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人应该有欲望,但需要节制。以佛心驾驭欲望,才不会被欲望迷失了心智,才不会成为欲望的奴隶。佛说,参禅悟道即是修身养性。禅是心如止水之静,以禅心修身养性,则必然会提升自身修养,并能享受清静之福。
欲望之钵永难填满
佛陀曾给弟子们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个乞丐,到全国最富有的富豪家门口乞讨。平时,富豪家的红门总是紧闭的,即使打开,也会站两个门卫,不要说是衣着破烂的乞丐,—般人也难以靠近。
但是,富豪是一位仁慈的长者,只要他出门时看见可怜的乞丐,总会叫门卫拿一些东西送给他们。所以,在富豪家门口远远的地方常有乞丐和穷人守望。
这一天,那个乞丐也像平时一样,带着磨得光亮的钵,到富豪家门前去碰碰运气。乞丐万万没有想到,富豪的家门没有紧闭,留下了一条小缝,也没有门卫看守,他便大胆地从门缝里钻了进去。门里是一座大的宅院,围着宅院的是美不胜收的花园,那时正是春天,人间最美丽的花,像百合、玫瑰、牡丹、杜鹃、莲花、樱花都在花园中盛放。
乞丐从来没有见过如此美丽的景象,他立刻被这非凡的美震慑了。
“喂,你想干什么?”
乞丐被背后的喊声惊醒而回过神来,转头一看,原来是那位仁慈的富豪。
“我,我,我……我只是想来乞讨一些东西。”乞丐说着,捧起他手中那一个磨得十分光亮的钵。
“喔,你不用害怕,从来没有一个乞丐有机会和我站这么近,今天,你想要什么,我都会给你。”富豪笑着说。
乞丐说:“你不要答应得太早,也不要自满,你可能做不到,你可能会后悔的。”
富豪说:“你倒是说说看,你想要些什么?”
“你看看我手中的钵,只要能装满它,我就心满意足了,”乞丐说,“大人,你装任何东西进去都可以,惟一的条件是一定要装满它,大人你现在还来得及说不呀!”
“哈!哈!……”富豪放声大笑,“你可能还不知道我是什么人吧’我是这个国家最富有的人,不要说在你的小钵里装满食物,就是装满钻石、珍珠、玛瑙,又有何难呢?好!我就答应你,纵使耗尽家产,我也会把你的钵装满,我绝不会后悔的,你放心吧!”
富豪立刻叫家丁到库房去取一箱金银财宝,把乞丐的钵填满。说也奇怪,一整箱比钵大上几十倍的金银财宝全倒进去,钵也没有满,富豪又叫家丁拿一整柜的绫罗绸缎、最华美的衣饰出来,把乞丐的钵填满。说也奇怪,一整柜比钵大上几百倍的华美衣饰全倒进去,钵还是没有满。富豪再叫家丁把家里所有的米粮酒菜打出来,填满乞丐的钵。说也奇怪,比乞丐的钵入上几千倍的食物全倒进去,钵依然没有满。
富豪不信邪,将所有的家丁召集起来,把家里所有的东西,不论是值钱的或不值钱的、有用的或无用的,全部塞进乞丐的钵里,难以想象的是,钵依然不满。
富豪不仅仁慈,也是非常守信用的人,他最后把整个庄园变卖倒进乞丐的钵里。钵依然不满,好像永远也填不满。
到了黄昏的时候,富豪的一切都倒进钵里了,他自己也变成了一个捧着钵的乞丐。
已经一无所有的富豪向乞丐拜倒说:“您一定是神仙,带着神奇的钵来考验我、启示我的,请问神仙,您究竟要给我什么启示呢,请原谅我一再忽视您的提醒,自傲于自己的财富,请告诉我一个启示吧!”
乞丐把富豪拉起来说:“我既不是神仙,也没有什么启示,我只是一个最普通的、以前都站在你的家门口等待食物的乞丐呀!”
富豪说:“那么,可不可以请求你,告诉我这个钵的来历,这么小的钵怎么可能连世上所有的东西都装不满呢?”
乞丐一边抚摸手上的钵,一边说:“我是一个贫穷的乞丐,穷到连一个钵也买不起。有一天我在坟场里睡觉,无意中捡到一个死人的头盖骨,它的形状看起来就像钵一样,为了不让人看出它是头盖骨,于是我把它磨得非常非常光亮。奇怪的是,这个头盖骨虽然小,但不管放什么东西都无法填满它,就好像活着的人,世间的一切也无法填满他的头脑一样。这一路上行乞,这个钵已经使许多骄傲的富豪散尽家财了,大人,所以在一开始的时候,我才一再地提醒你呀!”
