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二瓜蒌20克,五味子15克,山楂20克,白芍20克,乌梅10克,山芋肉15克,黄芪10克,白术15克,丹参15克,甘草6克。每日1剂,连服20剂。待转氨酶降至正常后,用原方隔两天服1剂巩固,连服3周。
方三北五味子60克,茵陈80克,大枣30枚。共研细末,每次服4克,每天2~3次。
方四五根三参汤葛根30克,白茅根20克,板蓝根20克,瓜蒌根(天花粉)15克,山豆根15克,党参、玄参、苦参各12克。水煎服,每日1剂。此方从河北保定农村收集,传播甚广,对治疗肝炎的絮浊异常有效果,对血热血瘀型肝病更为适宜。
十五、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
慢性肝炎,可分迁延型和活动型两种,前者常指病程超过半年,症状、体征及肝功能无明显异常;后者常指病程超过1年,且症状、体征及肝功能异常比较显著,症见乏力,纳差,腹胀,肝区疼痛,并见肝掌、黄疸、脾大和血液生化检查有明显改变者。这类病人通过及时、有效的治疗多可恢复或趋于稳定。本证属于中医学的阴黄范围。
方一健脾疏肝饮苍术9克,白术9克,桂枝3克,茯苓9克,厚朴6克,郁金6克,木瓜6克,谷芽、麦芽各12克,半夏9克,甘草3克,青皮6克,陈皮6克。水煎分服,每日1剂。加减:①黄疸者加茵陈30克,栀子30克;②右胁胀痛者加姜黄5克,白芍9克;③尿少者加猪苓、茯苓各15克,预防肝病复发,每月服药7帖或制丸常服。功效:健脾燥湿,疏肝理气。主治:慢性肝炎,肝硬化(早期)。
方解:肝体属阴,性急而善动。今肝之有疾,阴常不足,阳常有余,故历代治肝往往以滋阴养血为主。然而《金匮要略》谓:“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肝病必侮脾土致脾运失权,痰湿内生,若复进滋阴养血等黏腻之品,反而为虐。因此治肝当取脾胃,中焦土厚,则可制木火之侵侮,克其冲逆之气。其中以陈皮健脾运、化痰湿为主,辅以郁金、木瓜、谷芽、麦芽等疏肝郁,和胃气,加少量桂枝温阳祛湿,“离照高空,阴霾自消”。本方主治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对胃纳不振、舌苔厚腻等肝虚肝旺、痰湿内生等症状疗效显著,并能预防肝病之功能变化,乃取土厚木安之意。
方二鳖甲煎丸本方为仲景病疟母之方(肝脾大),由24味组成,名医朱良春将此方化裁,拟定复肝散(人参、紫河车、地鳖虫、三七、姜黄、郁金、鸡内金)一方,用于慢性肝炎、肝大、肝硬化。同煎虽异,立法则同,疗此难症,屡奏佳效。
方三清肝汤生地黄15克,牡丹皮10克,赤芍、白芍各10克,金银花15克,连翘10克,滁菊10克,水牛角10克,山羊角10克,白茅根20克,水煎服,每日1剂。主治:慢性迁延性肝炎。
(《名中医治病绝招》)
十六、急性胆囊炎
本病是由于胆囊管阻塞和细菌感染引起的胆囊急性炎症。细菌经血供、肠道或邻近器官侵入胆囊,约70%为大肠埃希菌,其次是葡萄球菌、链球菌、伤寒杆菌或厌氧菌。本病以胆绞痛、黄疸、发热、恶心呕吐为特征。本病常合并有胆囊结石。
根据“六腑以通为用”和“急则治其标”的原则,先宜疏肝利胆,化石排石治之。
方一大柴胡汤柴胡25克,黄芩25克,白芍50克,半夏25克,大枣25克,枳实15克,甘草10克,大黄15克(后下),栀子25克。水煎,每日1剂,分3次服。大便通后去大黄、枳实,加郁金15克,金钱草50克(化石、排石);食欲不振加鸡内金10克。症状基本好转后,改用小柴胡汤,以善其后。
方二人参20克,附子10克,干姜10克。煎取浓汁100毫升,行高位保留灌肠,1日1次,配合抗感染和输液。本方用于右上腹剧烈疼痛,寒战高热,神情淡漠,两目少神,口唇紫黯,皮肤及巩膜明显黄染,频繁呕吐,血象增高,继而病情恶化,烦躁不安,冷汗淋漓,四肢厥冷,血压下降者。症情好转后以小柴胡汤加栀子15克,金钱草30克。
方三红藤60克,蒲公英30克,大黄15克,厚朴12克。水煎,日服2次,以渗利湿热,消除炎症。本方为治化脓性胆囊炎方剂。
又方:金钱草120克,大白萝卜1个,水煎频饮,能促进胆囊炎消退。
