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053400000020

第20章 清史人生(1)

1.治学境界

后辈晚学常常会探讨学界名人的成功之道,它犹如一粒璀璨的钻石,其各个棱面都折射着锐利的光芒。戴逸所行的漫漫学术道路,大致呈现三大阶段:大器早成,中岁蹉跎,晚年达到巅峰。对此,戴逸的几位学生都有不同角度的解析:

在曾任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所长罗明教授眼里,“戴老师的学术成就得益于两个字,一曰精,一曰通。精是说他有非常结实的文史底子,阐发见识有厚度,青年时代就得到诸位史学前辈的赏识不是偶然的。通是说他学识广博,不狭窄,目前高校的学科教育就存在窄的问题”。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前任总编辑王俊义认为,“戴老师的独特之处在于两个方面的贯通,一是纵向的前后通,按史学界通行的划分,清史以1840年为界划归两端,之前为古代史,之后为近代史,以往是两批人分头搞,戴老师则前后都搞。二是从横向左右通,他编撰《18世纪的中国与世界》,把清史放到世界背景下思考、讨论,学术视野开阔”。

戴逸的女博士、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黄爱平深有感受,“戴老师是从传统走向现代的学术大家,他的旧学功底深厚,但又和完全的旧学不一样,他接受、运用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理论方法,但又和我们这些在新中国长大的学者也不同,我们没有那种坚实的文史哲功底,这也是后来人无法企及的”。

……

当戴逸本人被问及“成功法则”时,他认真思索后总结为“四字境界”:勤、苦、乐、迷,这四个境界贯通串联,循环往复,筑起一条成才之路。

成才之路的第一种境界是“勤”。回顾治学的经历,戴逸认为做学问没有捷径,靠的是勤奋,“勤”字首当其冲。“书山有路勤为径”,古今中外学有所成的都是勤奋刻苦的有心人。“业精于勤荒于嬉”,说的正是做学问要爱惜光阴,全神贯注,摈弃干扰,不能以天赋来替代勤奋,坚持不懈才是最关键的。宋朝王安石所著的《伤仲永》,说的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子,说明没有后天的培养和主观的努力,长大后只能庸碌无成。可见,仅有天分却不用功不可能成才,而天赋平常若能勤学苦读,也可以在专业领域里做出贡献。做学问的四勤为眼勤、耳勤、手勤、腿勤:眼勤,要多看书;耳勤,要多听老师的教诲、同学的讨论、大家的意见;手勤,要勤于记录,勤于思考,勤于写作;腿勤,要勤于跑图书馆,勤于查资料,勤于参加各种学习活动。如此这般,才能打下扎实的基础,奠定攀登的基石。正如马克思所说:“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卡尔·马克思:《〈资本论〉法文版序言和跋》,《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五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8页。

成才之路的第二种境界是“苦”。“学海无涯苦作舟”,治学是在茫茫的大海中航行,坐在用“苦”字打制成的一叶小舟上,才能到达“乐”的彼岸。勤奋必然会很辛苦,书本啃不完,问题想不通,文章写不好,都会令人心神不定,苦恼情绪随之而来。这个时候就应该适当地调适身心,矫正一下情绪。但凡要学有所成,就必须放弃一些东西,比如娱乐活动、朋友交往、家庭琐事等等,就像鲁迅先生所说的,“把别人用来喝咖啡的时间都用来写作”。只有如此地“自找苦吃”,发扬“板凳需坐十年冷”的精神,才会进入另一种境界。只有忍受眼前种种困苦、寂寞,不危艰难,做出必要的牺牲,坚持到底,才能在学业上取得成功、成就学问。

成才之路的第三种境界是“乐”。苦与乐是一对矛盾,两者相辅相成,读书之苦中有乐、苦尽甘来,正体现了苦与乐的辩证关系。古人说,“一日不读书,便觉面目可憎”。这是因为读书自有一番乐趣,乐读于此中,可谓人生一大幸福。想想看,手执书卷,或吟咏、或默记、或回味,常年不辍,自然能心领神会,达到精神上的慰藉。譬如阅读历史书籍,一方书斋,青灯相伴,便可与古今中外的伟人们促膝谈心,感受他们不为人知的喜怒哀乐,感悟他们在人类共同面临的许多问题时所做出的思考和抉择,个中乐趣是不亲近书本之辈体会不到的。尤其当研究工作有所进展时,则会令人欢呼雀跃,被巨大的快乐所包绕,足以补偿曾忍受过的种种苦楚。做学问就要沉浸到书山之中,忘却身外之物,努力地追寻这样一种苦乐境界。也许,在他人看来是一种苦差,而自己却乐在其中,因为深知读书让精神更加愉悦,让生活更加充实,这是人生最大的乐趣。

