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健脾利水以除痰饮之源而治眩晕之效方。用此方一定要按仲师泽泻5份、白术2份之比配伍方得佳效。葛根有解肌升阳活血之功,研究表明,葛根素有较强的扩张血管的作用,能调节前庭自主神经功能,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天麻“入肝经,通血脉舒痰气,治诸风眩掉,头眩眼黑”(《本草从新》),李杲曰“眼黑头眩,虚风内做,非天麻不能除”(《脾胃论》),研究表明天麻能使脑血流量增加,血管阻力下降,且有镇静的作用,全蝎息风止痉,通络止痛。研究表明,全蝎能抑制血管运动中枢功能,扩张血管,对抗肾上腺素的升压作用而降压、镇静和镇痛。泽泻汤分型加味,充分体现了辨证论治的特点,且分型简明,易于掌握。
【方剂出处】蔺卓华.泽泻汤加减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医药论坛杂志,2009,30(2):91
34.白芥子散外敷
【药物组成】白芥子90g,虫60g,穿山甲45g,红花45g。
【治疗方法】上药烘干,碾碎成极细粉末状过筛,制成散剂。使用时用醋20ml加上药散剂20g调制成糊状,黏在颈部,用热水袋装50~60℃热水在敷药处加热,每次30min,每日2次。30日为1个疗程。
【功效】活血通经、祛瘀止痛。
【临床运用】临床治疗80例,治愈21例,显效34例,好转16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88.8%。
【经验心得】方中以白芥子为主药,白芥子味辛温,具有利气豁痰、温中散寒、通络止痛的功效,可以祛除颈椎的瘀血,疏通经络,缓解麻木、疼痛;穿山甲味咸凉,具有消肿溃痈、搜风活络、通经下乳的作用,兼具充养骨髓之功,且善于走窜,性专行散,活血化瘀之力强;虫咸寒,具有祛瘀通络、续筋接骨的作用,虫亦具补养骨髓之功,且其活血化瘀之力显著;红花性味辛温,有活血通经、祛瘀止痛的功效。4药合用活血化瘀之力强,且具有续筋接骨、通络止痛、充养骨髓的作用。
【方剂出处】赵昌林,等.白芥子散外敷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80例临床观察.江苏中医药,2006,27(8):34
35.颈痛散外敷
【药物组成】白芷10g,川芎10g,红花6g,赤芍10g,羌活10g,补骨脂10g,生天南星10g,制川乌10g。
【治疗方法】上药共研细末,过100目筛,加热酒调成浆糊状,装入纱布缝在(150cm×90cm)的布袋里,趁热敷于患处。
然后用装有60~70℃的热水袋或盐水瓶覆盖加温,最后外用绷带固定。每日2次,每次2h,药末敷干后,可再加热酒调拌重敷,每剂药可连续使用5日。本品有毒,严禁内服。
【功效】活血通络、行气止痛。
【临床运用】临床治疗80例,治愈36例,显效24例,好转16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5%。
【经验心得】颈动脉型颈椎病属中医“骨痹”“头痛”“眩晕”等范畴。本病系本虚标实之证。本为肾精骨髓亏损于内,标为风、寒、湿、瘀、痰等邪气阻滞经络,从而导致颈椎之系列病变。故临床上以填肾精、壮筋骨、祛寒湿痰瘀、舒通脉络为主要治疗法则。颈痛散就是基于此原则而立方的,故奏效迅速而平稳。
【方剂出处】王德余.颈痛散外敷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80例疗效观察及护理体会.湖南中医杂志,2007,23(3):89
36.透敷散外治
【药物组成】羌活(末)18g,玄参(末)12g,细辛(末)6g,红花(末)24g,木瓜(末)36g,桂枝(末)6g。