方四生大黄10克,延胡索粉10克,胆草6~10克。开水浸泡5分钟,服上清液,重的1日2剂。笔者用本方治急性胆囊炎,胆结石126例,全部临床治愈。其中12例加用自制的胆胰汤(柴胡3克,茵陈15克,黄芩10克,木香10克,枳实10克,地丁30克,白芍10克)。
方五大柴胡汤加减与大承气汤煎汤行保留灌肠治疗胆系感染,效果良好。
方六胆绞痛方维拉帕米10毫克加入5%葡萄糖液100~250毫升中,按每分钟0.11~0.25毫克的速度静脉滴注,可反复用药,但24小时总量不超过30毫克。具有疗效好(全部有效),副作用少。笔者治疗44例胆绞痛患者,均在7~30分钟止痛,其中20分钟内止痛41例,停药后未见复发者31例,明显优于阿托品,且无阿托品诸多副作用。
十七、慢性胆囊炎
本病多与结石、胆固醇代谢紊乱和细菌感染有关,是最常见的胆囊疾病。一般有消化不良症状及右上腹慢性疼痛,急性发作时痛如刀割或绞痛。
方一利胆和胃汤柴胡10克,青蒿10克,枳实10克,茯苓10克,郁金10克,陈皮10克,白芍10克,半夏10克,威灵仙30克,甘草3克。水煎服,每日1剂。加减:①本方清热利湿之力尚嫌不足,尤其是口苦咽干、发热明显者,可酌加栀子10克,金钱草20克;②症之见黄疸者,可选加茵陈30克,栀子10克,大黄12克;③服药后疼痛尚在者,可选加延胡索10克,姜黄10克,木香、大黄各10克。功效:疏肝,利胆,和胃。主治:慢性胆囊炎。疗效:本方治疗慢性胆囊炎46例,显效43例(疼痛及其他症状消失或减轻),占93.5%,好转3例(腹痛及其他症状减轻),占6.5%,总有效率为100%。
方二大黄金钱汤大黄35克,金钱草50克,茵陈25克,木香20克,郁金20克,黄芩25克,白芍25克。每日1剂,水煎,作3次分服。加减:①腹痛甚者加延胡索10克,蒲黄10克,五灵脂10克;②黄疸甚者茵陈重用至50克,加栀子10克;③呕吐甚者,加竹茹10克,黄连10克。主治:胆道感染。疗效:治疗41例胆道感染,全部治愈。
方三桂萸温胆汤桂枝10克,炙甘草5克,吴茱萸5克,竹茹10克,半夏10克,陈皮10克,枳实5克,茯苓15克,郁金15克。水煎服,每日1剂。加减:①痛剧煮加柴胡10克,延胡索10克;②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者,加大黄5克,芒硝5克(溶);③腹胀者,选加木香10克(后下),乌药10克,砂仁5克(后下)槟榔15克;④呕吐不止者,加黄连5克,紫苏叶10克;⑤发热重、恶寒轻,口渴口干、舌红苔黄者加黄芩10克,白头翁15克。主治:慢性胆囊炎。疗效:本方治疗慢性胆囊炎7例,发作时一般服药3~5剂症状即可消失,以后再服数剂以兹巩固,随访1年以上均无复发。
方四疏肝利胆汤柴胡10克,黄芩10克,海金沙15克,金钱草15克,鸡内金10克,郁金8克,川楝子10克,白芍10克,枳实10克,赤茯苓15克,车前子10克。每日1剂,水煎分服。加减:①黄疸色深者加茵陈;②泛恶欲吐者加黄连、半夏、橘红;③腹胀者加厚朴、大腹皮;④便秘者加大黄;⑤胁肋胀甚者加青皮,疼痛甚者加延胡索。功能:疏肝利胆,清热除湿,理气和营,止痛散结。
主治:肝胆湿热蕴结之证(包括胆系感染疾病,如胆囊炎、胆结石、急性黄疸及血吸虫病肝硬化腹水)。
方五胆通能汤枳壳15克,厚朴12克,蒲公英20克,金钱草40克,青皮12克,白芍20克,乌梅20克,槟榔20克,柴胡10克,茵陈10克,木香10克。水煎成300毫升,早晚空腹服,每日1剂。主治:胆系感染,胆结石,胆道蛔虫症。
方六芥子泥冷敷方芥子泥5克,泡于30℃温水中,搅拌成泥状,涂在一块长20厘米、宽15厘米大小的纱布上,贴在患处,上再盖一条毛巾(干毛巾)。冷敷时应贴在胆区和肩胛骨斜内方,切不要两处同时贴。按顺序交替贴敷,贴敷时间5~10分钟。芥子泥刺激性强,贴10分钟疼痛即可消失,若继续疼痛,就不必再贴,以防形成皮肤炎。根据皮肤耐受情况而定,可上午、下午、晚上、睡前各敷10分钟,与上方胆通能汤配合治疗胆结石疗效甚好。
方七蒲公英50克,水煎,每日1剂,分服2次。对胆囊炎颇有效验。蒲公英是清热解毒的传统良药,具有良好的抗感染作用。
