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小明讲故事,或是读书,就像和他手牵手地去一个神奇又闪烁着人类智慧的王国旅行,和孩子共同分享一段美好而快乐的时光。
这些质朴、幽默又不乏机智的故事,会让小明像走进了兔子洞的那个爱丽斯一样,只要走了进去,再出来就会变得完全不一样。
养蚕日记
二〇〇九年的春天,我们正式搬进了八达花苑,算是彻底地与文化街的噪音告别了。
新居只有九十平米,却有两个半房间。小明的房间朝南,临阳台,他喜欢蓝色,我就把他房间的四面墙都处理成了淡淡的天蓝色,房子里的家俱选的也是蓝白相间的套色;朝北的半间房,便成了老公的书房。住在文化街时因为少了一间房,老公在小明的房间写作,小明就只能在客厅的餐桌上做作业。现在他总算拥有了一个单独的写作室,小明也可以在自己的房间不受干扰地学习了。
才搬过来,我就爱上了这儿的环境。小区虽然不大,只有十二幢楼,楼的外墙一律贴着绛红色的瓷砖,似乎可以称为洋楼。更让我高兴的是,楼与楼之间植有树和草坪,尤以桂花树居多,估计不会少于一百棵。老公的名字中间就有一个“桂”字,我和老公开玩笑说,这里肯定是我们的福地!
在楼房与围墙之间的一块草地上,我还发现种了不少桑树,那些桑树很多已长得有一人多高了,枝叶青翠欲滴,充满了野趣。
小区周边的环境更是令人赏心悦目,横龙山脉近在咫尺,周末或是节假日,我们便会邀上玉儿一家去逛横龙洞,去爬横龙山。
要说不足,那就是晚上出门散步有些不方便,出了小区,马路上便漆黑一片。
为什么有路灯而路灯却不亮,最后我也没闹清,只听说这桥这路这路灯都是长兴村的农民集资搞起来的,市政不管不问。每当夜幕降临,听着围墙外菜地里传来的那些若有若无的虫子的啁啾声,高一声低一声的蛙鸣,我和老公就会为之陶醉。我们都是在农村长大的,听着这荡人心魄的天籁之音,不知不觉地就会把我们带到充满美好遐想的童年岁月。
很多这样的夜晚,只要小明不感觉太疲劳,我都会在他临睡前找出一本书,坐在他的床旁,为他朗读,一直读到他睡着。
其实这种习惯,我和老公在小明五岁之前就开始了。据专家研究表明,一个孩子在五岁之前,能够经常听到父母讲故事,将会影响孩子今后阅读技巧的形成。我相信,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孩子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远比我们想像的要高得多。
我的童年正赶上“文化大革命”,无书可读。甚至不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早在二百多年之前就出现了专门写给孩子们看的儿童文学;不知道百读不厌的《龟兔赛跑》、《农夫和蛇》和《狐狸与乌鸦》的故事,源自古希腊的《伊索寓言》;家喻户晓的《白蛇传》来源于印度,深受人们喜爱的孙悟空,也来自印度史诗《罗摩衍那》里的那只可爱而又神通广大、法力无边的猴王哈努曼。
为什么这些让人爱不释手、历久不衰的神话、寓言故事都是“泊来品”?《论语》记录的一句话,可能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来的文化,即“子不语怪、力、乱、神”。就是说,孔老夫子是从来不谈灵怪、暴力、淆乱和神鬼之事的,这基本代表了中国主流哲学中的务实精神。可是,如果没有神话的滋养,一个民族的精神世界该有多么贫瘠与苍白呢?
小时候的小明身体一直不好,常去医院或在家中静养,我和老公于是就给躺在床上的小明,讲中国古代的寓言故事,讲《愚公移山》、《刻舟求剑》、《守株待兔》;也讲德国的《格林童话》、丹麦的《安徒生童话》和古希腊的《伊索寓言》。
给小明讲故事,或是读书,就像和他手牵手地去一个神奇又闪烁着人类智慧的王国旅行,和孩子共同分享一段美好而快乐的时光。
这些质朴、幽默又不乏机智的故事,会让小明像走进了兔子洞的那个爱丽斯一样,只要走了进去,再出来就会变得完全不一样。
自从得知小明的语文老师周小萍是个不爱看书的人,我对小明课外阅读的培养就更上心了,再忙,也要挤出时间同孩子在心灵上进行沟通。搬进八达花苑小区的第一天,就开始为小明读一本《爱的教育》的书,那还是北京的知名律师陆智敏送给我的。他建议我和孩子都看看,说它是培养孩子良好的操守与人格,对青少年励志成长进行有效教育的优秀范本。我翻了一下,发现作者是意大利的一位作家,写于一百多年前的这部作品,一百多年来它已经成为世界文学史上经久不衰的一部名著。全书有一百个小故事,每个故事只有一千来字。它是以一个十岁男孩恩利科的眼光,用他的心,他的爱,去关怀和注视身边的世界。正是这些看似平凡却真实可信的故事,把一个“爱”字表现得细致入微而又淋漓尽致,读了很是感人。
我只给小明读了几篇,他就开始自己看这本书了。不仅自己要看,还很快就学习起了书上的那个男孩,开始用他的心,他的爱,观察和关怀身边的世界了。
这天,小明突然抱回来一个纸盒子,像抱着一个什么宝贝似地,进门就喊:“妈妈,我要养蚕了!”
