抒情歌曲"lied"一词是否被英文《牛津大辞典》收录,我是不知 道的。如果没有,那么它就不适合用作章标题。但是,我实在没有其他 选择,只好选用它了。因为,在我看来,无论是歌、抒情歌曲演唱者, 还是一般歌曲表演者等,都没有"抒情歌曲"意思明确。所以,我就姑 且采用"抒情歌曲"这个称谓吧。
歌原本就是用来唱的,所以唱歌也是一种最古老的音乐表演。不 过,直到18世纪末的德国,才出现了以唱歌为职业的抒情歌曲演唱者。 在此之前,行吟诗人、游吟歌手、行会歌手等人,也曾经用声音来表达 过音乐。但是,有一点我敢断言,那就是他们对德国抒情歌曲根本一无 所知,所以也就谈不上演唱了。大家都知道,每个时代都有属于那个时 代的音乐,这也是时代的局限。而德国抒情歌曲的问题是,根本不容易 确定它的终极含义,它属于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音乐。不 过,确定它的终极含义,实际上是无关紧要的。所以,与其去深究这些 细枝末节,不如探讨一下这种音乐形式的发展历程及影响。
在文艺复兴的带动下,音乐普及教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所有的受 教育者都认为不懂音乐是一种耻辱,所以他们都具备一定的音乐知识 和音乐欣赏能力。当时,许多人都在音乐方面小有成就,其中就包括 许多伟大的人文主义者和改革家。比如著名的伊拉斯漠,他就曾经跟着知 名音乐家雅各布·奥伯勒希特学习过音乐。奥伯勒希特是乌德勒支人,他是个热心的音乐教育家,他的 学生遍及费拉拉到安特卫普,称 得上"桃李遍天下"。人人皆知 的马丁·路德,他不但擅长演奏 琉特琴,还改编和创作了很多歌 曲。还有瑞士改革家茨温利,他 擅长演奏七弦琴。至于加尔文这 类知名人士,他们虽然既不会演 奏乐器也不会唱歌,却对音乐持 重视、赞许的态度。当时有一首 曲子叫《因斯布鲁克,我现在不 得不离你而去》,它当时被人们 广为传唱,而且人们都坚信它的 作者是他们敬爱的马克西米利安皇帝。事实上,这首歌的作者十有八九是海因里希·伊萨克,他是皇 家小礼拜堂的一位主持,此前曾在豪华王罗伦佐手下当管风琴手。由 此可见,就连马克西米利安皇帝对音乐也非常热爱,并且深有研究, 所以其他人也就不用说了。
随着时代的发展,音乐也不再由贵族专享了,而是广泛地流传到 了民间。因此,它自然会受到民间音乐的影响。民间音乐有很多富有 生命力的元素。音乐家们也逐渐认识到了这一点,并开始有意识地从 中汲取新的元素。18世纪下半叶,德国轻歌剧作者约翰·亚当·希勒 和彼得·西茨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点,并将民歌引入了自己的轻歌剧 当中。他们的轻歌剧立刻受到了广泛欢迎,实现了学院音乐和民间音 乐的成功结合。此后,包括莫扎特在内的一些音乐家们,又运用了更 多的民间艺术元素。
不过,领导这种新艺术形式向前发展的,既不是巴黎也不是维也 纳,而是柏林。诗人们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让古老的民谣重新焕发生机。歌德是当时最著名的诗人,他就非常欣赏民谣这种抒情方式。不 过,他却不知道还可以给民族谱曲,然后以歌曲的形式唱出来。所以, 当舒伯特提出要为他的抒情诗《手拿玫瑰花的小男孩》谱曲时,他并不 太乐意。当然,他的态度对舒伯特而言是无关紧要的。因为,就连海 顿、莫扎特和贝多芬这样的大师,也都认可了德国抒情歌曲,并对它加 以保护,为德国抒情歌曲的发展提供了极大的支持。事实上,德国抒情 歌曲即使没有得到大师们的认可和保护,也照样可以不断发展、成熟。 因为,艺术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随后,又出现了一大批潜心研究抒 情歌曲的音乐家,他们的努力大大提高了抒情歌曲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