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自己不会做生意不要紧,要懂得敬重人。有那些懂行的人诚心诚意帮助自己,即使自己不是一个商人,也能做出大生意。这也就是“自己不懂不要紧,只要敬重懂得的人。”
第三,不怕用人没有本事,关键要能博得一个肯用人的名声,有了这一个名声,就不愁揽不到有本事的人。这也就是“用的人没有本事不妨,只要肯用人的名声传出去,自会有有本事的好人,投到门下来”。
稽鹤龄虽不是生意人,但凭他读书人对于世道人心的明达,确实说到了延揽人才的最重要的三个原则。从用人者主观上来说,只有从思想上、理性上明确了人才对于自己的重要,才会真正去理解人、重视人,才会去下工夫研究如何用人,去动心思思谋怎样才是恰当的用人。从延揽人才的态度上说,首先要懂得敬重人。懂得敬重人,那些才智之士才会乐为己用。这一点尤其重要。
有人以为拿钱聘用人,此人就该为他做事,用人者和被用者之间就是一种类似主仆的雇佣关系。这其实是一种糊涂想法。对人来说,特别是对于那些真正的才智之士来说,许多时候钱并不是最重要的。胡雪岩对于下属就从来没有这种想法,在他眼里,跟着他做事的人,都是他请来帮自己的,互相帮忙自然就是合作的朋友。
从延揽人才的具体方法上说,则必须以肯用人之实,扬肯用人之名,吸引人才投到自己门下。吸引人才既靠必要的物质待遇,也靠肯用人的名声。其实,许以优厚的物质待遇,本身就是博得肯用人的名声的一种措施。
“光棍一点就透”。胡雪岩对稽鹤龄提出的这三点,也是心领神会,他甚至立即有了自己的打算:弄个舒舒服服的大地方,养班吃闲饭的人。如此做去,不就把肯用人的名声扬出去了吗?胡雪岩自然更有生意人的眼光,在他看来,这帮闲人也不会白养,除了为自己扬名之外,他们毕竟还可以帮自己做事。而用胡雪岩的话说则是:“三年不做事不要紧,做一件事就值得养他三年。”
坦诚示之
稽鹤龄所说的“要把肯用人的名声传出去”,对于用人者来说,只求收到的效果,其实也就是示之以诚,即让人知道你诚心诚意地希望得到别人的帮助,你也一定会重视人才而不会委屈了他们。其实,稽鹤龄和胡雪岩能够成为朋友,甚至以一个读书人的身份,而且还是一个有几分实实在在的傲气的读书人的身份,与胡雪岩这样一个只知道“钱眼里翻跟头”的商人结为拜把兄弟,就是因为胡雪岩倚重他且实心实意帮助他而显示出来的感人的诚意。
稽鹤龄书读得相当不错,走“大比”之途却只得了个“候补”知县的职衔,很有些怀才不遇,加之性格耿介,与浙江官场那些握有生杀大权的官儿们又格格不入,因此一直也就遥遥无期地在候补。王有龄得到湖州知府实缺的同时,也得了督抚黄宗汉交办的另一件难办的差事:平息新城县饥民造反。王有龄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了以抚代剿的策略,因而需要有一个能够担当此任的人前往新城。排来排去,这个人非稽鹤龄莫属。但稽鹤龄不去。稽鹤龄不予合作,一方面是妻子新丧,面对妻子留下的无人照看的一双儿女,心情本就十分抑郁,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他一直候补,全无进项,已经落魄到妻子的丧事都是靠典当衣物家具筹钱料理的,心中一肚子怨气无处发泄。好事与他无缘,而如此难办的差事却想到了他,他也就抱定了一个宗旨:即使自己有能力也有把握将这件事情摆平,也决不去为此效劳。
为了帮助王有龄,胡雪岩自己出面去做稽鹤龄的“说服”工作。
胡雪岩做工作的方式也很特别。他不是用通常的晓之以理、诱之以利,甚至开始都不做任何的应酬及结识的客套。稽鹤龄妻子新丧,还在“七七”之内,他备好香烛纸钱一应祭品,不等通报就“闯”进稽家,摆出香案,十分真诚地拜祭稽鹤龄的亡妻。与此同时,他又赎出了稽鹤龄为料理妻子丧事当出的衣物家什,让当铺送到稽家。稽鹤龄知道胡雪岩是王有龄倚重的人,刚刚见到他时还心生戒备,但在胡雪岩这一番事情做完之后,不仅戒备防范之心尽数解除,相反还对胡雪岩生出一种由衷的佩服。