【治疗方法】将透敷散一包加水4L煮沸10min后,置于熏蒸床上持续加温熏蒸治疗,每日1次,每次30min,每包可连用5次(或一次连续用于5位患者)。或者将该药2包或2包以上(视具体情况而定)装布袋内,放锅内隔水蒸20min后取出,外洒高度白酒25ml,用于局部热敷治疗,药凉后与热药交替使用,每日2次,每次30min,可连续应用5日。第2次及以后每次加热5min后即可照上法使用。用于颈椎病各型而无局部皮肤破损者。
【功效】活血化瘀、舒筋活血。
【临床运用】临床治疗382例,治愈227例,好转119例,无效36例,总有效率90.58%。
治验:赵某,男,48岁。右侧颈肩臂酸痛沉困不适伴右拇指麻木1个月,尤以晨起或骑车时为明显,查体:颈椎生理弓变平,右侧颈部肌肉紧张,压痛明显广泛,右侧椎间孔挤压试验(+),右拇指背侧痛觉减退,颈椎X线片示:颈生理弓竖平,第5~6颈椎椎间隙变窄,后唇骨质增生,余未见明显异常。
诊断:颈椎病(神经根型)。处理:透敷散蒸热加酒外敷,每日2次;治疗20日后,诸症消失痊愈,随访半年无复发。
【经验心得】本方以活血化瘀、舒筋活血药为主,祛风、散寒、除湿、通络药为辅,使骨舒筋柔、血脉通利,恰合于本病机制。又是局部外用,药力直逼病所,更借温润之力以资药力透达、脉娱血行。合而用之,使邪得去、络以通、筋可舒、节能和而诸症悉除。
【方剂出处】吴随记.单用透敷散外治颈椎病382例疗效观察.亚太传统医药,2007,(2):53
37.芎芥温通膏穴位贴敷
【药物组成】川芎70g,炒白芥子30g,生白芥子20g,丹参50g,细辛15g,延胡索10g,白芷20g。
【治疗方法】以上各药分别研末,临用前加生姜汁混为糊状,做成等大(直径1cm)的小圆块,用胶布固定在所选穴位。
穴位选择:大椎、肩中俞(双侧)、肩外俞(双侧)、风门(双侧)、阿是穴(双侧、颈部压痛点)。贴药时间:6~9月份,3日贴1次,每次贴3~4h,10次为1个疗程。
【功效】温经散寒、活血通络。
【临床运用】临床治疗140例。92例寒凝血滞型,临床治愈16例,显效40例,有效36例,总有效率100%。48例肝肾两虚兼寒凝血滞型,显效10例,有效26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75.00%。
治验:周某,女,55岁,2004年7月6日初诊。患者颈部酸痛、牵强,伴头晕、头痛3年余,每因受寒或姿势不当反复发作,且逐渐加重。予以芎芥温通膏穴位贴敷10次。治疗期间症状逐渐消除,治疗后随访1年未发病。此后2年夏季用原药选原穴继续贴敷13次,至今未复发。
【经验心得】中医对颈椎病有“颈痹”“眩晕”和“头痛”等诊断,可将其分为寒凝血滞型和肝肾两虚型等。年轻患者多为寒凝血滞型,年老患者多为肝肾两虚型。两型每多因外感风寒而发病或加重。寒凝颈部,颈痹血滞;肝肾两虚,精髓亏损,颈部骨痹,两者均可致脑府气血失充,出现颈部酸痛、牵强不利和头晕、头痛等症状。外感风寒,风寒入络,常诱发或加重颈部痹阻而发病。根据中医“内病外治”和“冬病夏治”的理论,自拟温经散寒、活血通络的芎芥温通膏,外敷有关腧穴,通过经络传导而达到通痹升清之功效。
方中以川芎为君药,辛散温通,活血升清,祛风止痛;白芥子辛温气锐,辛散走窜,通经走络,为臣药;丹参、延胡索行气活血通脉,细辛、白芷祛风散寒止痛,共为佐药;生姜汁,辛温宣散,走而不守,能引诸药透穴入络而直达病所,为使药。
所选穴位,大椎是督脉要穴,主治头痛项强;肩中俞、肩外俞是手太阳小肠经要穴,主治肩背疼痛、颈项强急;风门是足太阳膀胱经要穴,主治外感风寒,头痛项强。手足太阳经和督脉分别循行头颈部,手太阳小肠经交会于大椎,足太阳膀胱经亦交会于督脉百会穴。故大椎、肩中俞、肩外俞、风门4穴相配,使背上部和头颈部阳脉捷径相贯,共振阳经之气而激发药物温经散寒、活血通络的作用。颈部压痛点,属局部取穴,有加速敷药温经通络之功效。
