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说到这里,突然停顿下来,眼光柔和地扫视着众弟子,看到弟子们聚精会神的样子,心里非常满意,继续用庄严而平和的声音说:“弟子们!这四种马好比四种不同的众生。第一种人听闻世间是否有无常变异的现象,生命有陨落生灭的情境,便能悚然警惕,奋起精进,努力创造崭新的生命。好比第一等良马,看到鞭影就知道向前奔跑,不必等到死亡的鞭子抽打在身上,而丧身失命后悔莫及。”
“第二种人看到世间的花开花落,月圆月缺,看到生命的起起落落,无常侵逼,也能及时鞭策自己,不敢懈怠。好比第二等好马,鞭子才打在皮毛上,便知道放足驰骋。”
“第三种人看到自己的亲族好友经历死亡的煎熬,肉身坏灭,看到颠沛困顿的人生,目睹骨肉离别的痛苦,才开始恐怖惊惧,善待生命。好比第三等庸马,非要受到鞭杖的切肤之痛,才能幡然省悟。”
“而第四种人当自己病魔侵身,四大离散,如风前残烛的时候,才悔恨当初没有及时努力,在世上空走了一回。好比第四等驽马,受到彻骨彻髓的剧痛,才知道奔跑。然而,一切都为时过晚了。”
弟子们此时皆已悟道,闭目冥想,自醒自身,思索众生。
感悟
做个积极主动的人,还是做个消极被动的人,全由我们自己来决定。前者是自己的主人,后者是别人的奴隶。
求人不如求己,靠自己度自己
有一个佛教的信徒在屋檐下躲雨,看见一位禅师正撑伞走过,于是就喊道:“禅师!佛法不是讲求普度众生吗,度我一程如何?”
禅师道:“我走在雨里,你躲在屋檐下,这里有雨,而檐下无雨,何必需要我度你呢?”
信徒听禅师这样说,立刻走出屋檐,站在雨中:“现在我也在雨中了,应该可以度我了吧?”
禅师说道:“我也在雨中,你也在雨中,我没有淋雨是因为我带伞了,而你淋雨是因为没有带伞。准确地说,不是我度你,而是伞度我。如果要度,不必找我,请自找伞吧!”
那信徒站在雨中被淋得浑身湿透,他说:“不愿意度我就早说,何必绕这么大的圈子,我看佛法讲求的不是‘普度众生’而是‘专度自己’!”
禅师听了不但没有生气,反而心平气和地说:“想要不淋雨,就要自己找伞。真正悟道的人,是不会被外物干扰的。雨天不带伞,一心只想着别人肯定会带伞,肯定会有人帮助自己的,这种想法最是害人。总想着依赖别人,自己不肯努力,到头来必定是什么也不能得到。本性是人生来就有的,只不过有的人还没有找到,平时不去寻找,只想依靠别人,不肯利用自己潜在的资源,只把眼光放在别人身上,这样怎么能够取得成功呢?”
感悟
自性自度,求人不如求己,佛理如此,生活和工作也是如此。当遇到难题时,不要寄希望于他人的救助,而应靠自己的努力去解决。
最优秀的人就是你自己
清源禅师在临终前有一个不小的遗憾――他多年的得力助手,居然在半年多的时间里没能给他寻找到一个最优秀的闭门弟子。
事情是这样的:清源禅师在风烛残年之际,知道自己时日不多了,就想考验和点化一下他的那位平时看来很不错的助手洞山。他把洞山叫到床前说:“我的蜡所剩不多了,得找另一根蜡接着点下去,你明白我的意思吗?”
“明白,”洞山赶忙说,“您的思想光辉是得很好地传承下去……”
“可是,”清源禅师慢悠悠地说,“我需要一位最优秀的承传者,他不但要有相当的智慧,还必须有充分的信心和非凡的勇气……这样的人选直到目前我还未见到,你帮我寻找和发掘一位好吗?”
