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禅小故事
我不是众生
惟宽禅师有一次被一位学僧问道:“狗有没有佛性?”
“有。”惟宽禅师答。
“你有没有佛性?”
“我没有。”
“为什么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而你没有?”
“因为我不是你所说的众生。”
“你不是众生,是佛吗?”
“也不是。”
“那你究竟是什么?”
“我不是一个‘什么’!”
学僧最后问道:“那是我们能够看到或想到的吗?”
“那是不可思议的不可思议。”
惟有惜福的人才有福
雪峰、岩头、钦山等禅师三人结伴四处参访、弘法。
有一天,三人一路行脚经过一条河流的岸边,正计划要到何处托钵乞食时,看到河中从上游漂流来一片很新鲜的菜叶。
钦山说:“你们看,河流中有菜叶漂流,可见上游有人居住,我们再向上游走,就会有人家了。”
岩头说:“这么完好的一片菜叶,竟如此让它流走,实在可惜!”
雪峰说:“如此不惜福的村民,不值得教化,我们还是到别的村庄去乞化吧!”
当他们三人你一句、我一句的在谈论时,忽然看到一个人匆匆地从上游那边跑来,问道:“师父!你们有没有看到水中有一片菜叶流过?因我刚刚洗菜时,不小心一片菜叶被水冲走了。我现在正在追寻那片流失的菜叶,不然实在太可惜了。”
雪峰等三人听后,哈哈大笑,不约而同地说道:“我们就到他家去弘法挂单(投宿)吧!”
一花一木,一饭一菜,都要珍惜,它不是物质上的价值,而是心灵上的价值。我们要尊重一朵花的恣意开放,尊重每一个生命的独立与自由。要知道人与物,人与人,都是在一个特定的时空里才相遇的,一切皆来之不易,但又十分短暂。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才会惜福。人世间,惟有惜福的人才有福。
多一分禅心就会少一分烦恼
有一个年轻人觉得生活很沉重,便去见禅师寻求解脱之法。
禅师就给了他一个篓子背在肩上,指着一条沙砾路说:“你每走一步就捡一块石头放进去,看看有什么感觉。”
年轻人照禅师说的去做了,禅师便到道路的那一头儿等他。
过了一会儿,年轻人走到了头,禅师问有什么感觉。
年轻人说:“觉得越来越沉重。”
禅师说:“这也就是你为什么感觉生活越来越沉重的道理。当我们每走一步,都要从这世界上捡一样东西放进我们生活的篓子里,所以就有了越走越累的感觉。”
年轻人问:“那有什么办法可以减轻这种沉重吗?”
禅师问他:“那么你愿意把工作、爱情、家庭、友谊哪一样拿出来呢?”
“……”年轻人不语。
禅师说:“我们每个人的篓子里装的,不仅仅是从这个世界上精心寻找来的东西,还有责任。当你感到沉重时,也许你应该庆幸自己不是身兼要职的人物,因为他的篓子比你的大多了,也沉多了。”
生活就是禅。每个人注定都要背一个篓子,不断地在往里装东西。如果你舍不得丢掉一些东西,那么就不要怨天尤人——抱怨活得很累。生命不是用来寻找答案的,也不是用来解决问题的,它是用来愉快地生活的。人生多一分烦恼,就需要有一分禅心来解救。
佛禅小故事
有这个心
尼姑问禅师:“怎么理解高深的道行?”
禅师用手拧了她一下。
尼姑说:“禅师还有这个心?”
禅师说:“正是你有这个心。”
真正的美是不需要刻意装饰的
有一个皇帝想要整修在京城里的一座寺庙,他派人去找技艺高超的设计师,希望能够将寺庙整修成美丽而又庄严。后来有两组人员被找来了,其中一组是京城里很有名的工匠与画师,另外一组是几个和尚。由于皇帝没有办法决定到底哪一组人员的手艺比较好,于是他就决定要给他们机会作一个比较,以便以较高下。
皇帝要求这两组人员,各自去整修一个小寺庙,而这两个寺庙互相面对面;三天之后,皇帝要来验收成果。工匠们向皇帝要了一百多种颜色的颜料(漆),又要求了很多的工具;而让皇帝很奇怪的是,和尚们居然只要了一些抹布与水桶等等简单的清洁用具。
三天之后,皇帝来验收两组人员装修寺庙的结果,他首先看看工匠们所装饰的寺庙,工匠们敲锣打鼓地庆祝着工程的完成,他们用了非常多的颜料,以非常精巧的手艺把寺庙装饰得五颜六色。
皇帝很满意地点点头,接着回过头来看看和尚们负责整修的寺庙,他一看之下就愣住了,和尚们所整修的寺庙没有涂上任何的颜料,他们只是把所有的墙壁、桌椅、窗户等等都擦拭的非常干净,寺庙中所有的物品都显出了它们原来的颜色,而它们光泽的表面就像镜子一般,无瑕地反射出从外面来的色彩,那天边多变的云彩、随风摇曳的树影,甚至是对面五颜六色
的寺庙,都变成了这个寺庙美丽色彩的一部分,而这座寺庙只是宁静地接受这一切。
皇帝被这庄严的寺庙深深地感动了,当然我们也知道最后的胜负了。
我们的心就像是一座寺庙,我们不需要用各种精巧的装饰来美化我们的心灵,我们需要的只是让内在原有的美,无瑕地显现出来。让自己远离喧嚣,偶尔享受一下孤独,与心灵做个沟通,也是一种美丽。
心魔是自己给自己套上的枷锁
很久以前,有一对夫妇非常恩爱,不幸的是年轻的太太突然生了重病,临终前他拉着丈夫的手,依依不舍地说:“我太爱你了,实在不想离开你。我死后你可不能忘了我,去找别的女人,否则我做鬼也要跟你算账!”
