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禅小故事
一杯水和一片湖
一位禅师有一个老是爱抱怨的弟子。有一天,禅师派这个弟子去集市买了一袋盐。弟子回来后,禅师吩咐他抓一把盐放入一杯水中,然后喝一口。
“味道如何?”禅师问道。
“咸得发苦。”弟子皱着眉头答道。
随后,禅师又带着弟子来到湖边,吩咐他把剩下的盐撒进湖里,然后说道:“再尝尝湖水。”
弟子弯腰捧起湖水尝了尝。
禅师问道:“什么味道?”
“纯净甜美。”弟子答道。
“尝到咸味了吗?”禅师又问。
“没有。”弟子答道。
禅师点了点头,微笑着对弟子说道:“生命中的痛苦是盐,它的咸淡取决于盛它的容器。”
不属于你的东西怎么都得不到
从前,有三个人一同做买卖,各分得五千钱。有一钱无法均分,如果分给一人,则不公平;如果破开,则不可能。这一钱如何处置呢?
这时,有一僧人经过此地,三人都有一个共同的想法,将这一钱布施沙门。因为,布施能破贪欲,布施能获得福报。于是,三人异口同声地说:“将这一钱布施沙门是最好的办法。”
三人便一同把这一钱恭敬地布施沙门。
沙门领受一钱,并祝三人今世后世同得布施之福报。
三人共同谋生,一同到了罗阅国中,各自都成为了富豪。一人主山中采金矿,所采金皆为纯金,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另一人主耕田地,地里挖出黄金,锄头所耕之处,皆出黄金;第三人主水中捞金,入水必得黄金。
这三人拥有黄金累累,仍广行布施,救济贫苦之人,并不断地布施沙门。因前生、今生布施之恩,三人所得黄金无量。
这奇异之事,一传十,十传百,传到了国王耳朵里。国王贪心顿起,心想:“我是一国之主,我国所有人、财都应该归我所有。”
国王便命令数百兵将去掠夺黄金。
那数百兵将个个贪婪,都想捞得金钱。可奇怪的是,士兵到山中采金,金便化顽石,一无所获;又到田地里耕挖黄金,锄头所到之处皆为沙土;再到水中捞金,黄金都化为瓦石。那些兵将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半点儿黄金也没有取到,狼狈而归。
国王大为恼火,便来到佛那里,请伟大的慈悲的佛陀为他开示。
他问佛陀:“这三人的金子应该是我的,可为什么我派兵去取而一无所获呢?”
佛微笑,智慧的双目微闭,用宁静的声音回答道:“这是三人前世布施沙门所得功德,这不是国王你自己的金银,你不应强取豪夺啊!”
在这个世界上,属于你的东西,你推也推不掉;不属于你的东西,你怎么也得不到。那么,怎样才能知道是不是属于你的呢?如果你付出努力了,就是你的;没有付出努力,就不是你的。
总想得到就难以成佛
南阳慧忠禅师被唐肃宗封为“国师”。有一天,肃宗问他:“朕如何可以得到佛法?”
慧忠答道:“佛在自己心中,他人无法给予!陛下看见殿外空中的一片云了吗?能否让侍卫把它摘下来放在大殿里?”
“当然不能!”
慧忠又说:“世人痴心向佛,有的人为了让佛祖保佑,取得功名;有的人为了求财富、求福寿;有的人是为了摆脱心灵的责问,真正为了佛而求佛的人能有几个?”
“怎样才能有佛的化身?”
“欲望让陛下有这样的想法!不要把生命浪费在这种无意义的事情上,几十年的醉生梦死,到头来不过是腐尸与白骸而已,何苦呢?”
“哦!如何能不烦恼不忧愁?”
慧忠答:“您踩着佛的头顶走过去吧!”
“这是什么意思?”
“不烦恼的人,看自己很清楚,即使修成了佛身,也绝对不会自认是清净佛身。只有烦恼的人才整日想摆脱烦恼。修行的过程是心地清明的过程,无法让别人替代。放弃自身的欲望,放弃一切想得到的东西,其实你得到的将是整个世界!”
“可是得到整个世界又能怎么样?依然不能成佛!”
慧忠问:“你为什么要成佛呢?”
“因为我想像佛那样拥有至高无上的力量。”
“现在你贵为皇帝,难道还不够吗?人的欲望总是难以得到满足,怎么能成佛呢?”
欲望永远无法获得满足,是因为欲望的繁殖力很强。人的烦恼来自不合理的欲望,内心能不受欲望的冲激与勾引,烦恼自然会减少。战胜欲望才能称为自由人,也才能成佛。
佛禅小故事
价值
一天,一个遇到挫折的年轻人,站在悬崖边,痛不欲生。这时,一位老禅师手舞足蹈,缓歌而过。
年轻人见状,叫住老禅师,问道:“老人家,您为何会如此快乐?”
老禅师朗声回答:“天地之间,以人为尊,我生而为人;星辰之中,惟日月灿烂,我能早晚相伴;百草之中,最是五谷养人,我能终生享用。我为什么不快乐?”
