算数,而是在本分工作内干出非凡的业绩的同时,还利用推销行业的特点,捕捉搜集大量的资讯,不断充实自己的头脑,直到对本行业了然于胸。学在一人之下,用在万人之上。
在大学里寻求学问的可贵不是荣华富贵的保证,而是能够学以致用,做出对人类,对社会有益的建设,和培养一种锲而不舍追求真理的精神。今日能够默默耕耘,务实勤恳工作,明天便有丰硕的成果,使世人受惠沾益。
他注重在推销过程中搜集市场讯息,并从报刊资料和四面八方的朋友那儿了解塑胶制品在国际市场的产销状况。
李嘉诚能够尽职尽责地将这些准确的讯息数据迅速地反馈给老板,使老板及时调整产品种类结构,该生产什么产品,该减少什么产品的批量,从而使得自己的推销更为顺畅。
他协助老板以销促产,使塑胶公司生机盎然,生意红红火火。李嘉诚自己对“打工”的看法是:“对自己的分内工作,我绝对全情投入。从不把它视为赚钱糊口,向老板交差了事,而是将之当作自己的事业。”李嘉诚不断地给自己施加压力,有了压力,才会有张力冲力,才会有奋发拼搏。
让产品说话
塑胶工厂所在的坚尼地城在香港岛的西北角,而客户,多在港岛中区和隔海的九龙半岛。身材清瘦的李嘉诚,每天背着坚尼地城厂的产品样本,搭公交车乘渡轮,往港岛及九龙四围兜售,马不停蹄地走街串巷。别人做八小时,他就做十六小时。
为了省去车钱,他甚至头顶烈日,一步一步地行走在港岛崎岖不平的斜坡侧路上。
他的推销手法,就是让产品说话。
生活就是这样,香港的社会现实就是这样,李嘉诚没有丝毫的怨言,没有丝毫的灰心,没有丝毫的气馁。而是迈着轻快的步伐,怀着坚定的信念,带着满腔的热诚,伴随着无限的希望,一步,一步地,脚踏实地向前走去。李嘉诚在任何时候,都会感谢过去生活对他的磨砺。
他不属那种身强体壮的人,更像一个文弱书生,背着大包四处奔波,实在勉为其难。幸好他做过一年茶楼跑堂,拎过大茶壶,一天十多个小时来回跑,练就了腿功和毅力。他在茶楼养成了观察人的嗜好,现在做推销正好派上用场。
他在与客户交往之时,不忘察言观色,判断成交的可能性有多大,自己还该努力做什么,做什么努力。或者,在一次又一次的被拒之门外时,静心反思,扪心自问,在哪些方面还有不足,应该怎样改进提高?
在塑胶厂当推销员的时候,李嘉诚推销工厂的新型产品——塑胶洒水器,走了几家都无人问津。许多人都不知道这新鲜玩意儿的用途。还以为是小孩的玩具呢。
这一天上班前,李嘉诚来到一家批发行,清洁工正在打扫卫生,李嘉诚灵机一动,自告奋勇拿洒水器帮清洁工洒水。
李嘉诚期望遇到提前上班的职员,眼见为实,这样洽谈起来更有说服力。无巧不成书。果真就有职员早到,还是负责日用器具的部门经理。自然而然,李嘉诚很顺利地达到了目的。经理爽快答应,愿意经销这种塑胶洒水器。
李嘉诚的机灵醒目,随处可见。天自来高,地自来厚,海自来深。日月自来就能放射光芒,熠熠生辉;星辰自来就是运转乾坤,闪闪发光;草木生来就有区别。如果顺从自然存在的规律,自然就能够得道。
让产品自己说话,这比一个推销员对产品的用途优点夸夸其谈,要可信得多。有趣的是李嘉诚这一招是从一个哑巴推销员身上得到的灵感与启发。
有一天李嘉诚正在街上推销,忽然看见街边黑压压的人群在围观着什么。他凑过去一看,原来人群当中坐着一个哑巴,手中拿着一把菜刀,向一堆铜钱劈去。手起刀落,铜钱被劈成两半。
“好快的刀啊!”人们不禁啧啧称赞,又纷纷掏出钱来向哑巴买刀。由此,李嘉诚联想到要证明一件产品的好坏,最有力的推销办法是让产品自己说话。
要做好一名推销员,一要勤勉,二要动脑。也就是说,不光嘴到,而且也要心到眼到手到。李嘉诚对此有切身的体会。正是这两点,使他后来居上,销售额不仅在所有推销员中遥遥领先,而且是第二名的七倍!
