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的颖考叔因为在比赛中过五关,斩六将,初露锋芒,赢得了大王的赏识,做了攻占许的先行官。他确实是个有真本事的人,可是他偏偏因为在比赛中抢了公孙子都的风头,最后在战场上不是被敌人杀死,而是死在自己人的箭下。其实,颖考叔和公孙子都的关系,就像我们现在的同事关系一样,我们在和同事争风头时,同事不会至我们于死地,但是真要遇到小人时,我们的前途却有可能因之而葬送掉。
事事占上风会给我们带来厄运,因此,我们应尽量隐藏自己的锋芒,在适当的时候发挥自己的才能,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此时众人不仅不会嫉恨我们,反而会对我们敬佩有加。李渊根据天下大势,决定起兵反隋。要起兵成大气候,太原虽是一个军事重镇,但还不是理想的根据地,必须西入关中,方能号令天下。可太原这个根据地又万万不能丢失。怎么才能保住太原呢?当时李渊手下兵将不过三四万,即使全部屯驻太原,应付突厥的随时出没,同时又要追缴四周盗贼,也是捉襟见肘。这时唯一的方法是采取和亲政策。所以李渊不惜屈节让步,自称外臣,亲手书道:“欲大举义兵,远迎主上,复与贵国和亲,入文帝时故例。大汗肯发兵相应,助我南行,幸勿侵暴百姓。若但欲和亲,坐受金帛,亦唯大汗是命。”李渊与突厥约定,共定京师,则土地归我唐公,子女玉帛则统统献给可汗。唯利是图的始毕可汗果然与李渊修好。在李渊最为艰难地从太原进入长安这段时间里,李渊只留下第三子李元吉,率少数人驻守太原,却从未遭过突厥的侵犯,依附突厥的刘武周等人也收敛了不少。于是,李元吉就有足够的能力,从太原源源不断地为前线输送人员和粮草。等到公园619年,刘武周攻克晋阳时,李渊早已在关中建立唐王朝,而此时的李渊不仅在关中站稳了脚跟,而刘武周再也不是李渊的对手了,李渊不费吹灰之力就把太原收复了。
李渊就是在关键时候隐藏了自己的锋芒,一时将上风让给了对手。其实,此时的他就是在蓄积自己的锋芒,当自己实力稳固时,就算是如何显露锋芒,别人都拿他没办法了。李渊能建立唐朝,和他的低调处世是分不开的。一个人要想很好的发挥自己的才能,就要首先学会隐藏自己的才华。不要事事占上风,处处露锋芒,如果一个人想通过这种途径让别人承认自己的才能的话,只会让自己陷入危险境地。
不要太把自己当回事
自视“高人一等”,就是自冒被孤立的风险。一个人要想孤立自己并不难,只要自视高人一等就足以奏效。昂起高傲的头,让自己的心态从别人的头顶上游离出来,感觉上固然有些飘飘然,但从此,这个人也就不会再为人所看重、所欣赏、所亲近。这种受自傲心理所累的人,同受自卑心理所困的人在与社会的融合方面,效果是一样的,都不会获得好的结局。所以,要想从高傲自大的误区中走出来,就必须首先学会不要把自己当回事。这也是西奥多·罗斯福异常受欢迎的秘诀之一。
罗斯福是个使仆人都喜爱他的人。他的那位黑人男仆詹姆斯·阿默斯就曾写过一本关于他的书,取名《西奥多·罗斯福——他仆人的英雄》,阿默斯在书中写了这样一段富有启发性的话:“我妻子有一次问总统关于鹑鸟的事,因为她从未见过鹑鸟,于是总统详细地描述了一番。不久以后,一天,我们小屋里的电话铃响了。我妻子拿起电话,才知道是总统本人打来的,他特意来告诉她,我们屋子窗口外面正好有一只鹑鸟,如果她往外看,就能看到。罗斯福时常做这类小事。每次他经过我们的小屋,如果看不到我们,他就会轻轻地叫着‘呜、呜、呜,安妮!’,或‘呜、呜、呜,詹姆斯!’。这是他表示友好的一种招呼习惯。”
试想,仆人怎能不喜欢一个像他这样的人呢?任何人都不会不喜欢他。有一天,卸任后的罗斯福到白宫去。不巧的是,塔夫脱总统和夫人都不在。这时,他那种真诚对待身份卑微的人的态度完全体现出来了:他同所有的白宫旧仆人打招呼,而且能叫出每个人的名字,连厨房里的姑娘也不例外。
当他见到厨房的阿丽丝时,问她是否还烘制玉米面包。阿丽丝回答,她有时为其他仆人烘制一些,但是楼上的人都不吃。
“他们的口味太差了,”罗斯福颇为不平,“等我见到总统的时候,我会这样告诉他。”
阿丽丝端出一块玉米面包放在盘子上给他,他一面吃着一面向办公室走去,经过园丁和工人的身旁时,还不断跟他们打招呼……