我问他:“哪里搞来的?”他说:“玉儿送的。”
我非常支持他多参与这样一些有趣的课外活动。再说我们这个小区还种了许多桑树。只是感到养蚕是个细活儿,怕他没有这份耐心,就说:“小家伙太多了,你能养活它们吗?”
小明信心十足地说:“我能养好!”从那天起,放学回家的第一件事,小明就是去看他的蚕,忘不了要为蚕们添一把桑叶。后来,我发现,这对培养小明的观察能力会有帮助,就建议他把蚕的变化情况做些记录。没想到他很快这样做了,写出了一篇日记。
端午节那天晚上,我们和小舅家到饭店吃饭时,姐姐就送给我一盒蚕,我数了数,一共有二十六条。
回家之后,妈妈除了工作之外,就又多了一件事可做--陪我去摘桑叶。蚕们一开始又细又短,只比头发粗一点,也只有火柴棒的一半那么长,一不小心就会折断似的。但是,它们特别能吃,不到一个半小时,就可以把十几片桑叶全部吃光。
采桑叶可辛苦啦!那儿的蚊子多得呀,几乎是一团团地飞过来!为了不让小家伙们饿着,这些,全不顾啦。小区的围墙边上有十几棵桑树,多亏妈妈带我去,要不然我在小区里摸上大半辈子也找不到。那些桑树,只比我高出半个头,我只挑嫩绿的桑叶采,我想那些小宝贝一定会觉得又鲜又嫩,美味可口。
小蚕儿一天比一天在变大,也变得越看越可爱了,小头一扭一扭地,蠕动着白白肥肥的身子。它们的身体分十几节,每一节连接的地方都是紫紫的。我拿起一条细看,发现它十几只小脚支撑着庞大的身子,真是不容易呀!轻轻摸上去,你会觉得它们很像泡了水的海绵,你如果将它翻过来放,它们决不会像其它的虫子一样翻不过来,而是像芭蕾舞演员一样猛然来一个优美的翻转。妈妈干脆给它们起了一个十分形象的名字--鼻涕虫。
有一天,我注意到,有一条蚕在盒子的一个拐角上正吐着白色的东西,仔细一看,原来开始吐丝了!
我兴奋得大叫了一声,但愿没把它们吓着。它们吐丝是这样的:先是在外面织一层蚊帐似的挡布,让别的蚕儿进不去,之后,再在里面吐丝。
小小蚕虫也闪耀着生命的光辉。千万不要小看它,它就是我们勤劳、永不放弃的“劳动人民”的象征啊!
三天之后,他又写出了第二篇:
自从有一条蚕吐丝之后,不久,又有几条也开始吐丝了。我找来两个不用的鞋盒,把蚕们按大小不同,分成了三处。你别看它们好像成天只知道吃了睡,睡了吃,好像没脑子似的,其实它们可聪明呢!它们会先找一个合适的地方,织出一层薄薄的纱帐,那帐子织得又细,又匀,看上去比蝉翼还漂亮。它们吐丝时的动作十分可爱,小小的脑袋在半透明的帐子里一摇一晃,好像十分得意。等到吐丝的蚕把四个角落都占满了,我把盒子盖上后,没注意,就又有几条竟爬到了盖子顶部的四个角上吐起了丝。后来,地方都被占了,有的干脆就在别的蚕茧上再织茧,有的,甚至就在盒盖上和桑叶里面织起了茧。妈妈说,再过几天,它们就会“化茧为蝶”,一个个破茧而出了。我看着它们,好感动。它们吃的是普普通通的桑叶儿,吐出来的却是可以生产高级绸缎的丝织品啊!就像牛吃进去的是草,挤出来的却是奶!
现在,它们又成了值得我们学习的舍己为公、无私奉献的好榜样!
读到最后一篇,我被感动得流泪了:
果然,几天之后,它们真的钻出来了。那天早上我刚起床,就发现,大盒子里有一个蚕茧破了个洞,那洞像一个喇叭似地圆。我走过去,仔细观察,就在蚕茧上看见了一点红红的东西,妈妈说是血,后来哥哥说它是排泄物。最后,我终于在我房间的一个角落里,找到了一只从那蚕茧里爬出来的十分可爱的小飞蛾!
那只飞蛾全身雪白,身体比蚕最大的时候小了三倍,和蚕比较,还真不敢相信飞蛾就是蚕的前辈!