佛说:欲壑难填,你想在欲望中得到满足,是不可能的,不满足就不幸福;满足了你的欲望又提高了,又不满足了。欲望之钵是永远也填不满的。如果你仍然被欲望,尤其是贪欲所支配,那么你永远也不会得到满足,更不会得到幸福和快乐。
欲望是需要经常修剪的
曼谷的西郊有一座寺院,因为地处偏远,香火一直非常冷清。
原来的住持圆寂后,索提那克法师来到寺院做新住持。初来乍到,他绕着寺院四周巡视,发现寺院周围的山坡上到处长着灌木。那些灌木呈原生态生长,树形恣肆而张扬,看上去随心所欲,杂乱无章。索提那克找来一把园林修剪用的剪子,不时去修剪一棵灌木。半年过去了,那棵灌木被修剪成一个半球形状。
僧侣们不知住持意欲何为。问索提那克,法师却笑而不答。
这天,寺院来了一个不速之客。来人衣衫光鲜,气宇不凡。法师接待了他。寒暄,让座,奉茶。对方说自己路过此地,汽车抛锚了,司机现在修车,他进寺院来看看。
法师陪来客四处转悠。行走间,客人向法师请教了一个问题:“人怎样才能清除掉自己的欲望?”
索提那克法师微微一笑,折身进内室拿来那把剪子,对客人说:“施主,请随我来!”
他把来客带到寺院外的山坡。客人看到了满山的灌木,也看到了法师修剪成型的那棵。
法师把剪子交给客人,说道:“您只要能经常像我这样反复修剪一棵树,您的欲望就会消除。”
客人疑惑地接过剪子,走向一丛灌木,咔嚓咔嚓地剪了起来。
一壶茶的工夫过去了,法师问他感觉如何。客人笑笑:“感觉身体倒是舒展轻松了许多,可是日常堵塞心头的那些欲望好像并没有放下。”
法师颔首说道:“刚开始是这样的。经常修剪,就好了。”
来客走的时候,跟法师约定他十天后再来。
法师不知道,来客是曼谷最享有盛名的娱乐大亨,近来他遇到了以前从未经历过的生意上的难题。
十天后,大亨来了;十六天后,大亨又来了……三个月过去了,大亨已经将那棵灌木修剪成了一只初具规模的鸟。法师问他,现在是否懂得如何消除欲望。大亨面带愧色地回答说,可能是我太愚钝,眼下每次修剪的时候,能够气定神闲,心无挂碍。可是,从您这里离开,回到我的生活圈子之后,我的所有欲望依然像往常那样冒出来。
法师笑而不言。
当大亨的鸟完全成型之后,索提那克法师又向他问了同样的问题,他的回答依旧。
这次,法师对大亨说:“施主,你知道为什么当初我建议你来修剪树木吗?我只是希望你每次修剪前,都能发现,原来剪去的部分,又会重新长出来。这就像我们的欲望,你别指望完全消除。我们能做的,就是尽力把它修剪得更美观。放任欲望,它就会像这满坡疯长的灌木,丑恶不堪。但是,经常修剪,就能成为一道悦目的风景。对于名利,只要取之有道,用之有道,利己惠人,它就不应该被看作是心灵的枷锁。”
大亨恍然大悟。
此后,随着越来越多的香客的到来,寺院周围的灌木也一棵棵被修剪成各种形状。这里香火渐盛,日益闻名。
对待什么东西,我们都不能放任自流,欲望也是如此,放任欲望就会使我们陷入痛苦中,无法自拔。然而,人的欲望又是无止境的,我们并不能完全消除。因此,对于欲望,我们应该像园林工人修剪灌木那样,尽量把它修剪得美观,不让它疯长,丑恶不堪。这样我们不仅能摆脱欲望所带来的痛苦,还能使之成为一道悦目的风景。
佛禅小故事
认识自己
有一天,一座寺庙里来了个小和尚,他积极主动地去见方丈。他殷勤诚恳地说:“我初来乍到,先做些什么呢?请师父赐教。”
方丈微微一笑,对小和尚说:“你先去认识一下寺里的众僧吧。”
第二天,小和尚又来见方丈,又一次殷勤诚恳地说:“寺里的众僧我都认识了,下边该做事了吗?”
方丈微微一笑说:“肯定还有遗漏,接着去认识吧。”
三天过去了,小和尚再次来见方丈,蛮有把握地说:“寺里的所有僧侣我都认识了,我想有事做。”
方丈仍是微微一笑,因势利导地说:“还有一个人,你没认识,而且这个人对你特别重要。”
小和尚满腹狐疑地走出了方丈的禅房。他一个人一个人地询问,一间屋子一间屋子地寻找,在阳光里,在月光下,他一遍遍地琢磨,一遍遍地寻思着。
最后,这个一头雾水的小和尚在一口水井里忽然看到了自己的身影。他豁然顿悟了,赶快跑去见方丈……
钱财生带不来死带不走
有一个刚出家的小和尚问禅师:“钱财为何物?”