【方剂出处】汤剑峰.芎芥温通膏穴位贴敷治疗颈椎病140例.中医外治杂志,2000,16(5):37
38.中药颈枕
【药物组成】薄荷、菊花、荆芥、紫苏叶、艾叶、淫羊藿、晚蚕沙、葛根各50g,细辛、白芷、丁香、甘松、肉桂各30g,冰片、樟脑各10g。
【治疗方法】先用棉花或海绵做成长45cm、直径12cm的长圆形枕芯,再将上述药物碎成细粉,装入长20cm、宽10cm左右的棉布袋中,用缝纫机将布袋每隔3cm一行缝制,使药粉在药袋固定减少移动,最后将药袋放在枕芯上面,罩上棉布外套即成。使用时把中药颈枕装有药袋的一侧枕在颈部。
使用注意:
①药枕中的药物,必须保持干燥,但不宜暴晒,药枕中的药物多有挥发性成分,宜于阴凉干燥处密封保存,以免有效成分挥发而影响疗效。
②使用者要耐心坚持,一般每日至少使用6h以上,可在中午和晚上使用而不影响工作。
③使用中药颈枕期间,应勤洗头,注意调摄情志,少食肥甘滋腻食物。
【功效】活血舒筋、宣痹通络。
【临床运用】临床治疗150例。治愈91例,有效51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94.67%。
【经验心得】中药颈枕,成品外观呈长圆形,富有柔软弹性,顺应颈椎正常生理曲度,以柔软的形状垫高颈部,头面轻度后仰,形成头颅与躯干以颈部为支点的牵引作用,虽牵引力度较小,但维持时间长,且睡眠体位舒适,颈肌完全放松,牵引效果比较明显,并有助于恢复颈椎正常生理曲度。中医认为,颈椎病多因肝肾亏虚,气血不足,卫阳不固,腠理空虚,风寒湿邪乘虚而入,导致颈部经脉闭阻,气血运行不畅而致病。而枕内所含的多味中药,大多为芳香开窍、活血舒筋、宣痹通络的天然药物,作用持久,通过颈部皮肤的直接吸收,经经络传导,或通过呼吸经鼻腔的吸收从而发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炎性物质的吸收与消散、松解肌肉紧张与痉挛的作用,使临床症状逐步得到缓解或治愈。
【方剂出处】鲁光钱,等.中药颈枕治疗颈型颈椎病的疗效观察.中医正骨,2008,20(2):16
39.通痹药袋外熥
【药物组成】川芎20g,红花20g,桂枝20g,淫羊藿20g,苍术20g,细辛20g,羌活20g,独活20g,白芷30g,艾叶20g,花椒20g,透骨草20g,伸筋草20g,荆芥20g,防风20g。
【治疗方法】用适量温水将上药拌潮润加100ml白酒拌匀,分装于两个大小适宜的布袋内备用。用时取一备好的药袋放入锅中蒸热,取出后放患者颈肩部外熥,同时将另一药袋放入锅中蒸,如此交替使用,外熥30min,每剂使用2次,次日晚再用上述同样的方法操作外熥患处。
配合颌枕牵引:患者坐位,根据不同患者取颈前屈10°~20°,重量5~10kg,每次20min。以上治疗每日1次,12次为1个疗程。
【功效】温经散寒、除湿通络、祛瘀止痛。
【临床运用】临床治疗61例。治愈29例,好转28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3.44%。
【经验心得】中医学对颈椎病早有认识,属“痹证”的范畴,多因肝肾亏虚、气血不足、腠理空虚,风寒湿邪乘虚而入,或痰饮瘀血凝滞颈部经脉,以致气血闭阻,气机不畅,不通则痛,筋失所养则痹,则痿。因而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治疗当以温经散寒,除湿通络、祛瘀止痛为原则。通痹药袋诸药具有遇热易挥发、穿透力强、易于被吸收等优点。现代药理研究表明,上述药物多具有抗炎、镇痛、局部解痉作用。
【方剂出处】周美玲,等.通痹药袋外熥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61例.中医杂志,2008,49(8):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