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太冷,睡不着,梦不成,诗人索性披衣起床,端坐窗前,铺开书卷,认真阅读起来。窗台上,寒梅绽放,朵朵高洁;天空中,皓月当空,银辉四射;四野里,白雪茫茫,万籁无声;屋檐下,冰消雪融,声声入耳。白雪、皓月、梅花,构成一个纯净、空明、幽雅的特定环境,诗人便在如此环境里捧读《周易》,探究天地玄理,体味人生世相,意境何等清雅,何等纯明!
笔者相信,诗人战胜了寒冷,战胜了自我,进入了一个空明忘我、痴迷经卷的世界,这是高情雅趣,这是专注执迷,这是天人合一,这是自由放达。诗人的感觉,不再是瑟瑟发抖,不再是布衾冰冷,不再是彻夜难熬;他畅快、清爽,他兴奋、陶醉,他充实、轻灵。梅花为诗人绽放,朵朵清香扑鼻,瓣瓣高洁不俗;冷月为诗人照明,银辉如水静泻,缕缕有情有意;滴水为诗人伴奏,声声轻脆空灵,滴滴答答成韵;冰雪为诗人灿烂,天地为诗人空明,《周易》经传在手,捧读天下玄理,乐趣无穷无尽。读书人梦寐以求的不就是这样一种境界,这样一种体验吗?这个寒冷的夜晚,这个黎明将至的时刻,诗人拥有一窗明月,一册书卷,一方天地,自在逍遥,自由洒脱啊!这是读书的最高境界,也是读书人最快乐、最幸福的时刻,没有人来打扰,读天地空明,读四野宁静,读冰雪圣洁,读经卷玄奥,读心灵快乐。
笔者想起了明代散文大家归有光先生,读书之乐,有似魏诗人,《项脊轩志》有如此描绘:“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一个人的天地,一个人的快乐,全在书中,全在天地幽静空明之间。
十二月九日,对普通人来说也许是个普通的日子,可是对于魏了翁先生而言,肯定是一个盛大的心灵节日,这个夜晚,冰消雪融,天空放晴,诗人久久不能入睡,他感受到了凄神寒骨的冰冷,他感受到了如睡针毡的艰难。但是,他听到了遥远的钟声,情思随钟声飞扬;他看到了俏丽的梅花,心性随梅花高洁;他看到了一窗明月,双眸随明月灿烂;他看到了天地冰雪,心灵随冰雪空明;他读到了天下奇书,身心融入天地。他拥有一个世界,让我们仰慕,让我们神往。
读书不管春归去
暮春即事
叶采双双瓦雀行书案,点点杨花入砚池。闲坐小窗读《周易》,不知春去几多时。
这是一个宁静的故事,宁静得可以听见自己的心跳和呼吸,宁静得可以听见花落和春归,不要指望这个暮春的庭院会有风花雪月的缠绵,也不要认定这个故事会有功名算计的纷争,这只是一个诗人内心的故事,关乎春天,关乎阅读,关乎心灵。宋代诗人叶采用流水无声的笔墨,为我们轻轻地描述,让我们静静地分享。
读书读得投入,读得专注,便忘记了春天,忘记了世界。诗人有自己的世界,诗人沉浸在幽静而深邃、古老而遥远的世界里,春天过去以后,他才向我们描述心灵的秘密。
那是晚春的一个中午,诗人也许不记得他身边的一切,但是记得瓦雀,这些可爱的精灵,成双成对,飞临诗人窗前的书桌,缓步徐行,气定神闲。它们不知道书案旁也坐着一个大活人,它们也许误以为那是一根木桩,一块山石,它们甚至走到案桌上、砚池边,点点啄啄,丝毫也不顾忌这个沉思默会的读书人。它们无声无息,不吵闹,不打扰这位爱书的朋友。
诗人呢,沉浸在书卷里,不知不觉,不闻不问。外界的动静声息,他一概不管,他自个儿心骛八极,神思千里,乐得逍遥自在,情景滋味,颇有归有光读书于项脊轩的味道:“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人与鸟,天与地,书与心融为一体,构成一幅静美、深幽、和谐的读乐图。叶采的身边,连平日叽叽喳喳、吵吵嚷嚷的瓦雀也文文静静,一声不响,可见庭院的幽深宁静。
置身这个万籁无声、人鸟合一的院子里,诗人手捧心爱的《周易》,认真研读,潜心思考,心态是悠闲的。他淡泊名利,无欲无求,他耳根清净,俗念皆空。《周易》是一部什么书?它关乎天地穷通,阴阳演变;它关乎自然因缘,人生大道。它不教你谋求功名富贵,飞黄腾达;它不教你生离死别,痛断肝肠;它不教你衣食住行,迎来送往。它教人沉思千年,视通万里;它教人心神宁静,生命充盈;它让人灵魂愉悦,身心超脱。它是一本教人宁静、让人沉寂的天地大书,是一本通达人生、洞晓尘俗的社会奇书,适合于静静地读,默默地品味。
试想,如果诗人读的不是《周易》,而是《水浒》《三国》或《论语》《孟子》,则断然不会有如此和谐宁静的感受,因为《三国》教人权谋争斗,《水浒》教人抗挣拼杀,《论语》《孟子》教人修身养性,建功立业,这都不是让人宁静的书,都不是让人俗念淡忘的书,恰恰相反,它们让人充满渴求,充满斗志,充满功名欲望,心不静,神不宁,哪能闲坐窗前,旁若无物呢?
