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巴赫的生平,他的儿子写了这样一份简历: 1685年3月23日在埃森纳赫出生(一个位于德国西南部的城市)。
1.曾在魏玛约翰·恩斯特担任大公宫廷乐师一职。
2.1704年,成为阿恩斯塔德(一个位于德国中部城市)新教堂的管 风琴师。
3.1707年,到缪德赫森·圣卜勒休斯大教堂,继续担任管风琴师。
4.1708年,作为魏玛的一名室内和宫廷乐师。
5.1714年,为魏玛宫廷乐队担当音乐指导。
6.1717年,往安哈尔特-科森王宫出任管弦乐指挥和室内乐指挥。
7.1723年,来到莱比锡,在圣托马斯教堂指挥合唱队。
8.1750年7月28日,与世长辞。
一、巴赫世家
1685年,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他的家人一般直接称他为塞巴 斯蒂安)在一个德国中部城市的音乐世家出生。现在,人们往往把巴赫 视为音乐家的同义词,因为在过去的两百多年时间里,这个辉煌的家族 培养了许多知名的音乐家。约翰·安卜洛休斯·巴赫,小巴赫的父亲将家从爱尔福迁往埃森纳赫,而小巴赫就在这里出生了。 在德国历史上,这个图林根小镇还曾有过不可忽视的功绩。这里是匈牙利圣伊丽莎白的家乡,著名的马丁·路德也出生在这里。马丁可谓 "产自德国"的实至名归的革命家,他曾在此地建立躲避教会迫害的避 难所,并于1521年,完成了《圣经》德语版的翻译。早年他曾落难走 避,以要饭过活,科塔家族发现和接济了他,并为他后来的事业发展提 供了很多的帮助支持。另外,在中世纪之初举行过著名的歌咏比赛、受 到许多行吟歌手喜爱追捧的瓦特堡,也离此地不远。
塞巴斯蒂安的父亲,安卜洛休斯,有一个名叫克利斯托夫的双胞胎 哥哥,这位哥哥在阿恩斯塔担任乐师。两人的长相如此接近,以至于他 们的妻子也难以分辨;而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两人作曲或用小提琴演 奏都十分相近而难以区分。这对双胞胎和许多其他巴赫,分散在16、17 世纪的德国中部地区,他们中的许多人都在音乐行业,而且多为乡镇的 乐师。这些巴赫,据说都是福伊德·巴赫的后人。
福伊德·巴赫,根据现在的研究,这个坚强的男人被公认为巴赫世 家能找到的最早的起源。我们已经无从知晓这位老人一生的经历,但根 据他著名的曾曾孙留下的只言片语可以得知,这是一位性情倔犟的老 人。这位老人的无数出色的后人把巴赫世家动人的音乐和高超的技巧广 泛流传,从威悉河一直到奥德河,从中德山脉一直到波罗的海的海滨, 巴赫家族的音乐传遍了整个欧洲平原。
福伊德·巴赫在图林根出生,图林根地处火山区,因此分布了许多 有益养生的矿泉。这里的山区景色优美,有的山峰高达三千英尺。山峰 周围最是心旷神怡、促发灵感的创作环境,这里气候适宜,只要站在山 边,耳边仿佛就响起了大自然天然的优美旋律。图林根城堡,九世纪时 查理大帝所建,设计的本意在于防御野蛮的斯拉夫部落可能的东侵,但 是它实际上成为了孕育音乐和诗歌的摇篮。到了今天,它仍然被诗人和 音乐家所热爱,带给我们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和启发。
