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成良好的服药习惯
养成良好的服药习惯,按时服药,如果是老年患者最好要有专人定时提醒,切忌漏服、误服或重复服用。患者在服用降压药物时最大的误区是血压高时服药,而正常时则自行停药;或者是血压高时服药,稍低即减药,等到血压高时再加药,服药没有连续性。这样往往会造成血压波动较大,不易控制,而且造成脑动脉壁承受的压力不均衡,内皮损伤,容易导致脑血管病的发生。
患者还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根据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的结果选择最佳的服药时间和服用次数。例如:血压监测结果显示患者的血压在中午处于高峰水平,那么患者服药时间可以选择在早晨或上午。
血压降至正常还需要继续服药
许多患者常常有这样的疑问:服用降压药物血压已降至正常,继续服药会不会引起低血压?
降压药物是通过药物途径来干预人体内血压调节机制,来达到控制血压的目的。正常情况下人体有一整套的血压调整机制:心脏的每搏输出量、心肌收缩力、心功能状态,外周血管的外周阻力、血管弹性和对血管活性物质的反应性,血液的黏滞性和血流量等。这三大因素随时调整着血压的变化,确保人体能够维持正常的血压和生理功能。
正是由于人体内存在的这些十分精细而又微妙的血压调节机制,所以用口服降压药物,将血压降至正常了,继续服药不会引起低血压,即所谓的口服降压药物只降高血压不降正常血压。比如钙离子拮抗剂对血压越高者降压作用越明显,而在正常剂量条件下,不会使降为正常的血压再往下降。
如果将高血压降至正常(130/85毫米汞柱),或理想的水平(120/80毫米汞柱)可更有效地保护心、脑、肾等重要器官的功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并发症。临床经验表明,当血压降至正常后,应该将降压药物减量,观测疵压状况,以达到服用最小的剂量维持血压在正常水平的目的。可见,血压降至正常后,切不可盲目停药,因为血压是在用药的情况下降至正常的,即药物控制了血压,所以停药后血压还会上升,甚至血压下适当调整药物剂量。而不是高血压已经被治愈了。
老年性高血压的治疗
1.一般原则
(1)对老年性高血压,在治疗上既要注意长期有效地控制血压,解除症状,防止动脉硬化对心、脑、肾等重要脏器的损害及由此而导致的严重并发症;又要考虑到减少和控制因长期使用降压药所带来的副作用。低血钾、体位性低血压、脑血流减少、糖代谢障碍。以及血尿酸浓度增高等药物副作用对老年人更为不利。
(2)由于老年人对药物的反应和代谢有它的特殊性。常因肾动脉硬化而致肾功能减退,故由肾脏清除的药物可能因此而蓄积。同时,老年人肝脏代谢药物的能力减弱;心脏储备减少,易发生心衰;老年人自主神经功能较差,压力反射敏感性降低,易发生体位性低血压。这些特点都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3)在高血压病的治疗中。降血压并不是唯一的目标,要重视靶器官诸如心脏、肾脏与血管的保护。对老年人来说,这一点尤为重要。因此:①治疗时要提倡个体化,根据每个病人的情况,选择合适的一线药物,力求用单一药物治疗。②剂量最小化。一般要从最小剂量开始,控制在常规用量的1/2~2/3左右;增加剂量时要注意缓增。③由于老年人全身动脉硬化,切忌急剧降压和(或)血压大幅度波动,以免影响重要脏器的血供,诱发肾功能不全、心绞痛、心肌梗死和及脑血管意外。④避免单独使用具有抑制心肌收缩力和影响心脏传导系统的降压药物。若需要联合用药时,亦应从小剂量开始,同时严密观察疗效与副反应。⑤除卧位外,还需观察立位血压变化,尽可能做到安全有效,以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为宗旨。
2.非药物治疗
前面有关高血压的基础治疗已经提到,如今老年人;高血压治疗的重大进展之一是重视非药物治疗,并作为轻型高血压的首选方法和高血压治疗的基础方法。非药物治疗包括纠正超体重、限制食盐摄入(每日钠摄入量控制在2.0~3.5克)、戒烟、节制饮酒,以及倡导有规律的体育活动等,这些均有一定的疗效。