诗人捧着心爱的《周易》,潜心阅读,神思默会,身心愉悦,完全忘记了周围的一切,不知道瓦雀同桌,姗姗来迟;不知道风起花飞,春天归去,及至发现眼前砚池粘满了点点杨花,这才意识到时已暮春,花去无多,春天就快过去了,诗人的心还停留在《周易》上,还停留在玄思遐想中。当然,点点杨花,随风飘散,春去多时,知觉犹晚,未免又流露出几许遗憾和伤感。但是,不管怎么说,诗人的胸襟怀抱,始终不为世俗所动,不沾染尘俗气息,而是全心攻读,静默无声,沉醉经传,自得其乐,这是读书人所羡慕、向往的境界,这也是诗人宁静致远、淡泊明志的修养表现。
时至今日,面对功名喧嚣,尘俗利欲,又有几个人能静下心来认真阅读呢?又有几个人能够真正坐稳板凳,用阅读来滋养心灵,用经典来濡染人生呢?多么希望在今天的社会,自己能够,也能有更多的人,喜欢阅读,守住心灵,沉静心性,在宁静中享受经典,在愉悦中升华灵魂。
行文至此,笔者不禁想起与叶采同时代的另一位诗人魏了翁的诗作《十二月九日雪融夜起达旦》:“远钟入枕雪初晴,衾铁棱棱梦不成。起傍梅花读《周易》,一窗明月回檐声。”
都是热爱《周易》,都是宁静阅读,都是高雅情趣,不同之处在于,叶诗仅写诗人读《周易》入神而浑忘时间之流逝,魏诗兼写自己披衣起床,傍梅浴月而读《周易》;叶诗宁静,静的是氛围,动的是内心,神思飞越,穷极天地;魏诗空灵,以声衬静,以月明心,以梅言志。两首诗,韵味有别,情境有别,但是对于读书人、爱书人而言,那份心神宁静,那份胸怀澄明,那份空旷清幽却是共同的追求。
一册在手,不问世事,不管春秋;一心向学,不拘功名,不管贵贱。此种心态,令人垂青,令人钦佩。
君子之交淡如水
寒夜
杜耒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诗人笔下,有明月朗照的夜晚应该发生一段故事,有梅花绽放的窗前应该产生一段风情,或是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幽会缠绵,耳鬓厮磨;或是夫唱妇来随,书画琴棋,浅吟低唱。可是读宋代诗人杜耒的诗作《寒夜》,你会发现故事不缠绵,花月不浓艳;君子重交心,淡看名与利。
那是一个寒冷的冬夜,冷风凄凄,寒意袭人,好久不见的朋友前来探访诗人,诗人很欣喜,又很愧疚,来得好客无好酒,喊得浓艳待得薄,不但没有好酒,连浊酒淡酒也没有,三杯两盏淡酒一喝,诗词歌赋一咏,看来这种风雅浪漫的生活是没法过了。怎么办?诗人燃起炉火,当炉煮茶,以茶代酒,招待客人。虽然简陋,却也真情。客人呢,毫不介意,相见甚欢。君子之交嘛,有酒喝酒,有茶饮茶,无酒有茶,以茶代酒,何必拘于形式?何须讲究礼节?只要两个人心性相契,志趣相投,思想相通即可,不要大富大贵,不讲身份贵贱,不去算计名利,不去贪权恋位,两个人性情淡泊,宁静致远,如此足矣!
诗歌开篇,淡淡道来,清淡如水,情深味浓。情境滋味颇有老杜诗风真味,老杜诗歌《赠卫八处士》如此描写卫八处士招待客人的情景:“问答乃未已,驱儿罗酒浆。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菜是冒着夜雨刚从园子里剪来的春韭,水淋淋,湿漉漉;饭是新煮的掺有黄米的二米饭,热腾腾,香喷喷。没有鸡鸭鱼肉,没有美味佳肴,随茶便饭,寒碜至极,可却是倾其所有而置办的家常饭菜,足可看出老朋友之间那份不拘形迹的淳朴友情。同样,杜耒招待客人,不过就是喝喝茶,赏赏月,聊聊天,却也无拘无束,至真至情。
这个寒冷的夜晚,两个老朋友围炉而坐,侃侃而谈。时而清茶慢饮,细细品味;时而欢声笑语,滔滔不绝;时而诗词歌赋,你唱我和;时而天下风云,高蹈雄视;时而愤世嫉俗,慷慨直言;时而沉默不语,心神默会;时而风花雪月,时而山高水长……无话不谈,无情不诉,畅所欲言,其乐无穷。他们面前,竹炉之上,热汤滚沸,蒸气腾腾;竹炉里面,炭火通红,熊熊燃烧。炉火给这对老朋友驱散了寒冷,带来了温暖,炉火照亮了屋子,也映红了他们的脸庞。他们的心和炉火一样跳动,他们的情和炉火一样旺盛。
不要小看这普普通通的竹炉,不要忽视这平淡至极的场景,它们见证了朋友间的情趣机缘,折射出朋友间的热火心肠。白居易不是也描写过类似的生活场景吗?“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否?”(《问刘十九》)天寒欲雪,家酿成熟,诗人燃起红泥小火炉,温好自家粗劣酒,等待朋友的到来。那份真情,如火燃烧,如酒淳美,令人感动,令人钦慕啊!人生天地之间,有朋友如此惦念,如此牵挂,还有什么值得遗憾的呢?
