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日子和死没有什么分别
有一位年轻的流浪汉依靠着一棵大树晒太阳,他衣衫褴褛,神情萎靡,不时有气无力的打着哈欠。
有一位老僧人从此经过,好奇地问道:“年轻人,如此好的阳光,如此难得的季节,你不去做你改作的事,懒懒散散的晒太阳,岂不辜负了大好时光?”
“唉!”流浪汉叹了一口气接着说:“在这个世界上,除了我自己的躯壳外,我一无所有。我又何必去费心费力地做什么事情呢?每天晒晒我的躯壳,就是我做的所有的事情了。”
“你没家?”
“没有。与其承担家庭的负累,不如干脆没有。”流浪汉说。
“你没有你的所爱?”
“没有,与其爱过后便是恨,不如干脆不去爱。”
“没有朋友?”
“没有。与其得到后还会失去,不如干脆没有朋友。”
“你不想去赚钱?”
“不想。千金得来还复去,何必劳心费神动躯体?”
“哦!”老僧人若有所思,“看来我得赶快帮你找绳子。”
“找绳子干什么?”流浪汉好奇地问。
“帮你自缢!”
“自缢?你叫我死?”流浪汉惊诧了。
“对。人有生就有死,与其生了还会死去,不如干脆就不出生。你的存在,本身就是多余的,自缢而死,不是正合你的逻辑么?”
流浪汉无言以对。
一个人不能满足于碌碌无为地混日子而没有追求。哀莫大于心死。一个人可以没有金钱,可以没有名利,但如果没有了希望,没有的信念,那和死了没什么分别。只有树立远大的志向,不断努力和拼搏,才能体会到生命的意义,实现人生的价值。
佛禅小故事
好好活着
大热天,禅院里的花被晒萎了。
“天哪,快浇点水吧!”小和尚喊着,接着去提了桶水来。
“别急!”老和尚说:“现在太阳大,一冷一热,非死不可,等晚一点再浇。”
傍晚,那盆花已经成了“霉干菜”的样子。
“不早浇……”小和尚咕咕哝哝地说:“一定已经死透了,怎么浇也活不了了。”
“少啰嗦!浇!”老和尚指示。
水浇下去,没多久,已经垂下去的花,居然全站了起来,而且生意盎然。
“天哪!”小和尚喊:“它们可真厉害,憋在那儿,撑着不死。”
“胡说!”老和尚纠正:“不是撑着不死,是好好活着。”
“这有什么不同呢?”小和尚低着头。
“当然不同。”老和尚拍拍小和尚:“我问你,我今年八十多了,我是撑着不死,还是好好活着?”
与其无聊地争论,不如去做点实事
甲和乙总爱在一起争论,为了一点小事情他们常常争得面红耳赤。加上这两个人都喜欢耍一点小聪明死钻牛角尖,总是谁也说服不了谁。
一天,甲问乙:“用铜铸成钟,用木头做成棒棰来敲打铜钟,钟就会发出洪亮的声音。你说这声响是由木头引起的呢,还是由铜引起的呢?”
乙想了想说:“这还用问吗?当然是由铜引起的。”
甲说:“何以见得是铜引起的呢?”
乙说:“如果用木棰去敲打墙壁,就不会有这铿锵的声响。敲打铜钟就发出这洪亮的声响,可见这声响是由铜发出的。”
甲不同意乙的看法,他说:“我看不是铜引起的声响。”
乙问道:“那你又凭什么说不是铜引起的呢?”
甲说:“你看,如果用这木棰去敲堆积着的铜钱,就听不到什么声响。这铜钱不也是铜吗?它怎么就不发出声响呢?”
乙反驳说:“那些铜钱堆积在一起,是实心的,当然没有声响。钟是空的,这声音是从空心的器具中发出的。”
甲又不同意乙的说法,甲说:“如果用泥或木头做成钟,就不会发出声音来。你还能说声音是从空心的器具中发出来的吗?”
……
甲和乙就这样没完没了地争个不休,到底声音是从哪里发出来的,他们终究也没理出个头绪来。
这时,一个禅师经过,二人让禅师给评评谁对。禅师听后说:“你俩都错了,与其把时间花在无聊的争论上,不如去做点实事。”
有的人喜欢同别人争论问题,喜欢同别人抬杠,借以显示自己的能耐,其实这些问题都是些很无聊的问题,即使赢了,也没有什么可以炫耀的。与其把时间花在无聊的争论上,不如去做点实事,这样才有意义。
不是不知者无罪,而是不知者受害最大
释迦牟尼说法的时候,总是显得和蔼可亲,经常说一些弟子们熟悉、爱听的事物。尽管他是在说教,但并不枯燥乏味,也不板着脸教训人。为了使众人能够理解,他的说教总是深入浅出,用大量的比喻娓娓道来,弟子们都觉得非常亲切。
一天,释迦牟尼说法后,故意留出一些时间让弟子们提问。有个弟子向他请教“不知者无罪”是不是真的。
对于这个问题,释迦牟尼并没有直接回答,而是作了一个比喻:“现在有一把火钳,它被烧得火烫,但肉眼却看不出来。如果要你去拿这把火钳,是知道它烧得火烫受害严重,还是不知道它烧得火烫受害严重?”
