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改变别人,不如改变自己。改变别人很难,还会招惹是非,所以不如改变自己。改变自己很容易,有时只需要转变一下观念即可。对于环境而言,也是如此。如果不能改变环境,不如改变自己,以适应环境。改变自己,是一种变通的大智慧。
不要把自己变成自己的囚徒
一个年轻人在他25岁时被他人陷害,致使他在牢房里呆了10年,后来冤案终于告破,他也得以走出监狱。
出狱后,他开始日复一日的反复控诉着,咒骂着:“我真不幸啊,在最年轻有为的时候竟遭受冤屈,我本应最美好的一段时光却是在监狱里度过的。那样的监狱简直不是人居住的地方,狭窄得连转身都困难。唯一的细小窗口里几乎看不到星点灿烂的阳光,冬天寒冷难忍;夏天蚊虫叮咬……真不明白,佛祖为什么不惩罚那个陷害我的家伙,即使将他千刀万剐,也难以解我心头之恨啊!”
75岁那年,就在这样终日咒骂中,他终于卧床不起。
弥留之际,佛祖来到他的床边:“可怜的孩子,在你临终之前,忏悔你在人世间的一切罪恶吧……”
佛祖的话音刚落,病床上的他声嘶力竭地叫喊起来:“我没有什么需要忏悔,我需要的是诅咒,诅咒那些施予我不幸命运的人,还有不惩罚恶人的佛祖……”
佛祖问:“你因受冤屈在监狱呆了多少年?离开监狱后又生活了多少年?”
他恶狠狠地将数字告诉了佛祖。
佛祖长叹了一口气:“可怜的人,你真是世上最不幸的人,对你的不幸,我真的感到万分同情和悲痛!他人只囚禁了你区区10年,而当你走出监牢本应获取永久自由的时候,你却用心底里的仇恨、抱怨、诅咒囚禁了自己整整40年!”
感悟
许多事情或许让我们感到愤恨难平,然后不断抱怨,也在不断地折磨自己。何必为难自己呢?宽恕别人,就是给自己松绑;宽恕别人,也是给自己一个获得自由的机会。
年少不努力,到老会吃苦
有一天清晨,佛陀与尊者阿难衣着整齐,手持食钵,一同入舍卫城乞食。在城里的时候,他们见到有一对年纪很老的夫妇,衣衫褴褛,已经牙齿掉落,头发花白,脊背也已经弯得像弓一样,拄着拐杖,双双在城里的大街小巷的垃圾焚烧池旁,找寻食物,围火取暖。远望过去,只见二人犹如两只瑟缩在沼泽池边的老鹳雀,但二人互相对视时,眼神里却又充满了贪婪的欲望。
佛陀就向尊者阿难说道:“那两位愚痴老迈的夫妇,犹如两只鹳雀般弓背颤抖,但是当他们互相望着时,你看见了他们眼内的贪婪欲望了吗?”“是的,我都看见了,世尊!”尊者阿难回答道。
佛陀就对阿难说道:“这一对老夫妇,如果他们在少年盛壮的时候,能够勤求财物的话,现在可能已经是舍卫城的首富了。又或者,如果他们那时能够剃除须发,出家修习清净梵行,精勤修学的话,或者现在就已经体证了最殊胜第一的阿罗汉果了。其次,假如他们能够在青年盛壮时期,或者中年时期,以至壮年之身,努力工作,勤求财物的话,现在也可能成为舍卫城中第二富者,或第三富者,或第四富者。但是阿难,你看他们的一生都没有做好俗家人在世间应做的事情,也没有出家修习清净梵行,以至蹉跎了大好岁月,现在已经很老了,身体四肢已经退化,弄得现在既没有钱财,又没有谋生知识,什么都不懂,也没有谋求钱财的技能,也没有好好修习福德智慧,以至虚度了一生的光阴。”
最后,佛陀感慨地说:“年少的时候不好好修习清净的梵行,不学习谋生的技能,又不积聚财宝,就好像那老鹳雀,空自在池边徘徊。由于他没有智慧的资粮,只是随着自己的喜好过日子,以至老了仍要吃苦受穷。”
感悟
年轻时不努力拼搏,年纪大了后就只能徒然地悲伤。光阴似箭,岁月如梭,我们一定要珍惜现在的时光,奋发有为,努力进取。这样才能老有所获,老有所终,也不会因为当初没有好好努力而后悔。
与其无聊地争论,不如去做点实事
甲和乙总爱在一起争论,为了一点小事情他们常常争得面红耳赤。加上这两个人都喜欢耍一点小聪明死钻牛角尖,总是谁也说服不了谁。
一天,甲问乙:“用铜铸成钟,用木头做成棒棰来敲打铜钟,钟就会发出洪亮的声音。你说这声响是由木头引起的呢,还是由铜引起的呢?”
乙想了想说:“这还用问吗?当然是由铜引起的。”
甲说:“何以见得是铜引起的呢?”