3.药物治疗
关于老年性高血压降压药物的选择,目前认为,钙拈抗剂、噻嗪类利尿剂、转换酶抑制剂及β-受体阻滞剂均可作为单独首用的一线药物加以选用。
(1)钙拮抗剂①硝苯地平(心痛定):可作为治疗老年人高血压的一线药物,它能降低周围血管阻力和心脏后负荷,且有较强的扩张冠状动脉、改善心肌供血、降低肺动脉压等效应,对有合并冠心病或慢性呼吸系统疾病者亦有一定作用。长期应用不影响血尿酸与脂蛋白代谢,但可有踝部水肿等副反应。常用剂量为10毫克,每日3次。②尼群地平:口服起效快,作用时间长,降压平稳,其增加心率反应轻微而短暂,宜于老年人应用。常用剂量为5~10毫克,每日2次。③异搏定:有明显减少左心室肥厚,有改善心脏舒张功能,对收缩功能无损伤,但抑制房室传导作用较强,适用于老年高血压伴有快速房性心律失常者。常用剂量40毫克,每日3次,口服。
(2)利尿剂老年人因肾脏功能减退,处理钠与水的能力降低。噻嗪类药有较好的降压效果,且作用温和,维持时间长,尤其适宜于老年性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病人,对降低以后心血管病患病率和死亡率可能有好处。但长期应用利尿剂可引起多种代谢障碍,如低血钾、高血糖、高尿酸血症、高脂血症等,故在治疗中要随时监测患者体内的代谢变化,并注意必要时补钾。①双氢克尿塞:常用剂量为12.5~25毫克/日。②吲达帕胺:是一种降压作用强而利尿作用相对较弱的新降压药。其抗高血压的机制可能与扩张血管平滑肌及利尿作刖有关。口服剂量为2.5毫克,每日1次。本药可使血压平稳而持久地下降,血钾与尿酸变化在正常范围内,无体位性低血压、心动过速等副作用,适用于老年人高血压,或伴有肾功能不全、糠尿病、高脂血症等病的患者。
(3)转换酶抑制剂①巯甲丙脯酸(开搏通):有较强的血管扩张作用,可有效地降低老年人高血压,且无明显的体位性低血压与反射性心动过速等副作用。最近报告称可消退心肌肥厚,故适宜治疗高血压伴左室肥厚、心功能不全的病人,亦可用于伴发糖尿病者;但伴肾功能不全者应慎用。用药剂量应自小量开始。宜从6.25毫克开始,每日3次,严密观察血压变化,注意首剂反应,逐步加至12.5~25毫克,每日3次。不良反应有皮疹、咳嗽等。②苯丁酯脯酸:作用与巯甲丙脯酸相似,但作用时间更长。开始剂量1.25毫克,每日2次。
(4)β-受体阻滞剂
此类药物对老年人高血压的疗效较差,但可降低卧位与立位高血压,并可治疗心绞痛,适用于老年性高血压伴发冠心病,且心率偏快者,以及心肌梗死后的二级预防。但易致心率缓慢、左心功能不全和支气管痉挛,并可影响脂质代谢和糖代谢。因此,有心动过缓、糖尿病、周围血管病或阻塞性肺部疾患的老年人不宜采用。常用制剂有阿替洛尔(氨酰心安),开始剂量6.25毫克,每日2次,以后视病情适当加量。
得了高血压照样能长寿,由于目前对高血压病尚缺乏彻底根治的特效手段,因此高血压病的预后比较差。就其自然病程来说,绝大多数的高血压病人最终将死于与高血压有关的疾病。这并不是“危言耸听”。尽管医学界正在努力加快有关高血压病防治的科学攻关,但目前所能做到的。还局限于设法控制过高的血压,使靶器官免遭损害,以阻止或减缓高血压病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降低死亡率。在延长患者寿命的同时,尽其所能地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
高血压病的死亡原因取决于它的并发症,如尿毒症、脑血管意外、充血性心力衰竭等。我国以脑血管意外为最多,其次是心力衰竭和尿毒症,与日本的情况相似;而欧美是以心力衰竭占首位,其次是脑血管意外和尿毒症。国内有人统计高血压病140例的主要致死原因,74%死于脑循环障碍,22%死于心功能不全,4%死于肾功能不全。因此,积极治疗急进型高血压病、高血压危象、高血压脑病、高血压心功能不全、高血压性脑出血,将会降低死亡率。