它小小的身子还是那样一扭一扭的,像一颗涂了白漆的豆子。它那双又大又圆的眼睛,乌黑乌黑的,似在告诉我,它再不是当初的蚕那样看上去像个没脑子的家伙。它那小嘴也是圆形的,里面也是白的,难道它的内脏也是白的吗?嘴巴的下面就有六只小脚,脚上好像有尖钉,它在你的手上,既使你把手翻过来,它也会抓着你,安然无恙。
也许飞蛾比蚕多了一双翅膀,才匹配得上“飞”这个字。可如今,它们的翅膀只不过好看罢了,基本上没用。上午,一只飞蛾从鞋柜上落了下来,妈妈看见了,就把它放到窗台上去,想让它飞走,但是直到下午,爸爸去晾东西,才发现它还爬在窗台上。它们的翅膀不算大,只有身体的一半,一边两只,半透明,基本上是个摆设,我也不知道它们干吗进化出翅膀来。
又过了几天,我见它们不产子,就把小盒子里的几只放进了大盒子,又把大盒子里的几只放进小盒子,交换了一下,它们才开始产子。这样我就明白了一个道理,那些长得快、个头大的是公的,那些小的是母的,原来在蚕的世界里公的也比母的强大,桑叶也就吃得多,母的斗不过公的,桑叶吃得少,所以才那样弱小。
不久,我便发现盒子的四周就粘满了子,最初的子,有黄有绿。哥哥说,过不了几天就会发黑,接着就会出来小的蚕虫来。
又过了几天,我就看到飞蛾开始相继死去了。死时还和活的时候一样,翅膀向上展开着,好像随时准备飞走的样子。
最后只剩下四只飞蛾了,我就细心地把它们安放在一个大的盒子里,放了一张新报纸,同时把它们的子也放了进去,让它们在临死时能看到自己历经千辛万苦才生下来的儿女们的模样。
于是我想,经历了种种磨难才来到人间,又辛劳一世,就这样匆匆离去;离去了,却是为人类奉献出了宝贵的茧。蚕的一生,真的会让那些每天无所事事,为地球浪费着粮食,一辈子只知道吃喝玩乐、碌碌无为的人无地自容!
第二天,最后的四只飞蛾也离开了人间……
我惊异于小明的观察如此细致,文字表达又是这样生动,要知道,他才是一个九岁的孩子,比《爱的教育》中的主人公恩利科还小了一岁。我更惊异于他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浓浓的爱,以及对小动物的怜悯之心。
小明说,当他看到最后的四只飞蛾死去的时候,他哭得好伤心。一想到小明从一个懵懂无知的孩童,长成了一个感情细腻、充满爱心的小少年,我就感到由衷的喜悦。我对老公说,我喜欢八达花苑这种“都市里村庄”的氛围,小明住进来不仅有了悟性,文章也写得更有灵气,如果他也喜欢,就让他在萍城读完初中再走吧!
老公却说:“别忙下结论,还是看看再说。”
谁知,老公的话一语成谶。
为了纠正小明的驼背,增强他的体质,从把他转到南门小学读书起,我就动员他参加了学校的篮球训练班,每周活动三次,运动量都很大;到了夏天,老公又开始带他去萍城体育中心学习游泳,隔天就要去一次,开始小明有点怕水,不愿学,我这只“旱鸭子”便下决心跟着老公一起学,还和小明比赛看谁学得快。
这天,我们带小明和玉儿一道去游泳,回来的时候太阳已经落山,我们从绿荫广场下车后就没有再坐车,刚刚走过了长兴桥,小明突然叫了起来,说:“这儿有个坟墓!”
我以为这是小明在搞恶作剧。虽说过了长兴桥就属市郊,但这儿离市中心的繁华地带不过一箭之地,怎么可能会有坟墓?
我生气地说:“小明啊,干嘛要吓唬玉儿姐姐?”小明手指向小区的围墙与长兴桥之间的一片空地让我看,我这才发现,不知何时,一块不大的空地成了菜地,被种上了白菜和辣椒;紧挨菜地有一处隆起的土丘,仔细一瞧,真的就是一座坟墓!
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又退回到桥上去看,果然就是坟墓!坟墓上铺着粗糙的水泥,坟尾上盖着一堆绿色的草皮,如果不是在坟墓的正面嵌有黑灰色的墓碑,很难一眼就认出它是一座坟。玉儿说,坟墓其实早就有了,她早就注意到了。小明说,不可能,我天天都从这里路过,怎么从来没有发现呢?两人争执不休。
带着这个疑问,他们一起去问小区的保安,保安说,确实是前些日子才埋的。小明向玉儿扮了一个鬼脸,显得很是得意。我问保安:谁这么牛,敢把坟葬在这里?保安说:是这儿一个拆迁户。那户人家现在并不住这里,据说这块地是他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