“他对待每一个人,还和以前一样。”仆人们互相低声讨论着。而一名叫艾克·胡佛的仆人眼中含泪地说:“这是近两年来我们唯一的愉快日子,我们任何人都不愿拿这个美好的日子去换一张百元钞票。”可见,大人物之所以成为大人物,就是因为他们永远不会受到孤立。
另外,对别人的事情感兴趣才能使别人对自己感兴趣。正是由于这样的性格,使得查尔斯·伊里特博士成为有史以来最成功的一位大学校长——他从南北战争结束后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五年,一直担任哈佛大学校长。有一天,一个名叫克立顿的学生到校长室去借50美元的学生贷款。这笔贷款被批准了。“当我万分感激地致了谢,正要离去时,”——克立顿自己叙述道——“伊里特校长说:‘请再坐会儿。’然后他对我说:‘听说你在自己的房里亲自做饭吃,只要你所吃的食物适当、分量足够,我并不认为这是坏事。我念大学时也这样做。你做过牛肉狮子头吗?如果把牛肉煮烂,就是一道好菜,因为不会浪费。我当年就是这样做的。’然后他就耐心地教我怎样做牛肉狮子头吃。”一个人真诚地对别人感兴趣的话,即使是极为忙碌,也可以表达关心,使人获得帮助。
托马斯·肯比斯说:“一个真正伟大的人是从不关注他的名誉高度的。”一个人不会因为自己的成就而傲慢,也就不会抱怨自己命运的悲惨。相反追慕虚荣的自我卖弄,是一种腐蚀人类心灵的通病,没有人在一生中能够完全不受它的影响。以上这些伟大的人物用自己的行动表示了,他们从未把自己同普通人区别开来,他们都是下意识、不自觉地就把自己的言行定格在低调做人上了,因此他们得以堪称是天欲降大任给他们的人。
淡泊名志,宁静致远
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过:“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他用这几句话告诫儿子,做人要抛开名利心,摒弃私心杂念,心境安宁清净,追求自己的志趣,才能实现自己的远大目标。
“高山无语,深水无波。淡泊明志,作为做人的一种准则和风格,它是对人生的深层领悟,是人生境界的极致。“淡泊”就是不贪不欲,不卑不亢,不骄不躁,我们要做到“淡泊”就要光明磊落,坦坦荡荡,以诚待人,不追逐权势,不为名利所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人非淡泊,无以明志,人非宁静,无以致远。古往今来,淡泊、宁静者层出不穷。春秋时期的晏婴,官至齐国丞相。他虽然身居高位,却一直住在一处非常简陋的老宅子里,齐景公过意不去,多次要求晏婴迁住新居,都被他谢绝了。有一次,齐景公故意让晏婴出使晋国,然后把晏婴周围的邻居迁走,为他扩建了新宅。晏婴回国谢过齐景公,却把新宅给拆了,又按邻居们原来的样子修复了他们的住房,让邻居们重新搬回来。景公无奈,也只好同意了。晏婴身居高位,却不贪图享受,其高洁的情操正是“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具体体现。
今天,我们仍然要保持淡泊、宁静的简单心境。有人认为,既然要淡泊明志,那就平平淡淡碌碌无为的过一生就行了。淡泊明志,绝不是叫人平平淡淡、碌碌无为。淡泊,说到底是一个人如何看待和处理得与失的问题。人的欲望是永远不会满足的。当我们用不正当的行为,得到了高贵的社会地位的同时,却也不知不觉中失去了青春,朋友,甚至是做人的尊严。宁静,是要我们摒弃功利心,摒弃一切私心杂念,使自己心境安宁,时刻保持平静的心态,这样才能实现自己的远大目标。
这一原则之可行,便在于它始终坚持了自己的生存方式,有一个自己确信有价值并值得为之奋斗的志向。于今,淡泊指的是在五颜六色、光怪陆离的商品社会中,坚持自己的节操,维护自己的清爽如冰的高洁人品,甘于寂寞和宁静,不为锦衣玉食、高官厚禄所动,而是心存高远的明志,并为之努力奋斗。正因为一心奔着这样一个较高的目标,把一切都服务于这样一个方向,那么,生活中的蝇头小利,在我们看来,也都自然是不屑一顾的,即使是非常诱人的,而且也完全可以得到的东西,我们也不会为之而动摇。
