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从结果反省自己
胡雪岩说:“为人最要紧的是收得结果,一直说话算数,到临了失一回信用,自己就完了。”
左宗棠西征结束回到朝廷入军机,以大学士管兵部,受醇亲王之托整顿旗营,特地保荐新疆总兵王德榜教练火器、健锐两营。此时左宗棠又受朝廷委派筹办南洋防务,为加强实力,已派王德榜出京到湖南招募兵勇。预计招募6000人马,需要有至少4000支火枪。同时,招募来的新兵粮饷虽说有户部划拨,但首先就要有的一笔开拔费总是不能少的,略略一算就是25万两。左宗棠西征时,在上海设了一个粮草转运局,由胡雪岩代领转运局的事务。这一个转运局,直到左宗棠西征结束回到朝廷,也没有撤销。这个时候,左宗棠自然又要想到胡雪岩。
结果是一个人言行的明证,它反映一个人品质、能力与素质。所以胡雪岩十分注重从结果上去反省自己,他说:“为人最要紧的是收得结果,一直说话算数,到临了失一回信用,自己就完了。”由此看出,胡雪岩是十分看重事情的结果的。
胡雪岩虽然答应下这两件事情,但实际做起来却很有些棘手。棘手之处首先还是一个钱字。左宗棠此前为粤闽协赈已经要求胡雪岩拨给20万两现银,如今又加了25万两。同时,转运局存有的洋枪只有2500支,所缺之数要现买。按当时价格,每支纹银18两,加上手脚,1500支需银3万两。几笔加起来,已近50万两之多。
若在平时,这50万两银子对于胡雪岩也许并不是特别的为难,但现在情况已经大不相同了。其一,由于中法纠纷,上海市面已经极其萧条,加之胡雪岩为控制生丝市场投入2000万两用于囤积生丝,致使阜康钱庄也是银根极紧,难于有能够调动的头寸。其二,李鸿章为了排挤左宗棠,不让他在东南插足,已经定计在上海搞掉胡雪岩,授意上海道台卡下各省解往上海的协饷。这一部分协饷,原是用来归还胡雪岩为左宗棠经手的最后一笔洋行贷款的。这一笔洋行贷款的第一期50万两还款期限已经到了。
境况如此不好,本来胡雪岩可以向左宗棠坦白陈述这些难处,求得他的谅解,即使推脱不了这两件事,至少也可以获准暂缓办理。但他却不愿意这样做。他知道左宗棠虽然入了军机,但事实上已经老迈年高,且衰病侵扰,在朝廷理事的时日不会太多,自己为他办事也许这是最后一次了。
自结识左宗棠之后,他在左宗棠面前说话从来没有打过折扣,因而也深得左宗棠的信任。他不能让人觉得左宗棠已经没有什么可以仰仗了,自己也就可以不为他办事了。更重要的是,为人最要紧的是收得结果,一生讲究信用,为自己创下牌子,最后为一件事就把牌子砸了,实在是不划算,自己也决不甘心。但是此时,胡雪岩的阜康钱庄已经出现了危机,而胡雪岩还是大包大揽,答应为左宗棠办这两件事:一件是为他筹饷,一件是为他买枪。
胡雪岩在对左宗棠的态度上,至少有两点很可以让我们感佩:
第一,决不用完就扔,过河拆桥。胡雪岩结识左宗棠,从他作为一个生意人来说,他是将左宗棠作为可以利用、依靠的官场靠山来“使用”的,他也确实从这座靠山得利多多。但是,他也绝不仅仅只是将左宗棠作为能靠就靠,靠不住了就弃之他投的单纯的靠山,因而即使自己已经处于极其艰难的境地,他也要完成左宗棠交办的事情。从个人品德上来说,这不能不让人感到佩服。
第二,维持信用,始终如一。他决不愿意一生注重信用而到最后为一件事使这信用付之东流,因此,即使到了真正是勉力支撑,而且岌岌可危的时候,宁可支撑到最后一败涂地,也要保持自己的信誉、形象。
无论是从做人的角度看,还是从做生意的角度看,这两点其实都非常重要。一个生意人的信用,既要看他在某一桩具体生意运作过程中的守信程度,更要看他一贯的信誉状况,生意人的信誉形象是由他一贯守信建立起来的。而且建立信誉形象难而破坏信誉形象易,一次的信用危机,足以使用一辈子的努力建立起来的信誉形象彻底坍塌。这是任何一个生意人都不能不时刻注意的。
不用说,生意上的信用,其实来自生意人的信义,一个对别人用完就扔,过河拆桥的人,绝没有信义可言,人们也决不会相信这样的人会有信用。正所谓“无论做人还是做事,都要善始善终,方能从从容容在江湖上行走,广交天下朋友,助己成就一番伟业。”
6
信用共担
胡雪岩说:“合作就像是一条绳上的蚂蚱,谁也离不开谁。”