成才之路的第四种境界是“迷”。从勤于读书到艰苦读书,再到乐于读书,最后就是迷于读书,这是读书的最高境界。迷是一种强烈的、深厚的感情,正是“乐”到极点,自然入“迷”。如果做学问对专业怀有深厚的感情,一往情深如痴如醉,每时每刻都惦念着,就像《诗经》所说的,“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全身心都专注在学业上,忘却世间事,那样日积月累,自然在各方面都超越他人,就会有所成就,对社会做出贡献。

对于勤、苦、乐、迷这四种境界,戴逸认为做学问只要循序渐进,就能依次进入其间,就能取得一定的成就。当然“勤”是最重要的,因为做学问没有锦囊妙计,唯其勤奋学习,才能达成后面三种境界。“勤”是前提,“苦”、“乐”、“迷”是由此而来的具体感受,这种感受势必起到推动的作用。从“勤”到“苦”,到“乐”,再到“迷”,入迷之后自会更加执著追求,更加勤奋努力,就又回到“勤”字,就像是螺旋形上升,这时的“勤”已上升为更高境界,是自觉自愿的“勤”。如此循环往复,从自身持久地产生前进的动力,不断奋进,永不懈怠,才能通往成功之路。无论沿途碰到多少坎坷、多少困难,只要明确学习的目标,誓不罢休。“立志高远,贵在坚持”,正是戴逸治学经验的毕生总结。

勤奋是成才的必要条件,那么作为一个历史学家应该具备哪些品质和能力呢?对此,戴逸曾专门著文细致入微地阐述自己的看法。前人曾说,优秀的历史学家应具备史学、史识、史才、史德。他把这八个字转换成“资料、思想、文采、道德”。虽然含义不完全相同,但大体上还是接近的,只是这里有着我们新时代的考虑。“学”是指知识、资料、信息;“识”是指理论、思想;“才”是指文采、才华;“德”是指道德、人格。这是对历史学家四个方面的要求。每位史学工作者必须从这四个方面下功夫,努力锻炼,不断提高,才能成为合格的以至优秀的历史学家。德高望重的史学家对此有深切的体会,这也是对每一位青年学子的具体要求:

首先是资料。科学研究必须重视资料,重视知识信息,历史学家要掌握丰富的第一手资料。我们的研究必须从事实出发,对事实材料进行归纳、分析、综合,抽引出规律,而不是从先验的概念、定义或某种框架、理论出发,也不是单凭头脑玄想。没有丰富而确凿的材料,就不能进行科学的概括……但并非要研究者穷尽所有的资料。人的生命有限,而知识、资料无穷。因此每个研究者都有自己的研究方向、研究领域,专攻某个学科的某门专业,按照一定的方向和题目去读书、研究,去收集并积累资料。人类的全部知识,是由许多学者分工合作进行研究的结果。人类知识日益丰富,专业分工日益细密,越来越难以出现那种精通许多专业的全能式的学者了。

因此,需要处理好“博”和“专”的关系。“博”和“专”是摆在每个研究者面前的一对矛盾。学问越广博,眼界越开阔,才能够高屋建瓴地思考问题,博学才能深思。但个人的认知范围有限,时间有限,不可能穷尽全部知识,只能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在某个窄小的专业范围内,要求研究者的知识和资料越多越好,对资料的占有最好做到“竭泽而渔”。因此,收集、整理和积累资料是很艰苦的工作,切不可灰心丧气,要不嫌麻烦、不辞劳累、不怕挫折,要有一股韧劲,锲而不舍,持之以恒,就是前面说的“勤”和“苦”,才能积累越来越丰富的资料,使你的研究提高到新的水平。

其次是思想。收集和积累资料只是研究工作的开始,而不是终结。研究工作要运用分析推理,从资料中引绎出规律……对于刚刚在研究道路上起步的人,养成思考习惯、锻炼思考能力是十分重要的。思想需要更长时间的积累,锻炼思考能力,有几个方面的问题需要注意。一是要发现问题,勤于提问,善于提问,勇于提问。提出问题可能是提出科学新说的先声,有了问题,蓄积于胸,以后就会为了寻找答案而力学深思,上下求索,从而取得研究成果。二是要善于发现矛盾,追溯究竟,从而得出有价值的成果。三是要学会辩证思考,从事物的发展和相互联系中看问题,不要孤立地、静止地看问题。

此外,经常阅读思想水平高的著作,是帮助提高思考能力的重要途径。古往今来的哲人们在面对问题的时候,往往会有深入的思考,精辟的见解,严密的论证。只要认真去读这些哲人的著作,就会被一种思想的力量所吸引,领会到书中所蕴含的高度智慧和深刻的洞察力。我们学习经典著作,最重要的不是其中的个别结论,更是其思想能力。