福伊德·巴赫具体出生时间不详,在1550年~1560年之间,在1619年去世。他在年轻时离开家乡东赴 匈牙利。当时匈牙利正是土耳其人 与基督徒交战的前线地带,战火纷 飞。贵族之间矛盾重重,哈布斯堡 皇族与匈牙利贵族关于宗教问题总 是意见不一,所以这一地区很长时 间都未能夺回。在一代传奇人物西 亚第之后,才慢慢有一些来自西部 的外来人进入这个平原。福伊德紧 跟着这一移民潮流,一到匈牙利就 受到了周围民众的欢迎,原因就在 于他机灵能干,拥有各种技艺。在 匈牙利,他建立了属于自己的磨坊 并且兼营面包,业余时间则会用吉他演奏美妙旋律-甚至吉他都是他自制的。 福伊德忠实于路德派,但这并不是因为路德来自于他的老家图林根。巴赫的家族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在虔诚地感谢上帝、信仰基督的 同时,坚定维护自己的尊严不妥协。费迪南德一世和马克西米利安二世 并不干预新教徒的信仰,而鲁道夫二世的统治却混乱不堪,被一帮唯唯 诺诺的蠢人把持。这位君主公然袒护占星师和通灵者,而反宗教改革的 势力活跃起来,一些耶稣会会员竟然企图强迫异教徒的"皈依",夺回 教会失去的势力。福伊德马上察觉到形势不利,返回了老家,躲过了极 权主义肆虐的危险。他成功地卖掉了磨坊和面包店,而且带着财产离 开。福伊德这个名字就是从他的保护者圣维塔斯转化来的。
我们的眼前仿佛出现了当年的画面,一辆敞篷马车载着聪明的磨坊 主兼面包师傅以及他的家人,缓缓经过波希米亚最终到达路德教的圣 地-萨克森公爵的领地。这位敦厚的老人闲时制作的小吉他无疑是他 所有财物中最有特点的。这把小吉他的用途是在磨子工作时福伊德可以弹弹小曲取乐。 我们不能确定地说福伊德是巴赫家族拥有音乐才能的第一人,可能在他之前有不为我们所知的优秀作品被创作出来。但是巴赫家族确立了在北 欧音乐的统治地位之后,人们总认为"音乐大师"的鼻祖就是福伊德。也 许是浓厚的家族观念让后来人小心翼翼地坚持与家族历史的紧密联系。
稍微留心就可以发现,巴赫家族按照《旧约》为孩子命名。在巴赫 家谱中总能见到诸如汉斯、约翰、克里斯蒂安、迈克、瓦伦丁、克利斯 托夫等名字。这个大家族代代繁衍,到了1685年3月21日,一颗最耀眼 的明星诞生了,这就是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
塞巴斯蒂安这个名字来源于附近格特城乐师塞巴斯蒂安·纳戈尔, 他是巴赫的两位教父之一,因为当地的习俗要求孩子起教父的名字。我们 习惯称他为约翰·塞巴斯蒂安,但是他的孩子称他为"老古董",类似老 顽固的意思。这个称呼虽然略显不敬,但却让人觉得亲切。巴赫的孩子们 毕竟生活在一个新的时代,与巴赫所处的时代有很大差异,他们似乎对父 亲的伟大成就不以为然,他们对刚时兴的和声感兴趣,而厌烦父亲刻苦钻 研的复调艺术。他们认为巴赫已经被时代淘汰了,与他们没有共同语言。
他们甚至略带蔑视地把父亲看成是迂腐的老头,或者不错的对位好手(确 实难以超越),或者仅仅是一个很有技巧、追求完美的古钢琴、钢琴弹奏 者。不过巴赫也确实敦厚老实,十分善良,认真工作,希望让家人过上幸 福体面的生活,孩子们得到比较好的教育和获得有社会地位的职业,并为 此奋斗了一生。令人欣慰的是,他的孩子们也的确非常有出息,他们各有 成就,有的在柏林、汉堡、米兰和伦敦等地巡演歌剧,得到大家的喜爱和 追捧;有的独树一帜,以独特的钢琴演奏手法成为颇有名气的独奏家或指 挥家。我似乎记得,卡尔·菲利浦·克里斯蒂安·伊曼纽尔(巴赫的三儿 子)和约翰·克里斯蒂安·巴赫(巴赫最小的儿子)甚至得到了莫扎特和 贝多芬的赞许和感激。孩子们可谓名声在外,一个做了大教堂的乐长,一 个甚至成为了英国地主。这样反倒衬得他们的父亲默默无闻。这个单纯和 善良的老人已经落伍,他只不过在大公之间教授音乐,仅仅在教会学校为 了一群不用心唱诗的男孩头疼。
其实,巴赫很清楚,朋友和儿子们对自己礼节性的友善,根本掩盖 不了他们对自己的傲慢和轻蔑;但是,他仍然矢志不渝地坚持自己的事 业,并不为浮躁喧闹的世风所困扰。他坚持高雅平静的生活轨迹,沉浸 在旧式的创作方式中,执著地创作自己的音乐。
上帝当然不会允许任何一个人长生不老,但是他会赐于某个虔诚的 信徒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好让人们对他心存感激、永久怀念。巴赫恰 恰就是那个幸运的人!