弟子想了想回答:“应该是不知道它烧得火烫受害严重。因为不知道才没有一点心理准备,被烫的时候就来不及采取防范措施。”
释迦牟尼和蔼地说道:“是啊!如果知道火钳烧得火烫而去拿,就会心惊胆战,深怀戒心,不敢丝毫大意,拿的时候不会用力去抓。如果不知道火钳烧得火烫而去拿,就会用力去抓。可见并不是不知者无罪,而是不知者受害最大。人类就是因为不明真理,所以才会在苦海孽浪里翻腾沉沦。”
不知就是不明事理,不明事理就会在苦闷中迷失自我,就会做错事。所以说,不知者受害最大。为了不做一个受害者,我们应该做一个知者——有智慧的人。
佛禅小故事
其实回头并不难
一天,有两个和尚结伴一起去山下的镇上,购买寺院一周必需的粮食和生活用品。从寺院去镇上的路有两条:一条是近路,只需要沿山路下得山来,再过一条大河就可以到达镇上;而另一条是远路,需绕过一座大山,趟过一条小溪,来回需要近一天的路程。然而让这两个和尚拿不定注意的是,近路的那条河上只有一座年久失修的独木桥,不知道哪一天便会桥断人翻。
两个和尚仔细想了一想,还是选择了走近路。他们轻松下得山来,正准备过桥的时候,突然细心的大和尚发现独木桥的前端有一丝断裂的痕迹。他赶紧拉住在前面走着的小和尚:“慢点,这桥恐怕没法过了,今天我们得回头绕远路了。”小和尚经大和尚的提醒,也看到了桥的断痕,但他甚是迟疑:“回头?我们都走到这儿了,还能回头吗?过了桥可就是镇上了啊?”
大和尚知道小和尚性格倔强,便不再言语,只是抢道走到了小和尚的前面,并随手捡了块石头扔到木桥上。只听到“砰”的一声,腐朽老化的独木桥应声而落,掉入三四丈下湍急的河水中,破碎的木块很快不见了踪影。
在回头的路上,小和尚感激而又疑惑地对大和尚说:“师兄,刚才幸亏你的投石问路,要不然,我可要小命不保了。”大和尚不无深意地说:“只要懂得放弃,其实回头并不难。”
对于学习,重要的是靠心去理解
有一次,慧能禅师在别人家借宿,中午休息的时候,忽然听见有人在念经。
慧能倾身仔细一听,感觉有些不对,于是起身来到那个念经的人身边说道:“你常常诵读经文,是否了解其中的意思?”
那个人摇摇头说:“有一些实在难懂!”
慧能就把刚才那个人朗读的部分,为他作了详细的解释:“当我们在虚名浮誉的烟灰里老去,满头白发的时候,我们想要什么?当生命的火烬将熄,心跳与呼吸即将停止的时候,什么是我们最后的期盼?当坟墓里的身体腐烂成骸,尘归尘,土归土,生命成为毫无知觉的虚空之后,我们在哪里?”
一时间,天清地明,那个人混沌顿开,似乎隐约能看见生命的曙光了。
接着,那个人问慧能佛经上几个字的解释,慧能大笑说道:“我不认识字,你就直接问我意思吧!”
那个人听了他的话感觉到十分吃惊,说道:“你连字都不认识,怎么能够了解意思呢?怎么能够理解佛理呢?”
慧能笑着说:“诸佛的玄妙义理,和文字没有关系。文字只是工具,理解靠的是心,是悟性,而不是文字。骑马的时候,不一定必须要有缰绳,那是给那些初学者准备的,一旦入门,就可以摆脱缰绳,在想去的地方自由驰骋。”
那个人终于有所领悟。
我们的一生,是不断学习的一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要只注重文字的表述,文字只不过是一种工具而已,重要的是靠心去理解。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学有所成——掌握所学知识的实质。
知识不在于多少,而在于精通
释迦牟尼有个叫般特的徒弟,他生性愚钝,佛祖让500名罗汉天天轮流教他,可是般特仍然不开窍。佛祖把他叫到面前,逐字逐句地教他一首偈:“守口摄意身莫犯,如是行者得度世。”
佛祖说:“你不要认为这首偈稀疏平常,你只要认真学会这一首偈,就已经是不容易了!”
于是般特翻来覆去地就学这一偈,终于领悟了其中的意思。过了一段时间,佛祖派他去给附近的女尼讲经说法。
那些女尼早就听说这个愚笨的人了,所 以心中都不服气,她们想:“这样的愚笨之人也会讲经说法?”虽然心里是这样想,但是她们表面上仍然用应有的礼遇对他。
般特惭愧而谦虚地对众僧尼说道:“我生来愚钝,在佛祖身边只学得一偈,现在给大家讲述,希望静听。”
接着便念偈:“守口摄意身莫犯,如是行者得度世。”
话音刚落,众女尼便哄笑:“居然只会一首启蒙偈,我们早就倒背如流了,还用你来讲解?”