乙说:“如果用木棰去敲打墙壁,就不会有这铿锵的声响。敲打铜钟就发出这洪亮的声响,可见这声响是由铜发出的。”
甲不同意乙的看法,他说:“我看不是铜引起的声响。”
乙问道:“那你又凭什么说不是铜引起的呢?”
甲说:“你看,如果用这木棰去敲堆积着的铜钱,就听不到什么声响。这铜钱不也是铜吗?它怎么就不发出声响呢?”
乙反驳说:“那些铜钱堆积在一起,是实心的,当然没有声响。钟是空的,这声音是从空心的器具中发出的。”
甲又不同意乙的说法,甲说:“如果用泥或木头做成钟,就不会发出声音来。你还能说声音是从空心的器具中发出来的吗?”
……
甲和乙就这样没完没了地争个不休,到底声音是从哪里发出来的,他们终究也没理出个头绪来。
这时,一个禅师经过,二人让禅师给评评谁对。禅师听后说:“你俩都错了,与其把时间花在无聊的争论上,不如去做点实事。”
感悟
有的人喜欢同别人争论问题,喜欢同别人抬杠,借以显示自己的能耐,其实这些问题都是些很无聊的问题,即使赢了,也没有什么可以炫耀的。与其把时间花在无聊的争论上,不如去做点实事,这样才有意义。
挥挥手,凡事不过一念间
两个不如意的年轻人,一起去拜望师父:“师父,我们在办公室被欺负,太痛苦了,求你开示,我们是不是该辞掉工作?”两个人一起问。
师父闭着眼睛,隔半天,吐出五个字:“不过一碗饭。”就挥挥手,示意年轻人退下了。
才回到公司,一个人就递上辞呈,回家种田,另一个什么也没动。
日子真快,转眼十年过去了。回家种田的以现代方法经营,加上品种改良,居然成了农业专家。另一个留在公司的,也不差,他忍着气,努力学,渐渐受到器重,成了经理。
有一天两个人遇到了。
“奇怪,师父给我们同样‘不过一碗饭’这五个字,我一听就懂了。不过一碗饭嘛,日子有什么难过?何必硬在公司,所以我才辞职。”农业专家问另一个人,“你当时为何没听师父的话呢?”
“我听了啊,”那经理笑道,“师父说‘不过一碗饭’,多受气,多受累,我只要想不过为了混碗饭吃,老板说什么是什么,少赌气,少计较,就成了,师父不是这个意思吗?”
两个人又去拜望师父,师父已经很老了,仍然闭着眼睛,隔半天,答了五个字:“不过一念间。”然后挥挥手……
感悟
人生有时就是很奇怪,很多事情在一开始就已经决定了结局,这完全是当时的一念之间的认识所造成的。所以,在遇到决定命运的大事时,不要仓促做决定,应该多想想。
心中有佛光者,方为至聪至慧者
有一个老和到了垂暮之年,想把自己的衣钵传给一个弟子。在他的众多弟子中有三人悟禅极深,老和尚一时难以选择谁为传人。
一个暮色苍茫的傍晚,老和尚自感寿命将止,到他决定继承人的时候了。他叫来三个弟子吩咐他们出去各买一样东西,看谁买的东西既便宜又能塞满禅房。
老和尚给了弟子们各人一枚铜钱后,有两个弟子出去了,可是另外一个弟子却端坐在老和尚身边打禅,没有行动。
不久,有一个弟子回来了。他告诉老和尚,他已买了几车干草,足可以填满禅房了。老和尚听后,摇头蹙眉,非常失望。
接着,另一个弟子也回来了。只见他从袖子中取出一支蜡烛,然后把蜡烛点燃。老和尚见状,口念:“阿弥陀佛”,脸上露出了非常满意的神色。
这时,老和尚把目光盯向了他身旁的弟子。只见那弟子起身,将铜钱还给了老和尚,双手合十说:“师父,我买的东西就要来了!”说完,他吹熄蜡烛,禅房一片黑暗,那弟子将手指向门外说:“师父请看,弟子买的东西已经来了——”师徒都向门外看去,只见东半边天上,一轮满月刹那间从地平线上跃出,冉冉升起。金色的月光照进禅房,禅房里洒满光辉,一片通明。
老和尚惊讶得半晌无语,禅房里一时寂静异常。许久,老和尚才问打禅的弟子:“你何以想到此法?”
弟子双掌合十说:“干草固然能装满禅房,但却使禅房不洁而黑暗,虽价廉而实平庸所为;蜡烛小如手指,不值一文,然烛光能充盈禅房,买烛者非上智而不能为也!”
弟子沉吟片刻,神情肃穆,继续道:“月光既出,玉宇澄清,月光可谓九天中最无价之物!月明则天明,天明则地明,天明地明则心明;然佛明四字,佛明我心,可见月光乃我佛也;今我不取一文得我佛,只因我心中有佛光!”