另外,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笔者认为,以今天的读者眼光去看,这个竹炉也挺有意思。据清代邹炳泰所编的《纪听松庵竹炉始末》记载,明初的竹炉形状是上圆下方,织竹为郛(外壳),筑土为质(底子),土甚坚密,熔铁为栅,横截上下。宋代的竹炉大致与此类似。
笔者读到此处,总是想起家乡的烘脚暖手的风笼来,用竹篾编织而成,呈圆柱形状,上大下小,上有提柄,内置一火钵,冬天可以在钵内存放火种、木炭。小时候,每到冬天严寒季节,奶奶总是大清早就给我们姊妹准备好了炭火木灰,我总是随伙伴们提着风笼去上学。在学校,冷了就可以烤烤风笼。至今想来,那份温暖,那份亲切,还打动人心呢。我没看见过竹炉,但我读此诗却由竹炉联想到了小时候经常使用的风笼,进而体会到长辈对小孩的仔细呵护,体会那种新奇有趣的生活。我想,这或许就是叶嘉莹先生所讲的诗歌的生命感发吧。
室内是炉火熊熊,相谈甚欢,粗茶淡水,情深意长;室外呢,皓月当空,银辉四射,梅花绽放,夺目生辉。月因梅开而更为皎洁,主因客至而格外愉悦,情景交融,妙合无垠。本来,明月还是那轮明月,梅花还是那株梅花,但是,诗人今天的心情好,与往常不一样,所以,呈现在他眼前的今晚的月亮更亮,今晚的梅花更洁。另外,还需品味一点,古代诗歌当中,明月皎洁纯明,向来是高洁情趣的象征,是光明理想的写照。王维诗歌“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不仅描绘山居环境的幽静清洁,更是借明月、青松、清泉这些洁净的意象隐喻一种纯洁美好的人生理想。梅花,冰清玉洁,凌寒绽放,幽香远播,向来是文人志士坚贞风骨的写照,也是诗人高雅情趣的象征。显然,杜耒诗中拈出“明月”“梅花”,自然也有隐喻朋友情趣高雅脱俗、志节坚贞不屈的深意。
君子之交,举杯清茶,开口风云,同看明月,共赏寒梅。不沾染流俗污秽,不讲求功名利欲。至真至诚,至情至性。心性相应,情趣相投;傲立天地,自有不凡风骨,自有照人风采!
人间竹鹤第一流
对竹思鹤
钱惟演瘦玉萧萧伊水头,风宜清夜露宜秋。更教仙骥旁边立,尽是人间第一流。
诗人笔下的风景总是有故事、有感情的。一条江水流不尽春夏秋冬,悲欢离合;一场风吹不走冰清玉洁,人间风流;一竿竹总撑起幽幽阴凉,铮铮铁骨;一只鹤常捎带清幽雅韵,绝尘念想。万物有灵,心性相通,质本洁来还洁去,人间风流数竹鹤。读宋代诗人钱惟演的诗歌《对竹思鹤》,笔者顿生钦慕之意,神往之心。那幽幽翠竹,那清清伊水,那莹莹秋露,那习习清风,那亭亭仙鹤……无一不令人心动,无一不令人啧啧称赞。
伊水之畔,纤细的竹枝,明净如玉,在风中摇曳多姿。风啊,最好就是这夜间的风,清凉醒人;露啊,最好就是这秋天的露,晶莹澄澈。倘若更有仙鹤伫立一旁,那可真算得上人间第一流的境界啊!诗人心中构想了一个清洁雅致、幽寂脱俗的世界:这里有竹,青青翠竹,亭亭玉立,潇潇洒洒;这里有水,清清伊水,波光粼粼,闪闪发亮;这里有风,清风徐来,水波微兴;这里有露,天朗气清,露似珍珠;这里还有鹤,插足水中,纹丝不动。诗中风景,如此清幽,如此高洁,这不分明就是一幅寄托诗人心志情操的文人画吗?这不分明就是一首流淌纯纯音韵的小夜曲吗?文如其人,画如其声,诗人借此境界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心灵追求和情感志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