般特不动声色,从容讲下去,说得头头是道,新意跌出。一首普通的偈,说出了无限深邃的佛理。
众女尼听得如痴如醉,不禁感叹道:“一首启蒙偈,居然可以理解倒这种程度,实在是高人一等啊!”于是对他肃然起敬。
虽然般特只学会了一偈,可他学得精通并懂得运用,于是一偈也得道了。
学了再多的知识,如果没有精通或不懂得运用,等于没学。所以,学习知识不在于多少,而在于是否真正学会了,在于是否能学以致用。
佛禅小故事
退步是向前
有一天,在某一座禅院中的学僧们,正在很认真地在寺前的围墙上,临摹一幅龙争虎斗的壁画。临摹的画中,龙在云端盘旋将下,虎踞山头,作势欲扑。整体看起来已经有了争头的感觉,但是却总看起来动态不足。虽然修改了很多次,但也没有很大的改观。
于是,大伙便你一句我一句的评论起来,有人说:“色彩不对。龙身的青不够真。”另一人反驳说:“不!不!是虎的眼睛点得不传神,差那么一点儿。”
这时碰巧无德禅师从外面回来,学僧们就赶紧请教禅师:“师父,您瞧瞧,这画是哪里不对劲了,为什么瞧着总是对不上味儿呢?”
无德禅师看后说:“龙和虎的外形画得不坏,但龙与虎的特性你们知道吗?龙在攻击之前,头必须是向后退缩的;虎要上扑时,头必然是压低的。龙颈向后的屈度愈大,虎头愈贴近地面,它们也就能冲得更快,跳得更高。”
学僧们恍然大悟:“老师真是一语道破天机!我们不仅将龙头画得太向前,而且虎头也太高了,难怪总觉得动态不足呢。”
无德禅师趁机启发道:“为人处事和参禅修道的道理也一样,退一步的准备之后,才能冲得更远,谦卑的反省之后才能爬得更高。”
学僧们不解,问:“退步的人怎能向前?谦卑的人怎能更高?”
无德禅师语重心长地对大家说道:“你们且听我的禅诗: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身心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明白了其中道理,自然一切就好解释了。”
及时改正偏离的目标
北野是日本京都永平寺的方丈。他年轻时喜好四方云游。二十岁那年在行脚途中,遇到一位嗜烟的行人,两个人结伴爬过一条山路后,来到一株树下休息,那位行人供养北野一袋烟,因为当时他非常饥饿,所以也就接受了。
抽过烟后,北野称赞烟味甚佳,于是,那人便送他一根烟管和一些菸草。
那人走后,北野想道:“这样令人舒服的东西,也许会侵扰禅定,我应立即停止,以免积恶成习。”于是他抛掉了菸草和烟具。
三年之后,他开始研究易经。时值冬季了,他需要一些寒衣,便写了一封信,托一位旅人带给数百里外的一位老师。但冬季几乎都快过去了,既没有衣服寄来,也没有音信传来。好不容易挨过冷酷严冬的北野,于是利用易经之理,占卜此事,卜出信并未送达。不久后,他的老师寄来一信,信里果然没提到寒衣之事。
“如果我以易经去做如此准确的占卜工作,也许会毁坏了我的禅学课程。”北野对此又起了警惕之心。于是,他又丢弃了这个不可思议的易经之术。
到了二十八岁那年,北野爱上了书法和汉诗,对此两者每日钻研,日有进境,居然获得了老师的赞赏。但北野想到:“如果我不及时停止,我就要成为一位书法家或诗人而非禅师了,此非我愿。”
从此,他不再舞文弄墨、习字赋诗,终于成为一代禅门大师。
在向自己的目标进军时,要抵抗住纷繁世事的诱惑,抛弃那些会妨碍自己的因素,坚定信念不动摇。同时,一旦知道了自己的所为与目标相悖,便要立刻改正,这是达到目标的最佳方法。只有这样的人,才可以成就大事。
形式上的客套没有任何意义
从前,有位居士到一所有名的禅院去拜访一位老禅师。两个人见面,谈话甚是投机,不知不觉间就到了午饭时间,于是,禅师就留他用餐。
侍者端上来两碗面条,闻起来很是鲜美,只不过一碗大一碗小。两个人坐下后,禅师看了一眼,就将大碗推到了居士面前,说:“你吃这个大碗。”
要是按常理,居士应该谦让一下,将大碗再推回到禅师面前,表示恭敬。没想到居士居然连看都不看禅师一眼,自顾低下头吃面。禅师见状,双眉紧锁,有些不悦。居士并未觉察,一个人吃得津津有味。
等他吃完面,抬起头来,却见禅师的碗筷丝毫未动,于是,笑着问道:“师父,你为何不吃?”
禅师叹了口气,一言不发。
居士又笑道:“师父生我的气了?嫌我不懂礼仪,只顾自己狼吞虎咽?”
禅师没有答话,又叹了一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