由于李嘉诚做出的成绩在职工中非常出色,老板非常欣赏他的才华。因此,在李嘉诚刚满17岁那年就被提拔为业务经理,统管产品销售。时隔不久,又晋升为总经理,全盘负责工厂日常事务。
李嘉诚正是拥有诚实的品格,通过自己的勤奋与不懈努力,为老板,为自己赢得客户的信任。
在琢磨李嘉诚独一无二的坚毅性格与高尚品质时,应该琢磨他成长中伴随他的诸种变动中的确定性因素,任何潜在的不确定的诸种因素。而且还应该把这种种因素,还原甚或放大成每个人易于感知,易于领悟,易于理解,易于把握,易于效法的真实图景与虚幻景象并存的历史蒙太奇。当然应该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实在在的客观存在。虽然有时是抽象的,需要一点点简单的思维与逻辑推演,但更多的时候,他是具体的,具体到令你不知从何处揣度。商圣李嘉诚的心路历程也许对许多人来讲,都是一个谜,一个难解之谜。
但是,如果我们把李嘉诚还原到香港社会历史发展变动的大背景中,放在世界历史变动的洪流中,放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动荡不定的历史洪流中,不难发现,李嘉诚是中国人,亦是香港人,更是潮州人。
多少年后,李嘉诚对自己奋斗的六十年感慨不已。
我已经工作了六十年,虽然事业上略具规模,但我也是经历过很多艰辛的事情,更知道战争、失学和贫病的滋味,了解在逆境中求发展的困难。命运的定律并非永远友善及如人所愿,每人际遇不尽相同,各有成就及失落,但我们不能因困难而削弱意志,因逆境而感到沮丧。
命运不是定数,我们要力争知识,我是深信知识可以改变命运的人。
李嘉诚虽然失去了很多,但保留了永远的自我真我。
李嘉诚成为儒商的基本前提是潮商文化的熏陶:潮州人有两个特色,一个是浓厚的家族观念,另一个是对权威的遵从。
李嘉诚是长子,父亲不幸病逝,令到李嘉诚被逼辍学,走向社会,挣钱养家。心理学大师弗洛伊德说过,至亲的死亡,在潜意识里会造成一种严重的失落与哀伤,为了克服这种精神失落与哀伤,人们会潜意识地向这亲人认同,争取获得亲人及社会的认同,并努力去挑战,去改造这种失落与哀伤。李父在病榻上的临终之言和托付之词,以及期待盼望的凄凄之目光,不断在李嘉诚脑海中翻滚冲撞,激励起他驰骋商场的斗志和决心。
李云经先生是一位博览群书而受人推崇的老师校长,李嘉诚潜意识里对父亲的认同感,让他勤读古书,成为一代儒商,成为一代天骄,成为五千年华夏文明史上名副其实的商圣。唯有如此,才能在沉默和崇拜外获得难得的平静的心态。
当少年李嘉诚要独力支撑全家人生计时,他会怎样揣摩这个世界呢?生活的艰难对他的内心和做人产生了怎么样的影响呢?因为事后的追述总会让人感叹造化的神奇与命运的支配,感受到社会历史的发展轨迹,感受到香港特殊环境的酝酿发酵,感受到潮汕文化的厚重精妙。
犹如西方哲学对西方历史的解释,“剧本早已写好,只是等待历史的展开。”汤因比的历史哲学,似乎并不能完全解释东方的历史,东方的人性。池田大作的社会历史发展观,亦无法阐释李嘉诚的昨天今天明天。唯读李嘉诚的人生轨迹,仿佛如斯之难如斯之惑。
唯一不同的是李嘉诚必须亲自构思,亲自编写,亲自将剧本演绎在世人面前。并且,还要不断演绎剧本里没有的崭新内容。
让生意跑来找你
在推销中,李嘉诚十分注意自我包装。这种包装不单是包括衣着打扮,更重要的是在言谈举止中体现出来的内在的专业修养,体现出作为该产品拥有者对产品性能的认同与体验。体现出李嘉诚独特的社会认知,体现出李嘉诚对顾客的独特的亲和力,体现出李嘉诚固有的自信心,体现出李嘉诚特殊的人格魅力。他为自己定下的标准是要具有绅士风度,态度诚恳,彬彬有礼,谦和包容。他对自己的行为也有一个简单而又全面的衡量标准,那就是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要给任何人都留下好印象。最好是过目不忘。
李嘉诚还注意有意识地结交朋友,他经常在拜访一个客户时,先不谈生意,而是建立一种亲近与友谊。就像我们今天见到的两国元首会面,从来都不是开门见山,直奔主题,而是谈天说地,迂回曲折。
不知不觉,引入正题。欲拒还迎,欲罢不能。他觉得,只要友谊长存,朋友常在,关系常有,生意自然不会从你身旁错过。甚至,生意会主动找上门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