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有“满了”的想法
一位学僧在无德禅师坐下学禅,刚开始还非常专心,学到了不少东西。可是一年之后,他觉得学得差不多了,就想下山去四方云游。
这天,他来到无德禅师面前说:“禅师!在您座下参学多年,我感到学到的已经足够了,现在想跟您告假去行脚云游。”
“足够了是什么意思?”
“足够了就是满了,装不下去了。”
“那么在你走之前,先去装一盆大石块来吧!”
学僧不明白无德禅师的意图,但还是按照他的吩咐,装了一大盆大石块,拿到他的面前。
无德禅师指着盆里的大石块问学僧:“现在盆满了吗?”
学僧回答:“满了。”
无德禅师随手抓了一些小碎石放进盆里,小碎石顺着大石块的缝隙滑了下去。
无德禅师问学僧:“现在满了吗?”
“满了!”学僧肯定地说。
无德禅师又抓起几把沙子撒在盆里,沙子顺着小碎石的缝隙滑了下去。
无德禅师再问:“现在满了吗?”
“满了!”学僧心想,这回可放不下什么东西了吧。
无德禅师又向盆中倒了一杯水。
“现在满了吗?”无德禅师又问。
学僧无言以对,从此不再提告假行脚云游这件事。
俗话说,学海无涯。无论我们感觉学得怎样精通,其实也只是略知皮毛而已。因此,我们应该学会谦虚,任何时候都不要有“满了”的想法。
佛禅小故事
公鸡与虫儿
有个儿童,才七岁,但常常找无德禅师,和他东南西北乱说一通,但无德禅师却认为这个童子机智不凡,出言吐语,常有一些禅味。有一天,无德禅师对他道:“老僧每天很忙,没有时间经常跟你在这里辩论胡扯。现在和你再辩一次,假如你输,你就要买饼供养我;假如我输,我就买饼和你结缘。”
童子听后说道:“那就请师父先拿出钱来!”
无德禅师道:“最要紧是辩败才要钱,辩胜并不成问题。首先假定我老僧是一只公鸡。”
童子道:“我是小虫儿。”
无德禅师抓住机会说:“是的,你是小虫儿,你应该买饼给我这只大公鸡吃了!”
童子不认输,争论道:“不可以,师父!你要买饼给我才行,你是大公鸡,我是小虫儿,我见到你我可以飞走,因为师徒之间不可以争论的!那你不是输了吗?”
无德禅师抓住童子的手,引来许多民众,无德禅师说:“这个问题跟战争和政治相同,假如一般衙门不能判断,就必须请村民来裁决,这里有三百村民,其中不能说谁都没有拥护者。大家呀!请你们为老僧和童子判断一下吧,我们宾主之间谁有理?”
大众不能判断,于是无德禅师认真而庄严地说道:“必须是睁眼睛的禅师才能判断。”
过了三天,全寺的人才注意到,无德禅师悄悄地买饼,送给了那七岁的童子。
虚怀若谷,方能不断进步
唐代鸟窠道林禅师九岁出家,初随长安西明寺复礼法师学《华严经》和《大乘起信论》,后来学禅,参谒径山国一禅师得法,并成了他的法嗣。
南归后,道林见杭州秦望山松林繁茂,盘曲如盖,便住在树上,人们遂称他为“鸟窠禅师”。
元和十五年。大诗人白居易出任杭州刺史。
白居易对禅宗非常推崇,听说高僧鸟窠住在秦望山上,非常高兴。决定抽空上山探问禅法。
一天,白居易上山来参访鸟窠禅师。他望着高悬空中的草舍,十分紧张,不由得感慨:“禅师的住处很危险啊。”
鸟窠禅师回答说:“我看大人的住处更危险。”
白居易不解地问:“我身为要员,镇守江山,有什么危险可言?”
鸟窠禅师回答说:“欲望之火熊熊燃烧,人生无常,尘世如同火宅,你陷入情识知解而不能自拔,怎么不危险呢?”
白居易若有所思,又换了个话题,问鸟窠禅师:“什么是佛法大意?”
