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做个识人的伯乐
胡雪岩认为什么事都看过、经过,到了紧要关头,才不会着迷上当。
要物色到好的帮手,要能得才智之士而用之,首先要能识人,要能为自己发现人才,这是毫无疑问的。
看人有多个角度,衡量一个人也有不同的标准。总体来说,自然是德才兼备者才能称为人才,这似乎也是没有疑问的。不过,用于商务运作的人才,有他的特殊要求,因此,考察一个商务经营人才,也需要有特殊的眼光。
看人的角度要用人自然要识人。从招揽人才的目标来看,当然最好是能得眼光手腕两俱到家的人才而用之。一般来说,腿脚勤快,办事扎实,交待的事情可以为你很稳妥地办好的帮手好找,而不仅能够稳妥地办事,而且能够创造性地办事的将才难求。
一个希望有大作为的生意人,在识别人才时,眼睛当然要“盯”在这样的人才身上,一旦遇到,便要不惜代价,使其乐为己用。不过,生活中也确实难得有面面都强的全能人才。有魄力的人,可能粗枝大叶;心细的人,可能手面放不开;老实肯干的人,脑袋瓜子却可能不灵活,算盘珠子似的拨一下动一下;而脑袋瓜子灵活的,又可能偷巧卖乖,办起事来让人不放心。
尽管如此,人总是要用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用途,关键还是在于用人者的眼光,在于看人的角度。一个大家都应该知道的道理就是,看人不能只看一面。
胡雪岩在苏州收了阿巧姐的弟弟福山跟着自己学做生意。福山已经在一个布店学徒三年,算盘拨拉得挺“溜”,人也机灵。但胡雪岩还要考考他。正好刘不才与裘丰言为运军火的事到了苏州,好整以暇到一个当地有名的“堂子”里吃“花酒”去了。胡雪岩叫身无分文的福山去把他们找回来,以此来试试他的“外场”本事。
让一个小小年纪的后生到烟花柳巷里去找人,这种考察人的方法实在有些特别,随胡雪岩到苏州的周一鸣就觉得似乎有些不妥,以为虽是要考察他的“外场”本事,但让一个小后生到那种地方去总不大相宜。他怕福山小小年纪落入那种“迷魂阵”。胡雪岩对周一鸣的担心不以为然。他对周一鸣说:“不要紧的,我看他那个样子,早就在迷魂阵中闯过一阵子了。我倒不只是考他,就是要看他那路门径熟不熟。少年入花丛,总比临老入花丛好。我用人跟别人不同,别人要少年老成,我要年纪轻、有才干、有经验。什么事都看过经过,到了紧要关头,才不会着迷上当。”
胡雪岩不仅考察人的方法特别,看人的角度更特别。就一般人看来,年轻后生“闯”烟花巷柳一定不学好,这样的人即使有才,大约也是不会被看重的。而胡雪岩倒是通达得很,年纪轻轻“闯”过那种地方反而是一个长处。其实,如果不是就事论事,胡雪岩的看人角度实际上是一个很必要的角度。认为年纪轻轻到过那种地方不好,自然不能说没有道理,但那只是一个方面,而对于那时的人来说,稍稍有些身份,有一点积蓄的人又有几个从来没有到过那种地方?何况像福山这样一个年轻机灵又是单身的后生。而且,“食色,性也”,那种地方对于像福山那样的后生,诱惑力总是存在的。“闯”过,经历过,也就有了经验,也就不足为奇,这当然比完全没有经验而在紧要关头着迷上当好得多。
看人不能拘泥于一点,不能只看一面,这也是胡雪岩用人的一个很有启发性的经验。比如刘不才,纯粹一个花花公子,且嗜赌如命,一个规模相当不错的药店被他输得精光。别人眼里,这绝对是一个不可救药的“败家子”,就连他的亲侄女芙蓉,对他也没有一句好评价。但胡雪岩却看到了他的另一面:
第一,他赌得再狠,输得再惨,手上几张祖传的秘方决不当赌注押上,说明他心里还存着振兴家业的念头;第二,嫖赌吃喝样样都来,而且样样在行,样样都能翻出花样,但决不吸大烟,说明他还没有堕落到自贱自戕的程度。就凭这别人不注意的两条,胡雪岩就看出他还有药可救,而他会玩却又正是自己用得着他的地方。胡雪岩收服了刘不才,抑止他的毛病,用他的“长处”,就很为自己做成了几件大事,例如拉拢庞二联手销洋庄,例如在太平军占领杭州期间托他为自己照顾老母妻小,例如由他去收服小张,而为收复杭州后振兴自己的生意打基础,都是靠了刘不才。
常言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因此,看人不能只顾一点,不及其余,否则,真是人才在眼前自己也可能发现不了。
