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在写词的过程中,最善于借月和梦来抒情,因为在古人眼里,月是公认的见证人,世上的事都无法忌讳月亮,白天无法做到的事在梦中都能做到,因为梦中无所不能,无所不作,为此,诗词中的梦是古人实现理想的最佳去处。婉约词人和豪放词人都善用梦来抒情,并且抒发白天不便抒发的情。在梦中,可以尽情展现自己的心灵场,把“好梦”、“惊梦”、“圆梦”等一切美好的事物全部放在梦世界尽情地放大,一些美好的情思都表现出来了。如宋祁的《蝶恋花》中“远梦无端欢又散”,就是写一位贵族少妇春睡刚醒后的神态及醒后忆梦的情思。梦皆在睡中出现,一旦醒后,梦皆为一场空,但往往主人公会得到心理上的满足。欧阳修的《玉楼春》中“故欹单枕梦中寻,梦又不成灯又烬。”思妇的复杂、细腻、曲折的心理活动就是通过梦体现出来的。夜里静静地躺在床上,但闻风敲竹,窸窣有声,惹得思妇心烦意乱。现实中是这样,梦中又将如何?“梦又不成灯又烬”,不仅愁极梦难成,就连作伴的孤灯也即将熄灭。“灯又烬”表明夜已深、相思已久,其内心之愁苦、烦乱可想而知。如此这样的梦幻世界在宋词中很多,写梦是为间接抒情,并非真写梦中好事,通过梦来抒情就无隔,就抒得酣畅淋漓,抒得尽兴痛快。同时,为了表达某种情感,词人往往对外界事物加以典型化的暗示,造成词境的创造,这就造成了象征意义。这种象征意义也就是人们通常说的言外之意,也就是另有寄托,即“言在于此,意在于彼”,这是为了创设某种特定的情景的。象征在我国古典诗歌中,是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法,在陶渊明诗中的菊、酒就有象征意义,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特征。在宋词中,咏梅的词比较多,其中陆游的《卜算子·咏梅》就十分典型,“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词人既是对梅花的歌颂,也是对自己的咏怀。先写梅花的遭遇和不幸,再写梅花的品格。其实,词人歌颂梅花,也是歌颂自己,描写梅花处境的不利和不幸,也是词人自己的不幸,正是他遭到排挤的写照,词中所写梅花的品格也是他高洁品格的化身。在唐宋词人中,崇尚梅花品格的词很多,他们在歌赞时,与六朝人不同,但是像“暗香、疏影”等名句,都是对高人、隐士的礼赞,也有借梅花对自我品格进行抒写,但都没有陆游的词写得深刻和蕴含量丰富。和陆游同时并成好朋友的陈亮也有四句梅花诗:“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欲传春信息,不怕雪埋葬。”体现的是对政治的见解,不怕打击,坚持正义的精神,是陈亮自我品格的体现。陆游的词是写失意后的英雄壮士的傲岸形象,陆游与陈亮的咏梅诗词,可以说是宋代咏梅诗词中最佳之作,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这里的梅象征性强,以梅喻人,以梅的品格比喻人的品格情操,自然而贴切,不着痕迹。词人将寓意兴于物,创造的艺术形象十分鲜明,并且极具个性,表现出词人独特的心境,如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缺月挂梳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词人因“乌台诗案”受冤入狱,打击相当大,几近于死,后获释后,放黄州团练副使,不得签公文,办公事,在朝廷的监督下,劳动改造,自称“幽人”,无事不出门,闭门谢客,孤苦寂寞可想而知。