思考能力的锻炼是循序渐进的,不能一蹴而就,不能急于求成。重要的是要重视这个问题,遇到困难和挫折,要鼓起勇气,树立信心,不要灰心丧气。当然,每获得一些思想成果,都会有收获的乐趣在里面,这也就是前面说的“乐”。

再是文采。研究的成果要表达出来,写成文章,这样就要讲究表达方式,力求写得通顺流畅、文采斐然。写文章发表科研成果,首先要写得明白易懂,要让大家容易理解你的研究成果,力求把深奥的道理浅显而又准确地讲出来。文章本是写给别人看的,谁也看不懂的文章,大可不必写。现在有不少年轻人的文章晦涩难懂,这样即使你的文章很有价值,也会让人难以理解,难以接受,没人愿意看。

写文章是很艰苦的,一篇精彩的文章,读起来优美流畅,如行云流水,但写作时却要冥思苦想,惨淡经营。当然,才思敏捷的人也是有的,但要写出好文章,仅靠先天的聪慧是不行的,必须有后天的勤学苦练。我主张初学写作的人,对自己文章的质量要严格要求,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反复修改自己的文章,字斟句酌,精心推敲。写文章力求精炼,提倡写短文章。应该用简短的篇幅来表达丰富的内容,切忌用庞大的篇幅表达贫乏的内容。历史学家韩儒林先生有两句名言:“板凳需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说的是做学问要甘于清苦,甘于寂寞,甘于长期坐冷板凳;写文章要有内容,不要空话连篇。这两句话可以作为我们治学的座右铭。

还有道德。做人有做人的道德,其中即包括了做学问的道德,做学问要遵循学术行为的规范。人品和学问是联系在一起的,是衡量和评价学者的两把尺子,伟大的学者,其道德、文章均为世人所景仰。这里有几个问题必须强调。

其一,治学应有严肃认真的态度,应把学术当做神圣的事业、崇高的责任,全身心地投入,不热衷名利,不畏惧困难,不追求功利,一心一意探索真理。从搜集材料、思考问题、讨论交流到撰写论著都要认真对待,一丝不苟,不能马马虎虎,不可追逐时髦,不可趋时媚俗。引出一条史料,拈出一个证据,都要查清来历,注明出处,不信手转引,人云亦云。下一个判断,必须谨慎,证据确凿,证据不足,宁可存疑。历史学家重视的是客观事实,排除一切单凭主观的臆测和猜想,不可以为取得轰动效应而故作惊人之笔,不可以做毫无根据的翻案文章。至于有意的抄袭,剽窃,更是科研工作者所不容许的。

其二,治学应有谦虚宽容的精神。学术上小有成绩,就沾沾自喜、洋洋自得,这会妨碍自己的继续进步。真正有学问的人,总是虚怀若谷,胸襟旷达,骄傲自满就装不进新的知识。学问无止境,对自己的学问和成果,一定要清醒地、实事求是地评价。对于学术上的不同意见,一定要充分尊重,认真听取,坚持“百家争鸣”的方针,才能使学术健康发展,不断进步。不要因为有人对自己的学术观点提出不同意见而一触即跳,大发雷霆,即使有些意见听起来不甚有理,论证尚不充分,也应抱宽容的态度,允许它存在和发展。对旧权威的挑战和突破是科学发展的规律,骄傲、偏见、狭隘、保守是科学发展的大敌。

其三,治学要有坚持真理的勇气。研究学问是探索未知领域,追求客观真理。而真理并不是一下子都能被大家所认同、所接受,有时真理在少数人手里。宣告未被大众所认同的真理会遭到许多人的误解,被斥责、唾骂,甚至遭到迫害。科学家要敢于坚持真理,甚至为真理而献身。

撰写历史,涉及许多政治事件和政治人物,常常会触犯某些人或某个集团的利益,更会引起激烈的反对,甚至会招来杀身之祸。敢不敢面对事实,秉笔直书,这是对历史学家的严峻考验。尊重事实,秉笔直书,正是我国历史学家的优良传统。历史学家应该抛开利害得失,排除一切干扰,坚持真理,坚持揭示历史的本来面貌。

同类推荐
  • 周恩来与外交部长们

    周恩来与外交部长们

    周恩来是中国第一任外交部长,直接领导外交事业长达26年之久,是中国外交事业的奠基者。当代一些著名政治领导人,如斯大林、尼克松、艾登、尼赫鲁、西哈努克、尼雷尔、基辛格等,都赞颂周恩来是一个非凡的外交家。
  • 中国大思想家的故事