世间无坏人
要能够看到人的另一面,要能从人的不好中看出好来,关键是要有一个通达的眼光,要有一副容人的胸怀,简单地说,就是要有一颗将人往好处看的心。
胡雪岩就有这一副将人往好处看的心肠。比如他看刘不才,就是往好处看,比如他看“小和尚”,也是往好处看。甚至对一些有了很大过失的人,确实有些心术不正的人,他也尽量往好处看。比如他对庞二在上海丝行的档手朱福年,就尽量往好处看。朱福年实在有些心术不正。胡雪岩与庞二已经联手销洋庄,他觉得这票生意一旦做成,庞二与胡雪岩的联盟就将牢不可破,自己在庞二生意上所占的分量就要受到影响,而最终将要受制于胡雪岩。出于保住自己地位的目的,他在这单生意中吃里爬外,暗下绊子要将生意搅“黄”。本来胡雪岩与洋人几番谈判,已经定好了价格,他却自己私自找到洋人,让洋人尽管杀价,他说胡雪岩是一个空架子,做丝生意的本钱都是借来的,需要尽快脱货求现,经不起拖延。他甚至告诉洋人,说新丝已快上市,胡雪岩怕新丝上市之后陈丝跌价,因此,无论洋人开出什么价格,他也会出售,因为他要将自己的陈丝尽快脱手。这样一来,早先谈好的价格,洋人也不认了。这实在是一个吃里爬外的小人。
而且,朱福年还挪用东家的本钱做自己的生意。这种做法,行话叫做“做小货”,就更显出他的不地道。他在钱庄开一个私人户头,不时将庞二用于丝行周转的资金,或者收回的货款,先存入自己的账号,周转一道自己的生意,再调回公家户头,以此自营牟利。“做小货”是生意场上帮人做伙计最犯忌的事情,也是所有商家最痛恨的事情。因为“做小货”是拿东家的银子来运作,赚了钱归自己,而亏本却是亏东家。
就是这样一个人,胡雪岩也不愿意敲他的饭碗。当庞二得知朱福年在生意上捣鬼,并且知道他的账目不清,要彻查他的时候,胡雪岩甚至还呵护他。在查出朱福年的问题以后,胡雪岩也没有揪住不放,而是开诚布公,告诉朱福年,过去的事情都不必说了,自己做生意一向抱定有饭大家吃,不但吃饱,还要吃好的宗旨。所以,他决不肯敲别人的饭碗,不过做生意跟打仗一样,须得同心协力,人人肯拼,才会成功。他甚至向朱福年表示:“你倒看得起我,将来愿意跟我一道打天下,只要你们二爷肯放,我欢迎之至。”
胡雪岩如此对待朱福年,自然也是施展自己笼络人才的手腕。但这里也恰好表明胡雪岩并不只是看到朱福年“小人”行事的一面,他也同时看到他是生意好手的一面。如果他不是生意好手,当初庞二就不会让他在上海全权主事。事实上,在胡雪岩介入庞二的生丝生意之前,庞二在上海的生意,被朱福年打理得井井有条,而且也不断地有所扩展。除此之外,当然也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他也相信朱福年不会执迷不悟,也还是一个能够“打落牙齿往肚里咽”的有廉耻的人。这也即是将人往好里看。
胡雪岩说“没有本事才做坏事,有本事一定做好事”,这话当然并不一定对。生活中,有很多做坏事的人,恰恰就是有本事的人。没本事的人,好事做不成,坏事其实也做不大。但胡雪岩由此出发,确定了一个将人往好处看的原则,却是很能结人以启发的。能有将人往好处看的胸怀,才有可能在别人看不到的地方看出对象的长处,才有可能为自己发现意想不到的可用之才。而且,更重要的,能将人往好处看,还显示着一种容人的胸怀。有这样一种胸怀,也才能不仅能够发现人才,更能留住人才。
诚实不欺才能靠得住
看人尽可能往好处看,这当然是必要的。但这只是说看人尽量看人的优点,用人尽可能用其所长,并不意味着只看他的“本事”,而忽视他的缺点。对于用人者来说,必须知道“一行生意宜一样人”。这人有不足不要紧,关键要对于他的不足或者缺点是否会对于要交给他办的事情发生根本性的影响。这也就是所谓是否靠得住的问题。
这也是识人、用人必须注意的一个关键所在。胡雪岩在他的胡庆余堂药店开办之初,对于药店的总管人选,就颇费了一番踌躇。胡雪岩办药店并不是为了赚钱,起码主要不是为了赚钱,而是出自一种救命活人的目的。他创建胡庆余堂时,已经拥有土地10000亩,白银3000万两,丝行、钱庄也蒸蒸日上,典当也已开出近20家,的确不靠这前途未卜的药店赚钱。而他的药店开办起来之后,他定下了向无力付钱的人免费送药的不变的规矩;他在药店二进面向坐堂经理挂出“戒欺”匾,而将“是乃仁术”的大字牌匾挂在一进大门向里的内墙之上,用以警醒药店上下雇员“药店关乎性命,尤为万不可欺”。这些都能让我们看出他的良苦用心。