胡雪岩此举的确厉害。他这样做来,有两个不可忽视的作用,第一,从感情上打动稽鹤龄。稽鹤龄丧妻未久,除不多的几个气味相投的知己朋友之外,还没有多少人来吊唁,胡雪岩对于她的亡妻的真诚祭奠,以及由此见出的对于稽鹤龄中年丧妻的不幸的同情,一下子就打动了他。第二,帮在实处。稽鹤龄一直没有得到过实缺,落魄到靠着典当过活的地步。帮在实处,便见真情,使稽鹤龄更没有理由不感动。而且,更绝的是,胡雪岩知道稽鹤龄有一种读书人的清高,极要面子,是决不肯无端接受自己的馈赠的,因此,他为稽鹤龄赎回典当的物品,用的是稽鹤龄自己的名号,并且言明,赎款只是暂借,以后稽鹤龄有钱归还时,他也接受。这样,不仅为稽鹤龄解决了实际的困难,而且也为他争回、保住了面子。有此两端,我们也就难怪稽鹤龄这样一个十分傲气的读书人,会对胡雪岩这一介商人的行事作为刮目相看了。
胡雪岩的做法,其实也就是我们今天常常说到的做人的工作要动之以情的原则。动之以情,要人相信你的情是真的,自然要示之以诚。事实上,胡雪岩如此相待稽鹤龄,虽然也是为了说服他而“耍”出的手腕,但在胡雪岩的心里,也确实有真心佩服他而诚心诚意地要结识他的愿望。胡雪岩虽是一介商人,但他也的确时常为自己读书不多而真心遗憾,因此也十分敬重真有学问的读书人。从这一角度看胡雪岩对于稽鹤龄的真诚,也是不容怀疑的。后来为了解决稽鹤龄的困难,他还亲自做媒,将王有龄夫人的贴身丫环嫁给了稽鹤龄。他们两个人也结下了金兰之好。
稽鹤龄不是胡雪岩的伙计,自然不能算是胡雪岩的人才,但胡雪岩在结交稽鹤龄的过程中显示出来的对于人的理解,以及由此显示出来的示之以诚的方式所起到的作用,给人的启发却是深刻的。动之以情,示之以诚,话说明了人人都懂,但具体做来,关系却极大,是值得我们细察的。
不花钱不行
说起来,胡雪岩收服人心的方法也并不神秘,除了以诚相待、信则不疑、用之不拘之外,一个很重要的手段就是以财“买”才、以财揽才。他筹办阜康钱庄之初,急需一个得力的“档手”。经过考察,他决定让原大源钱庄的一般伙计刘庆生来担当此任。钱庄还没有开业,周转资金都没到位,胡雪岩就决定给刘庆生一年200两银子的薪水,这还不包括年终的“花红”。而且,一经决定,他就预付刘庆生一年的薪水。当时住在杭州,保持每顿荤、素都有,冬夏绸、布皆备的生活水准,一个八口之家一个月吃、穿、住的全部花销也不过十两银子出头。不用说,一年200两银子,实在是高薪延聘,连刘庆生都感到这实在是太慷慨了。
胡雪岩的这一慷慨,也着实厉害得很。首先,它一下子就打动了刘庆生的心。当他气派的将200两银子的预付薪水拿出来的时候,刘庆生一下子便激动不已,他对胡雪岩说:“胡先生,你这样子待人,说实话,我听都没听说过。铜钱银子用得完,大家是一颗心。胡先生你吩咐好了,怎么说怎么好!”这意味着胡雪岩的慷慨一开始就让刘庆生心悦诚服了。
其次,胡雪岩的慷慨也一下子安定了刘庆生的心。正如胡雪岩为刘庆生打算的,有了这一年200两银子,可以将留在家乡的高堂妻儿接来杭州,上可孝敬于父母,下可尽责于妻儿,这样也就再无后顾之忧,自然也就能倾尽全力照顾钱庄生意了。而且,手里有了钱,“心思可以定了,脑筋也就活了,想主意,自然就高明了。”
不用说,就是此一慷慨,胡雪岩便得到了一个确实有能力,也的确是忠心耿耿的帮手,阜康钱庄的具体营运,他几乎可以完全放手了。
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有些商人,在开辟一项新的业务,或做一项新的投资时,可以毫不犹豫地拿出大把的钱来,但在延揽人才上却做不到如胡雪岩一样的慷慨大方。这倒并不是完全因为这些人真如阿巴公似的吝啬,而是因为他们也有自己看似合理的想法,比如他们认为人心并不是金钱所能买到的,与雇员之间的交往,只要待之以诚即可,不必在乎付酬的多少;再比如他们认为雇员报酬多寡应当以经营效益的好坏来定,所谓个人收益与经营效益挂钩,效益好雇员可以多得,效益不好雇员自然不该多得。
这些想法不能说没有道理,实际运作中也确实会有收效。但往深处看,这其中却隐藏着极大的留不住人才的危机。要延揽人才、收服人心,待之以诚当然是必需的,但如何显示自己的诚意却大有文章可做。生意场上有自己特殊的价值标准和交往原则,不能简单地用日常生活中的人际交往方式照套,这是一个常识。