二、青年时代
1685年3月21日,在爱森纳赫,塞巴斯蒂安·巴赫出生了。也许他 在出生两天后受洗,或者在三天之后,但是这些仅仅是细枝末节,让我 们在接下来的介绍中慢慢了解巴赫对于音乐的重大意义吧。
巴赫敬爱的母亲伊丽莎白·拉莫赫特在他九岁时离开了人世。尽管他父亲在七个月后开始了第二段婚姻,但也仅仅活到了第二年的二月 份。正当小巴赫与兄弟失去双亲无依无靠之时,他们的长兄约翰·克利 斯托夫及时出现了。巴赫与兄弟就这样一起到了哥哥担任管风琴师的小 村庄。
面对失去双亲的幼年弟弟,抚养的重任落在了这个奥德拉村管风琴 师的肩上。但是,一年仅四十五个金币和少量其他福利(比如几捆柴火 或几袋面粉),是无法给小巴赫创造出比较好的教育环境的。不过,即 使是在这样的困境中,克利斯托夫还是坚持把小哥俩送进了本村的学 校。或许也有缓解经济压力的打算,长兄在闲暇时教小巴赫演奏拨弦古 钢琴、管风琴和小提琴。而巴赫也在这样的条件下学会了拉提琴。这里 要提一件在这个小村子里发生的著名的事,这件事表明了小巴赫对音乐 的坚持,也许能够激励同样有志于音乐的孩子们。
年少的巴赫其实对于未来并不清楚,他并不知道自己将来能干什 么,会干什么。但是他早早地表现出对音乐的强烈喜爱,不但钻研小提 琴的演奏,对当时的竖琴名家的作品有很大兴趣,也总是兴致勃勃地向 兄长提出各种问题。他知道兄长收藏了很多这些乐谱的手抄本,其中他 特别喜欢费罗贝格和帕赫尔贝尔的作品。但是小巴赫也知道,如果他将 全部精力投入到研究这些乐谱上,就会怠于练习小提琴,就不能尽早以 此谋生,从而加重家庭的经济负担,所以他的长兄绝对不会允许他碰这 些乐谱。小巴赫在一个上了锁的橱柜里发现了长兄收起来的这些乐谱, 尽管没有钥匙,但巴赫可以把他纤细的手指伸进一扇没有玻璃的格子门 拿出里面的东西。由于不敢公开违抗长兄,偷拿乐谱往往在黑夜进行。 幸好月色遂人愿,小巴赫利用月光抄写乐谱直到月光淡去。就这样过了 六个月,小巴赫天天兴头十足,几乎快要将所有的乐谱都抄完了,却被 他的哥哥发现了偷抄乐谱的秘密,一顿猛打之后,小巴赫日思夜想的乐 谱也被拿走了。
这些乐谱可以说是小巴赫最珍贵的财富和梦想,乐谱被拿走对小巴 赫来说是个沉重的打击。也许作为一个路德信徒,他认为不问自取是不可原谅的,所以他并没有因此过于灰心沮丧。也许,马丁·路德在图林 根小镇乞讨的事迹深深地震撼了巴赫幼小的心灵,他志向远大,逐渐成 长为一个坚定的路德信徒,并为自己在这个"上帝旨意无处不在"的圣 地生长而感到骄傲。如果一个人相信音乐是上帝的声音,他就不会认为 献身音乐是世俗庸碌的,而是侍奉上帝。上帝创造音乐,也因为音乐对 于宗教信仰而言有着重大的意义。
巴赫十五岁时,约翰·克利斯托夫实在缺米短柴,以至于无法承担 抚养巴赫的重担了,毕竟他自己也有两个小孩。懂事的巴赫明白兄长的 困难,当他听说伦伯格城需要一些男童担任歌手时,就跟另外一个名叫 乔治·埃德曼的孩子结伴走了两百多英里,希望寻得个工作以糊口。车 到山前必有路,他留在了伦伯格圣迈学校,还有少量的收入。终于,小 巴赫能够不再靠别人养活而能自食其力,开始了新的生活,可以说成长 为了一个成年人。
此时巴赫岁数已经不小了,虽然他的嗓子很快就不能再唱了,但是 凭着从小学会的管风琴和小提琴他没有丢掉饭碗,继续在圣迈学校待了下来。幸运的是,圣迈这所老修道院的丰富藏书,倒是成了巴赫汲取知 识的宝库,他不但阅读了大量复调音乐大家的书籍,还积极向邻近的音 乐老师请教。这时,一名叫约翰·以丹·勒伊肯的荷兰管风琴名家成为 了巴赫的伯乐,而巴赫也十分喜爱管风琴的奇妙音色,敬佩勒伊肯向世 界推广管风琴的精神。巴赫发现管风琴世界是那么的五彩斑斓,奇妙无 穷。它可以奏出让天堂焕然一新的轻快乐曲,也可以描绘美好和新奇的 通往福地的光辉道路。另外,它还可以演奏出轰轰雷声、鸟儿欢鸣等各 种声音。
见识了如此奇妙多姿的音乐世界,巴赫再也无法安于现状继续待在 修道院了,对更广阔的音乐世界的向往促使他要从这个地方走出去。他 离开伦伯格,前往塞勒弄,希望一展身手,但未能如愿。之后他又到了 巴赫家族每年相聚的安斯塔特,正好当地教堂刚弄到一台管风琴,他们 正想听听这琴演奏起来怎么样,在知道巴赫曾跟勒伊肯学习之后,热情 地邀请他表演一段。巴赫毫不犹豫就答应了,他的演奏震撼了安斯塔特 的所有人,他们一齐恳求巴赫留下来,觉得这架新琴就是为巴赫量身打 造的。巴赫听了当然十分高兴,但是他知道可怜的前任琴师会因此丢掉 饭碗,巴赫的处世原则使他拒绝了这个盛情的邀请。人们既不能勉强巴 赫,但又不想他就这样离去,所以私自筹集了一笔钱把前任琴师供养起 来,以便将巴赫留下来演奏管风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