[附]胆系感染方采用大承气汤行保留灌肠为主,配合加减大柴胡汤内服,比单用中药内服或中西结合治疗更优。疗效:治疗急性胆系感染144例,症状、体征迅速消失者140例,无效4例。
十八、胆道蛔虫病
本病是以肠道蛔虫窜入胆道,引起上腹部阵发性绞痛为特征的疾病。症见心窝部突发绞痛,有“钻顶”感,时作时止,并向背部和右肩部放射,间歇时如常人,常伴有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可四肢发凉,出冷汗,苔白腻,脉弦紧。
方一驱蛔定痛汤使君子15克,乌梅12克,川椒10克,雷丸12克,槟榔20克,川楝子10克,白芍15克,枳壳10克,青皮6克,延胡索10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剂。加减:①体实、大便秘结者,加大黄、芒硝各10克;②呕吐者:加生姜、半夏各10克。功效:驱蛔杀虫,疏肝止痛。疗效:本方治疗胆道蛔虫症100例,服药2剂治愈者80人,3剂治愈者12人,4剂治愈者8人,总有效率100%。
方二乌梅散(安蛔散)乌梅15克,黄连5克,川椒15克,藿香5克,槟榔片5克,白矾1克,以散代汤内服,早晚分服。
方三猪胆一枚取汁,川椒末、胡椒末各20克,食醋300毫升,1次吞服,所治本病近百例,收效满意。
方四芫荽子30克,加水400毫升,浓煎成200毫升,1次顿服,小儿用量酌减。呕吐者可少量频服,服药6小时后症状未完全消失者可再服1剂。采用本法治疗,不再用其他药物,症状体征消失后48小时无复发即行驱虫治疗。经治58例,其中服药1剂治愈52例,2剂治愈6例。
方五食醋250克,川椒10余粒。煮沸,候温饮下,此法经治多人皆效。可谓简便稳妥,疗效确切。
方六姜蜜合剂生姜150~200克取汁,置入蜂蜜(生)60~100克搅拌均匀顿服,小儿酌减。所治102例,服1~3次症状消失者98例,无效4例。
方七苦楝根皮50克,煎服,可驱肠道蛔虫。或鲜苦楝皮60克(洗净去外皮),葱白10根,加水500毫升,同煎浓缩至60毫升去渣,再加醋60毫升拌匀。1次温服,每日2次。主治胆道蛔虫病。经用多年安全可靠,屡用屡效。
十九、上消化道出血
上消化道出血是指食管、胃、十二指肠及胆道等因局部疾病、创伤或全身因素而致的较大量的出血。
方一大黄粉、地榆粉、甘草粉,以3∶2∶1的比例混匀,每服4克,日服3~4次,首服倍量。大便隐血转阴时停服。笔者治疗83例,全部治愈,吐血停止。
方二复方五倍子液组成为五倍子、诃子、明矾,煎液用胃管注入,抢救上消化道大出血有显著疗效。该液具有明显收敛、止血、消炎作用,优于其他西药,又不升高血压,对溃疡黏膜糜烂出血,效果最佳。
方三地榆内服具有清热凉血、收敛止血的作用,对溃疡病的壁龛有护膜疗疮之功,为治疗溃疡病的常用药物,常与温中补虚或疏肝和胃之剂并用。治上消化道出血,每随证加入温运脾阳、养血摄血之黄土汤中,或单用本品屡获佳效。一般用10~20克,大量用至30~60克,水煎服。吐血渐止,可改用生地榆60克,延胡索30克,海螵蛸30克,共研细末,每服3克,每日3次,饭前服。
方四五倍子液内镜下局部喷洒治疗各种疾病引起的上消化道出血。笔者对220例患者在出血灶行一次性喷洒,局部创面立即形成一层白色薄膜,且用水不易冲去。所有病人在短时间内全部止血,止血率为100%。
方五生大黄为主制成如下止血方。止血Ⅰ号方:生大黄粉、红参粉、炮姜粉;止血Ⅱ号方:生大黄粉、黄连粉。
上两方分别用于脾胃虚寒上消化道出血和脾胃湿热型之上消化道出血,其疗效及止血功能均优于西药组的40例,且两者差异非常显著。生用大黄治疗其他疑难杂证的出血,每用大黄粉3~5克内服,可得到很好的控制。另外,大黄制剂治各种外伤的创面出血一般可在数分钟内止血,成为廉价的止血上品,据报道其止血作用不亚于三七。
二十、急性胰腺炎
本病系胰腺酶自身消化胰腺引起的化学性炎症,其临床特征是突发性上腹部疼痛、恶心、呕吐、发热和血清淀粉酶升高。多于饱餐或饮酒后发病,少数可出现一过性黄疸。
在本病的中医治疗过程中,应重视疏肝理气和清热通腑,所用攻下之药不可太过。此外,还应禁食1~3天,呕吐必须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