禅师回答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白居易讥笑说:“这话连三岁小孩都知道。”
鸟窠禅师说:“虽然三岁小孩都知道,但八十岁老翁却未必能做到。”
白居易豁然开悟,施礼而退。自此,他完全改变了那自高自大的傲慢态度。
人生无常,尘世如同火宅。很多人明白其中的道理,却不能自拔。很多道理都非常简单,但实行起来却不容易。因此,学道的人总是很多,但得到的人总是很少。要戒骄躁,戒除自高自大的心理,因为这种优越感可以让人众叛亲离。每一个人,都有其优点,都有引以为豪的地方,但如果有了骄傲,所有的优点,便一无是处。世界之大,天外有天,人外有人,惟有虚怀若谷,方能不断进步,超越自己。否则,即使他才高八斗,也终会一无所成。
要保持谦卑之心,不可恃才傲物
毕沅,江苏镇洋人,字壤蘅,号秋帆。他是清代有名的经学家、史学家、文学家,与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相媲美的《续资治通鉴》就是他编纂的。
乾隆三十八年,毕秋帆任陕西巡抚,赴任的时候,经过一座古庙,毕秋帆进庙内休息。一个老和尚坐在佛堂上念经,人报巡抚毕大人来了。这个老和尚既不起身,也不开口,只顾念经。毕秋帆当时只有40出头,英年得志,自己又中过状元,名满天下,见老和尚这样傲慢,心里很不高兴。
老和尚念完一卷经之后,离座起身,合掌施礼,说道:“老衲适才佛事未毕,有疏接待,望大人恕罪。”
毕秋帆说:“佛家有三宝,老法师为三宝之一,何言疏慢。”
随即,毕秋帆上坐,老和尚侧坐相陪,交谈中,毕秋帆问:“老法师诵的何经?”
老和尚说:“《法华经》。”
毕秋帆说:“老法师一心向佛,摒除俗务,诵经不辍,这部《法华经》想来应该烂熟如泥,不知其中有多少‘阿弥陀佛’?”
老和尚听了,知道毕秋帆心中不满,有意出这道题难他。他不慌不忙,从容答道:“老衲资质鲁钝,随诵随忘,大人文曲星下凡,屡考屡中,一部《四书》想来也应该烂熟如泥,不知其中有多少‘子日’?”毕秋帆听了不觉大笑,对老和尚的回答极为赞赏。
献茶之后,老和尚陪毕秋帆观赏菩萨殿宇,来到一尊欢喜佛像前,毕秋帆指着欢喜佛的大肚子对老和尚说:“你知道他这个大肚子里装的是什么吗?”
老和尚马上回答:“满腹经纶,人间乐事。”
毕秋帆不由连声称好,因而问他:“老法师如此捷才,取功名容易得很,为什么要抛却红尘,献依三宝?”
老和尚回答说:“富贵如过眼烟云,怎么比得上西方一片净土!”
两个人又一同来到罗汉殿,殿中18尊罗汉种各种表情,各种姿态,栩栩如生。毕秋帆指着一尊笑罗汉问老和尚:“他笑什么呢?”
老和尚回答说:“他笑天下可笑之人。”
毕秋帆一顿,又问:“天下哪些人可笑呢?”
老和尚说:“恃才傲物的人,可笑;贪恋富贵的人,可笑;倚势凌人的人,可笑;钻营求宠的人,可笑;阿谀逢迎的人,可笑;不学无术的人,可笑;自作聪明的人,可笑……”
毕秋帆越听越不是滋味,连忙打断他的话,说道:“老法师妙语连珠,针砭俗子,下官领教了。”说完深深一揖,便带领仆从离寺而去。
后来毕秋帆老了,还经常和他的朋友,如著名的文学家洪亮吉、汪中、孙星衍等人,谈到这件事。他说:“自从那一次以后,我再也不敢小看别人了。
佛说,虚心的人,就好比结得层层叠叠的禾穗一样,弯着腰,低着头,使人一见就生欢喜。像这种人,在福德上没有亏损,在智慧上也会受益匪浅。反之,骄傲自负的人,不但不受人欢迎,而且也不会取得什么进步。
佛禅小故事
能进能退
隐峰禅师是马祖禅师的弟子,他们都是著名的禅师。他们虽身为师徒,却经常在一起参禅悟道,相互学习。相比之下,马祖禅师要技高一筹,但隐峰禅师也不差了多少。
有一次,隐峰禅师推着车子搬运经书,正好碰到马祖禅师坐在藤椅上,伸着脚歇息。由于道路太窄,过不去,隐峰禅师请求马祖禅师把脚缩回去,让一下路。谁知,马祖禅师经无理地说:“我向来只伸不缩。”结果,二人争执不下,谁也不肯让步。
隐峰禅师毕竟有事在身,怕这样下去会误事。于是,他奋力朝前推车,结果,车轮碾上了马祖禅师的脚,疼得马祖直咧嘴。
马祖禅师回到寺庙里,立即召集众人登坛讲法,手里还拿着一把锋利的斧头。众人一看势头不妙,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马祖禅师晃着斧头,对下面的众人大声说:“刚才是谁碾伤了我的脚,快站出来,我要砍了他的头。”众人面面相觑,议论纷纷。
这是,隐峰禅师快步走上前去,并伸出了自己的脖子。
马祖禅师见他脸上毫无惧色,放下斧头,心平气和地说:“你对自己的前途毫无惧色,大千世界可任你行走。”
隐峰禅师听到这话,就缩回了脖子,向马祖禅师顶礼膜拜,然后弯腰退回到自己的座位上。马祖禅师看到这一切,再次称赞道:“能进能退,乃真正法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