就这首词而言,用缺月、疏桐、漏静、人静创造出一个幽静清冷的境界,是对孤鸿、幽人的出现作铺垫的,幽人独往独来,孤鸿只身只影,写孤鸿就是为了表现幽人的心境。下片写孤鸿,突然的变化使孤鸿起飞,又无人理解,孤鸿在林梢盘旋徘徊,希望找到栖身之所,不愿栖身于寒枝,那只有飞往清冷的沙洲了。词中描绘的孤鸿极富灵性,它对周围的环境特别敏感,独栖沙洲的冷落寂寞,实际就是词人心情与处境的真实写照。为此,黄苏说:“此东坡自写在黄州只寂寞耳,初从人说起,言如孤鸿之冷落,下专孤鸿说,语语相关,格奇而语隽,斯为超诣神品。”(《蓼园词评》)。此评比较确当,通过孤鸿的孤和惊,表现词人当时的心情,表白了当时不敢言又无法言的幽恨情绪,这里的孤鸿就是词人的缩影,它象征着词人的艰难处境。这里的象征是针对一个人而言的,没有浮泛之意,所以可以说是个人性象征,这也是间接抒情的一个范例。另外还有物镜的表现,通过自然景物的内心灵感的体验,将自己的情感渗透在自然景物当中,在赏心悦目的快感中达到抒情之目的,这也是间接抒情的方式。
三、情景交融,虚实相生
主观的情和客观的景水乳交融则是词的最高境界。古人在诗词中,常将自然物与主观情有机结合,使二者合二为一,因为他们认为“人是万物之灵”,“天人合一”就是情景交融的基础,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亲和无隔的关系,为此,人对自然的体认中,往往有着丰富的情感交流,因为自然万物本身就有着生命和灵性。这样他们写诗也好,写词也罢,在每一种自然景观中都有浓浓的情感在里边,触动了词人们的创作欲望,正是这种理念,造就了情景交融的美学范式,对此有精辟论述的是明末清初的王夫之。他在《诗译》中说:“关情者景,自与情相为珀芥也。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哀乐之触,荣悴之迎,五藏其宅。天情物理,可哀而可乐,用之无穷,流而不滞,穷且滞者不知尔。”他在《古诗评选》中又说:“而且情不虚情,情皆可景,景非滞景,景总含情。”他的论述使言情与取景自然统一,情与自然天地相通,人因哀乐喜怒而触物,物又以荣华盛衰之状而迎人,这样,人的哀乐之情可寓于物,物的荣衰之状又可以入之以情,也就是说,情与物是互相交流,融会的交织一体,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周而复始地表现着,相续着,词人会心、情、物相应,这样,托物以言情,情物妙合天然,从而选出情景交融的词境来。
在我国古代诗词创作当中,情和景的交融往往是通过因景起情,缘情写景,情景融会等几种方式来表现的。在词林中,一般都是内心情由自然景而触发,先写景后抒情,情与景的有机结合是因景起情的思路,这是创作词的基本格局。如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
登临送目,正故园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这首词是作者再次罢相,在金陵所写。词人登高望远,目之所及,晚秋天气,如练的长江,青翠欲滴的高山,归帆穿梭,酒旗飘飘,彩舟淡云,银河白鹭等景象,给人们描绘了好一副登临所见图,有大江自然的美,有人事之美,天上地下共荣之美,水洲相映融合为一之美,一下把登临所见描画的淋漓尽致。这些美丽的景,如此美好的江山,都在六朝时期不能持久。下片的怀古是先古后今,由古引出今,以古为主,古今有惊人的相似,为此,写古就是写今,用古讽今,因北宋王朝当时已是内忧外患,积弱积贫,已到了危机四伏的地步。