高血压病的早期降压治疗是降低死亡率的关键措施。从我国目前各医院收住院的高血压病患者来看,90%以上的高血压病患者对该病的认识不够。到了疾病的中、晚期才引起重视,可惜已为时过晚,所希望的可逆性治疗效果已不可能。但及时治疗也能延缓高血压病并发症的发生。临床统计资料表明。接受治疗并得到控制的高血压病患者,病死率明显低于不按时治疗未得到控制的病人。因此,应当向广大群众宣传普及高血压病的知识,充分了解高血压病对健康的危害性,做到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尽管目前高血压病的根治尚无特效的手段,但患了高血压病并非意味着被判了“终身监禁”或“死缓”。有些患者一经确诊,就背上了一个巨大的心理包袱,以为高血压病“治不好”,自己得了高血压病就与长寿无缘了,因而心中常闷闷不乐,甚至于悲观绝望。其实,谈“压”色变也是完全不必要的。
国内某大医院曾对633例高血压病患者进行了长达20年的追踪随访调查,结果发现80%的患者20年后依然故我、照常生活,而他们中的60%以上年龄在60~80岁,有的高达85岁;只有20%的患者死亡,其中的3/4是死于脑中风或冠心病。
更为有趣的是,据长沙市的一项调查研究,老年人血压偏高反而长寿。该市某研究所在1981~1990年的10年间,对150名社会福利院60岁以上老人进行了随访调查,结果有70.5%的人患有高血压病,平均寿命为76.5岁,其中40.9%活到80岁以上。平均死亡寿限以纯收缩期高血压和临界高血压者为最高,均超过80岁;正常血压者寿命最低,平均只活到74岁;而典型的高血压病患者居中。为77岁。
透过这种现象。专家们分析后认为,老年人血压偏高实际上是机体自我保护的一种生理现象。老年人由于血管功能退化,多有不同程度的动脉硬化、弹性降低、管腔变小等改变;同时血液的黏度增加,使血流变缓,循环不畅。为了保证心、脑、肾等重要脏器的血供,使其正常的生理功能不受这种改变的影响,机体就采取了升高血压的方法来维持必要的血流量,保证上述脏器组织的血液灌流,使之有足够的血液和氧气供应。因此,老年人的血压(尤其是收缩压)会偏高一些,这并不见得完全是件坏事。只有当血压大幅度升高,或持续性的居高不下,才是病理性的。
高血压病患者的长寿与否,除了与高血压的病情严重程度、有无并发症及患者的体质状况等因素有关外,还取决于能否接受正规、连续性的治疗,以及是否采取正确的调养保健手段、健康的生活方式等。
用降压药的适应证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强调,高血压病人是否需要降压治疗不能仅取决于血压水平,而且要根据病人总的心血管病危险评价。换言之,除血压外,还要同时考虑病人是否伴有糖尿病、血脂异常、吸烟、肥胖等危险因素以及是否有心、脑、肾等靶器官的损害。具体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在改变生活方式的同时,血压水平≥23.9/14.6千帕(180/110毫米汞柱)时应立即开始降压治疗。
(2)血压水平≥18.6/12.0千帕(140/90毫米汞柱)时视危险分级而定,中危病人3~6个月内或低危病人6~12个月内血压未获控制,应实施降压药治疗。
(3)如果病人有糖尿病和(或)心、脑、肾等靶器官损害,无论是什么水平的高血压病,甚至正常高限血压,均应及时服药治疗。如合并糖尿病和(或)肾功能不全时,血压>;17.2/11.3千帕(130/85毫米汞柱)就应积极降压治疗。
(4)2级和3级(中度、重度)高血压,无论是否伴有靶器官损害或有无包括糖尿病在内的任何危险因素,均需服用降压药物。
(5)对于无靶器官损害,也无其他危险因素的1级(轻度)高血压,可先试用非药物疗法:如限酒戒烟、低盐、减肥、精神放松、适度运动等,若效果不理想,则需及时采取药物疗法。
(6)对正常高限血压,原则上不予降压药物治疗,但因其有潜在的危险性,故应改变生活方式并作为重点监控对象。
(7)临界高血压病人如无其他危险因素,定期观察血压变化,可暂时不作降压治疗。
降压药物的应用原则
1.确切掌握病情
是否真的得了高血压病,要在一天中不同时间里测量几次,连续测量3~4天才可确定,并要区别原发性和继发性高血压。即使确诊为原发性高血压(高血压病),应先采取“非药物疗法”,如通过调整精神状态、改善饮食、注意休息、控制体重、加强锻炼、力戒烟酒等综合措施,达到“不治而愈”的效果。非药物疗法3~6个月若仍不见效,才可在医生的指导下考虑药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