“好的、好的。”洞山很温顺很尊重地说,“我一定竭尽全力地去寻找,以不辜负您的栽培和信任。”
清源禅师笑了笑,没再说什么。那位忠诚而勤奋的助手,不辞辛劳地通过各种渠道开始四处寻找了。可他领来一位又一位,总被清源禅师一一婉言谢绝了。有一次,当洞山再次无功而返地回到清源禅师病床前时,病入膏肓的清源禅师硬撑着坐起来,抚着洞山的肩膀说:“真是辛苦你了,不过,你找来的那些人,其实还不如你……”
“我一定加倍努力,”洞山言辞恳切地说,“找遍城乡各地、找遍五湖四海,我也要把最优秀的人选挖掘出来,举荐给您。”
清源禅师笑笑,不再说话。
半年之后,清源禅师眼看就要告别人世,最优秀的人选还是没有眉目。洞山非常惭愧,泪流满面地坐在病床边,语气沉重地说:“我真对不起您,令您失望了!”
“失望的是我,对不起的却是你自己。”清源禅师说到这里,很失意地闭上眼睛,停顿了许久,才又不无哀怨地说:“本来,最优秀的就是你自己,只是你不敢相信自己,才把自己给忽略、给耽误、给丢失了……其实,每个人都是最优秀的,差别就在于如何认识自己、如何发掘和重用自己……”话没说完,一代禅师就永远离开了他曾经深切关注着的这个世界。
洞山非常后悔,甚至后悔、自责了整个后半生。
感悟
为了不重蹈那位助手的覆辙,每个向往成功者,都应该牢记清源禅师的这句至理名言:“最优秀的就是你自己!”古人云:“高山平地有黄金,只恐为人无信心。”“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力,自胜者强。”“充分的自信,能使平凡的人做出惊人的业绩。”
品德上的破绽需要加强修养来修补
有一位师父,凡遇徒弟第一天进门,必须安排徒弟做一例行功课——扫地。过了一些时辰,徒弟来禀报,地扫好了。
师父问:“扫干净了?”
徒弟回答:“扫干净了。”
师父不放心,再问:“真的扫干净了?”
徒弟想了想,肯定地回答:“真的扫干净了。”
这时,师父便沉下脸说:“好了,你可以回家了。”
徒弟很奇怪为什么师父也不去检查就不要自己了呢?
原来,这位师父事先在屋子的犄角旮旯处悄悄丢下了几枚铜板,看徒弟能不能在扫地时发现。大凡那些心浮气躁或偷奸耍滑的后生,都只会做表面文章,是不会认真地去扫那些旮旯处的,因此也不会捡到铜板交给师父的,如果他掩藏了铜板不交给师父,那破绽就更大了。
感悟
衣服上的破绽,需要缝补;而一个人品德上的“破绽”,同样需要修补,只是需要通过加强修养来修补。只有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才能使自己的道德品质完善。作为生活中的凡人,我们不奢望当圣人,但我们要尽力做一个高尚的人,负责任的人,认真的人,勇敢坚强的人,做一个品行无“破绽”的人。
自己的命运是由自己掌握的
一天,小沙弥一脸难过地跑去找老和尚,向老和尚诉苦:“师父,小土豆他们一群人在讨论什么……什么‘操之在我’,我听不懂。”
老和尚就宽慰小和尚说:“别难过,我说个故事给你听听。有一天,地狱里的赵判官到了阳间,跟甲乙两个员外说:你们两个寿命都只剩下三个月,三个月之后,我会到你们府上摇铃,在摇铃声中你们将随我而亡!”
“啊!那后来呢?”
“甲员外回到府里,望着自己的财宝,每天茶不思,饭不想。乙员外却觉得反正他的万贯家财也快用不到了,于是开始为乡里造桥铺路,济贫救困。”
“结果呢?”
“三个月很快就到了!赵判官来到甲府,甲员外早就因为忧郁而非常衰弱,赵判官还没摇铃,甲员外就倒地过世了。而乙员外,因为做了许多善行,村民都来感谢他,一时之间门庭若市,热闹不已,结果呢?任凭赵判官的铃摇得再响,他也没听见。于是,乙员外自在地活了下去。”
“嗯,我懂了!不要因一点不如意的小事情,就心情烦闷,也不必因为人家的一句赞美,就高兴半天,这就是‘操之在我’。”
“你只说对了一部分。人生的前途、得失、苦乐都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不由他人,这就是‘操之在我’的道理!”
感悟
有的人在生活中遇到不如意的地方时,就开始怀疑自己的命运,怀疑自己的人生;接着就开始变得迷茫,开始动摇不前。其实,积极的人生态度应是: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自己做自己的主人。别人是左右不了我们的命运的,在我们最困苦的时候,别人能给我们的也只是外界物质上或精神上的帮助,而实际上真正能让我们站起来的,还是我们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