因自己的改革阻力大,不被人理解,朝廷又昏庸无能,党争十分激烈,但为国操持的心态不变,然而自己实在不愿在这纷争中生活了,不愿再追逐那豪华的生活了,从情绪到意志都有消减之意,意于退出政坛的纷争,解甲归田,去享受山水自然的大好风光。前片的美丽正是这一思想的流露,下片的怀古讽今又是对这一思想意识的深化,对景的赞美隐含着对其的向往,下片的抒怀是疏于对政治纷争的倦怠,这样互相映衬,因美景而引发出向往之情,情景互为作用。情因上片之景而抒发。他的《齐天乐》上片写秋景的萧索清寒,下片写早年流寓生活身世飘零之慨,因上片秋景引出下片的伤感,人一生能有几许好光景,情景低沉衰飒,心情过于沉重,这与秋景的描绘有关。朱敦儒的《相见欢》写清秋登临所见之景,一副壮阔辽远的图画,一下引出直抒胸臆,表达出山河破碎,人民流离失所,渴望早日恢复,同样是因景引情之作。周邦彦的《苏幕遮》写仲夏的美景,荷花的摇曳姿态,神态自然清纯,由此想到自己家乡的荷叶荷花更美,更漂亮。不过这是回忆与梦境中见到的,这是因景思乡情的表达,由眼前景想到家乡情,以对游离生活的倦怠来表达思归的心情。《虞美人》由景起,从景中透露了淡淡的旅途哀愁,由写水鸭双飞双宿反衬行人孑然一身,景物中隐含着失意之情,从景中渲染了行程的艰辛,旅途之情均由景中透出。表现了景引情的写法。以上所述,都是因景起情之作的范例,景先情后,情由景起。
在唐宋词中,还常使用缘情写景。缘情写景的方式与因景起情的顺序刚好相反,它是情先景后,依据心情选择景色,根据词人特定的情感内容,选择相应的景物描写,不过,因景起情之景大多为实景,而缘情写景之景有的并不一定是实景,有相当一部分是想象中的虚景,这都是为了表达感情的需要,也就是说,现实中的景不足以涵盖某种感情时,词人们往往运用想象,虚拟出现实中没有的景加以表现,往往虚拟神话、梦境、仙境等表现,具有特定的个性情感。如苏轼的词就是如此。苏轼在政治上十分不如意,连遭打击,内心抑郁惆怅,如何排解呢?在《水调歌头》一词中,借用中秋对月来思念亲人之际,想象嫦娥在月宫中孤独清寒来暗示自己的失意,借赞美月亮来暗含朝廷内情况不明之意,月宫是如此清静雅致的仙界,我也有乘风上月宫的意愿,但怕受不了月宫的寒冷,这里是自己也想回到朝中去,但又怕党争缠绕,难以容下自己,既然如此,那还是在人间的好,也就是入朝不易,那还是做地方官吧,只要加倍努力,也同样能为国效力,于是积极向上的乐观情调又占了上风。由月亮的阴晴圆缺自然过渡到对弟弟的思念,月亮都如此,人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于是祝愿弟兄俩彼此珍重,在不同之地共同欣赏中秋美丽的月色好了!苏轼心情不好,身做地方官,又心想回朝廷,这样就借月的阴晴圆缺来喻人,月的阴晴圆缺是正常的,人的分离也是正常的,想到这里,词人什么都想开了,在哪里都一样,只要有所作为,就心安理得,就能找到快乐,人生只有充实才会幸福。晏殊的《浣溪沙》也是这方面的作品,词人感叹人生短暂之情通过“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来表达,先点情后绘景。晏几道的《木兰花》是想象男女别后情景,情景依旧,只是热闹繁华不再,以雨后之花暗喻墙内之人,以风后之絮喻门外行人,并引用楚襄王梦遇巫山神女之事,以朝云喻所思所爱之人,心存人的美丽神态却不能再相见,这样,闺中思妇之情之苦就通过秋千、庭院、绣户、雨后花、风后絮、神女等来表达尽了,这样有了歌女情的景物描写就属于缘情写景的方法,巫山神女是虚幻的,这一虚幻的形象正好填补了歌女的思念空缺,神都如此,何况人间呢。
