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览指北”坐落位置→窑体结构→窑长度→宋代陶瓷釉色
“游览探究”请大家一起探究几个问题:
(1)为何宋代时,这里瓷窑如此集中,窑火如此旺盛?
(2)当时这里主要生产什么产品?
(3)百窑村在近代为何都迁走了?
(4)从百窑村的传说探究潮州陶瓷的外贸历史。
“游览导航”
概述笔架山潮州窑,也称宋窑,遗址位于潮州古城湘子桥东、笔架山西麓。古遗址北起虎头山,南至印子山,绵延2公里,窑址鳞次栉比。相传宋代最旺时期有99条瓷窑,故有“百窑村”之称。笔架山窑场始创于唐,极盛于宋,史称水东窑、白瓷窑。其产品远销国内外,成为当时中国陶瓷出口基地之一。是时为何笔架山脉的窑瓷如此众多,瓷业如此旺盛,主要原因可能是:附近盛产优质瓷土,且宋时这里临近韩江的出海口,有利于船运远销世界各地。
自1953年以来,广东省博物馆及潮州文化工作者配合基建工程多次对宋窑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先后清理了11座瓷窑遗址,其中既有阶级型龙窑,也有斜坡式龙窑。其中一号、二号、三号、四号、十号为阶级型龙窑。建窑时依山势挖一条长条斜坡深沟,两侧用长方形砖砌墙,单隅,窑长在30~100米之间,其中三号窑室残长65.5米,最长的十号窑室残长78米、宽约3米,除窑头及火膛被毁外,窑壁、窑尾、隔火墙、阶级隔梁等均保存完好。窑灶总倾斜度为14.17度左右,窑床一般分为3~15段,宽2.15~3.16米不等,从出土瓷器看,窑温约为1000~1300度。
特色笔架山潮州窑遗址出土的陶瓷器,釉色多样,品种繁多,且分别或综合采用通花、划花、浮雕、剔雕等各种先进手工技艺。产品种类繁多,主要有碗、盒、盏、灯、炉、杯、壶、盂、豆、釜、洗、枕头、粉盒等日用器皿和瓶器、人物、玩具等工艺瓷,其胎质坚密,别具一格。釉色以影青釉为主,兼有青、白、黄、酱褐釉等,釉质晶莹润泽、如银似玉,多数不开片或只是极细的鱼子纹片。饰纹以划花为主,还有雕刻和镂空的。其中有被列为一级藏品的“麻姑进酒”,有小洋人和哈巴狗等玩具,还有饰以八字胡的观音佛像。而最宝贵的是几个在释迦牟尼佛像座上刻有“治平”、“熙宁”等年号及“水东中窑甲”、“人周明”等匠工姓名的铭文。新西兰学者艾黎在参观了潮州古瓷器展品后,兴奋地说:“我在国外看到好多古瓷器,原来它的老家就在这里!”笔架山宋窑为古代中外文化交流和彰显中华民族文明史增添了辉煌的一页,对研究我国南方瓷业发展具有重大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
发展近代,潮州陶瓷生产基地已移址于枫溪、古巷、凤塘一带,以及饶平的三饶、九村等山区腹地。潮州陶瓷尤以工艺美术瓷著称,具有“白如玉、薄如纸、明如镜、声如磬”的赞誉。在彩绘工艺上也推陈出新,形成了创意高雅、格调清新、线条流畅、层次分明、色彩丰富、填彩堆金、素淡金碧、各赋神韵的潮州风格。从笔架山宋代的“百窑村”到枫溪陶瓷业的再度崛起,折射出潮州陶瓷文化的深厚底蕴及其发展,今日潮州“南国瓷都”的称号实是渊源有之。
现在的笔架山宋窑遗址由于自然的风化及周围民居的扩展基本上已经不存在了,只留下一小部分。整个遗址已很难看到陶瓷的痕迹,主要是考古价值,而旅游价值不大,连遗址附近一带的居民也很难确定现存遗址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