不久这位太太就去世了。刚开始,丈夫沉浸在丧妇的悲痛之中,但过了好久之后,他遇见了一个女人,俩人一见钟情,定了终身。
自从订婚那天起,每天夜里都有女鬼来骚扰他,骂他不守诺言,并将他与新人之间所发生的事说得一清二楚。每当他送给未婚妻一件礼品时,女鬼都可能将那件礼品做一番详细的描述。她甚至可以复述他俩之间的对话。
这使他颇为烦恼,以至难以入眠。一个朋友听说后,劝他去请教一位住在村旁的禅师。他忍无可忍,只得向禅师求助。
禅师告诉他:“那女鬼是你的前妻变的,你的一举一动都瞒不过她。不论你做什么,说什么,送什么东西给你的意中人,她都知道,她一定是个精灵鬼。下次她来的时候,你不妨和她交谈,夸她聪明绝顶,无所不知,你对她自然也没有什么好隐瞒的。你可以提一个问题,让她回答。假如她能回答上来,你就答应解除婚约,决不再娶。”
这个人又问道:“我要问她一个什么样的问题呢?”
禅师答道:“你抓一大把黄豆,问她你手里究竟有多少粒。如果她答不出的话,你就该明白,她只是你自己主观想象的,就再也不会来骚扰你了。”
当天夜里,女鬼再度出现时,丈夫就依计夸奖了她一番,说她真是无所不知无所不晓。
女鬼自负地说:“一点不错,你今天见了那位禅师,我也知道。”
丈夫随手抓起一把黄豆,说:“你既然什么都知道,那么说说看,我手里究竟有多少粒黄豆?”
他等着等着,再也没有鬼来答腔了。
佛由心生,魔一样也由心生。心魔是自己给自己套上的枷锁,所以保持良好的心态很重要。不要让想象中的意念困扰了你,只有放下过去,放下不该有的念头,才能不让心魔滋生,才能获得心灵上的清静。
佛禅小故事
锄草斩蛇
有一个学僧到智常禅师的道场来参学。
智常禅师正在锄草,草中刚好跑出一条蛇,禅师举起锄头便砍。
学僧很不以为然地说道:“很久就仰慕这里慈悲的道风,到了这里,却只看见一个粗鲁的俗人。”
智常禅师道:“像你这么说话,是你粗,还是我粗?”
学僧仍不高兴地问道:“什么是粗?”
智常禅师放下锄头。
学僧又问:“什么是细?”
禅师举起锄头,作斩蛇的姿势。
学僧不明白智常禅师的意思,说道:“你说的粗细,叫人无法了解!”
智常禅师就反问道:“且不要依照这样说粗细,请问你在什么地方看见我斩蛇?”
学僧毫不客气地道:“当下!”
智常禅师用训诫的口气道:“你‘当下’不见到自己,却来见到斩蛇做什么?”
学僧终于有所省悟。
名字只是一个符号而已
以前,一位禅师的门下有几百弟子,其中,有个小和尚的名字叫“恶者”。这个名字听起来让人心里很不舒服,于是,他想让师父给他起一个好听一点的名字,而师父让他自己到外边找一个吉利的名字。小和尚非常高兴,走街串巷地去找好名字。
一次,小和尚看见一群人正在为一个死者送葬,于是,他走上前去问道:“请问,死者叫什么名字?”送丧的人说,叫“有命”。他一听,摇摇头,不无痛惜地说:“名字叫有命,为何却没了命呢?”送丧的人冷笑一声,说道:“名字只是一种符合,人都难免一死,怎见得叫有命就不会死了?你这小和尚也真糊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