因景起情与缘情写景中的景和情还是较为分明的,只是有先有后罢了。情和景能水乳交融互相渗透,情中有景,景中含情,也是情也是景,这就是情景交融的写法了。这种写法,景情不分,完全二者合一。如秦观的《八六子》由独倚危亭引出对芳草之恨,为什么?因为春草生命力特别旺盛,铲了生,生了铲,源源不断,永不会消失,这正像离人心中的愁恨一样无法排解,消失了又来,来了愁绪更浓。本来恨是一种抽象的情绪表现,要把他较为具体地表现出来,就必须借助于具体的形象,这里的恨悠悠不断,深切难挡,作者用“春风吹又生”的草比喻自己心头之恨,这一别致的比喻,就非常明确而生动地把这一抽象之物表达了出来。这种恨写来水乳交融,芳草在自己的目及之下,恨意在自己的内心世界,二者时刻在自己脑海浮现,缠于胸,萦于脑,为了排解这种愁绪,所以下边的“念柳”二字就从回忆以前分离时开始,进一步形象生动地写景,分别场景更嫌具体。因恨由分别时追忆到分别前的欢乐相伴,想到分别之人的美丽可人,假若分别之人不是那么美丽可人,可能他也不急于恨别离那么深,那么重,于是他怨天怨地,为什么赋予她那么姣好的身体,这正是自己愁恨的根源所在。接着又竭尽全力描写别后情景,一切美好都渐渐消失了,相思之人何以堪,落花在残雨濛濛中,在晚风中乱飞,此时,相思之人,伫立凝望,心情极为抑郁伤感,谁曾想,不知就理的黄鹂,却鸣啼不停,这样一来自己的思绪就更烦乱了。词到此而止,烦到如此地步,怎么办,如何排解,从目睹到伤感,难堪难耐,所见所闻都是烦恼之景,这样,无论是景,还是情,已无法分清了,景即情,情即景,二者已融为一体了,景语情语成一家,情语自在景语中。融情入景,化景物为情思,极为巧妙暗合,艺术品位极高。
在情景交融中,让人有一种感觉,即景物是人,人就是景物,如徐昌图的《临江仙》就是如此,“饮散离亭西去,浮生长恨飘蓬。回头烟柳渐重重。淡云孤雁远,寒日暮天红。今夜画船何处?潮平淮月朦胧。酒醒人静奈愁弄。残灯孤枕梦,轻浪五更风。”写男女离别的情景,情与景有机统一,特别是“淡云孤雁远,寒日暮天红”两句情景更为绝妙,在天高云淡的背景下,一只孤雁飞向远方,并且越来越远,日暮天寒之下,征人何处为归宿?孤雁就是旅人孤寂的象征,孤雁即旅人,孤雁难堪的处境,也是旅人的难堪处境。大雁啊,你独自一人飞向何方?天已寒冷,日已西下,什么地方才是你的栖息之地呢?旅人啊,你的前方是阳光大道,还是独木桥,是花团簇簇,还是荆棘遍地,命运难以预料,自己都做不了自己的主,这种心情与孤雁相同,为此,这是绝好的情景交融的表现。柳永的《雨霖铃》中“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结构上看是紧承“念去去千里烟波”句,当今晚酒醒的时候,心上人却不知到何处去了,只能目对岸边的杨柳,黎明的落月和轻风拂柳,这种孤独和凄清的氛围,怎能忍受的了呢?这两句之所以绝妙,就因它是集中许多离情别绪的景物气氛来表达他本次的情怀的。一般离人饮酒都是为了麻醉情感,消除离别愁绪的,酒醒了也是愁醒的,然而,经过麻醉之后醒来的愁,就更加愁上加愁了,更无法排遣消解了。“晓风残月”是环境气氛的烘托,天微明,古人送别都在这个时候,为此,都把这时的景物与别情有机结合。柳永把酒醒、杨柳岸、晓风、残月都集中在两句词中,写来极为鲜明传神,这可能就是它千百年来一直感染着文人骚客的原因吧。
综上所述,词中的抒情大约有三种类型,一是直接抒情,二是间接抒情,三是情景交融。这些抒情方式是根据词的材料而选择,也是根据词人的个性来选取的。其实一首词里,单说它属于哪一种抒情方式也是不科学的,这里咱们就说有三种,只是相比较而言,其实,一首词中,有时三种抒情方式都有,是穿插交织一起的,我们不可太绝对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