禅师没有回答小和尚的问题,而是给他讲了一个故事。
从前,有一位国王,名叫难陀。这国王拼命聚敛财宝,希望把财宝带到他的后世去。他心里想:“我要把一国的珍宝都收集到我这儿来,不能让外面有一点剩余。”
因为国王贪恋财宝,所以他规定:谁想结交他的女儿,就要带着财宝当见面礼。他吩咐在身边侍候她的人说:“要是有人带着财宝来结交的女儿,把这个人连同他带的财宝一起送到我这儿来!”他用这样的办法聚敛财宝,全国没有一个地方还有金钱宝物,所有的金钱宝物都进了国王的仓库。
那时有一个寡妇,只有一个儿子,她对他极为疼爱。这个儿子看见国王的女儿姿色美丽,容貌非凡,非常喜欢。但是他家里没有钱财,没法结交国王的女儿。为了这事,他生起病来,身体瘦弱,气息奄奄。他母亲问他:“你害了什么病,怎会病成这个模样?”
儿子把事情告诉了母亲,说:“我要是不能和国王的女儿交往,必死无疑。”
母亲对儿子说:“可是国内金钱宝物,一无所剩,到哪里去弄到宝物呢?”母亲又想了一会,说:“你父亲死的时候,口里含有一枚金钱。你要是把坟墓挖开,可以得到那枚钱,自己用那钱去结交国王的女儿。”
儿子照着母亲的话,就去挖开父亲的坟,从口里取出那枚金钱。他拿到了钱,来到国王女儿那儿。这时国王的女儿便把他连同那枚金钱送去见国王。国王见了,说:“国内所有的金钱宝物,除了我的仓库中,都荡然无存。你在哪里弄到这枚金钱?你今天一定是发现了地下的窖藏了吧!”
国王用了种种刑法,拷打这寡妇的儿子,要问清楚他得到钱的地方。寡妇的儿子回答国王说:“我真的不是从地下的窖藏中得到这枚金钱的。我母亲告诉我,先父死的时候,口中含着一枚钱。我挖开坟墓,由此得到的这枚钱。”
国王派了个亲信去检查真假。这亲信果然看见了此人父亲口中放钱的地方,这才相信了。国王听了亲信的报告,心里暗自想道:“我先前聚集一切宝物,想的是把这些财宝带到后世。可是那个死人父亲,一枚钱尚且带不走,何况我这样多的财宝呢?”
故事讲完了,禅师问小和尚:“钱财为何物?”
小和尚答到:“身外之物。”
虽说没有钱财不行,但千万不要把钱财看得太重,更不要刻意去追求。因为,钱财只不过是身外之物而已,生带不来,死也带不走。
钱财多往往是一种拖累
从前,印度有个婆罗门,家中有一个男孩子,长得英俊端庄,父母非常疼爱。这孩子从小就聪明异常,和一般的小孩子完全不同,他在无忧无虑的快乐中,度过了黄金一般的童年。
婆罗门家中的这个孩子,有高人一层的智慧,虽然他生长于富有安逸的环境中,但仍能了解人生的痛苦和罪恶。因此,在他成年以后,就辞亲出家当了比丘。
有一次,比丘在教化回来的途中,在森林里遇到一队商人,他们是到外乡从商,路过此地。这时适逢傍晚,太阳已快西下。比丘对大小的车辆及大量货物并不关心,像是没有看见一样,只管在离商队营帐不远的地方,徘徊踱步。
这时从森林的另一端却来了很多山贼。他们打听到有商队经过,就想乘夜幕降临以后,劫掠财物,但当他们靠近商营的时候,却发现有人在营外漫步。山贼怕商队有备,所以想等大家都睡熟才好动手,然而营外巡回的那个人,通宵不入营休息。天已渐渐快亮了,山贼因无隙可入,只得气愤地大骂而走。
正在营里睡觉的商人,忽然听到外面的噪声,赶快跑出来看,只见一大队的山贼手执铁锤、木棍等往山上跑去,营外惟有一位出家人站在那儿。
商人惊恐地走向前去问道:“大师!您有见到山贼吗?”
“是的,我早就看到了,他们在昨傍晚就来了。”比丘回答说。
“大师!”商人又向前问道:“那么多的山贼,您怎么不怕?独自一个人,怎能敌得过他们呢?”
比丘一点也不紧张,不慌忙,他心平气和地说道:“各位!见山贼而害怕的是有钱的人,我是一个出家人,身无分文,我要怕什么?贼所要的是钱财宝贝,我既然没有一样值钱的东西,无论住在深山或茂林里,都不会起恐惧心。”
比丘的话,使众商人很感动,认识到自己的愚昧无知,对不实在的金钱,大家肯舍命去取得,而对真实自由自在的平安生活,大家倒反而视若无睹。后来,他们也跟着这位比丘出家修行了。
世人以为钱财多了是件好事,可以满足许多欲望,其实不然。钱财多了,人的欲望就会随之增多,不但会招致很多苦恼,还会成为一种拖累——毕竟老是担心失去什么的。将钱财布施出去是个不错的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