当然,淡泊、宁静还另有一层含义,则是指对人生有了一种深刻的洞察和把握,真正地认识到大凡名利之类的东西,不外是一些生不带来、死不带走的身外之物。认识到这一点,我们便可以在各种人世间的你争我抢中,处于泰然的地位,也无疑可以克制住自己内心的某些欲望。与此相反,不能淡泊的人,便常常在汹涌的商品大潮中失去自我,在诱人的名利面前成为奴隶。这种利欲熏心的人,必然会为一点点的蝇头小利争得头破血流,为微不足道的权力和官职打得你死我活。
淡泊、宁静,是要我们多一份思考,多一份清醒,多一份洒脱,多一份超然,人生在世,往往不能一帆风顺,谁都会面临荣辱得失,喜怒哀乐。我们不必为过去的得失而后悔,也不必为现在的失意而烦恼,更不必为未来的难测而忧愁。只有认识到平淡是真的道理,时刻保持平衡的心态,才能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才能真正悟到淡泊得以明志的人生境界。
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这才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我们只有怀有这种心态,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不迷失方向,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适时地保持沉默
释迦牟尼佛曾在莲花座上,面对诸位得道弟子,突然拈花微笑,众人不解其意,而只有迦叶尊者领悟了佛祖的意思,他会心一笑,于是就有了禅宗的起源。孔子在参观周王祭祖的寺庙时,看见台阶右侧立着一座铜铸的人像,铜像的最被扎了三道封条,在它的背上还铭刻着这样一句话:“古之慎言人也,我之哉!无多言,无多事。多言多败,多事多害。”这给了孔子极大的启发,所以孔子在谆谆教诲弟子时,总是强调“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
释迦牟尼佛作拈花微笑,孔子谨记“无多言,无多事”,这两位东西方圣人的行为,寓意深刻。它劝诫人们:为人宁肯保持沉默寡言的态度,不骄不躁,宁可显得笨拙一些,也绝对不可以自作聪明,喜形于色,溢于言表。有这样一首诗写道:“缄口金人训,兢兢恐惧身。出言刀剑利,积怨鬼神嗔。简默应多福,吹嘘总是蠢。”善装糊涂,善于掩饰自己,不让他人觉得你深不可测,从而集中心思与力量来对付你。这便是“沉默是金”的道理。
沉默并不是简单地指一味地不说话,而是一种成竹在胸、沉着冷静的姿态,尤其在神态上表现出一种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自信,以此来逼迫对方沉不住气,先亮出底牌。如果一个人神态沮丧,如霜打的茄子一般,只能是自讨苦吃了。沉默只是人们表达力量的一种技巧,而不是本身就具有优势力量。
适时地保持沉默不仅是一种“心计”,而且也有实际的好处。常言道:“沉默不会使人后悔。”一位女士的经验证明了这一点,她说:“当我们第一个孩子出世时,我丈夫由于工作繁忙,对我和孩子疏远了,这样几周以后,我感到筋疲力尽,并想大发雷霆。一天我给他写了封充满怒气的信。然而不知为什么我没把信给他。第二天,丈夫提出要给婴儿换尿布,并且说:‘我想我现在应该学会做这些事了。’尽管我不知道他为什么会改变想法,但还是非常高兴地把信撕了,并暗自庆幸我给了他时间。一场争吵就这样避免了。此后,他一直对我很好。”有时候,沉默可以调节说话和听讲的节奏。沉默在谈话中的作用就相当于零在数学中的作用。尽管是“零”,却很关键。没有沉默,一切交流都无法进行。
“言多语失,说话应谨慎。舍弃那些不可说的话,而只说应说的话。”日莲和尚在给其信徒的一封信中写道:“祸从口出而使人身败名裂,福从心出而使人生色增光。”它的意思是:有时说话的人并无恶意,但对听者而言,却可能是伤及他的自尊心的恶语,所以劝诫人们,说话应谨慎,只说该说的话。话说得得体,则让人高兴;反之,只会让人伤心。一句话,就是同一个意思,出自两个人之口,听起来也有区别。如果我们只顾自己信口开河,根本就意识不到会伤害人,但别人则会认为我们是有意的,俗话说“口乃心之门”,就是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