年轻人若有所思的点点头:“我觉得自己很自卑,不如别人活的有价值。”年轻人还是满脸忧伤。
老禅师微微一笑,说:“一块金子和一块泥土,谁更自卑呢?”
年轻人刚要回答,老禅师摆了摆手,继续说:“如果给你一粒种子去培育生命,那么金子和泥土谁更有价值呢?”说完,老禅师朗笑而去。
年轻人顿觉释然。
忏悔是最有力量的
从前有个妙高禅师,他修行非常精进,但有个缺点,就是爱打瞌睡,每次坐到蒲团上,腿一盘就开始打瞌睡。他后来想了一个方法,在寺庙后面找到了一个台子,把台子放在悬崖上面。他坐上去,把腿一盘,一半伸出悬崖。心里想:如果我打瞌睡,就会摔下悬崖,当场摔死,所以应该不会再打瞌睡了。
没想到,当他双腿盘上去,坐好后,又打起瞌睡来,结果真的摔下悬崖。跌落在半空中猛然惊醒,发现有个菩萨将他接住,重新托到台子上。
妙高禅师问菩萨:“你是谁?”
菩萨说:“我是韦陀,看你这么精进,特别来为你护法。”
妙高禅师听了很高兴,说:“这个世界上像我这么精进、坐在悬崖上打坐的人有多少呢?”说话时一副洋洋自得的神情。
韦陀菩萨说:“像你这样坐在悬崖上打坐的人很多,但是像你这么骄傲的人很少。所以,从此20世我不会再来为你护法!”说完转身走了。
妙高禅师大吃一惊,立刻观照自己的傲慢,当场跪下来礼拜,忏悔道:“以后我不会傲慢了,请您继续为我护法吧!”说完痛哭流涕。
此时,菩萨已经走远。怎么办呢?“虽然没有人护我的法,但我还是要继续修行。”他爬到妙高台上,继续盘腿打坐,心里想:“经过这么重大的教训,我一定不会再打瞌睡了!”但不多时,又打瞌睡了,再次摔下山崖。跌落到半空中,惊醒过来:糟糕!韦陀菩萨不会再来救我了,这次我真的要死了啊!在离地面两寸的时候,突然有个菩萨又托住了他,把他托回到高台上。
他问:“你是谁?”
“我是韦陀。”
妙高禅师说:“你不是说从此20世不再来护我的法了吗?”
韦陀菩萨说:“我本来说20世不来护你的法,但你刚刚一念忏悔心起,已经超过20世!所以,我现在继续来护你的法。”
每个人在为人处世上都会有缺点和错误,而忏悔正是可以纠正缺点和错误的良药。通过忏悔,才能扫除心中的尘埃的“我”,而得到一个清静的“我”。忏悔,就是清洗心灵污秽,从而使灵魂得以净化、升华。一个人,懂得忏悔,才能获得实质性的进步。佛陀认为,忏悔是最有力量的,至少它能使众生减少继续犯恶的因缘,同时增加善的因缘。
人生最大的敌人是自己
以前,有位叫明慧的和尚一心向道。为了能够早日达成正果,便住在深山一座寺庙中潜心修行。
但是,明慧和尚每次打坐入定时,眼前都会出现一只大蜘蛛。那只蜘蛛张牙舞爪,不住地跟他捣乱,他虽然不害怕,但是无法静下心来修行。
为此,明慧和尚十分苦恼,于是向祖师求教:“师父,每次我一入定,就会出现一只大蜘蛛,无论我怎么赶它也不走,请祖师为弟子指点迷津。”
祖师听了非常惊异,说道:“居然有这种事情?这样吧,下次你入定时,拿一支笔,等蜘蛛出现时在它肚子上画个圈,看看它是何方怪物,我也好为你斩除。”
明慧和尚在下次入定的时候,果然拿了一支笔,等蜘蛛一出现,他飞快地在它肚子上画了一个大红圈。蜘蛛一点防备也没有,仓皇地逃走了,明慧和尚很快安然入定。待他出定一看,赫然发现自己肚子上有一个大红圈!
明慧和尚恍然大悟:原来阻挠自己修行的就是自己呀!
人生中最大、最难战胜的敌人,就是自己。有的人可能战胜了无数的对手,可最后还是败在了自己的手中。因此,在我们试图战胜对方之前,或者想要达到某个目标之前,一定要先检查一下自己,看看自己是否阻碍了自己。
佛禅小故事
自性
释迦牟尼在一次法会上讲了一个故事。
有个富商讨了四个老婆:第一个老婆伶俐可爱,整天作陪,寸步不离;第二个老婆是抢来的,是个大美人;第三个老婆,沉溺于生活琐事,让他过着安定的生活;第四个老婆工作勤奋,东奔西忙,使丈夫根本忘记了她的存在。
有一次,商人要出远门,为免除长途旅行的寂寞,他决定在四个老婆中选一个陪伴自己旅行,商人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四个老婆。
第一个老婆说:“你自己去吧,我才不陪你!”