用人于商场搏战就是用人给自己挣钱,别人可以给你挣来大钱你却不肯付以重酬,你的诚意又从何显示?而以经营效益为付酬多寡的依据,则更是一种不能用人以诚的做法。因为第一,以效益好坏为付酬多寡的依据,实质上是以自己所得的多寡来决定别人所得的多寡,这本身就给人一种你仅仅以自己利益为出发点的印象,难以待人以诚;第二,经营效益的好坏,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如市场的好坏以及作为老板决策的正确与否,都将是影响经营的直接原因。因此,以效益为付酬依据,不可避免地会将由不为人力所左右的客观因素或自己决策失误造成的损失转嫁到雇员身上,这也就更是无论如何不能被看作是待人以诚了。
胡雪岩招揽人才就从来是不惜出以重金,在他看来,以财揽才就如将钱买货,货好价必高,值得重金揽得的人也必是忠心而得力的人。他说用人和买物一样,‘一分钱,一分货’,话是糙点,但理却不糙。同时,胡雪岩也从不以自己生意的赚赔来决定给自己手下人报酬的多寡,无论赚赔,即使自己所剩无几甚至吃“宕账”,该付出的也绝对是一分不少。
胡雪岩在生意场上有极响的够交情的名声,无论黑道白道都把他看作是做事漂亮的场面人物,愿意帮他做事或与他合作,这与他的不惜重金礼聘、以财揽才是分不开的。而且,更可贵的,胡雪岩在对人的问题上从来不吝惜钱财,显示出他对人的一种真正的尊重。比如胡雪岩的胡庆余堂设有“养傣”、“阴傣”两种规矩。“养傣”类似我们今天的所谓退休金。胡庆余堂上自“阿大”、档手,下到采买、药工以及站柜台的伙计,只要不是中途辞职或者被辞退,年老体弱无法继续工作之后,仍由胡庆余堂发放原薪,直至去世。而所谓“阴傣”,则是胡庆余堂的雇员去世以后给他们的家属的抚恤金。这当然是针对那些为胡庆余堂的生意发展作出过很大贡献的雇员。
胡雪岩规定,这一部分雇员去世以后,他们在世时的薪金,以折扣的方式继续发放给他们的家属,直至这些家属们有能力维持与该雇员在世时相同的生活水平为止。如此优厚的待遇,胡雪岩的这些规矩,对于那些雇员们的影响,也就不问可知了。
我们常说钱要花在刀刃上,生意场上,得力而忠实的帮手其实可以说是刀上之刃。为打磨刀上之刃,当然更需要也更值得花钱了。
留住人才
一定要留住人才要勤、要快,事情只管多做,做错了不要紧!有我在错不到哪里去的。——《胡雪岩全传·平步青云》
能不能为自己招来人才是一回事,招来了人才,能不能留住人才则又是另一件事。
比较而言,招揽人才比留住人才总会容易一些,因为除了用人者自身在被用者眼中的形象作用外,还有很多其它的因素在招揽人才的过程中起作用,比如公司的名声,比如商社在商场中的地位,比如能够提供的被用者施展自己专业、特长的机会等等,这些因素都会对对方的选择发生作用。而招来了人才,最终要留住他,则用人者的人格魅力便成为一个主要的因素了。
好不容易为自己招来了人才,但因为当老板缺少将他留在自己身边的吸引力,反被对方“炒”了鱿鱼,这是商界常常发生的事情。
留住人才的确是比招揽人才更“技巧”的事情。
该放手就放手
阿珠的父亲老张在妻子和女儿的鼓动之下,接受胡雪岩的延聘,回到湖州开丝行。老张本来就是一个老实本分、没有经见过什么场面的人,回到湖州既不知道怎么打开局面,也不敢拉开架式,就连胡雪岩几番催促,要他赶紧寻找一间气派宽敞而临街的房子搬家的事,也一拖再拖,直到胡雪岩两下湖州,他们一家还住在地处偏僻深巷的狭窄老屋里。
老张不肯搬家,一是考虑搬家是一件麻烦事,需要时日,二来更是因为怕搬家之后,架式拉大了,弄得轰轰烈烈,而自己却照应不来,以后难以收场,因而也下不了决心。胡雪岩就此开导老张,告诉他生意上的事,贵在勤、快二字,如今时日已在四月末,离开秤收丝没有几天了,更是要抓紧将该办的事尽快办好,不然就真的要误事了。事情只管多做,不要瞻前顾后、犹疑不定,也不必事事都等着东家来拿主意,想到了就自己做主去做就是了。“做错了不要紧!有我在错不到哪里去。”
胡雪岩的这番话虽然主要是在鼓励老张,其实也是他在用人上一直奉行的又一个重要原则,即放手使用、用而不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