老和尚闻言,脱下袈裟披在打禅的弟子身上:“你心中的佛光,乃上智中之至聪至慧者也!”
感悟
心中的佛光,诚如我们生活中的快乐、幸福,乃至一切的真、善、美……只有心中装有快乐、幸福,生活就会像月光一样毫无保留地普照,我们才会远离烦恼、忧愁、沮丧、消极……佛光会将最沮丧的心情放开,包容所有的消沉与琐碎的日子。你会发现,原来生活可以如此简单地过……佛与我们同在。
打破思维定势,才能有所突破
有一位禅师写下两句话,要弟子们参研,那两句话是:“绵绵阴雨二人行,怎奈天不淋一人。”
弟子们看了这题目,便纷纷议论了起来。
第一个弟子说:“两个人走在雨地里,有一个人却没淋到雨,那是因为他穿了雨衣。”
禅师对于这个解释不予置评,只是缓缓地摇着头。
于是另外一个弟子说:“那是一个局部阵雨,一边下着雨,一边没雨,这种景观虽不常见,但也不算罕见。所以俩人走在雨地里,才会一个淋不到雨,那是因为他走在没有下雨的这边。”说毕,他望向禅师。
禅师仍旧默然不语。
于是,第三个弟子便得意地说:“你们都错了!什么穿雨衣,局部阵雨。”他嗤之以鼻地继续说道:“都太牵强了,其实道理很简单,一定是有一个走在屋檐下,所以才没淋到雨。”说罢,他洋洋自得地准备接受赞赏。
禅师微笑着看看他,然后对弟子们说:“你们都执著于‘不淋一人’这一点上,但却钻入了牛角尖。其实,所谓的‘不淋一人’,不就是两个人都在淋雨吗?”
感悟
思考问题时,不要一味地只在表面上转来转去,更不要死钻牛角尖,这样只会离题越来越远;要从多个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学会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只有这样,才能有所突破。
“无”就是没有,没有则是无法战胜的
道树禅师为了弘扬博大的佛法,在道士的道观旁边建了一所寺院,道士们当然难以容忍这个佛寺在他们身边存在,总是想着要除去这个眼中钉。于是这些道士们每天变一些妖魔鬼怪来扰乱寺里的僧众,他们呼风唤雨雨,让电闪雷鸣;让夜晚不再来;让白天的时候天上挂着繁星。种种奇怪的现象把不少年轻的和尚都被吓走了。可是,道树禅师却不为所动,一直坚持在那里住了十多年。最后,道士们所有的法术都已经用过了,实在是没有办法,只好沮丧地去别处寻找安身之处了。
有个人不解地问道树禅师:“道士的法术那么高强,你是怎么战胜他的呢?难道你有比他更强的法术吗?”
道树禅师回答说:“他们的法术是很强,我没有什么能胜他的,我也没有什么能胜他的法术,只有‘无’字能让我战胜他们。”
那个人又问:“人都说佛法无边,‘无’真的有那么厉害吗?”
道树禅师说:“他们的法术尽管厉害,厉害就证明他们有,有就必定有尽头,有尽头就有量,有量就有边;我没有任何法术,无就是无限,无限则无尽,无尽则无量,无量则无边;我以不变应万变,‘无变’当然会胜过‘有变’了。”
感悟
“无”指的是虚空,就是指没有。凡是有的东西,它就一定有界限,而“无”则是“空”,是无穷大,是没有任何界限的,所以它就成了无限。当我们把心中清空,让它变成无穷大,那我们也就能真正的静下心来,求得心如止水的境地,那么无论任何事情我们也都能放得下了。
生活中处处有禅法
在日本,任何游方僧人想要留宿寺院,必须要参加一场法战。所谓法战,也就是指双方之前的一个小辩论。而且只有在法战中获胜,取得寺主的首肯,才能留宿寺院。
某寺住有师兄弟二人,师兄博学多闻,师弟不仅根机愚昧,而且还有一目失明。
一天,有一游方和尚,来到了这个寺院中想投宿一晚,依规矩应当辩论上乘义理。恰好这天,师兄因为读经太多,身体疲乏,便让师弟去应对来僧,与来僧法战,并嘱咐师弟以“无言对答”来回答来僧的问题。
于是,师弟便与来僧同到法堂坐定,开始法战。
不久,就见来僧起立,走进大师兄的禅房,说道:“大师弟果是法将,学人已被击败,特来告辞!”
大师兄于是说道:“试将经过道来!”
来僧说道:“首先,我竖一指,表示大觉世尊,人天无二;他就竖起两指,表示佛、法二者,一体两面,是二而一。之后,我竖三指,表示佛、法、僧三宝,和合而住,缺一不可;他就在我面前捏起拳头,表示三者皆由一悟而得。至此,我已技穷,无法再战。因此,他赢我输,只得离去!”
来僧走后不久,师弟追到大师兄的禅房,问道:“刚才那秃驴躲到哪里去了?”
师兄说道:“我知你已赢他,恭喜师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