第二个老婆说:“我是被你抢来的,本来就不心甘情愿,我才不去呢?”
第三个老婆说:“尽管我是你的老婆,可我不愿受风餐露宿之苦,我最多送你到城郊!”
第四个老婆说:“既然我是你的老婆,无论你到哪里我都跟着你。”
于是商人带着第四个老婆开始了旅行!
最后,释迦牟尼说:“各位,这个商人就是你们自己。第一个老婆是指肉体,死后是要与自己分开的;第二个老婆是指财产,它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第三个老婆是指自己的妻子,活时两个相依为命,死后还是要分道扬镳;第四个老婆是指自性(万事万物不改变不生灭的特性)。人们时常忘记它的存在,但它却永远陪伴着自己。”
带着几分禅心去做事
有一天,奕尚禅师从禅定中起来时,刚好传来阵阵悠扬的钟声,禅师特别专注地竖起心耳聆听,待钟声一停,忍不住召唤侍者询问道:“早晨敲钟的人是谁?”
侍者回答道:“是一个新来参学的沙弥。”
于是奕尚禅师就让侍者将这沙弥叫来,问道:“你今天早晨是以什么样的心情在敲钟呢?”
沙弥不知禅师为什么要这么问他,他回答道:“没有什么特别心情,只为敲钟而敲钟而已。”
奕尚禅师道:“不见得吧?你在敲钟时,心里一定念着些什么?因为我今天听到的钟声,是非常高贵响亮的声音,那是正心诚意的人,才会发出这种声音。”
沙弥想了又想,然后说道:“报告禅师!其实也没有刻意念着,只是我尚未出家参学时,家师时常告诫我,敲钟的时候,应该要想到钟即是佛,必须要虔诚,只有敬钟如佛,才配去敲钟。”
奕尚禅师听了非常满意,再三提醒道:“往后处理事务时,不可以忘记,都要保有今天早上敲钟的禅心,你将来必定会有所作为。”
这位沙弥从此养成了恭谨的习惯,不但敲钟,做任何事,动任何念,一直记着奕尚禅师的开示,保持着敲钟的禅心,终于大彻大悟。
他就是后来有名的悟由禅师。
禅心是专心致志,是心无杂念。凡事都应带有几分禅心,即使再小的事也应如此。带着几分禅心去做事,终会有大悟有大得。
凡事要有度,一切要适可而止
佛下山游说佛法,在一家店铺里看到一尊释迦牟尼像,青铜所铸,形体逼真,神态安然,佛大悦。佛想:若能带回寺里,开启其佛光并供奉,真乃一件幸事。可店主要价200两银子,分文不能少,加上见佛如此钟爱它,更加咬定原价不放。
佛回到寺里对众僧谈起此事,众僧很着急,问佛打算以多少钱买下它。
佛说:“50两足矣。”
众僧唏嘘不止:“那怎么可能?”
佛说:“天理犹存,当有办法,万丈红尘,芸芸众生,欲壑难填,得不偿失啊。我佛慈悲,普度众生,当让他仅仅卖到这50两!”
“怎样普度他呢?”众僧不解地问。
“让他忏悔。”佛笑答。众僧更不解了。佛说:“只管按我的吩咐去做就行了。”
第一个弟子下山去店铺里和老板砍价,弟子咬定45两,没有结果,弟子回山。
第二天,第二个弟子下山去和老板砍价,咬定40两不放,没有结果,弟子回山。
就这样,直到最后一个弟子在第九天下山时所给的价已经低到了20两。眼见着一个个买主一天天下去、一个比一个价给得低,店主很是着急,每一天他都后悔不如以前一天的价格卖给前一个人了,他深深地怨责自己太贪。到第十天时,他在心里说,今天若再有人来,无论给多少钱我也要立即出手。
第十天,佛亲自下山,说要出50两买下它,店主高兴得不得了——竟然反弹到了50两!当即出手,高兴之余另赠佛龛台一具。
佛得到了那尊铜像,谢绝了龛台,单掌作揖笑曰:“欲望无边,凡事有度,一切适可而止啊!善哉,善哉……”
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有度,这个度就是做事的分寸。尤其在某些欲望面前,更应懂得适可而止的道理。无数事实已证明:欲望过度,得到的往往越少。
佛禅小故事
洁癖
小和尚洗了手;又照镜子,去洗了脸;再把裤子脱下来,洗了一遍又一遍。
“你这是在干什么啊?你洗来洗去,已经浪费半天时间了。”老和尚问。
“我有洁癖!”小和尚说,“我容不得一点脏,您没发现吗?每个施主走后,我都把他坐过的椅子擦一遍。”
“这叫洁癖吗?”师父笑笑,“你嫌天脏、嫌地脏、嫌人脏,外表虽然干净,内心反而有病,是不洁净了。”
自身的价值取决于对自己的看法
一位青年感到很困惑,他向一禅师求教。
“大师,有人称赞我是天才,将来必有一番作为;也有人骂我是笨蛋,一辈子不会有多大出息。依您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