纵横于生意场上,即使是竞争对手,也要有得帮人时且帮人的胸怀,而对于自己的生意伙伴的声誉、利益,则更要有一种尽力加以维护的自觉意识。
胡雪岩与他的生意伙伴之间那种自觉的相互维护就很令人感动。
王有龄在太平军攻打杭州时率杭州军民固守,最后于城破之际自杀身亡。杭州被官军收复之后,胡雪岩料理王有龄的后事,其中一项,就是要就王有龄生前交托给阜康钱庄经营的12万银子向其亲属做一个交待,而且必须有现款交给对方,不能仅仅只是口头的交待。这一点对于胡雪岩的声誉影响极大,因为如果不能把白花花的银子捧出来,一方面可能失去王家的信任,更重要的还可能引起世人的猜疑,认为胡雪岩不过是在做一种表面敷衍,而实际是想人残账死,吞掉这笔巨款。但是,由于历经战乱,胡雪岩此时也是处于艰难之中,确实拿不出12万的现银。他只能求助于一直和自己联手做丝茶生意,同时也是朋友的古应春。古应春了解情况之后,只是稍作沉吟,就毅然决然地应承下来,决定调动自己已经投入生意营运的款项,为胡雪岩筹足这笔巨款。他的想法很简单也很明确:生意在一起,信用就是大家的。他不能坐视胡雪岩的声誉受到影响,因为如果胡雪岩在商场上失去信用,大家的信用也都将会受到影响。
反过来,胡雪岩在感觉朋友的可贵因而充满感激的同时,也明确意识到不能让古应春一肩承担,他必须在弄清这笔巨额款项是否会对古应春的生意运作产生重大影响,在找到可以有效善后的方式之后,才决定是否接受古应春的帮助。在他看来,在涉及古应春的商场声誉和生意运作的问题上,自己也承担着责任,不能让自己置身事外。
我们知道,从某种意义上说,生意场上的成败,常常一靠信用,二靠关系。在能对生意的成败发生作用的关系中,与其它生意人结成的某种伙伴关系是极为重要的一个方面。商业竞争中,单靠一家的力量常常是很不够的。为了增强竞争的实力,有效占领市场,为了更大规模的商业经营,往往需要在双方互利互惠的前提下联合同行,一起运作。而毫无疑问,这样一来,联合的各方也就有了一种息息相关的利害关系,往往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用老百姓的话说,也就是一条绳上的蚂蚱,谁也离不开谁。
需要共同承担风险,自然也就要求共同维护信用。这里的共同维护信用,有两个方面的含义,第一,是指合作的各方都能自觉的信守协约,注意通过保持信誉维护自我形象,因为在合作过程中,合作者某一方的自我形象,其实已经成为合作各方整体形象的一个部分,合作各方任何一方自我形象的损坏,都将影响整体。第二,合作各方的相互维持。这就正如古应春、胡雪岩在筹措交给王有龄亲属的那一笔款项时面临的问题一样,不能只顾自己,不顾别人,在维护自觉的信用的同时,也要顾及对方的信用。如果为自己而使对方信用受损,受害者中,一定也包括自己,这是生意人都应该认识到的一个问题。
7
巧对暗号,征服对手
胡雪岩明白做生意讲究天时、地利、人和。
胡雪岩在湖州做生意,与洪帮势力的诚心结纳,是其经营生涯中极为精彩的一笔,因为他这是用心智笼络对手的。
这一年,王有龄补了湖州知府的实缺,要去湖州府上任。启程那天,胡雪岩和一帮朋友,定了五艘大官船,满载礼物馈品、地方土仪、陪唱戏子,在船工开桌子摆酒,张张扬扬、风风光光,给王有龄送行。
船行至湖州境内,两岸的桑林引起了胡雪岩浓厚的兴趣。
凭借职业的敏感性,他仔细观看河边,见桑林连绵,无边无际,犹如绿色海洋,宽阔浩瀚。如此广大的桑林地带,该养活多少做丝的农家。
胡雪岩怦然心动,叫过船家询问,船家告之说,湖州自古为丝米之乡,农家终年三件事:栽桑、养蚕、种稻。湖州丝质量上乘,远销海内,连上海外国洋行的丝厂,也要到湖州采购生丝呢。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胡雪岩暗暗叫好,他早就有心要做生丝生意,苦于无从下手,没想到应在湖州地面。做生意讲究天时、地利、人和。胡雪岩盘算,眼下正当产丝季节,可谓天时,湖州为产丝地方,正合地利,最后一个也是顶顶重要的条件,王有龄赴任湖州,自大一方,令行禁止,谁敢不从?可做丝生意的强大靠山。
想到就做,当夜,胡雪岩同王有龄在舱里促膝长谈,提出自己的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