正因为药店“是乃仁术”,关乎性命,所以胡雪岩在选择药店总管时就更加慎重一定要靠得住。据说胡庆余堂建起,挂出“胡庆余堂雪记国药号”的招牌之后,胡雪岩广泛征选药店总管,也有人毛遂自荐。许多衣冠楚楚、一脸精明的人前来应征,他们中有不少人就药店开办之后如何扩大经营,如何提高利润等等,谈出了许多切实可行的“生意经”,甚至有人保证药店开业两年之内就为胡雪岩收回几十万的投资,而且还拿出了相当不错的方案。但对这些人,胡雪岩都一笑婉拒。
一天,有人偶然向胡雪岩提起江苏松江余天成药号的总管兼股东余修初很有魄力,一心要在药店一行干出一番事业,只可惜他没有自己的经济实力。胡雪岩听说之后亲至松江求教。这余修初对胡雪岩也谈到了办药店要成大气候,就要办大药业,必须不惜资本,建立自己的药厂、药号、药行、药市,形成一条龙。但余修初的一条龙,并不是要形成药业垄断,然后去图大利,而是强调药业“是乃仁术”,不可斤斤计较利润多寡,建成一条龙的药业体系,可以有效保证自己售出的药品的质量。余修初的一番话自然与胡雪岩的心思不谋而合,胡雪岩当即庄重拜请余修初出任胡庆余堂总管,总理其事,而且相互约定,药店以救人活命为本,以店养店,不以赚钱为务的宗旨。
就这样,在杭州也有很大名气的余修初,做了胡庆余堂的第一任总管。
药店关乎性命,自然尤不可欺,而药店用人,也必得符合这诚实不欺的要求,哪怕他在如何赚钱上欠缺一点,这诚实不欺却是不可少的。胡雪岩看人总往好处看,就连刘不才、“小和尚”这样的人也大胆使用,但药店总管却如此慎重,可见他是真正懂得人、事相宜的道理的。
3
以诚心招揽人才
胡雪岩说:“三年不做事不要紧,做一件事就值得养他三年。”
单枪匹马闯天下,干得再好最终也只能是一个“个体户”,上不了作为实业家或商界巨头的档次。因此,一个希望获得大成功的生意人,必须要有招揽人才、收服人才的本领。
胡雪岩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具有很强的招揽人才、收服人心的本领。而胡雪岩招揽人才,收服人心的本领,概括起来,首要的一点,也就是“诚”。
让人知道你肯用人
胡雪岩也不是一开始就懂得全套的延揽人才、使用人才的技巧的。比如他对湖州丝行开办起来之后投到自己门下的刘不才、黄仪,就拿不定主意怎样用他们好。
刘不才是芙蓉的叔叔,虽然懂药店的生意,胡雪岩也准备开药店,但让他为自己管药店,胡雪岩实在不能放心:一是他的经营管理能力有限,二是还怕他旧病复发“拆烂污”。好在他还有一项“长处”,即花花公子的那一套赌玩吃喝的板眼都会。对于胡雪岩来说,虽然也有究竟将他放在那个位置上的问题,但比较而言,对他还好办一点——可以让他替自己去应酬那些富家子弟。
对于黄仪,则更麻烦一些。黄仪是胡雪岩在湖州丝行开办时聘请的“档手”。由于当时时间很紧,来不及细致考察,直接就用了他。这个人眼光手腕其实都差了点,用胡雪岩的评价,本事实在有限,且心胸狭窄、办事专横,和在湖州料理丝行生意的老张、陈世龙都相处不好。胡雪岩一向不主张人不好用就请他走路,他只是想另请一个丝行档手,而将黄仪带出来跟着自己。但终究用他干什么实在很有些费踌躇。胡雪岩在苏州巧遇稽鹤龄,便向稽鹤龄请教——胡雪岩虽然是一个生意人,但对读书人一向心存敬意,因而也结识了不少读书人朋友。稽鹤龄就是一个书读得很不错的书生,很有一些见识,但屡试不第;得了个候补知县的头衔,却由于很有些读书人不奉上的“拗”脾气,因而也从来没有得到过督抚的赏识从来没有得过什么实缺。胡雪岩在帮王有龄解决平定新城县饥民暴乱的危机时结识了稽鹤龄,两人也结成了很好的朋友。
面对胡雪岩的请教,稽鹤龄对胡雪岩说:“有钱没有用,要有人。自己不懂不要紧,只要尊重懂的人。用的人没有本事不妨,只要肯用人的名声传出去,自会有本事好的人,投到门下来。”稽鹤龄的话,涉及到生意场上延揽人才应该注意的三个要点:
第一,要在内心明确人才对于自己的重要,这也就是“有钱没有用,要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