    中国大思想家的故事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在这个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为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和兴旺,一批批优秀人物前赴后继,不懈努力,才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 共和先锋卢性正

    共和先锋卢性正

    本书在民间调查及权威史志记载等资料的基础上,艺术地加工描述了辛亥革命志士卢性正为推翻满清帝制、追求民主共和而战斗一生的传奇经历。不同于辛亥间其他耀眼的革命领袖,书中的主人公卢性正,就像当时千万国民一样,被时代大变局裹挟而进历史洪流,成了历史演变的主要力量,但浪花过后,却是一片宁静,又被历史所遗忘。其命运的偶然与必然经历过程,使读者看后过目难忘,发人深省。
  • 朱元璋

    朱元璋

    活剥人皮,挑断脚筋、剁手指、砍脚、断手、钩肠、割生殖器……一幕幕令人毛骨悚然的行为,竟然出自一个丑奇无比的放牛娃,大明王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之手。本书对朱元璋的创业、勤政、惩贪、嗜杀和他颇富离奇怪诞的一生,作了全面生动而活灵活现的介绍,力图告诉读者一个有血有肉、活生生的朱元璋。 本书为传记,描写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从其出身贫寒,少年为地主放羊至参加农民起义后,成为“洪武”皇帝并采取一系列安民政策,揭示了其伟岸的一生。本书对朱元璋的创业、勤政、惩贪、嗜杀和他颇富离奇怪诞的一生,作了全面生动而又活灵活现的介绍,力图告诉读者一个有血有肉、活生生地朱元璋。
  • 开国十中将

    开国十中将

    本书精选甘渭汉、孙毅、萧向荣、旷伏兆、张经武、郑淮山等十位开国中将最具代表性的人生片断。
热门推荐
  • 谁让你那么丑

    谁让你那么丑

    张三峰,你还是那么丑。难怪我们至今都不能在一起。希望大家多给点鼓励,么么哒。
  • 万事屋纪事

    万事屋纪事

    (本书已暂停更新,等新书完本会重新开,欢迎跳坑新书《穿越之代理神的卧底》)这里是雅舍,前门开店后院住人。神秘的办事屋,四人一妖会接到怎样的委托任务呢。现有委托故事,三月京都令狐玉之死事件(偏判案奇幻),四月白城代嫁事件(偏舒缓的世家故事,双胞胎兄弟出场),五月驯兽师与他的狐狸小妖事件(另一只妖出现,神奇的驯兽师登场)。
  • 涌幢小品

    涌幢小品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情之义之

    情之义之

    不一样的体验,残酷的事实,主人公逆天的体验。
  • 妖之道途

    妖之道途

    本以为自己幸运,获得新生。时间推移,才发现自己不是幸运,只是一枚棋子,可用可弃。为了自己的性命苟活在世间。且看妖族银霆是怎样一般般在人类门派中站稳脚步。
  • 恐龙与学生会

    恐龙与学生会

    因为一段手持板砖暴打三个男生的视频而在网络上迅速走红的高中恐龙女夏盏,在入学前一天遇到了银行打劫,并且因劫匪的一句话将对方撞成重度脑震荡,同学的排挤,生活中各种不顺,家庭的阴暗,学校附近的混乱秩序......“老天!你敢不敢让我再倒霉些啊?!”然而,学生会突如其来的邀请,却让她的生活完全颠覆,友情,爱情?!“因为我想和你做朋友,很要好的那种。”“我该不会喜欢上那家伙了吧?!”“啊啊,为什么我周围没有一个正常人?”但是,遇到你们真是太好了......
  • 好学生是这样炼成的

    好学生是这样炼成的

    本书汇集了作者从一句话作文到日积月累的日记、感想和随笔的文集,记录了其18年来自由行走的生命轨迹,包括“发现自我”“聆听自然”“诗路花语”“触摸美丽”等十二章,内容没有泛泛而谈的学习秘诀或捷径,有的仅是作者在成长路上的感悟与思考。
  • 奇侠探案

    奇侠探案

    丝丝入扣;环环相连;且看姬子歌怎么抽丝剥茧;小心翼翼,步步为营;但看姬子歌如何突出重围。
  • 青春像颗柠檬糖

    青春像颗柠檬糖

    青春,在每个人的心中,都像是一颗又酸又甜的柠檬糖。樊雨曦、柯梦妍、宁可瑶、安向远、楚羽钦、罗梓航,这六个少年的心中都有一颗酸甜的柠檬糖,就像磁铁一般,互相吸引,并紧紧地捆在一起。
  • 等黎明咬破夜的唇

    等黎明咬破夜的唇

    在心痛时,你不在我的世界,而我却早已遍体鳞伤……